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青少年校园霸凌刑法应对问题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青少年校园霸凌刑法应对问题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青少年校园霸凌刑法应对问题探究

摘要:青少年校园霸凌事件是当下社会性质极为恶劣、公众关注度极高的热点话题。一旦发生了青少年校园霸凌事件,对于受害者的身心健康成长和文明和谐法治社会的建设,都是一次严重的打击。本文将重点阐述校园霸凌事件的概念以及发展趋势,总结这一类事件带来的影响,分析校园霸凌事件频发的原因,并重点探讨校园霸凌事件的刑法规制,希望能够通过法律的力量,给予施暴者以约束,给予受害者以保护。

关键词:青少年;校园霸凌;刑法规制

校园霸凌行为,归根结底是一种暴力行为,学校、老师、家长等相关机构和人员的多方不作为,无疑会助长该类事件的不断出现,而想要督促各方履行相关责任,作出相应工作,减少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就要从法律层面入手,通过一系列法律机制的建立健全逐步改善这一问题

一、校园霸凌事件概述

(一)校园霸凌事件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已将刑事责任年龄降低至12岁,但是校园霸凌事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地得到杜绝,或者说,想要杜绝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仍然需要法律方面以及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1]。经由多方调查,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校园霸凌事件都发生在较为隐秘的环境中,部分受害学生可能因为恐惧心理、畏惧心理,不敢直接寻求法律的帮助,这也间接成了校园霸凌事件愈演愈烈的导火索。即便在当下法律法规愈加完善的社会环境下,校园霸凌事件仍然无法完全杜绝,其问题的根本已经不仅仅是法律问题,更是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并且由于部分青少年对校园霸凌事件的认识较为模糊,部分青少年实施了暴力行为,已经形成了校园霸凌事件,但是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认为自己不过是在“开玩笑”,这也是当下校园霸凌事件层出不穷的原因之一。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社会来说,过去的诸多校园霸凌事件已经直接证明了,校园霸凌带来的影响,不仅限于当事人和当事学校了,想要构建一个文明和谐法治的社会环境,就必须要彻底解决各类青少年校园霸凌事件。

(二)校园霸凌事件造成的影响

校园霸凌带来的影响,从受害者的角度上来看,他们的心灵会受到创伤,更加畏惧与人交流,自尊心与自信心受到伤害[2]。更为严重者,会引发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对于未成年人来讲,这些心理疾病所带来的损害与打击是不可估量的,严重时甚至会引发青少年的死亡。而对于施暴者来说,如若不对其霸凌行为加以制止,他们便会更加有恃无恐地实施各种各样的暴力行为,他们会对国家法律的权威性产生蔑视态度,最终演变引发更为恶劣的暴力事件。而他们的起点也就是青少年时期对同龄人实施的暴力行为,而支持他们愈演愈烈的,也正是社会各界以及他们自己对校园霸凌的无所谓态度。随着我国信息网络的建设与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便捷,校园霸凌事件一经发生,便很有可能迅速传播,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无论是对于施暴者,还是对于被施暴者,信息的快速传播都会对他们造成极大的伤害,并且难以挽回。如若仍然仅以未成年人在校园中的偶发矛盾这样的态度,来对待校园霸凌事件,并展开相应的解决措施,这显然是对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极不负责。对青少年的未来成长、发展等都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二、校园霸凌事件的原因分析

(一)网络信息

网络是当下信息传输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很多小学生甚至于学龄前儿童,就已经接触了一些网络信息[3]。这些网络信息,在国家监管之下,基本能够保障未成年人接触到的信息是绿色健康的。但是在网络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未成年人也有可能接触到暴力、色情等内容,这些内容就是导致青少年对其他同龄人实施暴力行为的主要来源。部分青少年由于接触到了不良信息,对国家法律以及校园霸凌产生了错误的认知,认为自己是未成年人就可以有恃无恐,而对身边的同学实施暴力行为。这一问题主要呈现在了未成年人对各类信息的认知方面,对网络信息的良莠缺乏辨别以及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乏认知,直接导致了他们对校园霸凌事件的漠视态度。这也是当下校园霸凌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如若不能够帮助青少年准确辨别各类网络信息,并且正确认识法律法规的相关含义,那么便无法真正意义上实现校园霸凌事件的有效管控与约束。

(二)厌学与落单心理

对于有暴力倾向或者实施暴力行为的青少年,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这些学生往往会伴随产生厌学情绪,教师以及家长给予他们的关注不够[4]。这一部分学生就会产生一定的落单心理。在该种心理的影响下,他们就会产生一定的暴力倾向,实施一些暴力行为,来排斥身边的同学以及伙伴。这也是霸凌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青少年在整个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青春期以及叛逆期,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往往会将心理的暴力欲望进行放大,并且对各类行为产生错误的认知,导致他们普遍认为只有暴力才能彻底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无法理解也不愿意主动理解他人的活动,长此以往,其性格便会愈加暴戾,难以和同学良好沟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三)教育缺陷与法律意识淡薄

对于部分青少年来说,法律是保护自己的有力后盾,而对于部分施暴者来说,他们对法律的错误认知,导致他们认为法律与自己无关[5]。随着我国刑事责任年龄的下降,部分青少年也认识到了法律距离自己越来越近,但是,由于校园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缺失,一部分青少年仍然无法认识到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刑事责任,也不明确自己的施暴行为是否与刑事责任相关联。他们在施暴时,便会忽略法律为被施暴者提供的保护以及对自己的约束,进而为所欲为地实施暴力,引发校园霸凌事件。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校园、家庭在法律方面教育的不重视,大多数青少年,对法律都是一知半解的,部分青少年知道杀人犯法,也知道刑事责任年龄是12岁。但是在家庭、校园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很多学生往往会认为法律距离自己很远,即便自己违法了,也很难找到自己头上,大多抱以无所谓的心态或者对法律怀有侥幸心理。这样的思维模式,无疑是在挑战法律的权威性,并且对于受害者来说,他们无法认识到法律能够给予自己的帮助与保护,即便受到了侵害,也不愿意主动寻求法律的帮助,这也就导致了部分人对法律失去了信任,并逐渐不再依赖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说,都是极大的影响。

(四)家庭教育的缺位

对于青少年来说,家庭环境直接决定着他们的未来成长道路,如果家庭环境恶劣,父母对自己孩子不够重视,那么校园霸凌事件便有可能发生在这个家庭的孩子身上。青少年对于暴力事件的认知,是较为粗浅的,在面对问题时,他们能够想到的最直接的解决方法,就是通过暴力手段。当然,暴力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但是在青少年有限的认知里,除了暴力便想不到其他的解决方式。而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便是家庭教育的缺位,如若父母并没有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甚至在面对问题时,通过家暴的方式来解决,那么青少年在整个成长过程中,便会更加愿意使用暴力解决问题。家庭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最主要因素,在充满暴力、漠视亲情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青少年,其思维模式也会逐渐变得扭曲。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一部分父母文化程度较低,在参与自己孩子的教育时,并没有科学合理有效的遵循。这也就导致了,其教育方法可能存在偏颇,对青少年的心理成长造成影响。

三、青少年校园霸凌的刑法规制

随着校园霸凌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其带来的后果已经不再仅限于对受害者的危害,也不仅是对整个校园环境、校园安全的危害,更多的是对整个文明和谐法治社会建设的危害。对于校园霸凌事件,想要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就必须要用法律的强力武器为他们提供保护,让更多的青少年受害者得到保护,减少青少年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校园霸凌事件大多事出有因,很多人在刚接触陌生人时,是并不具备暴力思维的。但是随着不断地成长,接触到的各类信息以及受到的待遇等,造成了部分青少年思想畸形,无法正确看待各类事件,只能通过暴力行为解决问题,也就引发了校园霸凌事件。

(一)相关法律教育引入校园和家庭当中

想要让青少年能够得到全面发展,成为为社会做贡献的栋梁,就不能仅仅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并且也不能将教育的责任完全交付于学校,家庭在整个青少年的成长历程中,也尤为重要。对于青少年来说,即便家庭环境不好,但是家庭仍然是最值得信赖的环境,家庭环境的改变,能够为青少年心态的变化带来最好的效果,帮助青少年转变各种错误的认知,并且积极转变自己的恶劣行为,减少各类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对于青少年来说,父母是自己的第一个老师,也是唯一能够绝对信任的人,在部分校园霸凌事件中,能够很明显地发现,施暴者的家庭教育是失败的。对于大部分青少年来说,想要让他们重视起法律法规,就必须要让他们能够真正意义上认识法律。这就需要在校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当中重视法律教育,让青少年认识到校园霸凌事件所带来的法律后果,让其认识到自己需要担负的法律责任。

(二)健全相关的法律体系

近些年,我国已经将刑事责任年龄的起点下调至了12周岁,这对于青少年校园霸凌事件来说,显然是一次成功且有效的改变。想要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校园霸凌事件的有效管控,就应当重点关注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便是,在发生了校园霸凌事件之后,法律应当给予该事件的相关反应与动作,地方公检法等部门对于这部分事件应当实施的处理方案,另外还要明确教师、家长在这一类事件中需要承担的责任,以达到这一类事件能够逐渐减少的目的,保护青少年不会受到校园霸凌的侵害。在过去,我国的刑事责任年龄在14周岁,在该种环境下,就产生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即是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暴力行为的有恃无恐。随着刑事责任年龄的下调,有效地控制了未满14周岁青少年实施暴力行为。但是各类校园霸凌事件仍然层出不穷。想要进一步解决这一类事件的发生,仅仅通过青少年自己的认知变化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就必须要通过法律层面对青少年予以相应的保护与约束,构建一个更为完善的法律体系。根据当下青少年的成长规律以及成长环境,不断地优化法律法规,明确针对各类校园霸凌事件的处理办法以及处理方式,进一步强化对未成年人的有效约束,以此来减少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

(三)学校以及教师和家长需要承担连带责任

部分家长、学校对于法律教育、校园霸凌事件的漠视,大多来源于其自身在校园霸凌事件发生时,并未承担连带责任。部分学校中的校园霸凌事件,是校方不愿提起的污点,即便发生了校园霸凌事件,也想尽办法撇清干系,认为青少年校园霸凌事件与校园的教育无关。部分家长长期秉持着“和稀泥”的态度,部分家长并未对这一类事件引起重视,甚至部分家长在自家孩子已经被公安机关带走批评教育的情况下,也不愿意出面领回自己家的孩子,这些问题,都是直接助长校园霸凌事件多发的主要因素。校方的不作为、家长的无所谓态度,让部分青少年实施暴力行为更加有恃无恐,在部分青少年的心里认为,法律不能给予自己以惩罚,学校不能给予自己以约束,家长不能给予自己以管教,那么校园霸凌事件便无所谓发生什么后果,无所谓是否对他人造成什么伤害,也不会影响到自己的未来。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想要让青少年真正意义上重视起法律,明确认知校园霸凌行为带来的恶劣影响,就必须要让校方以及家长双方做出相应的工作。而约束校方以及家长积极行动的,就是法律,在必要的情况下,应当建立一个相应的防治体系,针对不同的对象,制定不同的刑法规定,为校园霸凌事件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处理方案以及解决措施,并且在校园霸凌事件发生之后,要求校方、教师以及家长共同担负起相应的责任,以法律作为保护青少年的坚实后盾。切实改变青少年对于法律的看法,而非错误地将法律当作一种虚无缥缈的规定,要让他们认识到法律的惩罚离自己从来没有太远,如若以有恃无恐的态度实施暴力行为,实施相应的校园霸凌行为,那么法律的制裁必然会落到自己的身上。学校不应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地方,立法机关应当对校园霸凌行为进行防范,以法律作为约束,来督促校方、老师以及家长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四、结束语

在当下的社会中,校园霸凌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未成年人之间的打闹行为,想要真正意义上的防止霸凌事件的发生,就必须要重视起这一类事件,通过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做出妥善合理的预防和处理。

参考文献

[1]谢慧,张育玮.从《少年的你》反观法律视角下校园霸凌现象举隅[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0,29(2):93-97.

[2]戴欣.犯罪预防视域下高校校园欺凌治理实证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0,40(1):32-38.

[3]谷纳海.法国校园欺凌的治理[J].外国教育研究,2020,47(2):70-83.

[4]章星月.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的犯罪学研究[J].南方论刊,2020(7):51-52,61.

[5]李清清,娄博华,刘曼.农村寄宿制初中校园欺凌起因的德育审视[J].教学与管理,2020(24):63-65.

作者:董振华 单位:河北省沧州市渤海新区人民检察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