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校园文化实践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校园文化实践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职校园文化实践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应以培育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为核心,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建设融入劳动教育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即抓住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优势、注重以培养劳动价值观为目标的文化传播、拓展劳动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平台和载体、突显劳动技能培养的高职校园文化特色、创新多元融合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思路,拓宽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创新文化育人载体,形成文化育人格局。

关键词:劳动教育;校园文化;实践路径

1研究背景

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科学内涵就是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所提出的:“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提到,要出台加强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和劳动教育指导大纲,修订教育法将“劳”纳入教育方针。这些文件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校、家庭和社会,重新审视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最终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而言,落实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的载体与结合点,要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情怀,最终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培育高素质的劳动者。高职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凝练成的制度、精神、行为、物质文化的集合,它既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也体现了大学的育人神,具有陶冶情操、聚集人心、激励成长的功能[1],以隐性和显性两种形式影响着青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的培养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劳动实践、社会服务和技能养成等重要载体来实现,最终达到立德树人,培育健全人格和培养新时代劳动者的目标。因此,高职探索建设有劳动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的实践,形成崇高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文化氛围,让校园文化更富时代特色,彰显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的成效已然是新时展之需。

2研究概述

2.1劳动教育研究概况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受到我党的高度重视,并在具体学校教育实践中有过相当长时间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起来了推进劳动教育的作用,劳动光荣的观念也已在全民中形成。改革开放以后,教育战线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讨论,80年代,国家教委领导人提出“五育全面发展”,在实践中,劳动技能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四大要素受到空前重视。但同时,劳动教育随着社会普遍追求升学率的冲击下,劳动教育课程并未能与其他诸育等同重视起来,尽管党中央在理念上对劳动教育的方针定位进行了调整,在实践中加强了劳动教育的系统化建构,但实践效果并不理想,片面理解其为体力劳动甚至弱化劳动教育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21世纪以来,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重新诠释了新时期劳动的内涵,高度彰显了劳动创造的价值,新的劳动教育实践导向变成关注技术、强调实践、追求创新,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丰富和拓展。十八大以来,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思想的新境界[2]。随着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发表,劳动教育重新回到党的教育方针中来,学界一致认为,其重大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劳动教育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需要;高校加强劳动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需要;高校加强劳动教育,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劳动教育有利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针对性、吸引力,有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等[3]。对于劳动教育的实施,学者首先认为应构建科学规范的劳动教育制度体系,着力探索切实可行的高校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着力加强劳动科学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和智库建设,着力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纳入师德师风建设范畴等[4]。高校应积极拓展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建立崇尚劳动教育的的学生工作队伍,将劳动教育思想融入思想引领、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中,坚持“示范+覆盖”的工作机制和运行模式,完善劳动精神的培养手段和建设体系,打造传播劳动教育的协同趋势和立体格局,强化劳动实践品牌分类培养和差异发展的实践模式[5]。有学者提出要对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新立场、新内容、新功能进行新的理解,指导性地提出劳动教育的实践形态和实践路径要有新要求,将劳动教育融入德、智、体、美“四育”之中,形成以劳增智、以劳树德、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全面育人格局[6]。

2.2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概况

建设有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研究中形成的主要经验有:一是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协同发展,社会主义核价值观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精神内核和思想保证,对大学生个人层面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出道德建设的要求,校园文化是弘扬社会主义核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为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搭建了重要平台,二者根本目标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协同发展的路径就是构建系统完善的引导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校园文化,为此,要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现于教学过程,贯穿于大学生管理服务全过程,成为学生的思想导向和精神导向[7]。其他类似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如张翠苹的《基于工匠精神培养的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路径分析》、傅益文的《高职校园文化和特色地域文化融合发展的思考与探索》、李鸿的《教育思想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路径研究》、胡向明等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地方工业化对接研究》等从工匠精神的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地域文化的融入、教育思想等角度建设各具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其出发点是校园文化,落脚点都在于如何培养人,如何进一步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综合以上劳动教育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来看,校园文化实践中很多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但大多不成体系,没成为重要环节,为此,高职院校还应更深入广泛地研究开展实施劳动教育的具体方案和实践方法,探索将“劳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路径,首先从实践出发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用丰富和优质的文化改善思政教育,形成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3建设有劳动教育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的意义

根据劳动教育和校园文化在立德树人的目标一致性,把二者在育人功能、育人内容及形式载体的共通性有效融合,通过资源融合,建设有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按照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开辟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并同时能促进德智体美诸育共同发展,采用全新的文化育人实践模式,是贯彻落实“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创新实践。实现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在校园文化中加入劳动的内容,在劳动教育在展示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主要理论意义在于以下几点。一是重新审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深化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社会价值的认识;二是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劳动教育实践路径,并与校园文化有机整合,构建具有劳动教育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三是丰富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更有效地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拓展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活动内容。实施劳动教育重在实践,校园文化的功能要主要通过实践形式得以发挥,高职院校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从实施的路径来看就是要突出劳动教育的内容融入学校各类文化活动之中,其实践意义在于以下几点。一是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认真贯彻落实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将劳动教育提高到与德智体美诸育同等高度,坚持“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和时代新人;二是为发展校园文化活动品牌进行有益的实践探索,开辟新思路,推广新内容,创造新模式,丰富实践的载体,营造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三是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和全社会对高职教育劳动价值的新认识,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重视劳动、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思想的形成,为学校开展的技能教育、职业素养培育、工匠成长教育营造实践基础和条件;四是培育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发扬劳动精神,学习劳模精神,弘扬工匠精神,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勤于劳动、尊重爱惜劳动成果、积极参与劳动实践、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优良品质和实践精神。

4建设有劳动教育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实践路径

4.1抓住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优势

从当前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政策层面导向来看,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能有力地助推国家产业升级转型、建设智造强国、培育大国工匠;从职业教育本质上来说,劳动教育始终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为关切,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及发展理念就在于培养新型劳动者、服务社会、服务产业,因此,高职要把握住这一类型教育对于开展劳动教育所具有的独特优势,真正落实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4.2注重以培养劳动价值观为目标的文化传播

高职院校应推动以劳树德的校园文化,通过诸如“劳模讲堂”和“工匠面对面”等活动,邀请校内劳模、先进教育工作者、技能大师讲述劳动的价值,让企业工匠进校园、进课堂,与学生分享成长成功经历,展示劳动成果和社会价值,展现劳模精神,让高职学生真正感受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与人生观。

4.3拓展劳动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平台和载体

坚持以劳育美,培育劳动情感和态度。通过开展“劳动月”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自觉参加校园公益劳动、宿舍文化节活动、星级宿舍评比,养成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辛勤劳动的品质。开展“拒绝网贷”“抵制传销”等活动,倡导理性消费,消除不劳而获、少劳多获、赚快钱的盲目思想,平衡劳动与休闲的关系,培养正确的劳动态度。打通社会实践育人途径,充分发掘学校周边社会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社区劳动服务、企业见习实习、精准扶贫、创文明城市、创卫生城市等社会实践,建立激励机制,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感,认识劳动的意义,增强劳动的获得感、愉悦感和美感。

4.4突显劳动技能培养的高职校园文化特色

高职院校要坚持以技能促成长,充分发挥当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功能,有效利用“黄炎培职业教育创业规划大赛”、大学生“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平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促进他们在实战中升华理论知识,锤炼职业技能,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自主创业能力,展示自己的劳动价值和成果,建设突显劳动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活动。

4.5创新多元融合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思路

高职校园文化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集群文化,企业文化、行业文化、产业文化和劳动文化对于发展校园文化都是不可缺位的,这是高职教育的类型与性质决定的。因此,高职的劳动教育的文化建设要敢于创新,可通过开设劳动社团、学生校园环境督查小组等,实现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让劳动氛围萦绕校园,培育学生珍惜和爱护劳动成果的品质。同时,积极引入优秀企业文化和产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优化劳动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建设思路,从校园景观提质改造、营造职业文化和职场氛围、开设职业素养课程、求职场景模拟和企业生产仿真实训、实施企业管理规范等形式,在高职教学管理及实践中创设多元化的文化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英宝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与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12):8-9,29.

[2]李珂,曲霞.1949年以来劳动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中的历史演变与省思[J].教育学报,2018,14(5):63-72.

[3]刘向兵,李珂,彭维峰.深刻理解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与现实针对性[J].中国高等教育,2018(21):4-6.

作者:李禄华 单位: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