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分析

摘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提升劳动育人的实效性,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新时代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从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维度,提出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有效措施,为高校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打造具有“劳动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提供了现实参考。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融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关于“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重要论述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不断加强和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推进劳动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打造具有“劳动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教育大辞典》将劳动教育定义为“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使学生获得工农业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师生具有导向、凝聚、规范、激励等功能的精神成果,是彰显办学特色,展示文化育人格局的重要标志。校园文化基本可以分为四个层面,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方向,制度文化是核心,行为文化是载体。四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劳动教育的功能,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推动全方位全过程全面育人格局的逐步形成,完成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需要我们更加深入细致地探索一条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的基本路径。

二、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基本路径

(一)拓宽劳动教育实践场所,推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高校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建筑、标志性物品、绿化美化、教学和体育基础设施、宣传阵地体系等。高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是整体校园文化的显性标志,是形成全面文化育人格局的基础条件。学生餐厅和公寓、报刊栏、田径运动场、体育馆、图书馆、夏日长廊、景观湖、映雪园、创业园、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建筑景观,为校园文化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劳动教育要因地制宜,结合学校现有的物质文化景观、众创空间、综合实践基地,推出一批有思想、有质量、有特色、有影响、互动性强的实践育人活动。要以培养劳动情感、掌握劳动技能、发展劳动素养为核心追求,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既要注重用劳动理论和劳动实践培养和教育当代大学生,也要注重劳动价值观的塑造,充分发挥劳动在通才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大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实践场所和配套齐全的设施设备。

(二)深化劳动教育科学研究,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高校精神文化包括学校办学定位、发展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定位、办学宗旨、办学特色、校训、工作作风等。高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是校园文化的隐性标志,是实现高校高水平发展的价值导向。高校要规范劳动教育课程管理办法,建设符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有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要积极发挥学校劳动教育教研中心作用,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深入研究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实践育人机制,可以通过第二课堂开展具有劳动育人功能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成立劳动技能兴趣小组、举行劳动者故事分享会,围绕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组织学生开展微博超话讨论,开展新时期解读“劳动法”的主题沙龙活动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的实证调研,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加强高校新媒体平台建设,做实做好全校师生劳动权益舆情分析和应对工作。加强高校辅导员和团学干部的培养,积极引导和鼓励他们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劳动教育研究,通过自我探究、自我教育的方式拓展校园文化建设成果。

(三)完善劳动教育支撑保障机制,推进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高校制度文化包括党政系统、教学科研、文化生产、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实训实验、财务管理、后勤服务、安全保卫等一整套科学严谨、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高校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机制,是实现校园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高校要根据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规范具有劳动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制定评价标准流程,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制度,不断优化创新师徒制人才培养机制,设立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明星教师岗等,聘请相关行业专家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高校要健全劳动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加快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及时补充劳动教育器材。高校要多方面强化安全保障,建立劳动教育教研中心、宣传部、教务处、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处、团委、各学院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安全管控机制,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安全保障体系,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不断提升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水平。

(四)创新“知行合一”的育人思路,推进校园行为文化建设高校行为文化包括校园文化、艺术、体育、思想道德等多方位、多层次文化建设活动方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生社团,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高校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直接体现,是实现立德树人总任务的重要载体。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要创新“知行合一”的育人思路,既要遵循劳动教育的规律,把握育人导向,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又要在不同领域创新育人思路,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中“知行合一”的教育形式,如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班主题班会教育、创新创业系列讲座、青年工作坊、团队素质拓展、城市生存训练,引导大学生增强诚实劳动的意识,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精心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感恩意识,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意识、服务意识,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期间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三、结语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探索劳动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关系到文化育人办学特色的定位与彰显,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关系到大学之道和劳动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终实现。因此,高校应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维度出发,在统一全校师生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共同参与凝心聚力广泛开展好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极力营造全校师生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劳动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为培养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3月20日.

[2]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新内涵与新要求——基于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

[3]徐海娇.劳动教育的价值危机及其出路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

[4]孟国忠.高校劳动教育价值实现的机理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

[5]刘瑶瑶.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探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9.

[6]赵凌云.大学劳动教育的时代意义与实践路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

[7]卢继富.论大学劳动教育价值的实现[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0.

[8]陈情娇.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及价值意蕴探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

作者:卜晓东 单位:山西工商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