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媒体融合对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媒体融合对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影响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媒体融合对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影响

摘要高校文化内涵建设离不开各种媒体平台,媒体形式从传统纸媒、微信、微博到时下流通最为广泛的短视频,传播途径的改变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发展需要在物质建设的基础上之上,加倍注重文化差异性建设,挖掘出具有鲜明特色与个性的文化内涵。高度重视媒体的变革带来的改变,把握住时代对大学生的需求,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高校媒体融合校园文化内涵建设

一、高校校园文化内涵的理解

校园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现高校多以校园教育活动为主,培养学生精神文明的思想、多姿多彩的艺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认知方式,起到文化育人作用。人文内涵概括起来有三个层次:一是人性,对于人类本身的认知与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是理性,对于科学、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是超越性,对于长远社会生活意义的追求。校园文化是校园的文化现象,富有特色和各项的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精髓。物质是精神的载体,是人类生活基本的需求,但人类生活并不以满足基本物质需求为目标,当解决基础的物质需求后,需要追求高层次的精神文明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精神内涵表达了大学生对社会生态、教学环境、人文素养的美好追求。高校注重教人以德行与智慧,而不只是单纯的知识,因而有着立德树人的文化内涵。校园文化基于教育的基本诉求也让其有着普适性的意义。由于高等教育的前提,而强调摄取知识是人文内涵的前提,而强调特性是高校文化的高层次需求,因而高校发展定位影响了校园文化内涵的形成。

二、媒体融合的文化价值

媒体融合是新时代科技发展的新态势,是传播媒介、传播载体、传播渠道的大融合。以流量输送为核心的规模化发展模式转变为流量深耕模式,需要适度管控让融合生态形成良性循环。媒体融合的价值观包含着教育方法途径,德育本身蕴含了价值观的内容。因而讨论媒体融合的文化价值对构建高校文化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信息传达的文化价值

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袭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工具等技术手段,让传播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接收讯息的速度从几天(信件)到十分钟(电话),再到被迫接收各种平台每天的推送消息。网络化使得讯息变得碎片化、微小化、末端化,随时随地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声音。媒体向智能化发展,流量红利时代向存量深耕时代转型,高校对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账号运用娴熟,通过融媒体的革新多角度营造校园文化。高校在媒体变革时期适应程度较好,但是高校自身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制作者和接收者,拥有三个截然不同的身份。需要用到融合思维,保证信息和价值的自由流通,形成多内容、多元价值、多品台之间的交叉与重叠,根据高校自身优势和目前的发展阶段,发展出独有的资源配置方式和价值形成模式。

(二)媒体舆论的文化价值

高校的思想阵地形式呈现多样化的态势,意识形态阵地建和管理设具有主观和客观方面的难度。人们通过文字、音乐、视频等途径在媒体平台上表述自身的诉求,发表带有鲜明个人色彩的观点。网络上流传着一个段子:古有“文字狱”,今有“键盘侠”。2019年发生的韩国艺人自杀事件,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其中,崔雪莉在京畿道城南市的家里被发现身亡,年仅25岁。自杀的前几天,她进行网络直播时候不慎走光,发现之后她关闭了直播。但此事并为就此结束,她的走光事件一度成为热搜,她在INS平台上的个人账号收到了数千条恶评。信息传达的改变,不仅对媒体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甚至对当代青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塑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媒体是把双刃剑。运用好媒体,它就是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绝佳渠道。媒体与文化的天然契合,文化在精神层面上具有引领者道德教育所坚持的价值观,媒体形式干预了文化的潮流和发展方向。高校在大力发展新媒体的同时,要重视媒体舆论灵活多变的特性,积极引导精神文明方面的培养,以阳光、正能量作为媒体的主要基调。当高校在媒体平台遇到负面舆论,需要酌情处理,根据实际情况化解危机。把危机当做挑战,提升业务能力,紧跟新思想、新做法,培养高校大学生争当做时代的弄潮儿。

(三)意识形态的文化价值

意识形态安全、稳定是高校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精神核心,是高校和谐稳定的“稳定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高校要牢牢把控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领导权。意识形态建设和文化内涵建设相辅相成,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与本质,是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理论指针和实践底蕴。意识形态具有联结粘连的作用,将来自不同地域、民族、家庭背景的大学生拧成一股绳,在高校校园里和谐共生。从大学生的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通过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引导校园文化的和谐稳定发展。由于信息传达先进性和媒体舆论多样性的,高校思想阵地容易从内部瓦解,难守易攻。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融通日益激烈,重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提升对祖国的认同感、使命感。同时,需要理性看待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影响。借鉴邻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经验,将本国固有的文化特色融合进高校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的影响力。

三、结语

校园文化的人文内涵不仅具有文化育人的功能,还能担当培养起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的重任。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媒体融合带来了诸多便利,为人们生活提供了休闲娱乐、学习交流的同时,也容易将不正之风随着网络带入校园。良好的校园风气需要从一个个鲜活的文化活动培养出来,基于校园优良的环境、通过打造高水平的艺术表演、扶持校园社团活动、出台相关制度规定、实际有效的激励措施等,从物质到精神全方位地打造适应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从更深的层面来看,在新形式下这些价值观念的背后,对高校校园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校园文化的人文内涵建设,它很好地补充了大学生精神文化建设的需求,填补了社会和校园之间的差距,以全球化、多元化的视角为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想养分。高校也能从文化内涵建设工作中获益,对凝聚高校人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升了高校的竞争力、扩大影响力,并在此过程中提升高校媒体平台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胡文博.从古典到现代[D].中国美术学院,2018.

[2]王烜,俞虹.新媒体语境下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与影响[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8):79-81.

[3]鲁秀伟.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缺失及对策探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4):93-96.

作者:樊婧仪 单位:上海政法学院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