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校园文化生活中的“音乐之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校园文化生活中的“音乐之声”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校园文化生活中的“音乐之声”

摘要: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校园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优质的校园文化生活能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从而提升学校形象。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和接触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如何抓住技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并充分发挥他们身上的优点,把爱好音乐扩展到坚持学习,并逐步提升自身素质,是技工院校教师要考虑的课题,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爱好音乐自信挖掘美表现美创造美

二十多年的工作经历,笔者逐渐认识到,职业院校学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不可雕琢,起码在他们身上仍具有学生的共性:稚气与淳朴,其中不乏有着较强求知欲的个体。在这么多年的音乐实践教学活动中,笔者深有感触,现谈几点具体教学工作中的体会。

一、引领学生爱好音乐,树立自信

通常情况下,学生们对音乐的喜好仅停留在课余听听,或跟着原唱学学的层面上。怎样激发学生来具体接触音乐知识和技能?这是个难题。虽说实施素质教育已有一定年限,但要从真正意义上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不是易事。经历了小学和中学阶段磨炼的“差生”和“问题生”,要转变学习观念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就更凸显出我们音乐教师角色的重要性,因为我们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比如,笔者学校大多招收的是“五年制”学生,进校一般在十六七岁,青春期的不稳定性时常会在他们身上反映出来,他们抵抗诱惑和不良影响的能力有限。同时,这一时期的学生精力旺盛、热爱运动,长时间单纯的课堂说教是不能适应其发展特点的。必须结合多重教育,促进他们健康人格的养成。他们对相关书本知识的积累相对薄弱,加上以前在学校是被认为是在学习上没有“灵性”的对象,因此,很大程度上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表现出不自信。作为音乐教师,可利用无论什么学生,都普遍爱好音乐这一共性,鼓励他们进行具体音乐知识的学习,引导其树立自信心。首先列举生活中的实例,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据有关资料:很多发达国家的公民,把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教育当做生活的一部分,并终身学习。实践着“让音乐与你我同行”的美好心愿,也成就了像阿宝、石头、李玉刚等众多的平民歌手。结合教师自身学习音乐的历程和感受,应该从思想上鼓励、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的意识。

二、以丰富的内容、多样的手段和方法,吸引学生

校园文化生活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关键是学校和教师如何激发、开展和组织。作为音乐教师,如何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挖掘其在音乐方面的潜能?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二十多年的音乐教学活动及参与过程中,笔者觉得,应首先以丰富的内容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音乐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声乐和器乐,声乐类包括多种形式和内容,就内容来说有:民族作品、通俗作品、美声作品等。器乐类也品种繁多,形式多样。在辅导过程中,感觉到学生们对采用科学方法发声演唱的形式有些“望而生畏”,认为那种唱法和状态,只有在媒体节目中出现,距离他们的现实生活太远了。为了疏导他们的看法和疑惑,笔者身先士卒,采用其望而生畏的演唱方法和状态,结合他们在生活中熟悉的方法和状态,比较学习,感受采用科学方法表达的好处和益处。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的学习态度和热情有了明显转变和提高,尤其特别感兴趣一些民族作品,比如:学唱《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茉莉花》《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等作品时,他们越唱越投入,自觉地进入到歌曲所描绘的意境里,全身洋溢着亲切、自然、可爱和自信。他们通过自己的表现和创造体现着音乐的美。有的同学对乐器感到有些望尘莫及,平时看到一些比自己还小的孩子都会摆弄乐器,甚是羡慕。有些来自农村的孩子,想着若是自己也会点那该多好!懂得了他们的心思,笔者和同事一起,利用学校资源及他们自身的资源,倡导“坚持”的原则,指导他们学习钢琴、陶笛、古筝、吉他等乐器的入门知识。有了实践的机会,他们在学习乐器时表现得乐此不疲。包括在现代舞蹈、曲艺等方面实施个性化音乐辅导,可以使学生努力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因为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情感特点,如何激发他们的优点,让他们入情入理地进入到音乐环境里?在学习过程中,结合音乐学科本身操作性强的特点,笔者主动充当他们中的一员,共同参与表现作品。比如:在学习三拍子音乐作品时,学生对抓住强拍体现荡漾、抒情情绪的感受不深,笔者采用肢体动作分别把强拍放在每个拍点上演示给他们看和听。他们立刻感受到三拍子“强弱弱”均匀的节奏特性,再带到旋律里顿时有了美感和活力。歌曲里声部的合作对音乐知识还很薄弱的学生来说相对较难。不过,一旦接触并克服其中难点,便会出“彩”。根据学生的整体情况,笔者挑选了一些耳熟能详的作品,如:《同一首歌》《茉莉花》《相亲相爱》《春晓》等歌曲,自己首先充当低声部角色与他们合作,提示学生去感受和聆听:不同的旋律在同一时间发出的声音效果及较单旋律发生的变化。好奇心激励着他们个个跃跃欲试,尽显音乐潜能,相互之间配合得十分默契,学习效果竟然出乎预料的好。

三、依靠教师自身的魅力,引导学生挖掘音乐的美

对学生施以什么样的教育,体现着教师本身所具有的人格特征、品质特点和情感特征,即你是什么样的教师?合不合格?课外文化活动本身是项弹性很大的课堂外活动,稍不注意便可能流于形式。这需要我们音乐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即使是在不乐观的环境下也应抱有一颗坚持之心,因为在短时期里把希望寄托在改变客观条件上,不如把希望寄托在挖掘自身的潜能上。同时此项活动不是一朝一夕明见效果的,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明确努力方向,以此引导学生。首先我们应抱有一颗爱心,依托音乐能怡情悦性的功能,把爱传递给学生,多激励,力求让学生在快乐轻松中学,在没有压力中学。从丰富学生课外校园生活目的出发,创设和谐的音乐学习氛围,帮助他们了解除课堂内的知识以外,其他学科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师在学生眼里应该是“可爱的”。如何让可爱的形象长久保持?教师自身的素养发挥着决定性作用。除具备一定的思想觉悟、职业道德,首指专业素质,即从事这项工作的综合能力。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学生在改变,这正是需要教师实现“终身学习”的原因。学习的内容也应是多层面的,除涉及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了解本学科外其他的科学知识和发展动态;同时还应阅读有关教育教学著作和综合性刊物。根据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撰写心得、经验和体会,努力通过理论指导来实施有意义的实践,根据实践获得有质量的理论。努力以“主动”学习型的教师形象,来培养“主动”学习型的学生形象。

四、明确持续学习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早在韩愈的《进学解》里就有了透彻的分析,一个“勤”字,道破了多少精通业务技能的奥秘。做一件事要想成功,必须经历反复练习和思考才能达到想要的结果。随随便便,嘻嘻哈哈只顾着玩,结果只能是一无所获,正如古人所说:“不劳而获黄粱梦”。我们时常也听到从量变引起的质变,也许因为多种因素,短期内不一定能看到结果或者收到成效,但必须相信自己每一次的付出和坚持都是在积累量,再坚持,就会看到质变。音乐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体验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和享受美的过程。当下,人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和资讯高速发展的时代,留给我们静心独自思考冥想的空间越来越小。但是,当我们走进音乐的世界里,与一两年前的音乐编织者交流,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仿佛给我们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任游在高山流水、平原戈壁之间。此时,我们会在和音乐的对话中学会独立,学会用自己的感受去激活生命。也许,在生活中会出现欺骗或者不顺畅,你会因此而变得不快乐。可音乐不会,无论何时,它都是真实的、流畅的,更不会去欺骗任何一个人。因此,喜欢上音乐,并同时把它当做一门技能,努力坚持实践,去积极投入地表现它,定能大大增强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气和自信。长此以往,便能达到我们上面所说到的从量变到质变的效果。在获得心灵慰藉的同时,开阔了眼界,增强着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有主见的独立的人。最终为我们能更好地创造美和享受美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一颗富足的心来活出最好的人生。早在我国的先秦时期,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把音乐放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第二位;也曾论述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道理。通过音乐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勇敢善良的道德品质和集体主义的合作精神。这是其他以说教为主的德育方式无法达到的境界。

作者:王彩娣 单位:镇江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