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立德树人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优秀的校园文化对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至关重要,也是新时代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实践形式。以高校校园文化基础理论为分析框架来审视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存在内涵认知偏差化、建构方式片面化、目标取向模糊化等问题。因应之道就是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校园文化内核,以全面协调立体推进为建构方法,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根本目标,不断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创新发展。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系统;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体推进
高校校园文化代表着高校的风骨气韵和精神标识,具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优势,是高校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两个《纲要》)的重要载体。如何建设以及建设怎样的校园文化直接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当前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的新形势下,要以贯彻落实两个《纲要》为契机,强化高校校园文化立德树人的本体功能,不断推进其创新发展。
一、理论分析:高校校园文化的基础理论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1]。一定的文化总是以一定的价值观为核心,由此生发而成的文化系统。我国高校校园文化是我们党领导下经过一定的历史时期所积淀形成的以意识形态和理想信念为核心、以校规校训和制度体系为中介、以情感态度和行为作风为表象的文化系统。它既具有相对稳定的静态结构,又具有与时俱进的动态属性。在这个基本内涵中,包含着三个显著特征。1.先进性。意识形态和理想信念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决定其性质与方向。高校校园文化的开放性使其成为各种文化的集散地,而不同文化之间既有交流和互补,也有冲突和拒斥,为避免高校文化的无序发展,需要有一个价值观内核来凝聚、整合和引领多样性的文化。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2]6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最鲜明的要义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统摄,这是其先进性的根本保证。2.系统性。高校校园文化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系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由生发系统、运行系统、反馈系统等子系统构成,并通过自身的内循环以及与社会文化的外循环而形成。从内循环看,高校校园文化是从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观中生发并固化为高校的制度体系和规范训诫,而后通过制度规范的运行,外化为高校师生的行为方式和形象作风,从而助益于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并形成高校的独特形象和品牌标识;从外循环看,校园文化系统与社会文化系统不断进行交流,正是在这种持续性的文化输入与输出的过程中,校园文化得以不断优化、深化和强化。从这个意义上看,校园文化系统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循环系统。3.发展性。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性,是校园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必然表征。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在先进性是一种理论上的应然状态,它与当前高校校园文化的实然状况存在一定的张力,由此彰显了校园文化创新发展的必要性,也构成其根本动力。当前我们既要持续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厚植家国情怀,培育精神家园,又要广泛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不断激浊扬清。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虽然校园文化的抽象性使其难以具有清晰的层次与分明的结构,但从不同角度去考察,仍然可以呈现校园文化更多的面相,从而为其创新实践提供更具体的理论指导。1.从层次上看,校园文化可以分为核心层、中介层和表象层。其中,意识形态和理想信念是核心层,决定了校园文化的基本性质和根本走向;校规校训和制度体系是中介层,规定了校园文化的承继途径和运行机制;行为方式和形象作风是表象层,确定了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和独特表达。在这三个层次中,核心层意味着倡导和践行什么样的价值观这个根本问题,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着力把握的关键部分。2.从形态上看,校园文化可以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两部分。显性文化以校园的物质文化为主,给人以直接的视觉冲击,彰显着校园的外在形象。诸如校园选址、建筑式样、基础设施以及成文的规章制度等;隐性文化以校园的精神文化为主,给人以深刻的心灵震撼,内蕴着校园的精神气质,如各种沿袭已久的、不成文的道德训诫和行为准则等。校园的隐性文化能够更深刻地融入广大师生的言行当中,从而起到很好的型塑作用。就此而言,是隐性文化而不是显性文化在引领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
(三)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功能从根本上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可以说,立德树人构成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本体功能。一方面,校园文化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立德树人,应借助文化的力量实现对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道德素养的教化、人文精神的培育、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3]具体就是要“建设优良校风,用校训励志,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有利于学生修德立身的良好氛围。”[4]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并不能自发形成,而是需要学校的自觉培育和积极建设。立德树人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工程,因此建设高校校园文化要善于把根本目标分解为环环相扣的层次性目标来渐次推进。具体来看,立德树人需要高校、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循环接力,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应地也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重目标。微观目标是高校校园文化对广大师生思想品质和精神气质的涵养,中观目标是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反哺和促进,宏观目标则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三重目标形成了层层递进的整体性布局。
二、问题剖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高校在物质环境、精神文化、文化管理制度、校园文化活动以及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不可避免地存在问题。统而言之,主要存在如下不足。
(一)内涵认知偏差化厘清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是校园文化创新发展的前提。总的来看,对校园文化内涵认知的偏差化倾向集中表现为两个极端:一是简单化。把校园文化的内涵缩小,认为校园文化就是校园的物质文化,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得越高大上,校园文化越有品位;校园文化主要是指制度文化,那么制定叠床架屋式的各项管理性的规章制度就能自然而然地丰富发展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就是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把校园文化误解为口号文化、标语文化、活动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就虚化为喊口号、挂标语、搞活动,这些都未触及校园文化的实质核心层。二是复杂化。把校园文化的外延无限扩大,认为校园建设的每一举措都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以至于把高校的发展等同于校园文化的发展。这固然凸显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但在实践中反而会冲淡或稀释校园文化的作用浓度,实际上会使校园文化建设趋于虚无化。
(二)建构方式片面化这主要源于对校园文化的构成把握不准确,对校园文化的系统性特征理解不到位。如前所述,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个文化系统,有着丰富层次的内部结构。如果对校园文化的层次构架、校园文化的形态,或是其性质把握不准,看不到校园文化的丰富性、层次性和多维性,那么在建构校园文化时,往往只注重某些部分,而忽略其他部分,这将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不成体系的局面。同时应该注意的是,在建设高校校园文化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采取了较多缺乏战略考量性的措施。校园文化作为时空的统一体,其发展具有累积性和过程性特点,只有持之以恒地发展,校园文化才能渐次厚重起来。
(三)目标取向模糊化这主要是指对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定位不清。目标定位直接关系到校园文化相应的功能作用,定位不准则作用不彰。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校情,高校应明确坚持“自己的就是独特”的基本原则,充分释放自身特色资源的文化效能,打造具有独特气质的校园文化品牌。但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仍存在忽视自身内在优势,热衷于追逐所谓的文化热点,从而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目标游离于各种文化范式之间的现象,忽视了对校园文化立德树人本体功能的修炼,结果导致校园文化徒有其形而无其用的尴尬局面,事实上这是对高校校园文化发展性这一特征的误读。
三、对策研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校园文化内核“实践深刻表明,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在于培育理想信念”。[5]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前提是要明确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与前进方向,关键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校园文化的内核,为学生成长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化内核,体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性原则。“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6],校园文化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是校园文化性质与方向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和最突出的表达,因此高校要“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2]6-7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化内核,体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道德性原则。道德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也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理念与建设成效的重要依据。高校校园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既是一种历久弥新的文化积淀,也是一种生生不息的道德传承。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围绕一个凝聚核来不断吸收优秀文化基因和道德传统,这个凝聚核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不仅是优秀文化的生成器,也是落后腐朽文化的过滤器和净化器。因此,发展高校校园文化“要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增进认知认同、树立鲜明导向、强化示范带动,引导人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明德修身、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4]
(二)以全面协调立体推进为建构方法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关键在于坚持系统性思维。要求,“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2]7这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即要全面协调立体推进校园文化的创新发展。按照系统论的运行方式,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系统,主要包含两个维度、三个层次、两种形态。两个维度即空间和时间,三个层次即意识形态核心层、制度规范中介层、行为作风表象层,两种形态即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高校校园文化看似由于诸多要素的存在而显得纷繁复杂,实则有着易于遵循的内在机理:系统性和发展性。创新高校校园文化,需依循这个机理。系统性要求核心层、中介层和表象层必须形成良性的双向互动,而不只是单向度运行。对此我们可以采取的策略是:由内而外和由外而内互动共进法。所谓由内而外,就是在校园文化系统的核心层中理直气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进行明确的意识形态宣示和价值观引领;在中介层,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培育与践行,推进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在表象层,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标准,进一步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所谓由外而内,就是要及时把校园中的各种文化活动、先进事迹、优秀品质等通过制度体系的提炼,充实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中。发展性要求我们注重加强对高校隐性文化的因势利导以及努力吸收边缘文化中的积极要素。比如校园网络是高校各种隐性文化以及边缘文化的集散地,也是校园文化发展的肥沃地,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引领。当前要把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作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主题,要旗帜鲜明地唱响互联网爱国主义主旋律,传播真善美、弘扬正能量、产生正效应。值得一提的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累积的渐进过程,但这并不排除在条件成熟基础上的跃升。校园文化建设应采取在渐进中有突进,渐进与突进循环交替的发展策略,实现既能防止盲目冒进无序突变,又能有序求变不断创新的良性发展局面。
(三)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根本目标党的报告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6]那么什么是时代新人、如何培养时代新人?两个《纲要》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方向和依据。一方面,时代新人需要具备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新时代造就时代新人,没有新时代,时代新人就缺乏培育土壤,而新时代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造就的。因此青年人应该“以坚定的信念、真挚的情感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进行下去”[7]。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故而,“学校办学必须始终坚守为党育人的初心,坚定为国育才的立场”,“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8]另一方面,时代新人需要具备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新时代呼唤时代新人,没有时代新人,新时代就缺乏发展动力,而时代新人必然是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因此,我们需要“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持续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需要注意的是,社会主义底色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的鲜明特征,由此培养的时代新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提升道德认知与进行道德实践相结合。[4]总之,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高校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涵育载体,更好地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在建设过程中要根据校园文化的先进性、系统性、发展性特征,立足微观、着眼中观、把握宏观,渐次推进。同时,每个高校都拥有独特的办学历史,这是创新校园文化的丰富资源。因此,高校既要坚定对本校独特的历史和校园文化传统的自信,也要突出校园文化清新的时代感,为培养兼具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和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和丰厚的精神哺育。
参考文献:
[1]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2].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罗莎,熊晓琳.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实现理路探赜[J].思想教育研究,2020,(4).
[4]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0-28.
[5]艾四林.领航理想信念落实立德树人[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05-16.
[6]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7]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13.
[8]艾四林.新时代如何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N].光明日报,2019-04-19.
作者:周萍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