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外合作办学校园文化建设探索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外合作办学校园文化建设探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外合作办学校园文化建设探索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是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探路者”和“试验田”。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内涵、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但现实中,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存在校园国际化氛围不浓、多校园之间文化融合不足、校园文化创新能力不强,校际文化沟通交流不畅等问题,需要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健全工作队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增进校际文化互动交流,着力打造富有时代特征、国际特色、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兴起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机构同外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对外开放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强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形成多元主体办学格局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引进、吸收、融合、创新先进办学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从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更高水平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宽视野,更新观念,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流不断加深,中外合作办学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合作层次逐步提升,学生队伍不断壮大,现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容忽视的重要群体。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

(一)凝聚功能

当前,高校师生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多层次格局。想要拧成一股绳、攥紧一个拳,把全校师生价值理念归于一致、达成共识,就需要校园文化来进行有效融合。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够不断增强广大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激发师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逐渐养成一种广泛认同、共同遵守的价值取向和人生信仰,进而形成步调一致、同频共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对内凝聚起强大的向心力、感召力、战斗力。总之,建设高品位高质量校园文化,可以进一步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打牢广大师生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营造激浊扬清、干事创业良好氛围。

(二)激励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能够营造感染、陶冶师生的浓厚氛围,使广大师生感受大学精神的熏陶,内化为精神力量,外化为自觉行动,使之在思想上进行认真思考,在行为上做出必然选择,呈现与大学精神文化明显吻合的行为取向。校园文化能够不断激发广大师生挖掘自身智慧和潜能,转化为恒久的行动力,形成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的工作局面。虽然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特点和发展方向,但校园文化能够激励广大师生员工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履行好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

(三)辐射功能

高校是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责,自然而然地会与其他社会组织发生各种联系。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具有交互性,会受到其他社会文化的影响,不断向前发展变化,孕育新思想、新理念。同样,校园文化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向外传播,对其他社会文化进行有效辐射,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因此,一流的校园文化能够对周边地区的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产生潜移默化、积极深远的影响,从而不断提升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

(四)约束功能

校园文化渗透到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成长方方面面,是一种天然的隐性教育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校训、校风、学风、精神、传统体现了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对广大师生的思想与行为产生强大的规范约束。同时,校园文化可以内化为师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凝聚师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形成团结一心、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一)校园国际化氛围不浓

部分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在管理运行中“换汤不换药”,为了便于实际操作、降低办学成本,除多了几个外教和一些双语课程外,与校内其他学院和专业并无本质区别,没有真正实现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教育理念的引进、吸收,更谈不上融合、创新。一是仅仅从国际化的语言、课程和知识体系等教学方面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忽视了国际化校园环境对学生陶冶情操、增长见识、提升素养的作用,没有突出中外合作办学特色,国际化校园氛围不够浓厚。二是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没有发挥好校园道旗、宣传栏、电子屏、文化橱窗等宣传载体和官方微博、官方微信、抖音、公众号等网络载体的宣传引领作用。三是中外合作办学校园文化活动匮乏,中外教师之间、中外师生之间交流互动较少。

(二)多校园间文化融合不足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多地办学、多校园办学应运而生。中外合作办学在办学思路、培养方式、管理模式上与其他类型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受限于地理位置,各个校园之间的师生交流机会匮乏,感受不到其他校园的文化氛围,造成多校园之间的文化隔阂和壁垒,无形之中增加了中外合作办学文化融合发展的难度。中外合作办学校园要么是老校园,要么是新建校园,空间相对独立,现实中往往存在重视主校园文化建设,忽视中外合作办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情况。由于老校区经过前期积累已经形成文化沉淀,中外合作办学校园往往以硬件设施为主,无暇顾及校园文化的发展,导致文化建设过程中的融合度不够、多样性不足。

(三)校园文化创新能力不强

当前,各个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载体基本雷同,没有将办学特色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没有将学生特点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导致校园文化千篇一律、毫无特色。目前,校园文化主要面向的是普通专业学生,但中外合作办学在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学生管理等方面都区别于一般的普通大学,这就需要结合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开展高质量、高品质、高效能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拓展活动载体,做好宣传发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目标。

(四)校际文化沟通交流不畅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在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拓展学生跨文化事业,丰富校园多元文化的同时,受文化冲突、观念差异、时空限制、沟通渠道等因素影响,容易引发中外文化、中西思想的碰撞,造成沟通交流中的误解,信息理解的难度增大,中外双方师生沟通交流不畅。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在师生跨境流动方面面临“进不来、出不去”的困境,不少外籍教师仍滞留海外,无法回到国内课堂进行线下授课。学生赴外方交流出现困难,缺乏国外合作院校的学习与校园生活体验。

四、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思路

(一)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驱动力,有利于学生知识的习得,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有利于凝聚师生广泛共识,营造干事创业氛围。当前,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持续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出现新挑战,面临新机遇,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情况、新特点。一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单位具体负责、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的建设格局,同心协力,全员参与。二是坚持立足本土,以中国悠久的文化、丰富的人文底蕴和深邃的学术思想作为中外合作办学校园文化的根本,结合合作高校校园文化特色,把中国和世界联系起来、融合开来,实现“中西合璧”,帮助学生通过对世界的观察,感受多元文化,了解国际规则,掌握专业技能,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积极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大力支持反映学校校风、校训、校园精神,能够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文化活动,为校园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创造良好条件,营造良好氛围。

(二)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具有学习能力普遍不强,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学习压力较重,心理相对脆弱等特点,强调个性张扬和思维独立,更容易受到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蚀。深入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校园文化建设,强化高校育人功能,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品质规范,切实提高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政治素养和自我修养。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感恩教育、留学报国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军事理论课等,让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增强听党话、跟党走的情感认同。开展“留学之梦,报国之志”主题系列教育,以爱国志士和留学先贤为楷模,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三)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

进一步拓展中外合作办学校园文化载体,不断挖掘和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的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感受国际化校园文化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了解接触国外的文化和风俗,将来更好地适应留学生活,确保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有所为。中外合作办学校园文化要在活动内容、形式上不断创新,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长效机制。一是注重社会实践,吸收外方高校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上的先进理念和丰富经验,鼓励学生参加国际组织实习生预备营项目,不断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二是适应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学生的现实诉求,有针对性地制定校园文化活动计划。低年级阶段需要不断强化英语语言能力,充分利用外教资源,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为外教全英语授课打好基础。升入高年级后,可以开展古典戏剧、英语辩论、交际礼仪讲座、涉外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不断提升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国际视野和综合素质。

(四)增进校际校园文化互动交流

针对中外高校双方文化沟通交流不畅,一是积极邀请外籍教师参与到中方体育竞赛、文艺演出、学术报告、专业讲座中来,营造浓厚国际化校园文化氛围。积极聘用优秀外籍教师,开展中外教师共课模式,加强国内外课程体系融合,实施青年教师国际化能力培养提升计划,深化中外教师交流互动。二是升级数字化资源信息系统,建立线上互动机制,加强网络沟通交流,增进双方人员往来,在联合科学研究、国际学术会议中,实现中外师生在思想上深入的互动与了解,校园文化相互融合,提升整个校园文化氛围水平。三是营造校园国际化环境,推进英文网站建设,利用中英文印刷品、电子媒体、音像出版物等,对外宣传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和特色。在校园内各公共场所配备规范的英文铭牌,推动各单位部门提供英文咨询服务。经过多年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要实现中外合作办学内涵建设、质量提升,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与形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云兵兵,马国超,王小杰.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党建工作现状与创新对策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7).

[2]张洪宾,云兵兵.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探析[J].管理观察,2018(11).

[3]云兵兵,赵长青,张洪宾.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学生管理问题与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2).

[4]邱婧.中外合作办学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初探[J].大陆桥视野,2021(04).

[5]钱菲.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文化生态建设研究[J].高教学刊,2020(10).

作者:云兵兵 高永军 马国超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财经系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