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青少年校园霸凌刑法应对问题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青少年校园霸凌事件是当下社会性质极为恶劣、公众关注度极高的热点话题。一旦发生了青少年校园霸凌事件,对于受害者的身心健康成长和文明和谐法治社会的建设,都是一次严重的打击。本文将重点阐述校园霸凌事件的概念以及发展趋势,总结这一类事件带来的影响,分析校园霸凌事件频发的原因,并重点探讨校园霸凌事件的刑法规制,希望能够通过法律的力量,给予施暴者以约束,给予受害者以保护。
关键词:青少年;校园霸凌;刑法规制
校园霸凌行为,归根结底是一种暴力行为,学校、老师、家长等相关机构和人员的多方不作为,无疑会助长该类事件的不断出现,而想要督促各方履行相关责任,作出相应工作,减少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就要从法律层面入手,通过一系列法律机制的建立健全逐步改善这一问题。
一、校园霸凌事件概述
(一)校园霸凌事件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已将刑事责任年龄降低至12岁,但是校园霸凌事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地得到杜绝,或者说,想要杜绝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仍然需要法律方面以及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1]。经由多方调查,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校园霸凌事件都发生在较为隐秘的环境中,部分受害学生可能因为恐惧心理、畏惧心理,不敢直接寻求法律的帮助,这也间接成了校园霸凌事件愈演愈烈的导火索。即便在当下法律法规愈加完善的社会环境下,校园霸凌事件仍然无法完全杜绝,其问题的根本已经不仅仅是法律问题,更是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并且由于部分青少年对校园霸凌事件的认识较为模糊,部分青少年实施了暴力行为,已经形成了校园霸凌事件,但是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认为自己不过是在“开玩笑”,这也是当下校园霸凌事件层出不穷的原因之一。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社会来说,过去的诸多校园霸凌事件已经直接证明了,校园霸凌带来的影响,不仅限于当事人和当事学校了,想要构建一个文明和谐法治的社会环境,就必须要彻底解决各类青少年校园霸凌事件。
(二)校园霸凌事件造成的影响
校园霸凌带来的影响,从受害者的角度上来看,他们的心灵会受到创伤,更加畏惧与人交流,自尊心与自信心受到伤害[2]。更为严重者,会引发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对于未成年人来讲,这些心理疾病所带来的损害与打击是不可估量的,严重时甚至会引发青少年的死亡。而对于施暴者来说,如若不对其霸凌行为加以制止,他们便会更加有恃无恐地实施各种各样的暴力行为,他们会对国家法律的权威性产生蔑视态度,最终演变引发更为恶劣的暴力事件。而他们的起点也就是青少年时期对同龄人实施的暴力行为,而支持他们愈演愈烈的,也正是社会各界以及他们自己对校园霸凌的无所谓态度。随着我国信息网络的建设与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便捷,校园霸凌事件一经发生,便很有可能迅速传播,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无论是对于施暴者,还是对于被施暴者,信息的快速传播都会对他们造成极大的伤害,并且难以挽回。如若仍然仅以未成年人在校园中的偶发矛盾这样的态度,来对待校园霸凌事件,并展开相应的解决措施,这显然是对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极不负责。对青少年的未来成长、发展等都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二、校园霸凌事件的原因分析
(一)网络信息
网络是当下信息传输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很多小学生甚至于学龄前儿童,就已经接触了一些网络信息[3]。这些网络信息,在国家监管之下,基本能够保障未成年人接触到的信息是绿色健康的。但是在网络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未成年人也有可能接触到暴力、色情等内容,这些内容就是导致青少年对其他同龄人实施暴力行为的主要来源。部分青少年由于接触到了不良信息,对国家法律以及校园霸凌产生了错误的认知,认为自己是未成年人就可以有恃无恐,而对身边的同学实施暴力行为。这一问题主要呈现在了未成年人对各类信息的认知方面,对网络信息的良莠缺乏辨别以及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乏认知,直接导致了他们对校园霸凌事件的漠视态度。这也是当下校园霸凌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如若不能够帮助青少年准确辨别各类网络信息,并且正确认识法律法规的相关含义,那么便无法真正意义上实现校园霸凌事件的有效管控与约束。
(二)厌学与落单心理
对于有暴力倾向或者实施暴力行为的青少年,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这些学生往往会伴随产生厌学情绪,教师以及家长给予他们的关注不够[4]。这一部分学生就会产生一定的落单心理。在该种心理的影响下,他们就会产生一定的暴力倾向,实施一些暴力行为,来排斥身边的同学以及伙伴。这也是霸凌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青少年在整个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青春期以及叛逆期,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往往会将心理的暴力欲望进行放大,并且对各类行为产生错误的认知,导致他们普遍认为只有暴力才能彻底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无法理解也不愿意主动理解他人的活动,长此以往,其性格便会愈加暴戾,难以和同学良好沟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三)教育缺陷与法律意识淡薄
对于部分青少年来说,法律是保护自己的有力后盾,而对于部分施暴者来说,他们对法律的错误认知,导致他们认为法律与自己无关[5]。随着我国刑事责任年龄的下降,部分青少年也认识到了法律距离自己越来越近,但是,由于校园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缺失,一部分青少年仍然无法认识到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刑事责任,也不明确自己的施暴行为是否与刑事责任相关联。他们在施暴时,便会忽略法律为被施暴者提供的保护以及对自己的约束,进而为所欲为地实施暴力,引发校园霸凌事件。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校园、家庭在法律方面教育的不重视,大多数青少年,对法律都是一知半解的,部分青少年知道杀人犯法,也知道刑事责任年龄是12岁。但是在家庭、校园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很多学生往往会认为法律距离自己很远,即便自己违法了,也很难找到自己头上,大多抱以无所谓的心态或者对法律怀有侥幸心理。这样的思维模式,无疑是在挑战法律的权威性,并且对于受害者来说,他们无法认识到法律能够给予自己的帮助与保护,即便受到了侵害,也不愿意主动寻求法律的帮助,这也就导致了部分人对法律失去了信任,并逐渐不再依赖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说,都是极大的影响。
(四)家庭教育的缺位
对于青少年来说,家庭环境直接决定着他们的未来成长道路,如果家庭环境恶劣,父母对自己孩子不够重视,那么校园霸凌事件便有可能发生在这个家庭的孩子身上。青少年对于暴力事件的认知,是较为粗浅的,在面对问题时,他们能够想到的最直接的解决方法,就是通过暴力手段。当然,暴力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但是在青少年有限的认知里,除了暴力便想不到其他的解决方式。而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便是家庭教育的缺位,如若父母并没有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甚至在面对问题时,通过家暴的方式来解决,那么青少年在整个成长过程中,便会更加愿意使用暴力解决问题。家庭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最主要因素,在充满暴力、漠视亲情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青少年,其思维模式也会逐渐变得扭曲。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一部分父母文化程度较低,在参与自己孩子的教育时,并没有科学合理有效的遵循。这也就导致了,其教育方法可能存在偏颇,对青少年的心理成长造成影响。
三、青少年校园霸凌的刑法规制
随着校园霸凌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其带来的后果已经不再仅限于对受害者的危害,也不仅是对整个校园环境、校园安全的危害,更多的是对整个文明和谐法治社会建设的危害。对于校园霸凌事件,想要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就必须要用法律的强力武器为他们提供保护,让更多的青少年受害者得到保护,减少青少年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校园霸凌事件大多事出有因,很多人在刚接触陌生人时,是并不具备暴力思维的。但是随着不断地成长,接触到的各类信息以及受到的待遇等,造成了部分青少年思想畸形,无法正确看待各类事件,只能通过暴力行为解决问题,也就引发了校园霸凌事件。
(一)相关法律教育引入校园和家庭当中
想要让青少年能够得到全面发展,成为为社会做贡献的栋梁,就不能仅仅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并且也不能将教育的责任完全交付于学校,家庭在整个青少年的成长历程中,也尤为重要。对于青少年来说,即便家庭环境不好,但是家庭仍然是最值得信赖的环境,家庭环境的改变,能够为青少年心态的变化带来最好的效果,帮助青少年转变各种错误的认知,并且积极转变自己的恶劣行为,减少各类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对于青少年来说,父母是自己的第一个老师,也是唯一能够绝对信任的人,在部分校园霸凌事件中,能够很明显地发现,施暴者的家庭教育是失败的。对于大部分青少年来说,想要让他们重视起法律法规,就必须要让他们能够真正意义上认识法律。这就需要在校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当中重视法律教育,让青少年认识到校园霸凌事件所带来的法律后果,让其认识到自己需要担负的法律责任。
(二)健全相关的法律体系
近些年,我国已经将刑事责任年龄的起点下调至了12周岁,这对于青少年校园霸凌事件来说,显然是一次成功且有效的改变。想要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校园霸凌事件的有效管控,就应当重点关注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便是,在发生了校园霸凌事件之后,法律应当给予该事件的相关反应与动作,地方公检法等部门对于这部分事件应当实施的处理方案,另外还要明确教师、家长在这一类事件中需要承担的责任,以达到这一类事件能够逐渐减少的目的,保护青少年不会受到校园霸凌的侵害。在过去,我国的刑事责任年龄在14周岁,在该种环境下,就产生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即是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暴力行为的有恃无恐。随着刑事责任年龄的下调,有效地控制了未满14周岁青少年实施暴力行为。但是各类校园霸凌事件仍然层出不穷。想要进一步解决这一类事件的发生,仅仅通过青少年自己的认知变化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就必须要通过法律层面对青少年予以相应的保护与约束,构建一个更为完善的法律体系。根据当下青少年的成长规律以及成长环境,不断地优化法律法规,明确针对各类校园霸凌事件的处理办法以及处理方式,进一步强化对未成年人的有效约束,以此来减少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
(三)学校以及教师和家长需要承担连带责任
部分家长、学校对于法律教育、校园霸凌事件的漠视,大多来源于其自身在校园霸凌事件发生时,并未承担连带责任。部分学校中的校园霸凌事件,是校方不愿提起的污点,即便发生了校园霸凌事件,也想尽办法撇清干系,认为青少年校园霸凌事件与校园的教育无关。部分家长长期秉持着“和稀泥”的态度,部分家长并未对这一类事件引起重视,甚至部分家长在自家孩子已经被公安机关带走批评教育的情况下,也不愿意出面领回自己家的孩子,这些问题,都是直接助长校园霸凌事件多发的主要因素。校方的不作为、家长的无所谓态度,让部分青少年实施暴力行为更加有恃无恐,在部分青少年的心里认为,法律不能给予自己以惩罚,学校不能给予自己以约束,家长不能给予自己以管教,那么校园霸凌事件便无所谓发生什么后果,无所谓是否对他人造成什么伤害,也不会影响到自己的未来。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想要让青少年真正意义上重视起法律,明确认知校园霸凌行为带来的恶劣影响,就必须要让校方以及家长双方做出相应的工作。而约束校方以及家长积极行动的,就是法律,在必要的情况下,应当建立一个相应的防治体系,针对不同的对象,制定不同的刑法规定,为校园霸凌事件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处理方案以及解决措施,并且在校园霸凌事件发生之后,要求校方、教师以及家长共同担负起相应的责任,以法律作为保护青少年的坚实后盾。切实改变青少年对于法律的看法,而非错误地将法律当作一种虚无缥缈的规定,要让他们认识到法律的惩罚离自己从来没有太远,如若以有恃无恐的态度实施暴力行为,实施相应的校园霸凌行为,那么法律的制裁必然会落到自己的身上。学校不应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地方,立法机关应当对校园霸凌行为进行防范,以法律作为约束,来督促校方、老师以及家长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四、结束语
在当下的社会中,校园霸凌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未成年人之间的打闹行为,想要真正意义上的防止霸凌事件的发生,就必须要重视起这一类事件,通过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做出妥善合理的预防和处理。
参考文献
[1]谢慧,张育玮.从《少年的你》反观法律视角下校园霸凌现象举隅[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0,29(2):93-97.
[2]戴欣.犯罪预防视域下高校校园欺凌治理实证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0,40(1):32-38.
[3]谷纳海.法国校园欺凌的治理[J].外国教育研究,2020,47(2):70-83.
[4]章星月.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的犯罪学研究[J].南方论刊,2020(7):51-52,61.
[5]李清清,娄博华,刘曼.农村寄宿制初中校园欺凌起因的德育审视[J].教学与管理,2020(24):63-65.
作者:董振华 单位:河北省沧州市渤海新区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