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协同创新路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协同创新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职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协同创新路径

摘要:高职院校有丰富的文化硬件资源与人力资源,但是缺少与地方文化的融合,未能有效促进地方文化发展与自身文化创新。以高职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协同创新为切入点,在理论阐释和发展现状及成因分析基础之上,提出从强化协同发展理念、健全保障激励机制、规划区域共享空间、拓展互融共建深度、创新创作宣传手段五个方面促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地方论协同创新。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地方文化;协同创新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关系。高职校园文化发展受地方文化影响,同时也促进地方文化发展,地方文化又涵养高职校园文化,促进其不断创新。高职院校以文化输出为社会服务主要方式之一,更简单、更直接、参与度更高、普及面更广、更易产生优秀成果。高职院校与地方在文化领域协同创新发展,对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对企业文化的培育、对高职校园文化的促进大有裨益,会更进一步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1],是当前高校与地方互融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协同创新的可行性

(一)坚持文化自信的迫切性在党的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2]。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的自信。这种自信要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各类文化输出的严峻挑战,要面对当下青年群体活跃的思维、激进的思想和不牢固的信仰的挑战,稍有不慎,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任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都会出现问题。

(二)高职院校与地方关系的密切性高职院校在行政管理上隶属于地方,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高职教育的发展,而高职教育的发展也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目前高职院校的开放程度也越来越高,除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外的社会服务也成为高职院校重要的功能之一,这让高职院校和社会有了深入融合,逐渐形成了互融互助、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三)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延展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这种协同发展的合作多表现在高职院校为政府提供智力支撑和科技人才保障、为企业或与企业联合解决技术难题、为社会提供技术技能培训等方面,这些社会服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职院校与地方融合,但是毕竟能成为政府智囊的专家人数不多,企业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承担的社会培训项目也不是一直都有,目前的协同发展,可以说是深度有余、广度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多、普通师生员工参与少,技术服务多、其他服务少。如果尝试从更多角度、更多领域、发动更多的师生员工参与到社会服务中来,会更有利于高职院校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协同创新的重大意义

(一)地方角度1.促进地方文化发展。高职院校具有强大的文化人力资源、文化创意空间和文化技术能力,它的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是巨大的,它的文化资源如果得以科学的共享与开放,会使社区单位的居民直接受益,会对地方文化的创新发展起到促进作用。2.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高职院校以文化协同创新为纽带,打造二者共融发展的局面,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与其所在的社区单位沟通交流,促进互融合作,使高职院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和谐社会的局面会更加明显。3.创造地方经济收入。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在文化领域协同创新,凭借高职院校的人才资源和实践能力,再加上政府对文化事业的合理规划与有效投入,有利于打造地方文化名片,盘活地方文化产业,为地方经济创收助力。4.促进劳动力素质提升。地方的新生劳动力资源90%都来自高校,校企合作也成为诸多地方企业获得直接劳动力的捷径,高职院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发层,促进了企业文化的发展,也为企业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培养打下基础,熟知并认同企业文化的员工更有归属感和奉献意识。

(二)学校角度1.高职院校社会功能得以更好发挥。高职院校是社会主义高校,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任务,它的社会服务功能也至关重要,这种社会功能也包含了文化传承创新,高职院校通过文化资源共享、文化项目输出和文化志愿服务等途径,其社会服务功能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加深。2.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得以提升。高职院校在文化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学生的表现也受到社会和企业的肯定,特别是企业文化的提前植入,让学生对企业更加了解、更有信心,保障了就业的稳定性。3.高职校园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得以实现。地方文化历史悠久,高职校园文化受到熏陶与涵养,再加上科学的设计与规划,辅以地方政府的投入与企业的支持,高职校园文化会更具特色与实力,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创新。

三、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一是文化资源共享度不高。表现在高职院校文化资源开放度不够,校园内的文化设施仅限于校内人员使用,使用率低,文化宣传人才和文化项目输出不多,文化作品仅在校内传播,影响范围有限。二是精品合作项目鲜有产出。表现在高职院校凭借深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能力,产出不少文化精品项目,但多是独立于地方存在,仅在校园内部有影响力,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项目很少。三是文化互助影响力不大。表现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自成体系,稳定发展,但是创新不足,特别是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不够,未能全面吸收地方文化的养分滋养自身,而地方文化则往往忽视高职校园文化的创新与引领功能。四是文化互动形式单一。表现在互助协作形式主要是以会议交流、参观学习、零散志愿服务等为主,缺少有规模有内涵有创意的合作共享项目,互动深度和影响力不够。

(二)问题成因一是文化协同创新意识不强。文化建设在地方和高校的建设发展任务中不是最核心、最紧要的,因此无论是地方还是高校都较少有在文化建设方面联合发力,共同创新的意识。二是保障激励机制不健全。高校和地方的交流与互动,以临时性和短期性活动为主,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没有相关的制度作保障,缺少必要的激励机制。三是协同创新手段不先进。没有融入先进的文化发展理念、没有开发符合时代特点的先进文化项目作为示范引领。

四、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协同创新路径建议

(一)强化协同发展理念一是,政府要树立文化大发展理念,积极调动地方一切力量参与到文化建设发展中,注重与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创新,把好方向与实施路径,做好规划与基础投入,创造平台与实践机会,树立协同创新理念;二是,学校也要重视文化传承功能发挥,强化合作理念,调动师生积极参与,寻求企业合作,达到以地方文化滋养校园文化的同时又能积极创新进而反哺地方文化的效果。

(二)健全保障激励机制一是地方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以项目合作、资金投入、考核激励等模式鼓励地方高职院校和企业积极投身区域文化建设当中;二是学校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服务,增强高职校园文化的辐射性。三是文化类企业要制定相关政策,参与政府或学校的文化项目,积极鼓励文化科技创新。

(三)规划区域共享空间一是政府主导将部分文化设施规划与高职院校校园规划相结合,打好资源共享的空间基础。由学校管理政府投资兴建的文化设施,在用于对内使用的同时,有序对社会开放,最大限度发挥文化设施的功能。二是科学设计共享空间内容,除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求外,加大公众需求设计,实现教育资源社会化和社会资源教育化,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及地方文化共同发展。

(四)拓展互融共建深度一是要共同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地方文化对当地居民更有亲和力,更容易达到宣传效果,地方政府和高职院校要梳理各自文化项目,找到共同点,互通有无,合力创新,打造符合地方特色和高职院校特点的文化创新品牌。二是加强校际交流。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其他高校的文化交流,以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和交流平台,加强协作,进而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共同发展[3]。三是依托志愿服务平台,使高校师生的文化作品和文化创新技术走进地方,服务地方。高校的文化建设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都有很大的优势,也必然会诞生高层次的文化项目、产出高水平的文化作品、形成先进的文化建设理念,这些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要通过各种平台和路径促进这些资源走出校园,走进地方,走近民众,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

(五)创新创作宣传手段一是引入企业力量,提升共创文化作品的技术含量,打造现代时尚作品。受专业限制,许多高职院校在文化作品创作过程当中包装技术不够,导致好的作品没有好的外在表现形式,如果文化技术企业能够参与其中,可以大大提升作品的层次和影响力。二是地方政府要结合地方文化特点和高职院校的文化发展特色,积极打造“文化+”产业发展模式[4],创作更多文化产品,培育更好的文化品牌,同时做好产业品牌宣传。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打造云端共享平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信息接收模式发生了变化,要抓住新媒体文化作品的宣传优势,共享新媒体资源、共用新媒体人才、共创新媒体文化品牌,扩大文化互融的广度。

五、结语

高职学校的特点决定了其与地方的密切性,高职校园文化和地方文化有着文化共享、文化互助创新的基础与条件,要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参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激发高职院校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的热情,共享资源、共创产品、协力宣传、互肋创新,促进高职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燕.新时代高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89.

[2]刘士祥,朱兵艳.地方高校融入区域发展机制与路径———基于国外高校政策与实践的视角[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3.

[3]沈琳.高职院区校园文化共享及推进的思考[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13.

[4]张玉鹏.姜东亮.段东旭.车绪武.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实践路径研究———以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2):18.

作者:于林林 单位: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