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三元管理下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步伐迈进,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将迎来新的时代变革需求。为适应我国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推动高职教育体制现代化发展进程,针对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现状与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以“立德树人”“以德为本”“三元共治”为基本原则,以“健全反馈机制”“增强管理服务意识”“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自治”“搭建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等为路径,重新规划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方案。
关键词:三元管理体制;制度文化建设;校园文化;高职院校
校园制度文化是日常管理和教育过程中形成并运行的管理机制、规章制度及规范体系,包括校规、班规、道德行为规范等,体现了学校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1]。高职校园制度文化体系是维系学校正常运营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包括校规校训、组织管理和各项制度。目前,我国高职校园文化体制建设在管理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管理方式、责权划分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一、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现状与问题
(一)制度决策主体偏失、决策定位不准
校园规章制度设计主要由各个主管部门负责,各管理组织部门之间缺乏交流与理解,主要是部门内部基于管理权威的利益选择,难以体现出其他主体或“被管理者”利益诉求,容易导致决策定位偏差,从而使得制定出的制度没有关照广大师生群体的主体地位和核心利益。一些工作安排带有领导个体的认知偏向或管理倾向,容易出现“拍脑袋”的现象,同时,随着岗位、人员变动,工作思路难以衔接,导致校园文化建设随意性大、层次不高、整体规划意识不强,有时还会游离于学校的整体规划之外,难以实现校园文化的品牌化建设[2]。另外,高职院校的内部督导体制多重点落足于对广大教职工群体的考查,对校领导和管理干部的审查和监督制度不完善,往往形同虚设。
(二)规章制度细化不足,管理操作不够人性化
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还是以学校领导意见为导向,管理理念上多以“监管”为主,习惯于自上而下地统一开展行政工作,操作粗放,易呈现“一刀切”的组织形式。比如,在宿舍管理上,多是全院范围的卫生大扫除、大检查和大评比等活动;在团体文化活动组织上,基本上都是老师或学生干部牵头安排。经常在全校或全院范围内“一刀切”地组织开展类似活动,不仅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倦心理,甚至挤占学生课余时间、耽搁学生的正常休息。有些院校在学生工作管理上,以检查、考核并督促为主,监管有余而关心不足,偏好采取竞争机制来引导学生上进,却没有注意在“德育”引导下适度地开展,结果易蜕变为功利追逐,形成不良学风。这种管理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忽视了培育学生的自律和自强能力。
(三)管理上缺乏服务意识、易滋生官僚作风
有些高职院校管理干部缺乏服务思想,工作中存在重决策、轻调查现象,即重制度文件建设、轻师生民意调查。表现在事务处理上,重形式、轻实效,重落实、轻反馈;表现在教学管理上,存在重考查,轻意见的权威作风;表现在思想认识上,存在重领导,轻基层的不端心态。这种官僚作风不仅导致教职工群体分化、破坏学校凝聚力,还会蔓延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会带动学生干部滥用特权、进而造成学生群体分化,形成不良校风。自上而下施行权威管理制度,普通师生存在感低,心理上容易产生不平衡,出现不满情绪。
(四)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学生主体地位认识不足
全球化文化背景下,高职校园文化向开放化、多元化和国际化交流方向飞速发展。校园组织结构在网络的影响下已非传统意义上的独立实体形式,宿舍、班级、社团、学院和活动社区等单元组织内部的纽带联系弱化。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对人性化管理需求增大,开放性、服务性需求增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管理部门或机关部门“一元主导”的管理主体地位已经不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需求,也无法满足多群体师生的各类有效需求。随着高职教育现代化发展和1+X证书体系的持续推进,高职师生群体的多元化状况将进一步扩大,校园文化建设单纯依靠行政命令难以适应未来高职教育发展形势。因此,迫切需要理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关系、培养学生全球化视野下面向未来的自我管理能力,推进“多元参与”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健康发展。
二、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体制革新思路
高职院校制度文化体制革新应根据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变化而顺势而为、教育管理应以人为本,引导和鼓励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和主观能动性,体制革新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革新“领导为主”思想弊端
校园规章制度中包含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判断体系等方面,反映着一所学校的校风、师风、教风和学风的本质内涵和整体人格风貌。学校管理上如果过度依赖领导意见,随着学院干部岗位调动将直接导致学院精神的贯彻不连续、不明确,缺乏系统性。学院内部无法真正做到统一思想和凝聚力量,学生对学院精神的感知和归属感不强,规范行为的效果自然不够明显。由领导层一元做主的校园文化建设难以兼顾全局,难以形成被广大师生认可的管理理念、价值观念等思想意识,也必将会阻碍学校的进步和发展。
(二)明确制度文化核心内涵
校园制度文化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控制力,是师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行为准则,是校园文化持久健康开展的保障,能反应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严谨性和有序性、群体价值观和校园文化建设标准。校园制度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精神文化,其基本内容包含自由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批判精神、独立精神和创新精神等相互关联的几个方面[3]。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适度放手自治,让学生在校园生活实践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在自我进步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满足。同时,必须教育和端正领导作风,营造高校校园正气,培育公正透明开放的校园文明精神。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育人。校园文化体制建设的核心将最终落实于“师德”建设上,制度文化建设担负着学生德行培养的重任。
(三)把握大学生主体地位的革新方向
大学生作为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直接作用对象,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自然应该占据重要的主体地位。高职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制度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上,高职院校应持续革新管理理念,应确立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管理主体地位,应该温和并执着地抓牢管理的缰绳,“管”“放”结合,在管理形式和管理内容上应有所突破和创新。树立高职大学生管理主体的体制革新方向应明晰以下六点:1.从“他律”到“自律”。固定、僵化的管理形式和做法容易使年轻的大学生反感,产生抵触情绪和不配合行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管理上应该从“他律”转向“自律”,从管制转向宣传、提醒和引导。2.从“抑制”到“激励”。在学生管理体制上,检查成分少一点,引导成分多一些。相信学生,多一点放手,多一点鼓励和关注。少一点形式,少一点规训和抑制。给予学生一定范围的自由发展空间,尊重其独立自主性。狭窄、僵化和落后的管理观念和管理制度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违背了“三全育人”思想。优秀的高校校园文化应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自我反思和不断自我超越。3.从“客体”到“主体”。我国高职院校在学生宿舍管理和监督上多是以宿管人员为管理主体、学生为管理客体,学生宿管决策参与度低。高职院校宿管员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某些程度上,他们不是为了辅助学生自我成长的帮扶型人员,而是充当着权威或家长角色。这种角色上的定位偏差不利于学生自立,也不利于其自理能力的培养。高校大学生的角色定位应顺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应从文化建设的被管理者、即“客体”角色逐渐过渡为建设的“主体”角色,即,应引导其成长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倡导者、策划者和建设者。针对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足的现状,应创新管理机制,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走下网络,走到校园活动中去,让其从校园文化活动中找到存在感和自我价值,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4.从“管”到“管放”结合。在高职教育中,有“管”才有序,学生才不易懈怠;有“放”才有活力,体制才不致僵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管”中避免“一刀切”和事到临头的“令行禁止”,同时也要适度实施“放手”。“管”要握紧“教育的戒尺”,“放”要给予学生一定自由宽松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的空间。5.兼顾个性化发展和群体发展。现有的高校管理多以群体教导为主,即统一要求、统一指导、统一检查和统一评比等“同质化”培养手段,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不够。高校培养的不是“对条例服从,对管理层、领导层极其配合的跟从者”,这违反了教育的本质。高等教育应在群体发展的基础上允许学生适度的个体化发展。尊重个性化发展应在德育约束下进行,不能蜕变为完全放纵。个人需要借助于组织的力量而实现成长,需要在群体文化的引导和规则约束下端正心态、克服自我倦怠和自我的迷失,需要在组织、团队和集体生活中得以锻炼并养成自律、自觉和自为的行为习惯。6.端平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群体。高职校园活动中,学生群体有明显的分化现象。学生干部存在一定的乱用特权现象,普通学生存在感低,心理上易出现不平衡感。“特权”在一定程度上难免会损害公众利益,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共同目标实现。学生干部应为校园文化规范遵守和实施的“引领者”和“先行者”,而不应是其他大众学生的“管制者”和“监督者”。应时刻提醒和教育学生干部端正态度、宽容谦虚,工作中能以身作则,加强其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杜绝其敷衍和走过场心态,真正形成公平、公正、合作、共享和欣欣向荣的校园文化风气。
三、三元管理体制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建设真正有助于学校整体发展的校园文化制度需要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只有让广大师生理解并认同的校园文化,才能真正成为指导他们教学、学习和校园生活的行为准则。校园文化中制度的制定需要公开透明、公正合理,要能体现广大师生的意愿并能重视普通师生感受,需要给予师生群体一定的自由空间和话语权,并保证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通畅、反馈和响应机制健全。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主人翁精神,应建立“学校管理层”“广大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三元共治的管理体系。
(一)以德为本,增强管理服务意识
时代变化带来的新媒体冲击、新观念衍生、新消费变化和新职业要求等必然时刻影响着高职校园文化。新形势变化下,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更应该注意以德立学,更应该引导师生群体以德立身。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应广泛听取师生意见,保证反馈途径通畅,规章制度制定更民主、更透明,管理层的监督和考核不再以上层领导意见为主,而是由广泛的师生群体参与测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应能体现出立德树人、以德施教的核心思想,对教职工主体的德育和思想教育不只是以口头宣扬为主,而应该由被师生群体认同的制度来保障。制度建设中应转变管理理念、摒弃官僚作风,尤其是对于考虑自身多于考虑集体,存在特权和不作为思想的领导干部绝不姑息;对怕出事、怕麻烦、怕创新、怕改变,责任心不强,做事怕损害自身利益的管理人员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绝不放纵;对轻视基层师生、对工作问题矛盾的处理不了了之的官僚作风和工作态度坚决予以批评和处理。在高职校园文化中弘扬实事求是、认真务实的敬业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规范教职工品行端正、以身作则,教育和引导学生干部树立管理服务意识。
(二)加强领导权责制度建设,健全反馈机制
学校的制度体制决定了学校的未来发展,公平公开、积极实用的反馈响应机制是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体现。学校应革新管理和教育手段,应改变过去以“监督惩罚”为主的管理行为,丢弃评价标准单一、条文形式简单的管理制度,应扩大学校校园文化管理中的民主因素,完善反馈和落实实效机制。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和权责制度建设,只有领导干部不敷衍了事、不拖延虚与委蛇,反馈途径通畅、响应制度有效,师生群众意见才能被真正落实到位,才能形成校园凝聚力,才能对推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起到积极向上的作用、学校才能得以不断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三)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自治新模式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和谐、民主、自由、宽松的环境,只有这样,人格才会得以自由和舒展,思维才能活跃和激荡,进而才会有创新思维的迸发和拔尖人才的发展[4]。在明确学生为管理客体的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搭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平台,发挥学生在治校中的积极作用[5]。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营造一种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6]。推行新时代高校学生校园文化自治建设,内容包括:参与制定校园管理制度、参与学生宿舍区楼道环境规划和卫生清洁制度制定、发展朋辈互助组织。可倡导学生自行设计宿舍成长小册子,引导学生健全与细化宿舍管理规章制度。可通过网络手段投票,集思广益,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自治新模式将会使学生产生以下改变:一是角色变化。从被管理者转变为管理者。角色变化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治能力,管理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符合新时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要求。二是方式变化。从被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转变为主动组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方式变化可以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灵活性,拓展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文化建设形式,可以充分体现当代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三是监管形式变化。学校层面应该进行校园文化管理制度创新和扶持学生制定校园生活自治制度。学生管理部门可以引导学生制定楼道墙壁主题文化方案、进行专业文化墙设计等。可以引导学生成立学生宿舍自管会。引导其养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培养其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
(四)搭建三元主体参与管理的校园文化建设信息化服务平台
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是师生全员共建,而不是主要依赖于管理部门或学生干部群体,应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高校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共同认可、坚守、传承的价值观念,是时代精神在高校的客观反映和集中呈现[7]。高职校园组织文化可分解为宿舍、班级、社团、学院、社区、民族、留学生、网络、企业、地方等多元文化结构(见图1)。为辅助校园制度文化的体制革新顺利开展,有必要搭建多元主体共治共议的校园文化建设信息化服务平台。利用这个开放的服务平台综合多元主体意见,落实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反馈响应机制,群策群力地进行制度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应重视师生群体的建设主体地位,利用信息化手段为支撑,采取多元化管理新形式。同时,制度文化建设应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引导、规范、激励、教育和凝聚功能。
四、结语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院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担负着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的重责。立德树人是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坚持服务师生是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加强领导权责制度建设,健全反馈机制,是推进制度体系革新朝正确方向发展的保障。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应明确学生的主体角色定位,育人“疏”“堵”结合,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细则制定与实施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促进高职人才的全面发展。推进高职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三元参与的协同治理新机制,形成全院师生共同参与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新格局,这是高职教育现代化的形势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德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107-109.
[2]管武鲜.交通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反思与对策——以浙江交通技师学院为例[J].职业,2019(24):126-127.
[3]朱洪娟,马斌.立德树人视阈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J].江苏高教,2016(2):83-85.
[4]姚敏磊,殷美,王彬,许娜.“三全育人”格局下校园文化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8):4-6.
[5]董世坤.观念·制度·文化:高校管理育人再思考[J].江苏高教,2019(7):91-94.
[6]邓书基.“双创”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创新对策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8):146-147.
[7]刘瑶瑶.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探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9(Z1):58-62.
作者:李玲 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