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跨文化鉴赏力的培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外语学习的价值就是认识世界,走向世界;发展能力,完善思维;磨练意志,增强修养;掌握工具,解决问题。然而,长期以来跨文化知识教学和对学生跨文化鉴赏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并没得到足够的重视,外语教学依旧囿于符号、结构和功能,谈不上对学生跨文化鉴赏力的培养。只有通过培养大学生跨文化的鉴赏力,才能激发大学生学习外语的好奇心与兴趣,反过来跨文化鉴赏力的培养将会使大学生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极大丰富,对进一步塑造他们优秀的人格魅力、品德风貌、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大学生跨文化鉴赏力是外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外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外语教学;大学生;培养;跨文化鉴赏力
近年来,国内外语言学家和语言教育工作者对外语教学及其文化传播做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Kramsch的《语言教学的环境与文化》,凯姆尼茨大学米勒教授的《跨文化能力》等讨论了理解和阐释外语文学作品时的跨文化视角问题。拜罗依特大学赫尔曼斯教授的《双重理解》,以外语文学作品的研读为例,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讨论了“理解”这一人文科学的基本范畴。Widdowson的《TeachingLanguageasCommunication》,JaneArnold的《情感与语言》(Af-fectinLanguage,2000)等为人们揭示了语言的外延和文化内涵及语言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关系。“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1]跨文化是指“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2]通过外语课堂接触和了解异域国家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有益于形成大学生的“双向的视角”,有益于加深他们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扩大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世界意识,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虽然外语教学早已注意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外语教学大纲也增加了文化知识的传播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但长期以来跨文化知识教学和对学生跨文化鉴赏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并没得到足够的重视,外语教学的重点依旧集中在语言知识传授和语言能力培养上,过多的精力被放在了“枯燥无味”的语言符号解码上,使高校外语教学寡然无味,费时低效。如何在外语课堂上贯穿育人理念,如何在外语课堂上自觉地、有计划地、系统地导入跨文化知识教育,培养大学生跨文化鉴赏能力,这是外语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抓住大学生可塑性特征,实时进行外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他们在生理上已经成熟,可以从事复杂、抽象的高级思维活动,然而,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不够丰富,所以他们的心理成熟度还很不够,在适应能力、挫折耐受能力、自我心理调控能力、人际关系适应能力等方面常有欠缺,因此,大学阶段是形成他们良好品德、完成社会化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3]高校外语教材“充分考虑到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4]往往选文语言规范,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给人以启发。故此,高校外语课堂不仅仅是简单的“说文解字”,简单的交际、交流,更要从人的心理需求层面出发,挖掘语言符号后面隐藏的跨文化知识内涵;从人的精神层面探究语言符号后的深层文化,以满足大学生探索、思考人生和世界的心理需要。例如,在学习“WritingforMyself”一文时,作者首先对自己早年学习经历进行了回顾,最初对英语老师Mr.Fleagle的认知是:跟他学习的一年将是cheerlessyear———郁闷的一年。Mr.Fleagle给作者的影响是:du-llnessandinabilitytoinspire———乏味、缺乏感召力,同时他还veryformal,frigidandhopelessoutofdate.———非常刻板、固执和绝对的落伍。可后来的学习实践证明他当初对英语老师的看法是多么的片面、肤浅。尤其那难忘的一课让他铭记终生:英语老师在点评学生们的写作,他说道:“Nowthat,boys,isanessay,don’tyousee.It’s———it’softheveryessenceoftheessay,don’tyousee.Congratulations,Mr.Baker.”[5]———孩子们,瞧,这是一篇文章,可不是吗?写得很棒,明白不?祝贺你,贝克先生!英语老师朴实的评价和肯定使作者思绪万千,复杂的心情难以言表;虽然老师尽力不让自己满意的神情流露出来,但作者由衷快乐的是那个一向严肃的老师最后竟也未能抑制住他为此的骄傲。就在那时,作者发现了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他感到那会儿是他学习生涯里最幸福的时刻。作者学习过程中的思想、情感变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课堂上的同学,使他们感同身受,情不自禁地对自己的趣味学习经历进行反思回味。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是语言文化魅力之所在,是语言生命力再现的真实反映,对塑造青年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极大的助推作用,也是实现外语教学目标最有效的体现。
二、实现外语教学从“语言符号”解码到“跨文化交流”的转变
尽管语言学研究证明:语言是由音义组合而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其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社会语言学家还是发现“意义源于语境,存在于意境。”美国人类学、语言学家萨丕尔和沃尔夫提出“语言决定论”,他们提出的假设内容是“我们所持的语言决定着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因此,也决定着我们思维的本质。”[6]外语学习不仅是对符号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文化学习。语言对于思想、情感、概念的表达与语言符号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语言是形式,文化是内涵,两者不可分开。”[7]在僵硬的外语语言符号表象后往往蕴藏着深厚的民族历史和文化积淀。正如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说的那样,“学外语,感性认识是基础,要真正做到透懂,感性认识就必须提升到理性认识。”[8]ClaireKramsch认为,“掌握一种语言并不仅限于学习语言本身,在语言学习中,目标语的文化知识不但是培养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而且其本身也是教育的要求之一。”[9]例如,在学习“CapitalCities”一文时,透过语言符号表象,学生除了对罗马、雅典、伦敦、巴黎四个城市有基本的认知外,需要更多地去分析和探索它们昔日繁荣、衰弱的历史过程,深刻感受它们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在学习“RedefinetheImageandValueofBeauty”一文时,让学生对东西方审美观进行对比分析,对中国古典美和现代美进行分析,再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进一步找到生活中的真善美:现代文明不但体现在外在美,更体现在语言美和行为美。确立健康的人生审美标准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知识,也是他们的做人之本。事实证明,高校外语教学在选材上包含了西方人文文化的诸多优秀特质———正直、坦率、乐观、开朗、友善、敬业、自尊、自强等人格魅力,外语课堂是难得可贵的跨文化交际的优质资源。外语教学中通过对人类共同思想、灵魂、情感、理智的挖掘,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苦乐观、荣辱观,引导他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使之成为他们的精神背靠和信仰,使外语语言学习成为影响他们形成正确人生观的一大利器。
三、外语教学应重视对跨文化知识的深层挖掘与探究
“在外语的学习中探究英、美人民和中国人民过去和现在的生活内容与生活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方式,这就是英语学习的深化。”[10]拉多(R.Lado,1964)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一书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11]语言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智慧,通过语言学习,人们就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例如在学习“TheScholarshipJacket”一文时,作者首先呈现的是德克萨斯州一所小学及其校规:“...everyyearduringtheeighthgradegraduation;abeautifulgoldandgreenjacketwasawardedtotheclassvaledictorian,thestudentwhohasmaintainedthehighestgradesforeightyears.”[12]———每年八年级的毕业典礼上,一件漂亮的金绿相间的夹克衫将奖给班上的某一位毕业生,而这个学生必须是八年来成绩最佳的学生。作者当年十四岁,是八年级的一位毕业生。自一年级以来她一直是全优生,而且她渴望在最后一年里能赢得那件羡慕已久的珍贵夹克衫。作者的父亲是一农民,挣不来足够的钱去抚养八个孩子,没钱给孩子们买学校的运动夹克衫,所以获得奖品夹克衫是他们全家唯一的希望。这段外语语言符号解码后的深层文化含义是:外国和中国一样,都有贫困户;对孩子们来说,父母和家庭是无法选择的,只有努力奋斗拼搏,才有望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作者的励志故事无疑对当代大学生是一种激励和鞭策。然而,即便作者当时非常优秀,复杂的社会、复杂的人不会让她轻而易举地得到心目中的夹克衫。作者听到历史老师和数学老师在激烈争吵,历史老师争辩道:“Irefusetodoit!Idon’tcarewhoherfatheris,hergradesdon’tevenbegintocomparetoMartha’s.Iwon’tlieorfalsifyrecords.”[13]———我拒绝那样做,我不管她的父亲是谁,她的成绩压根就不能与Martha相比,我不想撒谎,也不想篡改成绩。历史老师的这番话无疑对作者未来的人生有深刻的影响,想必她在极度难过和悲伤的同时,也会被历史老师的正直正义所打动,同样,学生们也会被这位历史老师的责任心和担当所感动,他们对历史老师不畏权贵的精神喝彩,这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疑有强悍的助推作用。再如,当父亲问Martha奖品夹克衫的含义是什么时,她抱着侥幸的心态告诉父亲:“Itmeansyou’veearneditbyhavingthehighestgradesforeightyearsandthat’swhythey’regivingittome.”———八年来取得的优秀成绩是他们授予我夹克衫的原因。接下来父亲的话让Martha恍然大悟,不再赌气。父亲告诉Martha:“Thenifyoupayforit,Martha,it’snotascholarshipjacket,isit?TellyourprincipleIwillnotpaythefifteendollars.”[14]———如果要花钱买它,那它就不再是奖品,对不?告诉你们的校长,我不会花十五美元买它。农民父亲的话多么接地气,多么掷地有声,多么有骨气。女儿终于明白了奖品夹克衫的真正含义。朴素的语言,平淡的话语却包含着做人的道理、育人的技巧和策略。当课文学到精彩之处时,学生们被深深感染,他们的情操得到了陶冶。由此看来,外语教学决不能简单停留在语言符号和结构功能上,必须要从跨文化的视角,对外语语言所表达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层挖掘和探究,这样才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意识,提高他们的鉴赏力,培养他们高尚的人文情怀。
四、外语教学应从跨文化视角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鉴赏能力
对已经储备一定文化知识,具有一定人生观、价值观的高校学子而言,他们对外语学习中的文化鉴赏需求远远超出了语言表面的学习范畴,过去那种解码式的“语言符号”教学抑制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阻碍了大学生与作者和主人公“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致使他们的思维和思想游离于外语语言文化,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外语语言所表达的文化语境和社会生活环境,更谈不上对他们跨文化鉴赏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ParadiseLost”一文时,学生们了解到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美景与欧洲自己故乡的景色很不相同:他从未见过鲜花盛开、鸟儿歌唱得如此美丽的世界。同时让学生感到痛惜的是,如此的美景现已不易见到:世界雨林面积大幅度减少,环境污染严重,异常气候变化已威胁到了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安全。通过此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对自己所承担的责任有进一步的明确:保护地球,爱护家园从我做起,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争做一个光荣的地球卫士!在学习“DilemmaforScience”一文时,首先让学生明白科学发展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然而,人们在推崇享受科技发展成果带来的红利的同时,科学遇到了窘境:克隆技术、试管婴儿、美容术、互联网信息等高科技可能会被一些不法分子所滥用,成为危害社会安全与稳定的毒器。通过学习,同学们深刻意识到在学习、掌握科学技术的同时,多了一份责任与担当。在学习“America’sVisionforaDigitalFuture”一文时,学生更多地了解到历史上美国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美国对数字世界未来的展望。只有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只有发展与创新才是硬道理,才能让一个民族站立起来,才能实现强我民族的梦!大发展、大交流、大融合的世界格局告诉我们,如果外语教学依旧囿于符号、结构和功能,那么外语教育中跨文化交流、跨思想交流、跨心灵交流的文化魅力就会丧失。只有通过培养大学生跨文化的鉴赏力,才能激发其学习外语的好奇心与兴趣,使大学生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极大地丰富,对进一步塑造他们优秀的人格魅力、品德风貌、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培养大学生跨文化鉴赏力是现代外语教学发展的必然,也是外语教学改革的必然。
作者:朱海丽 梁新惠 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