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校园文化的亲和力调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校园文化的亲和力调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校园文化的亲和力调查

摘要:校园文化亲和力是以当代学生为主体,通过校园空间内在的精神与制度文明建设、环境与行为文明建设,在长期教学、科研及管理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感、亲近感及趋同感。本文基于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结合当代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想,从校风校训的精神文化层面,校园管理的制度文化层面、建筑环境与人文活动的物质文化层面、高校办学特色与专业技能的行为文化层面,解析了校园文化亲和力建设的现状及提升校园文化亲和力所面临的问题,并针对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当的解决对策,为科学的校园管理及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参考与指导。

关键词:校园文化亲和力;调查研究;学生行为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教学、科研与管理中形成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亲和力在心理学的定义是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出来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为研究当代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亲和力现状,笔者设计了关于校园文化亲和力建设现状调查问卷与访谈,旨在了解当代高等院校文化亲和力建设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调查问卷围绕“校风校训等精神文化、校园管理制度等制度文化、建筑环境和人文活动等物质文化、高校特色和专业技能等行为文化对校园文化亲和力的反映”四个方面,包含33道选择题和简答题,以某高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发出调查问卷共计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27份;在访谈环节共访谈学生30人,以主观评述题为主,主体内容与问卷调查的主体相同,其目的在于对问卷调查中无法覆盖的内容,如主观性评价和建设性意见,开展进一步补充与完善。根据问卷与学生访谈结果及课题组成员讨论分析的情况,本文针对当代校园文化亲和力建设议题的解析与研究如下:

一、校风校训等精神文化对校园文化亲和力的反映

校风校训作为校园文化的直接体现,是一所大学在长期锤炼中形成的对学生具有导向性、规范性、勉励性的文化。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8.85%的学生了解校风校训,其中51.54%的学生可准确叙述校风校训的内容,并详细解释其内涵及意义。61.35%的学生在提到校园文化建设时想到的是校风校训,校风校训可有效体现学校的历史底蕴及发展方向。高校校风校训由于自身的特殊位置,蕴含了特别的精神内涵,集学术性、激励性、时代性等特点于一身,在各高等院校文化建设中占据重要位置,既为高等院校管理、思想政治活动提拱了清晰简明的载体,培养学生在学习、科研以及日后工作中的思想品格及行为标准,又是体现校园文化亲和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文化亲和力的发展和提升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学生调查及问卷发现一些问题,在现阶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校风校训宣传的局限性降低了学生对其内容及意义的了解,影响因素涉及学校管理者对校风校训的重视程度及宣传不足,以及缺乏校风校训的有效载体。2、学生对校训的认识和关注不足,对校训缺乏积极全面的认识,认为校风校训仅仅是宣传口号,无对学生生活与学习的详实指导含义,缺乏详细且准确的解读。3、校风校训的内容趋于雷同,含义泛泛,无新时代特征。新时代的新环境对古老的校风校训的普遍适用性提出了挑战,对新时代学生特有行为的指导意义及有效的指引作用需要进一步考量。在校风校训完善方面,笔者建议,加强学校管理者对新时代校风校训的重视思考,提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关于校风校训传播的教师精神性传导及学生自主性认识,可以经常开展校风校训培训活动及大型讨论活动,打造校风校训文化标志,实现其校风校训精神价值的有效传承,也是提高校园文化亲和力的重要方式。

二、校园管理等制度文化对校园文化亲和力的反映

校园管理的制度文化是一种重要教育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育人途径。制度文化是通过合理的校园管理实现以育人为目标的良好教育过程,学生在制度文化的熏陶与洗礼下,促进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高尚的道德与规范的行为。制度文化建设的中心是育人,如何有效的实现良好的育人效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问题。建设富有亲和力的制度文化以及建设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制度文化是当代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调查问卷结果显示,70.92%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民主程度对校园文化亲和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民主程度越高校园文化越具有亲和力。民主应是校园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基石,也是校园制度得到学生认同的关键,我国高校在教学水平和科研学术发展与国外院校并驾齐驱的今天,校园制度也在逐渐的进步与完善,深入人心的校园制度可实现管理过程中顺利运行。另一方面,人性化制度建设是受访学生提倡最多的方面,传统的刚性校园制度应结合更多的柔性管理,可在实施过程中形成更好的育人氛围与气息。87.12%的学生反映设置“学生代班”和“班主任”制度有效的提升了校园文化亲和力,该结果反映出,相对于生硬的制度规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式管理深得学生喜爱,赋予制度以合适的载体,如形象生动的管理制度宣传板报、提供生活学习指导与建议的班主任,可有效从人性化制度建设方面增强校园文化亲和力。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学生的思想受到西方观念及互联网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大,每天获取的信息量成指数式增长,行为方式与生活理念随之发生了不同程度改变,也形成了很多的认识灰度区,源于几十年来的校园管理制度如若一成不变,当代学生容易产生排斥与抵触心理,甚至影响学生的行为。时代在发展,而当代的校园制度也应是发展的,在尊重与保留传统的同时也应考虑时代的发展的需要,其长久意义不仅可有效的积极的影响学生行为,也可实现育人的目的。

三、校园建筑环境、人文活动等物质文化对校园文化亲和力的反映

本次调查问卷以校园建筑、人文活动为物质载体,探索校园文化物质层面与校园文化亲和力之间的作用关系。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校园历史建筑内涵的了解程度偏低,仅有27.12%的学生对学校古老建筑的历史文化比较了解,相较于专业知识的限制及匮乏或单调的背景宣传,学生更趋向于对于造型新颖、视觉冲击力强的现代建筑的感官认识,对于可讲述校园历史的古老建筑了解较少。相比现代建筑的多功能及高舒适度的环境,古老建筑功能维护较弱造成了学生利用率普遍较低。55.77%的同学表示校园建筑等基础设施一般,缺乏合理的利用及适当的维护,而多功能的建筑可有效提高学生利用率。98.65%的调研对象表示人文活动有效的提升了校园文化的亲和力,学生倾向于赋予知识与娱乐色彩的文化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学生更喜欢校园文化建设以心意式及特色式的表达,如校园内投放小动物、设置免费解暑茶、无人饮品售卖柜台等,98.27%的同学表示这些设置极大的提升了校园文化亲和力,可感受到与校园管理者、校园管理与运营之间的亲密接触,并有部分同学表示,相比高投入低利用率的建筑,以及华而不实走过场的文化活动,这类虽简单但贴心式的校园文化更具有亲和力。

四、高校办学特色、专业技能等行为文化对校园文化亲和力的反映

问卷调查结果中关于对如何有效提升校园文化亲和力的建议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意识到高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性,高校办学特色的内涵涉及高校发展的定位和行业领域的独特性,开展与学生专业与就业密切相关的特色文化建设,是提升校园文化亲和力的有效手段,“特色+精品”的办学理念,已成为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方向。高校特色文化亲和力的出发点即是校园文化建设依托于高校特色学科、特色专业开展,建设具有浓郁特色的校园文化是主要建设方针。当校园文化与高校特色结合后,学生会对学校及学科产生特有的认同感,认同感的强弱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个人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还将潜在的影响着一所学校的文化塑造与传承。提高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是校园文化亲和力的具体体现,同时也论证了加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无论是校园文化亲和力还是学校认同感均需要一定的固化形态的物质元素,前面所讨论的校风校训、建筑环境基础设施代表着校园文化的物象,而将这些有形的物象赋予浓郁高校特色,可促使传统的校园文化进一步升华,并赋予更多的时代特色,恰如反映工科学生执着坚持的校风校训、表现文科学生优雅从容的校园环境建设,这些都是在传统校园文化理念与实施办法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其优势在于,推动学生对学校、学科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及归属感,而校园文化亲和力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提升与强化。结论综上所述,本次问卷结果与访谈结果表明,大多数当代学生认识到学校发展与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动态发展过程,以不同表述方式表达了个人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其中心均不同程度的诠释了校园文化的内涵。75.38%的学生认为自身在校园文化亲和力的提升上处于主体地位,要树立主人翁意识,91.35%的学生认为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一个有素质的人,74.04%认为热爱自己的专业,并付出努力去钻研,68.08%的学生认为多为学校的建设建言践行,这些都是自身在提升校园文化亲和力方面所应该做的。受访学生表达了不同感受及评述结果,或满意或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但结果均与校园文化亲和力的内涵一脉相承,在相互影响与作用的动态发展中得到长久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侯长林.校园文化略论[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1991.

[2]刘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中南大学,2013.

作者:刘凯 曲娜 单位:东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