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校园文化建设的三重价值维度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三重价值维度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校园文化建设的三重价值维度研究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其价值观的有效灌输,关系着青年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大局。个人价值认同划出校园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社会价值培育支撑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体认,国家价值塑造契合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诉求,三者共同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支撑。

关键词:校园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路径

一、个人价值认同:校园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习和生活在校园的每一个个体,每个人的文化活动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个体的价值意识和价值活动也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价值走向。个人价值认同,是广大师生自觉接受、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积极投身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

1.爱国契合爱校。爱国教育是长期以来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工作,也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在开放性建设的过程,不断受到一些封建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挑战,特别是近年来、新自由主义披着各种“文明”的外衣,妄图误导青年学生的价值判断,消磨掉青年的爱国精神。爱国与爱校本质上是互为一体的价值活动,国歌与校歌、国法与校规都影响着个人的价值观培育。国家与学校对个人的价值涵养具有互助作用,这也要求个人价值认同的首要条件是爱国与爱校的价值相契合。

2.敬业指导择业。敬业观要求个人具备对所在工作岗位的积极态度和正确责任意识,敬业观的有效培育,不仅关系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升水平,也关系着公民个人的发展能力和幸福感指数。在高校的“准社会”环境中,有许多个人能力塑造平台,无论是班级学生干部岗位,还是学校相关社团组织,都为青年学生发展提供了平台。青年学生在相关岗位上的工作成效,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成绩。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择业观塑造和工作责任意识的提升,对引导校园文化的责任价值具有积极意义。

3.诚信提升道德。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设置中,诚信建设是其重要内容,诚信价值教育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个体层面的重要内容。诚信教育也承载着塑造学生优良品格、构建和谐关系的使命。同时,对诚信考试、诚信学术的坚守有助于良好学风建设,诚信还贷、诚信助学则有助于个人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发展,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4.友善优化环境。近年来,从中小学到高校,校园欺凌问题仍层出不穷,社会舆论在不断拷问学校教育,其实学校和社会都应冷静反思公民友善观培育问题。从学校角度来说,要建立基于友善价值观认同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并以此支撑友善人际关系的培育,促进个人价值观塑造和发展。

二、社会价值培育: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体认

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培育人才,塑造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要求的人才。因此,青年学生的社会价值培育不仅关系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更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价值的要求为校园文化的社会向度指明了方向,有利于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体认。

1.以自由观引领校园文化多样统一。在对大学精神的探索中,陈寅恪最早提出“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这不仅仅是中国近代以来知识分子的学术追求和价值诉求,也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价值导向。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强调人类社会经过长期的发展,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生产关系也到达某一个阶段,最终会走向“自由王国”。在“自由王国”中,人们的思想活跃灵动,价值观作为这一高度发达社会存在的反映,自由发展但趋于一致。“多样性不但不会破坏在主要的、根本的、本质的问题上的统一,反而会保证这种统一。”[2](P209)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无论是物质文化、行为文化还是制度文化、组织文化,都直接体现和反映着校园文化的价值动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以自由观引领多样性发展,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多元价值得到有效诠释。

2.以平等观促进校园文化生态稳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是最基本的价值要求和条件,是社会发展到任何一个阶段都极端重要的因素,但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工作中,也往往成为极易被忽视的内容。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较强的能动性、选择性和比较性,特别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如果受到一些消极因素影响,特别是受到歧视、误解和不平等待遇时,不平等的价值意识便会持续增强,进而影响其平等价值观的塑造。平等观培育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内容,需灌输在每一项学生活动中,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平等观,以平等的主体视角融入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同道路中。

3.以公正观影响校园文化主体导向。公正观的塑造既是一项校园文化建设中价值观培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社会价值责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一部分,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首先需遵照一定的政治标准和思想标准,坚持群众标准和艺术标准的统一,让青年学生去评判校园文化的质量,最好的作品和最公平的评价标准是广大学生公正观培育的基础。同时,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牵涉到的利益问题也需要科学的引导。校园文化建设者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价值观引导的责任人,必须积极担负党和人民的历史使命,以公正的态度和原则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主体价值方向。

4.以法治观保障校园文化整体格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依法治国相结合,将价值观建设融入法治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以法治保障德治,有助于社会法治文化的进一步形成。在高校校园这一特殊的文化空间内,青年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逐渐成长,但法治意识却相对滞后,或者说是自我价值约束下的法治意识受到束缚,道德“捆绑”下的法治文化建设受到一定冲击,也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践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法治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的责任人,即高校领导干部,需要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中法治建设的重要地位,并据此开展相关工作;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也就是所有参与者,需自觉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法治观的内容,并加以转化,形成符合校园文化建设载体需求的法治观,从而宏观统筹和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格局。

三、国家价值塑造: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诉求

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是个体价值观的有效塑造,基础是社会价值观的有效树立,目标诉求是国家价值观的最终升华。中国传统学校教育历来重视国家价值观教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传统学校教育的重要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的土壤中生长,具有时代的特点和民族的烙印,“大学文化像任何文化一样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是民族文化和时代文化的统一”[3](P51)。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校园文化需体现时代诉求和国家使命,这需要将国家价值塑造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

1.富强以坚定信念。“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4](P32)国家富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价值追求。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也应以富强来坚定信念,唯有丰富而有影响力的校园文化,才能增强校园文化的说服力,才能自觉地承担起引领青年学生价值观的任务。具体而言,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对内协同“富强”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更为显性,其投入产出比可以更加直观地考量,因此,许多高校往往将文化建设的重心放在物质文化建设上,而忽视了精神文化的“富强”。校园精神文化侧重学校的精神风貌和青年学生的价值意识、思想发展,其信念“富强”与否,依赖于校园物质文化的发展程度,反过来,也指引着物质文化的发展方向。二是对外“富强”校园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是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基本要求,而如何讲好富强的校园故事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要求。增强校园文化的对外交流能力,以校园文化的富强提升校园文化的话语权,进而坚定青年学生的价值信念。

2.民主以强化责任。人民民主贯穿在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建设中,对应的社会责任也需要各方力量积极承担。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如此,需将民主观灌输在校园文化建设各个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民主观培育,不是形式上的民主,“如果追求形式上的民主,结果是既实现不了民主,经济也得不到发展,只会出现国家混乱、人心涣散的局面”[5](P284)。特别是在精神文化建设的抽象活动中,青年学生这一认识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影响着文化成果的质量,在良性的民主参与体制内,主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感性认识更好地转化为理性认识,自觉地定位到文化建设的某一位置,在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下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3.文明以自信文化。我们在当前的校园常看到一些粗俗行为,比如同学之间以“义气”为交友标准,以“酒文化”为志同道合的共同价值基础,语言粗鲁化、段子化、黄色化,青年学生和教师甚至都意识不到这些问题的存在,这与“文明校园”的标签形成鲜明反差。校园文明观的培育是一项长期工程,也是一个需多主体参与的工作。首先,以物质文化进行范式宣传。将文明的概念融入校园建筑、校园景观的建设中,并通过报栏、条幅、文化墙等方式进行宣传,也需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宣传,进行显性价值观引导。其次,以制度文化进行外围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宪再次表明了我国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决心,以制度规范将文明观显性表达,形成制度文化,规范文明校园建设。最后,以精神文化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校园是一块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土壤,蕴含的精神文化成果比较丰富,而文明观的培育归根到底是一项价值工程,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

4.和谐以共享发展。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的子系统,具有容纳百川、开放包容的特点,在共享发展的过程中,也需充分彰显和谐的价值追求。坚持一元性与多元性的和谐统一。校园文化必须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青年学生乃至广大群众服务,这个目标是一元的,也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同时,校园文化从形式和种类上来说是多样的,从线上教学的第一课堂,到课下实践的第二课堂,从传统的校园空间文化建设,到校园网络文化空间建设,需要积极全面把握。没有一元价值文化主导,校园文化最终会迷失前进的方向;没有多元文化的内容支撑,单一的校园文化建设最终会被青年学生乃至广大群众摒弃。校园文化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融入,不断消融价值冲突、推动价值融合、加强价值认同、树立价值自觉、坚定价值自信,最终实现校园和谐价值观的有效培育。总之,校园文化建设始终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重要载体,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方向。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中,校园文化将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周玉清,王少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裴秋芬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