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本科高校校园文化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本科高校校园文化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本科高校校园文化论文

一、高校校园文化资源整合相关概念界定

在推动校园文化资源整合的工作中,我们首先应了解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含义,并对校园文化资源整合有进一步的认识。

1.文化的内涵文化

属于一个具有深厚内涵的范畴,其概念至今仍然是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基于文化哲学这一视角审视文化的内涵,总体上达成了较为一致的观点,即文化内涵包括器物、体制和观念三个层面的内容。基于这个视角,可以对文化进行如下定义:文化属于人类特有的创造活动,是对人类存在形式的一种解读,是人类活动方式、环节以及结果的整合与升华。这是对文化的一种广义层面上的解读。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文化实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又被称之为精神文化,这是对文化的一种狭义层面上的解读。

2.校园文化的含义

校园文化起源于11世纪末意大利萨勒诺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等欧洲学校。1932年,美国学者沃勒在他的《教的社会学》(TheSociologyofTeaching)一书中正式提出“校园文化”的概念。一般认为,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形态,由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等构成文化的统一体,带有明显的系统性以及综合性,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本文认为,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被全校师生和社会基本认同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的总和,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和学校的价值观标准、大学精神、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等内容,是全校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当然,很多专家、学者对校园文化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此不再赘述。

3.校园文化资源整合的认识

校园文化资源由于各个高校发展的历史背景、软硬件条件、校园建筑、大学精神等不同,导致其不同高校的校园文化资源不太一样。一般认为,广义的校园文化资源是指与学校文化活动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资源的总称。本文研究的高校校园文化资源整合是指对相关高校校园文化(包括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等层面)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最终形成一种优势互补、优势集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特色校园文化品牌。

二、高校校园文化资源整合的意义

联盟高校发展到今天,合理配置资源、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是重要的成功经验。尽管各个高校校园文化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探索、扬弃、凝练,对分散的校园文化资源进行科学、有效整合,形成一个符合时展的、独具特色的、较高层次的、兼容并蓄的校园文化,对于整个社会文化的进步、文化强省和正处于转型时期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1.有利于推动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殊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校园文化的特殊性。地方性、应用型的特色校园文化将会给每一位在校大学生的思维以及行为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并明显体现在学习、生活以及工作等诸多方面。例如,铜陵学院大力实施“八百工程”,被安徽省教育厅领导誉为“具有战略思维的大手笔”,与地方共建“四个中心”,发挥青铜文化建设优势,加强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担任首任“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轮值主席单位,受到了刘延东等领导的关注和批示。通过“八百工程”、“四个中心”和青铜文化建设带动整个校园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让铜陵学院在日趋激烈的高校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目前,联盟各高校利用资源共享优势,对各自的校园文化进行了有机整合、凝练和提升,丰富了各成员学校的校园文化内涵,推动了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培育具有特色鲜明的大学精神

分散的校园文化资源通常无法形成大影响和大格局,虽然特色校园文化能够展现一所院校的与众不同,但值得注意的是,太过“单调”的校园文化也存在诸多弊端,如给自身的推广及传播带来一定的阻碍。所以,有必要积极运用多种形式和途径以整合不同高校的校园文化资源,让校园文化得以丰富的同时,更加突出各自的特色。作为一种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多所地方本科高校联盟组织,联盟高校比较早地落实校园文化资源整合工作,形成了一批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创建国家级和省级思想教育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大学生科技文化创业园,成立大学文化研究中心、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等省级高校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作为整合校园文化的重要平台,开展各种项目研究、竞赛活动等,以推动不同高校的学风建设,从而促进各自校风的形成,最终使得所有联盟成员均能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大学生精神品牌形象。

3.有利于学校构建共同的文化价值观

整合那些具有较大影响力和价值的校园活动,并使之成为整个联盟高校的共同活动,能够扩大该校园文化的知名度,发挥其更大的作用,有助于促进校园文化整体品位的提升,促进校园健康形象的树立,与此同时,能够为成员学校之间的比较设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参考标准。如联盟各高校都认同了“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但合肥学院增加了“国际化”,安徽科技学院提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又彰显了各自特色。这些“求同存异”的办学价值观便于联盟高校相互取长补短,让自己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就成员学校内部而言,共同的“地方性”办学定位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落实中又体现了各自“地方性”特色,各高校结合各自地方区域文化和办学历史积淀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通过有效整合校园内外部的文化资源,凝心聚力,积极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氛围,从而促进学校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

4.有利于提升学校自身的文化软实力

联盟高校通过取长补短,资源共享,能够加强各成员高校的交叉互动联系,从而促进整个联盟功能的完善,通过各自成员高校内、外部资源整合的方式促进所有成员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在实际操作环节,基于文化管理角度分析,成员高校应针对价值观念以及行为风气等予以重点融合,不仅如此,还需要对各个成员高校建设的侧重点进行沟通协调,避免重复建设。目前,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员高校不断增加,功能不断完善,通过组织和参与大型的“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影响力日益增大。如皖西学院立足皖西大别山革命圣地,发挥红色文化精髓,将弘扬皖西红色文化和优秀地方文化资源为教育资源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整合校内、外文化资源,设立皖西地区革命传统教育展和皖西文化展两个展馆,与地方政府共建了20多个校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课堂教学、开展课外活动、课题研究、创建廉政文化研究中心等多种举措,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非常好地处理了地方高校在传承地方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总之,通过高校自身努力,校园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不仅能够促进高校与地方优秀文化的融合,而且能够推动高校对地方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最终促进联盟学校各自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

三、高校校园文化资源整合应遵循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校园文化具有典型的动态特点,会由于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变化。所以,在大学校园文化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不可因循守旧,机械地套用某一种模式,特别是企业文化整合典型的集中模式,而应该立足于学校自身的客观情况,根据本校的办学理念、文化价值理念以及未来发展目标来选择性地汲取其它成员高校的校园文化资源。换而言之,不同文化、区域和历史背景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校园文化资源整合过程中应有所侧重和取舍,既落实好中央文件精神,又体现自身办学活力和区域特色,真正贯彻客观性原则,做到“百花齐放”。

2.可持续性原则

文化属于典型的历史生成物之一,任何文化均诞生于历史发展和运动之中。没有历史的文化往往都是浅薄的文化。对于学校尤其是高校而言,其核心价值在于文化的继往开来,在高校校园文化资源整合过程中,应继承地方文化的优秀传统,积淀底蕴,坚持那些积极的传统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校园文化所具有的育人功能。例如,黄山学院成立徽州文化研究所、创建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发挥皖南文化特有的优势,校园文化建设特色鲜明,成绩显著,成果丰硕。合肥学院一直秉持不断创新、继往开来的理念,上世纪80年代初就面向国外,与德国等相关高校和地方政府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汲取西方国家优秀的教育管理文化理念,及时且高效地解决学校运营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从而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目标导向原则

行为属于一种典型的习惯性模式,在校园文化资源整合过程中,有必要确定正确的目标导向,并采取积极的引导方法。联盟高校要有意识地大力倡导和深入发掘本地、本校历史文化中表现出中国传统美德的典型人物或者事例,通过专业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科研项目等作为载体,深入研究,充分宣传,使其能够起到积极的榜样模范和目标导向作用。如宿州学院充分挖掘本地和校内历史文化资源,建立“三馆三所一园”,创建“泗州戏学院”,给大一新生发放学校大学精神读物《孟二冬:不朽的师魂》、组织大一新生参观校内大学生教育实践基地——“孟二冬纪念馆”和观看电影《孟二冬》,便属于一种积极的、正面的引导,借助多种形式帮助大一新生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之内了解这所学校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充分发挥孟二冬精神的育人功能。4.最优化原则在校园文化资源整合过程中,应坚持最优化原则,即尽最大努力地科学组织以及安排校园文化资源的整合以及优化活动,一方面要竭尽所能地实现校园文化资源整合效果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还应避免给学校以及全体师生带来过重负担,以免过犹不及。只有坚持最优化原则,才能够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获得更大的回报。联盟高校在校园文化资源整合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最优化原则的意义并积极付诸实践。

四、高校校园文化资源整合设计的思考

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经历6年的磨合与发展之后,已经找到了一条适宜自身发展的道路,影响力逐步扩大。2014年5月26日,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联盟筹备会在合肥学院已经成功召开,标志着联盟正扩展到长三角地区。高校联盟始终遵循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以充分践行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知行教育思想,持续培养和塑造满足社会实际需要、知识与能力统一、用人单位满意的高素质人才为办学宗旨,以建立健全安徽省(部分)交流以及合作平台为基础,遵循客观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目标导向原则、最优化原则等,深化当前形势下的高等教育改革,优化校园文化资源配置,充分体现开放式教学的理念,共同打造安徽省(部分)战略联盟共同体,从而促进安徽省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所有成员高校的办学竞争力、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积极适应和推动安徽省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推动安徽省高等教育强省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实现安徽文化强省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1.高校精神文化层面的整合设计——追求“与时俱进”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目标在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学校精神文化层面的整合设计中,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办学思路,唯有如此,才能满足国家、社会日益发展的现实需要。那么始终坚持“入世”的办学思想便显得尤为重要了。联盟高校宿州学院升本10年以来,一直坚定应用型办学定位,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为根本任务,以顶层设计“十大工程”和“四创工程”为抓手,把大力弘扬“敬业向学”的孟二冬精神和学习实践孟二冬“淡泊名利、潜心育人,坐冷板凳、做真学问”的崇高品质作为该校大学精神的核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皖北经济欠发达地区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校发展之路。学校依托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宿州学院大学文化研究中心为研究平台,整合校内孟二冬纪念馆、赛珍珠纪念馆、革命传统教育馆、孟二冬精神及传统文化研究所、赛珍珠研究所、布克研究所等校内文化资源,深入推进“创优秀大学文化工程”,形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校大学文化体系,开展的“弘扬孟二冬精神,建设宿州学院大学精神主题教育活动”获教育部2010年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2014年4月15日,CCTV-4《中国新闻》栏目以《宿州学院实施优秀大学文化工程构建文化育人体系》为标题,报道了宿州学院在创优秀大学文化工程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

2.高校行为文化层面的整合设计——体现“爱与责任”

“爱与责任”是高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体现。在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工作中,和谐师生关系将发挥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影响着教学和育人的双重目标。联盟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并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2012年12月,淮南师范学院颁布文件,在全校范围内评选“我最喜爱的老师”专题活动,发动全体学生通过投票方式从学校诸多优秀教师中再挑选出最优秀的前10位。池州学院2014年4月11日举行第四届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以“与祖国共成长、与学院共奋进”为主题,包括思想教育、学术科技、实践创新、文体娱乐等主体活动,有力推动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巢湖学院等其它成员高校也举办类似活动,在参考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将该活动变为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这些评选活动的开展,能够加深学生对任课教师的了解,在潜移默化中便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师的爱戴之情,从而为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当然,仅仅通过诸如此类活动的开展,其效果还远远不够。若想让师生关系发生实质性转变,拉近两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还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充分体现对学生的“爱与责任”。一方面,教师应不断“充电”,提高修养水平。不仅要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一定的真知灼见,同时还应培养和完善自身的人格魅力,不吝啬对学生的爱,来吸引和影响学生,获得学生的配合,使其参与到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之中。另一方面,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探究欲望,让他们愿意亲近老师且有亲近的途径,从教师那里获得弥足珍贵的经验或启发。积极沟通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与基础。联盟高校通过组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校园文化节、大学生科研项目、大学生创业、大学生辩论赛等,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场所,为师生沟通和交流提供便利,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在组织和开展一系列活动时,相关领导、专业教师应积极参与,既能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和质量,又加深了老师对学生的了解,充分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爱与负责”。

3.高校制度文化层面的整合设计——强调“以人为本”

良好的管理制度是高校健康发展的保障。联盟高校大部分都是新升本地方院校,升本时间短,本科办学经验不足,管理制度建设需要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完善。成员高校通过联盟这个大平台,积极借鉴其它高校的制度文化,查缺补漏,促进自身制度文化的不断升华,真正落实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巢湖学院在制定“十二五”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文件中,把“以人为本”作为其建设的基本原则,整合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学术文化、活动文化、形象文化和网络文化等各种文化资源,积极培育大学精神,坚持校园文化“三贴近”,充分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联盟各高校要将校园文化精神贯穿到高校管理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要健全管理体制。在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的工作中,不仅要充分听取教师的意见,同时还应该充分听取广大学生的心声,真正落实“以人为本”。针对一些高校学生自我管理普遍存在空间不足问题,学校有必要重视并推动“无为而管”的政策。后勤管理与班级管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学习有着直接而密切的联系,一些联盟高校尝试让学生参与,实现了共同管理,效果很好。成立一个负责学校膳食管理的委员会,让学生和食堂管理部门能够有一个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桥梁,选出优秀学生,让其担任副班主任等职位,通过这一类途径培养一批实践能力优秀的学生干部。成立一个调查研究机构,专门负责调研以及解决和学生学习和生活有关的诸多问题,如晚自习场地问题、宿舍夜间定时停电问题、食堂菜色问题等。上述举措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减少学校相关方面过多的投入,从而实现对学校制度文化层面上的不断整合与优化。当然,个别学校在某些管理上投入过多关注和资源,显得过于“有为”。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管理时,表现的太过细致,凡事均亲力亲为,严加管控,然而这对学生而言有时并非一件好事。诸多宿舍检查和上课情况检查等事宜完全可以交由学生去做,一方面能够通过实践以锻炼学生的做事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在管理过程中,学校各级领导和教师均应坚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原则,发挥榜样作用,按时出席相关活动,假若因事迟到或者早退应对其他人员说明缘由并表达歉意,切忌以职位压人。领导和老师如果触犯相关规定,学校不应刻意隐瞒,而应该如实通报并给予相应的惩罚,千万不可徇私舞弊,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在学生工作中,绝大多数领导和教师均能够做到平易近人,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这种工作作风和原则更容易走入学生心中,获得他们的认同,所以,在学校制度文化层面的整合设计工作中应大力推动。

4.高校物质文化层面的整合设计——突出“文化特色”

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以良好的物质硬件条件为前提。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是高校在制定校园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重点考虑的。一些联盟高校在规划新校区和老校区改造的过程中,与设计单位紧密合作,坚持“生态校园”的设计理念,以当前社会普遍推崇的生态环境意识为建校指导,让行为环境、形象环境能够更好地契合在一起,最大可能地尊重和利用校园内部及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并结合地方特色,着力打造集自身特色、本地特色、现代特色于一身的理想生态校园环境。例如,黄山学院按照徽派风格、彰显徽州人文特色的要求,校园从整体布局、建筑形体、立面造型、广场布置等方面综合考虑,充分体现徽州地域的文化特色,展现了“校在山上,楼在林中,人在画中”的生态校园、人文校园、现代化校园的风采与魅力,被评为“安徽省花园式学校”。皖西学院该校主校区位于安徽省六安市主城区四面环水、风景秀丽的月亮岛上,校园内建筑设施、自然景观、人文气息相映成趣,构成了全国高校中独具特色的湖中学府、滨水生态校园文化特色。学校教学楼、学生宿舍以及配套的附属设施均采用沿河带状的布置形式,在外观上构造了一种仿佛“伸开的手指”的整体布局。不仅对校园进行了清晰而高效地功能分区,而且预留了便捷的交通流线,不仅如此,还使得校园空间和周边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了理想的融合。指状布局形式能够让学校几大重要功能建筑和设施沿园区内既有水系合理展开,形成了一种依山带水式的具有浓厚自然气息的校园空间,不仅展现了河道的蜿蜒曲折,而且展现了校园建筑的错落有致,同时还展现了校园空间的收放自如,一方面继承了地方传统文化的脉搏,另一方面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空间。学校依托六安市青山绿水,辅以现代建筑及设施等,致力于构造一个洋溢着浓浓生态气息的绿色校园。因此,特别关注绿化。行走于校园可以发现,除操场等地方之外,只要是空地不是植树便是种草,几乎没有废地的存在。学校在路旁种植了多种本土树木,营造了一种集朴素大方和经济实用等优点于一身的生态景观,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占地一千多亩,借助天然形成的河流来守护学校,这也充分体现了安徽文化中那种兼容开放的文化特征,实现了当代人所推崇的那种“校园、城市之间无障碍对话”的意境,最大程度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这一文化特色。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目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在汇聚、影响和蜕变。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近期,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我国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正面临重大转型,寻求突破,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让文化资源‘活起来’”,将大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这些大学的重要使命。各地方本科高校,要抓住这难得的发展契机,深刻领会“5•9”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深入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文明风采”等多种形式的专题教育和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校园网的引导作用,把高校的文化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优秀文化品牌。

作者:周家华 单位:宿州学院大学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