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以校园文化建设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校园文化是高校在传承历史、立足时代、结合实践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文化力量。当前,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主导性削弱、人本性缺失、时代性缺乏、创新性不足、整体性弱化等挑战,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应当从强化主导型校园文化、融含人本型校园文化、规范网络型校园文化、培育特色型校园文化、发展协同型校园文化五个方面进行优化。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现实挑战;路径优化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制约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
(一)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校园文化主导性削弱,不利于彰显思想政治工作本质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本质上而言就是要捍卫主流意识形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在其中承担相应的政治使命与社会责任,发挥主导性作用,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得以彰显。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不断冲击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导致校园文化主导性削弱,致使思想政治工作难以有效凸显其本质功能。一方面,一些高校文化建设工作者经受不住冲击,主动放弃了校园文化主导性引领。他们认为,大学作为一个学术自由、人格独立、文化交流、精神对话的场所,应该弱化意识形态性,并据此鼓励甚至创造条件让大学生接触西方社会思潮,为其交流、交往和对话大开方便之门。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因为心智结构还不成熟,往往对主导性校园文化产生抵触心理。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期、性格形成期、行为多变期,面对全球化进程和网络化社会产生的海量信息,容易产生选择困难和心理依赖,陷入西方“文化输出陷阱”不能自拔,并在带动影响周边同学的过程中,削弱校园文化主导性。
(二)人文关怀要素遭到弱化,校园文化人本性缺失,不利于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各项工作的生命线。”[2]培养和塑造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性要求和根本性目标。高校校园文化要助推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就必须以此为目标,内育人文底蕴、外显人文情怀,通过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但在校园文化的实际建设过程中,因为工作理念认知不到位、工作考核量化太具体、工作条件保障不稳定,文化建设者往往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牢笼而不自知,致使校园文化的人本性不断缺失,逐渐远离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既定目标。比如一些高校表面看来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活动开展,但多数以任务型、娱乐型、模式化的形式展开,导致大学生产生“不感冒”、“没意思”、“好无聊”等消极性情绪,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同时,有些文化建设者难以摆脱市场经济思维和逐利心理,无视文化育人的重要使命,反将其当做谋利手段,借机大肆举办各种考试辅导班、变相植入各种商业广告,导致大学生要么习以为常,要么反感排斥,导致真正具有启发意义的、内涵丰富的、有吸引力的精品校园活动遭受挤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南辕北辙。
(三)网络应用能力遇到挑战,校园文化时代性缺乏,不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
《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已达6.88亿,其中29岁以下网民占到了54%,青少年已然成为互联网主力军。面对汹涌而来的网络化浪潮,大学生因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烈,使得他们成为互联网最早的学习者、使用者和推广者,成为网络化浪潮的弄潮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直面网络社会,增强自身的网络适应能力。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校园文化建设者,由于年龄与时代的差异,表现出对新鲜事物的敏锐性缺乏、互联网意识薄弱、网络技术水平较低、观念更新不及时等特点,因此,他们往往不善于也不愿意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主观上仍然希望采用传统保守的、易于掌控的、更为现实性的方式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这就导致了校园文化时代性与丰富性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校园文化的开展有其一定的自发性,组织者不参与网络文化,不代表高校没有网络文化,反而因为缺乏有效合理的引导,大学生自发形成的网络文化良莠不齐、内容混乱、价值观念容易冲突,虽形式上很活跃,看起来很时尚,其本质恰是校园文化时代性缺乏导致的伪时尚,更不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四)特色文化涵养碰到瓶颈,校园文化创新性不足,不利于扩大思想政治工作影响
由于高校的教育理想、教育理念、历史发展不可能完全相同,所处的文化传统、地域环境、时代特征也同样不会完全一致,高校校园文化必然具有突出的特殊性、呈现风格的多样性。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不可能也不应该千篇一律,更不能照搬照抄、模仿复制,而是要在继承传统、立足自身、坚持特色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时代要求和实践需求,创新发展出立场正确、格调高雅、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切实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但在现实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不准、认识不够、执行不力等原因,高校往往过多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和过程,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目标。这就导致一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既不重视沿承传统、又不重视地域特色、还不重视创新发展,不是盲目跟风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就是保守僵化推行陈旧落后文化,致使校园文化因为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无法有效聚合多数青年大学生,难以对其在思想观念方面产生影响。比如铺天盖地的西式洋楼、难以辨别的校风校训、流程一致的社团活动,这样毫无特色的校园文化,基本无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而是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五)文化建设力量过于分散,校园文化整体性弱化,不利于形成思想政治工作合力
校园文化具有自然性和人文性,是一种伴随高校建设历史自然而然产生的精神文化现象,但同时校园文化更具有人为性,是一种通过人的自觉追求主动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产品,是自然历史过程与主动创造过程的有机统一。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更需要依靠高校领导者、管理者,高校教师、科研人员,高校工作人员、学工队伍,高校大学生(边界)等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和不懈追求,才能培育和发展出一整套被全体人员广泛认同、衷心拥护和积极践行的校园文化。这就需要整合以上所有组织机构和教师学生齐心协力,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同创精神家园,才能保证校园文化发挥精神引领、文化熏陶的积极作用。但是在现实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机构设置、岗位分工、职责认知等客观原因,一些高校往往难以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不是各自为战、自设门槛,就是互不沟通、相互牵绊,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经常处于散乱、零乱和混乱状态,削弱了通过校园文化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性。比如为弘扬爱国主义,校团委搞“升旗仪式”、学生处搞“爱国主题讲座”、宣传部搞“微信爱国说”、学生会搞“重走长征路”、党支部搞“爱国主题组织生活会”,看似丰富多彩,实则致使本该协同发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产生内耗。
二、优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
(一)强化主导型校园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强化主导型校园文化建设既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又是捍卫高校校园文化安全的重要任务,还是在新时代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重要举措。强化主导型校园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挥重要节庆日优势开展主导型校园文化建设。善于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政治性节日,党史国史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纪念等,开展主题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庄严庄重、内涵丰富的纪念活动中真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理念,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切感与认同感,逐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在强化主导型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实现良性互动。社会主义的大学并不是只有一种声音、一种话语,也不排斥西方的文明成果和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就大学文化而言,应当是兼具多样性、时代性、民族性。因此,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应该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优秀文化成果的宣传、借鉴和运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这两大文化的良性互动。
(二)融含人本型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个体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人的本质的真正实现,即“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3]大学生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仅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终极使命。以高校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就要准确把握大学生的现实需要、精确瞄准校园文化发展趋势、正确分析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精品活动。要不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推进科研、文娱、体育全面开展。一个成熟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绝对不是单一的、固化的,应该是兼顾了学术性、文娱性等特征,要形成以学术创新为主体,以文娱活动、体育活动为辅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同时,还要打造一支真正以学生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队伍。不断转变校园文化建设组织者的思想观念,逐步树立学生本位思想,将学生的参与度、评价和口碑作为校园文化建设评估的重要环节并计入校园文化建设组织者的考评体系之中。
(三)规范网络型校园文化,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时空伸延
网络社会的崛起赋予人们另一种生活维度,扩展了人类社会的时空,增强了生产交往的互动。对于高校而言,网络社会已然融入大学校园,建构规范化的网络型校园文化,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可行性。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积极推进网络型校园文化建设,从学校官方主页到BBS论坛再到各种类型微信公众平台,从利用网络进行校园文化活动的前期宣传到过程跟踪再到意见反馈,都已表明互联网技术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变革与便利。这种文化建设的变革,使得校园文化活动缩短了时间、拓展了空间,在一定程度推进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时空延伸,有利于实现与大学生开展对话、即时交流、形成互动。建构规范化的网络型校园文化,必须引导文化建设者树立开放包容创新的互联网心态,主动学习互联网技术,利用微信、微博、论坛、贴吧等网络平台,积极拓宽文化建设领域。同时,还要积极当好“把关人”,制定“议程设置”,引导大学生规范、理性、平和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形成良好有序的网络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在通过网络与大学生互动中增强话语权和解释力。
(四)培育特色型校园文化,提振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品质
美国文化学家爱德华•霍尔认为,“文化中最重要的心理要素是认同作用,认同是文化与人格的桥梁”。[4]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振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品质更需要在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认同校园文化上下功夫。按照精神产品生产规律理论,文化的认同来自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后两者则源自于文化需求和需求的满足。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就需要根据青年大学生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要,提供契合高校精神风貌、符合高校历史传统、吻合大学现代建设、满足学生自身需求的创新性精神文化产品。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一定是培育特色型校园文化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就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开展良性互动,提升自我的精神品质,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凝聚力和辐射力。高校必须要抛开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容易产生的自负心态、懒惰心理和盲目行为,切实依据大学自身的文化传统、现实境遇、地域环境、人文特色等客观性因素,积极培育和涵养大学生真心喜爱、衷心拥护、用心参与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
(五)发展协同型校园文化,整合思想政治工作的多元力量
著名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认为,个体是他所属文化的产物[5],而文化的产生、形成与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参与与互动,这种参与与互动既有独立发展的一面,产生个体性文化;更有互动交往的一面,形成整体性文化,只有整体性文化才能形成本尼迪克特所讲的种属文化,进而反过来影响和塑造着个体。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不能仅仅是每个职能部门、参与主体的各自建构,还需要学校从整体性层面,宏观组织有关机构和参与主体、有效调配文化建设资源,形成校园文化建设合力,才能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在校园文化运行中起到影响大学生个体的积极作用。尤其是要重点发展协同型校园文化,即根据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总体性目标,按照一定的组织运行规则,科学设计和规范设定与校园建设有关的党委、宣传部、校团委、学生处、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各个部门职能,有效引导和合理激励高校领导层、管理者、教职工、学工队伍和大学生等各个参与主体,制定并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通过分工与合作,实现校园文化的良性有序发展,既要避免校园文化重复性建设,又要避免文化资源的恶性竞争,更要整合文化建设的多元力量,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凭借校园文化建设能够规范、有序、有效地开展下去。
作者:姚宜之 顾超 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