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职业院校构建新型校园文化的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职业教育是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教育类型,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也应当与普通院校有所不同。职业院校应当引入企业文化,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质的“新型校园文化”。新时代的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特征,应体现“社会本位”“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要素。实行校企合作、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的实践,是构建职业教育校企文化融合的新型校园文化、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融合;职业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报告,将“文化”提高到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的高度。报告指出,自建党之日起,我党就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并号召全党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创生的重任。校园文化虽然属于一种亚文化,但关系着下一代的成长,进而关系着国家的未来。时下,我们对校园文化这种亚文化的认识,仍是不深刻的。虽然校园文化可以追踪到自学校教育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存在,但“校园文化”一词的提出,在我国却只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1986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的学代会上,第一次公开提出了“校园文化”这一概念。[1]同年10月,沈辉发表了《校园文化浅析》一文,成为了正式提出“校园文化”的起点。但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对校园文化的探讨因当时的时代背景因素,主要局限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思想政治导向领域。同年12月沈辉又发表了《校园文化的特征、功能与建设》一文,并提出了校园文化的三个方面:由大学生参与选择的讲座、录像、书刊以及由大学生自己创办的沙龙、刊物和各类文章、讲义等精神产品;具有校园特色的闲暇生活方式;大学生所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价值趋向。[2]尽管如此,但当时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仍然是初步的,且那一时期校园文化的主题,也主要是指向“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方面。在之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校园文化被定位为“课外活动”性质的“第二课堂”“艺术活动”等。贺美英(2000)就认为,它是“开展健康的文化艺术活动和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3]黄宁(2006)也认为,它是以大学生为主体进行的校园课外活动,即“第二课堂”。[4]张俊(2011)认为,相对于课堂文化而言,它是突出主旋律的“课外文化”。[5]这一时期的校园文化,其最突出的特征是成立了诸多社团组织和兴趣小组。不难想象,时至今日,在这样一个较短的时间内,校园文化在理论上不可能形成完善的体系,时间上也不足以完成能够得出一种具有可重复性和推广性理论的几个轮回的实践;而在实践上,也确实尚未发现有成熟模式的出现并可以拿来供以借鉴。特别是在职业教育领域,客观现实已经表明,校园文化没有完美地发挥出它应有的功能,毕业生距离企业的要求,尚存在一定的距离。当然,毕业生整体素质的高低,不可能完全归因于校园文化,但学生的思想素质的提高,与校园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新的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相应地,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换言之,职业教育的主要矛盾也发生变化。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宏观层面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反映到微观办学层次……集中反映为职业院校办学模式上的矛盾,即校企合作之间的矛盾。”[6].实际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提出“由学校提供场地”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党的“”报告又再次重申:“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些年来,职业教育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从意义、途径、实施方式等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然而对于新时代的校园文化的研究,至今尚未发现职业院校与本科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究竟存在何种异同,以及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特征的研究。这便构成了本研究的动因。
二、新时代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特征
所谓特征,乃是一事物所特有的征象。而目前,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一是模仿和复制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追求人文素质,定位盲目“高移”;二是脱离服务社会的培养目标,导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造成培养效果上的不理想;三是思想禁锢,缺乏新颖且具实效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层次上,走不出课余文化娱乐活动的既有形式。[7]因此,在新时代,职业教育应找准定位,充分把握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社会本位”“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特性,使校园文化成为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通道。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特征表现如下:
(一)体现职业教育的“社会本位”思想
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是,为“社会”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就是对职业教育的定位。换句话说,职业教育是“社会本位”“社会中心”的教育类型。早在一百年前,普洛瑟就提出,要独立设置职业学校,“时刻防止自由教育或普通教育等对职业教育的负面影响”.[8]。其意思十分明确,职业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也不应当设想存在一种混淆了教育的分工分类的“万能化的”教育。它应是不同于“人本位”“学生中心”的自由教育及普通教育的“社会本位”的教育,是一种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恢复和腾飞时期,先将个人发展置于不顾,而“勒紧裤腰带”集中考虑“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类型。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本质。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其指向也必然是为社会服务的。为社会服务,就不同于关起门来搞社团组织和兴趣小组,而应是主动走出校门,融入社会,以承担社会责任为轴心,以服务社会需要为使命,并在与各种文化进行频繁的交流和碰撞中,完善自身的文化。目前职业院校的一些毕业生不但存在着就业不稳定而频繁更换岗位的问题,而且还存在着难以适应企业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状况,也易与企业发生纠纷、矛盾。这与在校期间缺乏对企业的了解和各种文化的碰撞有关,表现出对将来工作岗位的陌生和适切性选择与磨合能力等方面,均存在着问题。
(二)体现“企业文化”
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人才,具体而言主要是为企业组织培养人才。企业文化由低到高的层次上可分为:传统与风气、行为准则与规范、企业精神与价值观。中高层次的企业文化,更具有引进校园的可能性。作为企业文化中的最高层的企业精神与价值观,也是构成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其核心部分又包括:质量意识、标准意识、规范意识、市场意识、品牌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等。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吸纳企业文化的理念和核心价值观,这又涉及到融合之后的文化主体问题。应当坚持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文化为主导。只有坚持以学校为主体,才能在性质上称之为“校园文化”。所谓主体,即是由校方作为校园文化的构建者、组织者。只有坚持以企业文化为主导,才能够实现“新型校园文化”构建的意义。所谓主导,则是以企业文化为最终导向。换句话说,以企业文化向校园文化的渗透为主,[9]特别是在现今校园文化构成相对单一的情况下,更主要的是构建渗透了企业文化特质的新型校园文化。
(三)体现“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本来就是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这里仍要单独提出,意在强调,从企业角度笼统而言的企业精神,反映在在校的学生身上,最终要落实为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在管理机制上,校内的法规文件,是以育人为主,实行“柔性引导”的;而企业的工艺流程、操作规则,则要求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绝对“零差错”,实施“钢性约束”管理。在考核上,学校考核为60分及格;而企业则要求员工在工作中100%不能出差错。在价值评价上,学校要求同学关系要融洽,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知识学习的成绩优异;而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则是责任心强、敬业爱岗、具有协作意识、对企业贡献大、技术水平高,一言以蔽之,要有工匠精神。近两年来,职业院校虽然极力倡导工匠精神,但一直难以将之镶嵌入课程之中,而只停留在呼吁的层面之上。究其原因,是尚未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操作性措施和实施途径与机制。进而言之,是缺乏企业的参与和企业文化的融入。
三、校企融合的“新型校园
文化”实践探索有学者提出,应探索职业院校“企业化”的校园文化,将企业的运行模式引入到职业院校中来,实行“经理(班长)负责制”,以企业文化来代替校园文化。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新时代的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应该是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校园文化,是体现社会本位、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新型校园文化,而不是简单以企业文化替代校园文化或者把企业文化进行复制。本文特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新型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成效。
(一)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对新型校园文化形成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采取的是将企业引入校园、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构建。自21世纪初,学院便开始筹划校内生产经营性实习公司的创设,将企业引入校园,采取校企合作、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方式,共同育人。先后建立了实习超市、方舟财税咨询有限公司、邓老凉茶连锁分店、天天书吧、营养驿站、天博网络技术团队、ITteam专业服务中心、法律诊所、天狼创业团、汽车维修店、花卉超市、蔬菜大棚创业基地、果品加工车间、食品加工车间、纯净水加工车间、电子装配工厂、好色工作室、涂鸦工作室、动漫工作室等生产经营性实习公司。一部分学生的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很方便且可以频繁地安排在其中进行。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和功能上的不断改进,与企业共同铸造并形成了独特的新型校园文化。所谓校内生产经营性实习公司,是指由学校按照新的职教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利用自身的优势,独自或与政府、行业、企业或者社会联合体合作,通过真实产品的生产、社会服务、技术研发等生产性过程,开发生产经营功能,提供产品或服务,实现经济效益,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一种校内企业实习实训组织机构。这种公司的建立,既不同于建国初期为了解决财政困难的纯劳动性校办企业,也不同于期间偏离教育教学规律的生产劳动,还不同于前些年社会化了的单纯以盈利创收为目的的创收产业,而是依据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遵循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和规律而建立的。这种公司的性质,它不是生产性设备的展示厅或产品生产的展览室,也不是校内模拟(仿真)性实训中心或纯消耗性的重复训练,而是真实性的生产经营实体,承担真实的生产订单任务,实施真实的生产操作流程。公司参与市场竞争,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追求经济效益,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公司的管理,由企业方实行企业化管理,依照企业的生产环境、经营环境来布置,按照企业、行业或国家的产品质量标准生产产品。这种公司的突出特点是,公司的生产、经营的内容,与校内专业密切相关,融实习、生产经营、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和企业管理五位于一体,并体现着车间、教室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理论、实践合一,作业、产品合一,教学、科研合一,服务、创收合一。它将企业的生产经营元素与学校的教育元素,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其中,实现了“教、学、做”的一体,并感受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氛围和企业化文化;学生在其中,通过参与生产、经营,对生产设备、操作工具、生产流程、生产工艺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和悉知;其专业技能、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行为规范、职业意识、市场观念、竞争意识等企业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内化。.
(二)企业文化向校园渗透
由于校企双方合作的前提约定了公司的义务,其在内部场地的布局上需要保证能够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其在管理机制上,需要能够保证实践教学的安排;其在共同育人义务上,需要承担实践教学的任务,并有义务承担校园文化活动。这样一个设计上合理的实体公司,为学院带来了企业化运作的真实环境,并携带着企业文化融入进校园之中,无论是参与其中实习的学生还是其他在校学生,其在校期间就能受到企业氛围和企业文化的熏陶。在这样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的学校里,学校一方面能够利用企业的物质条件,包括环境、设备、市场信息、生产经营实务等,使得校园文化显现出职业性;另一方面,学校也能够利用企业的智力因素,包括有学识、有能力的高层管理人员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担任兼职教师、管理人员,承担技术专家举办的讲座等;再一方面,学校还可以利用企业的制度文化,将其规章制度、行为规范、行业标准等,融合到办学理念、校规校风、教风学风教学内容的改造之中,为新型校园文化增添具有活力的元素。企业文化对校园的影响,不单是对直接实习的学生,也是对全院在校学生,而且还触及到学校深层的理念、制度等方面的影响。
(三)新型校园文化建设成效
校内生产经营性实习公司,其本身携带的各种元素以及给校方带来的效能,已经成为了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它为校方解决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程度不深、功能发挥不够的问题;解决了企业有效参与人才培养的基地匮乏的问题;解决了学校难以主导企业实习的实施、学生难以接触到核心技术、人才培养方案难以展开的问题;解决了校方有关校外实习基地的学生实习自主权问题;解决了实习内容与教学内容脱节、工学结合维度不高、工学交替不明显,素质型人才培养不到位问题;解决了校内实验实训设备利用率低下、更新不及时、仿真模拟重复性、纯消耗性的投入压力问题;解决了校内模拟实训往往是所产出的产品不具有使用价值、不能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获得经济效益、废品率较高,属于纯消耗性投入等问题。[10]更为重要的是,它在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新型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培养的作用,学院通过对职业成熟度、择业效能、整合思维以及就业质量等方面的调查,进行了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职业成熟度反映着个体掌握自身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职业发展目标的程度,关系着个体的择业行为。[11]如果能将个人的心理特点与职业要求进行合理的匹配,并作出职业选择,获得职业岗位,可谓之职业成熟度高;反之则低。[11]调查表明,受到新型校园文化影响的试验组,其职业成熟度更高。在择业效能感的测试方面,试验组也表现出了优于对照组的状况。而且,其相关性与受影响的时间长短呈正相关。择业效能感关系着个体对实现与择业相关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知觉,它与自信心、自尊、自我评价等有着密切的关联。低择业效能感和低职业成熟度会阻碍个体的职业探索行为和职业技能的发展;高择业效能感和高职业成熟度则促进个体职业探索性和职业技能的发展,提高职业选择的合理性。在整合思维方面,试验组也呈现出优于对照组的状况。整合思维是与职业意识和职场经验有关的概念,反映着个人在面对有关自己、他人及外界的多种冲突时,作出明智而又快速抉择的能力。在就业质量方面的测试结果显示,试验组在就业总质量、薪酬水平和满意度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试验组有利于提升就业质量。[11]综上认为,新型校园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通过个案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四、新型校园文化的价值讨论
不同公司的企业文化各异,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状况。有的是反映诸如“实践、创新、领先”的发展思路;有的是反映“信誉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顾客第一”的经营思想;还有的是反映“诚信团结,服务师生”的经营宗旨;“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的管理理念;“想尽办法去完成每一项任务”的行为理念;“服务永无止境”的服务理念;“上下同欲,团结和谐,人人快乐工作”的团队意识;“清白做人,干净干事”的自律理念;“守法、诚信、公平、敬业、服务”的商业道德准则;“以德经商、以信立业、诚信为本”的经营意识等。如果把企业文化与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结合,必将能在校园里形成一种浓厚的氛围,学生的精神世界能够在这样的企业文化中得到熏陶,其吃苦耐劳、敬业精神、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以及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反应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学生经过在公司真实性的环境中接受真实的订单,按照产品或服务的标准与操作规范完成真实的生产经营任务,也就具备了企业员工上岗最基本的操作能力。经过这样真实环境的历练,学生毕业后可实现直接上岗。这种“新型校园文化”研究,目前仍处于现象层面、校园文化结构的元素层次。而将之融合在校园文化的整体结构之中,从整体上思考包含这种文化特质的“新型校园文化”,它应是一个怎样的有机体,并给出一个完美而科学的内涵,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李良.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2].沈辉.校园文化的特征、功能与建设[J].上海青少年研究,1986(10):15.
[3].贺美英.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M]//高占样.论校园文化.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3.
[4].黄宁.关于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02):39-41.
[5].张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校园文化建设[J].传承,2011(29):44-45.
[6].赵伟.新时代职业教育主要矛盾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2):49-56.
[7].刘瑞.企业文化在职业教育教学渗透的有效路径—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J].职业教育,2014(03):30.
[8].苏章海.关于职业教育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性元思考—《美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职业主义与民主主义之争
[9].雷久相.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理论意义与实践要求[J].职教论坛,2010(04):25.
[10].杨群祥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一种新模式—校内实习公司[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02):11.
[11].贾剑方,杨群祥,宋专茂,黄文伟.校内实习公司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效果分析[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作者:朱海群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