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网络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冲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网络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冲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网络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冲击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在当今社会网络文化的冲击下大学校园文化的现状,然后分析了当今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合理引导网络文化,加强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包括营造良好的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氛围;积极引导大学生的网络文化观念;大力完善与丰富大学校园网站建设;注重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精神引导四个方面。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大学校园文化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冲击

网络文化因其开放性、共享性和实时性,既能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创新校园文化形式,又能给师生提供一个增进了解、扩大交往的文化空间。然而网络文化也因其自身的消极影响带给大学校园文化巨大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文化削弱了大学校园文化的价值引导

网络文化依靠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进行传播,具备自由和开放等特性。网络能方便快捷地给学生带来海量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既有正面的,也存在负面的。正面的网络文化能够对学生的精神观念及行为习惯起到积极地引导作用,而负面的网络信息则解构着大学校园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学生面对涌来的大量信息应接不暇,加上自身理解和分析信息能力的不成熟,很容易造成自身价值观的混乱和迷茫。在多元网络信息的影响下,学生一方面能够开阔视野,从多个角度思考与分析问题,另一方面,面对瞬间更新的无数网络信息,学生不知如何选择,甚至模仿一些不恰当的网络语言,造成部分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发生偏离。

(二)网络文化可能导致一些大学生情感淡薄和人际关系疏远

网络、尤其是新媒体的出现让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为便利,但是如果没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就会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交往。迷恋网络的学生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虚拟世界,在真实生活中与人相处的热情逐渐消退,从而表现出冷漠与不信任。有些大学生甚至在网络中寻找归属感,在遇到困境和挫折的时候,只有通过网络发泄,才能从中获得安慰和满足。由于部分学生长期依赖网络交往,其正常的语言表达能力无法等到锻炼,逐渐改变了自身的性格,在真实生活中变得孤僻、沉默寡言,不愿与人相处,导致学生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疏远和情感的淡薄。

(三)网络文化可能导致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滑坡

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也容易影响学生的道德水平,导致学生道德品质的下降。学生欠缺人生阅历、心理还不够成熟,经不起网络的诱惑,不仅容易上当受骗,还有部分学生因沉迷网络而引发一些心理问题。而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往往都没有得到重视,最后甚至会造成严重的道德问题,冷漠、抑郁,缺乏同情心。

(四)网络文化影响着大学师生的精神生活

大学师生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实时的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意识,但这也削弱了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部分大学生受到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崇尚自由,但自我约束的能力下降,同时缺乏社会责任感。网络文化助长了学生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不符,也使得中国传统的优秀道德规范不受重视。一些与当今社会主导的道德观念相违背的信息也在校园里不断传播,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都造成了学生道德选择和价值取向的迷茫,对学生和谐的校园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二、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制度建设不完备

我国大学的互联网建设起步较晚,相应的规章制度也不健全,大学生在使用校园网络时经常出现不规范的现象[1]。在规范和引导大学生文明健康上网方面没有健全的制度作为依据,从而导致大学校园网络管理陷入混乱。大学对校园网络文化的监管制度并不完善,网络信息在大学校园的传播处于真空状态。尤其是新媒体的出现,大量虚假的信息能够在大学生群体间随意传播,甚至有部分学生将网络当成了宣泄的工具,肆意在网上一些谣言等。这些都不利于大学引导校园文化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大学校园网络文化育人功能发挥不足

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来源,一方面,是包括学校官网在内、以学校的名义来宣传校园文化或价值理念的媒体,其内容和形式一般比较严谨、正式,其基本用途就是学校信息或通知的上传下达,但此方式浏览和学习的学生少之又少,也不能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另一方面,学生群体的网络文化因其娱乐性、多样性、新颖性,能够广泛吸引学生参与,但这些娱乐性的网络文化往往不能发挥大学的思想引领和育人的功能。

(三)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内容缺乏吸引性

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参与和关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然而,当前的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内容杂乱随意、没有针对性,校园网络文化大多数是灌输学校的理念,无法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学校的多数网站没有注重内涵建设,只是公告和政策,对大学生来说,缺乏艺术性和吸引力,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四)大学生群体校园网络文化素养不高

现在的大学生多以’95后为主,甚至’00后已经进入大学校园,他们是网络使用的主力军,并且每天上网的时间超过5个小时,对网络的依赖程度非常高。但是学生在使用网络的时候并不注意方式和方法,往往不能做到文明上网,合理合法使用网络,学生网络文化素养没有得到提高,进而影响到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整体质量提升。

三、合理引导网络文化,加强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一)营造良好的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氛围

大学校园文化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网络文化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发展。只有合理引导网络文化,将其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才能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一方面,大学可以为学生创建网络平台,方便学生获取资讯,学生还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交流、互动和展示自己。大学还可以将学生的思想教育理念融入已上线的精品课程资源中,如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以此来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制度环境。加强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需要通过良好的校园网络氛围来吸引大学生。为此,大学在整体布局校园文化的时候,必须要考虑网络文化的影响,用健康文明的信息引导校园网络,能够让大学生在良好的网络氛围中吸取营养,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同时抓住校园网络这个平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大学也可以合理开展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在保证趣味性的同时,增强知识性和教育性。

(二)积极引导大学生的网络文化观念

网络是学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资源,然而许多学生将其变成了娱乐、享受的途径。因此学校要倡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具备良好的网络道德[2]。为此学校大学可以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观念。同时,学校也可以组织网络文化周活动,用来宣传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念,如在校园网站、学校百度贴吧及各种论坛上引导学生对当前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门讨论,教会学生辨别信息的真伪,从而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三)大力完善与丰富大学校园网站建设

比起高中,大学的课程减少,课时较为松散,有了较多的闲暇时间,所以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部分学生需要通过网络来缓解学习之后的压力,但也有部分学生,在网络文化的诱惑下而迷恋成瘾[3]。因此大学需要丰富校园网络的内容、创新校园网络文化的形式,尤其是要使校园网络文化具有影响力,能够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热情,引导学生合理、健康地使用网络,将学生从网络成瘾的不良状态中及时扭转过来。从学校网站的建设来说,一是可以及时更新原有板块的内容,尤其是学生群体比较关心的信息,如及时更新就业信息和指导、社会热点解读和舆论引导、增加像“历史上的今天”这些趣味性的故事板块等。二是可以开创一些特色主题网站,如对党与共青团的最新理论进行解读,或者开展网络征文和知识竞赛及创意设计等活动,将这些活动通知和进展放在校园网醒目的位置。三是学习资源和在线课程资源建设也应跟上学生的需要。通过丰富和完善学习资源,如英语、计算机等公共学习资源等,可以让学生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和“充电”,减少沉迷网络的时间。同时学校的在线课程资源也应及时更新和丰富,尤其要针对学生的兴趣来开设网络选修课程。

(四)注重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精神引导

网络文化的传播快捷、高效,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模式,也正因为这样,网络文化包含了大量的负面信息,因为网络文化自身不具有筛选性。大学校园文化也必然会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所以唯有对网络文化进行合理地引导,方能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形成积极健康的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大学校园应发挥筛选作用,将负面的网络文化淘汰出去,将正能量的、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网络文化引进来,其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精神面貌及价值观的影响是重中之重。网络文化的负面信息容易影响学生的价值观,这是因为学生的社会阅历不足、思想还未完全成熟,极易对某一事物的不同理解产生困惑。所以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引导大学生学会判断和选择信息,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念,通过网络的优势更好地学习和完善自己。总之,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丰富和创新大学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也对大学校园文化造成冲击。通过合理引导网络文化,使之有效融入大学校园文化中,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氛围、积极引导大学生的网络文化观念、大力完善与丰富大学校园网站建设、注重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精神引导等途径完善大学校园网络文化,为建设优秀的大学校园文化而服务。

参考文献:

[1]任雁.提升髙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的路径探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1.

[2]高珊珊.浅论如何在网络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2013(24):59.

[3]傅俊卫.网络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11(3):97-98.

作者:魏欢 单位: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