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民乐教育在小学音乐教育中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乐教育在小学音乐教育中重要性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民乐教育在小学音乐教育中重要性

【摘要】当今,“弘扬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树立文化自信、创建文化强国逐渐成为新时代青少年追寻的目标。教育部门更是将音乐纳入考试范围,使音乐这门课程不再被归类为副课。其中,发展得最为突出的当属民族乐器。本文将通过对现阶段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民乐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以及民乐在弘扬民族文化中的必要性等方面论述民乐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民乐教育

一、当今民乐发展的现状

中国民族音乐是历史悠久的优秀音乐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民族音乐也在不断地根据我国的发展需求而进步,伴随这一现象,出现了“新民乐”这一名词。中国传统音乐大多以各个地区的特色文化为基调,以抒情内容为主,极大程度地体现出各地区文化的独特性,并将当地人民的风土人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而新民乐则大量地运用欢快明朗的节奏将中国音乐和其他地区的音乐进行合理的结合。在乐器使用上,新民乐大胆地将传统民族乐器与电子乐器相融合,使其音乐更具现代性。在表演服装上,不似传统服饰的单调,而是结合了当今舞台上的灯光和道具,使其演奏更加的立体逼真。新民乐的产生将我国的五声调式进行了突破,在五声中大胆地加入多种现代因素,使其更具时代性,产生了独奏、重奏、协奏甚至交响乐等多种形式的表演方式。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保存其初衷的情况下不断优化才能使事物永远保持活力,新民乐的产生便能证明这一观点。现如今,新民乐的运用只局限于少部分学校,其运用范围大多也仅仅局限于本科教学,中小学等基础教育阶段仍采用最原始的教育模式,导致民乐很难对新时代的学生群体有吸引力,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族文化的传扬。在这一现象下,将民族音乐融入时代背景,创造出时代性与民族性相融合的新民乐并将其融入学校的基础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新民乐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更使我国的音乐作品得到创新,使我国的基础教育找到了新的改革方向,并且对弘扬民族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随着基础教育的深入改革,我国各地对教育规划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使我国的小学教育从最开始的机械的知识教育和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观点使音乐不仅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存在,更成了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这一大环境中民族乐器不断发展,许多被遗忘的民族乐器又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由于体型较大、造价昂贵、学习群体较少等原因,很少有学校将民乐引入课堂,学生根本不知道有这种乐器,致使学生未能在学琴的黄金年龄选择自己最感兴趣乐器。如今有部分学校在校内建立了第二课堂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支持。但是在现阶段的第二课堂中,大多以合唱形式存在,学习民族乐器的学生因为硬件限制和学习该乐器的人数少便被“拒之门外”。因此,能够组建起乐器合奏第二课堂的学校少之又少。鉴于此,有些学校提出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乐器放在学校提供的琴房进行练习,并且尝试了民乐合奏形式,这样大大节省了学生回家练琴的时间,同时又为实现民乐第二课堂创造了硬性条件。根据这一现状可以看出,如今的小学教育已经实验性地将民乐逐渐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对民乐在小学生中的普及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其中,还有部分农村学校因为硬件和资金问题,音乐教育远远落后于正常教育水平,有些地区甚至根本没有音乐课。这一现象使音乐教育的改革更加迫切和必要。《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把推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础教育方针,教育公平是社会公正的根本保障。”在农村,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学校的管理人员对艺术教育的不重视导致学生的认知受到局限,再加上农村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的极度匮乏,从而形成这一现象。因此,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首先缩小农村与城市的教育水平差距迫在眉睫。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在以各种手段发现和建立新的教育体系,艺术对人类的价值也在重新被定义,这一观点也被直接运用于新课标的课程要求中。部分西方国家早在1994年就将音乐教育置于基础教育的中心环节,并且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日本音乐教育强调“个性化教育”,就是教师会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爱好进行教学,授课内容除了正常的歌唱音乐欣赏以外,还加有插花、剪纸等动手性强的活动,力求在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欣赏能力。波兰则运用“歌剧”的渗透来感染学生,使歌剧艺术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近几年,我国对艺术教育越来越重视,但是人们对艺术教育的意识还比较淡薄,与国外一些国家的发展现状相比,我们还需加快普及和改革发展的速度。

三、民乐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民乐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的青年教师应结合当今教育发展趋势,更自然地将民乐融入课堂,开展多样民乐课后活动,使学生可以更直观深入地体会教材中的民乐魅力,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器乐教学逐渐深入学生课堂并且被列入课程标准成为日常课程的一部分。民乐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本民族的音乐,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乐曲的视频欣赏、背景介绍,可以使学生更加生动直观地了解历史,而不再是拘泥于课本上的文字介绍,学生甚至可以得出自己的见解,从小建立一定的美学素养。在民乐教育中,还有小型的乐队排练活动。学生在排练中不仅可以增强团队协作意识,还可以互相讨论技艺,取长补短。学习民族乐器不仅可以掌握一定的弹奏技能,还可以通过聆听不同的乐器发现我国民族乐器在音色上的变化和特点,从而形成一种音乐体系,增强音乐欣赏能力,了解到各种乐器的弹奏特点及其音色特质。除此之外,在当今的音乐课程中,教师的教学大多数都只局限于常规单一的教学内容,许多教师对民族乐器的了解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将民乐融入日常的音乐教育,教师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查缺补漏,提升自己。因此,这不仅是对学生思维的扩展,更是促使教师不断进步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换言之,在如今这种中西方文化碰撞的时代,民乐作为国乐应该如何平衡自己,在取其精华的过程中而又不丧失自我,成为一大难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更应该将民乐的学习融入音乐启蒙中,将民族文化根植于青少年的血液,形成坚定且具有一定民族自信的文化信仰。例如,排练的教学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更能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更加直接地体会民族传统文化。学生排练《金蛇狂舞》,不仅可以提高技巧、感受到民族管弦乐的魅力,还可以在演奏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感受江南人民在节日时赛龙舟的热闹氛围;《达勃河随想曲》则仿佛将我们带到了山谷间的达勃河畔,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民族音乐往往源于生活,因此在欣赏时总会使人产生共鸣和身临其境之感。综上所述,民乐在音乐教育中,不仅是对学生的培养和提高,更是贯通教师终身学习的最佳方式。实现这一目标对音乐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有极高要求,这同时督促了教师不断学习完善教学方式,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弘扬民族文化。现如今,民族乐器的学习氛围愈发浓厚,重视民乐教育的学校也在日渐增多,民乐对当今音乐教育百利而无一害。因此,我们应从多个方面着手让民乐真正意义上融入音乐教育。

四、民乐在弘扬民族文化中的必要性

我国各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财富,弘扬民族文化也成了当今时代的潮流。在这一形势下,民族音乐文化不断涌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主力军”,教育改革对素质教育的重视更是推动其加速发展。民族文化的弘扬不能仅仅表现在片面的口号宣传上,应该深入使各个方面,使人民发自内心地热爱,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弘扬,而不是短暂的意识认同。现如今,许多人都在呼吁弘扬民族文化,但是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却少之又少,久而久之,这一观点便会成为一种口号。所以我们更应该从教育入手,从幼儿入手,将民族文化通过课堂潜移默化地传播给学生,家长在辅导学生作业时也会不自觉地进行学习,从而覆盖整个家庭,久而久之,便能覆盖至全民族。想要完成这一目标,最重要的便是要从新一代学生入手,将民族文化的学习融入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现如今社会发展迅速,学生的学习压力加重,将民族音乐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不仅可以起到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更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其音乐欣赏能力和艺术素质,可谓百利而无一害。民族音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如今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将音乐相关的知识加入正常的授课环节中,对学生准确了解民族音乐的内涵和创作背景具有推动作用。首先,各民族的民族音乐文化独具当地特色,同时也是当地人民内心情感的体现。其次,各个时期的民族音乐还表现着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和当时的艺术发展趋势以及人们的情感走向。最后,匈牙利教育家柯达伊曾说:“儿童音乐教育首先应该用更纯洁的真正民间音乐作为重要材料。”因此我们的音乐教育应该从我们本民族的音乐出发,然后再取长补短,学习外来文化,让学生可以深刻地体会爱国情怀。因此,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极其重要,将民族音乐的历史性和民族性融入我国的音乐教育中,对弘扬民族文化和响应教育改革的号召都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也可以在教育中将民族音乐根植于年轻的学生群体,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柳斌.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J].人民教育,1995,(Z1):4.

[2]燕国材.素质教育问题研究[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

[3]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4]李保强.学校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彭丽.彭修文民族管弦乐艺术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

[6]吴志宏.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作者:马晓骞 单位:中北大学艺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