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与实现方式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辞海》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由此可见,从广义上讲“,文化”应是人类一切活动所带来的结果的总和,据此可以大体分为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根据《辞海》中关于文化的分析,可以对高校校园文化这样概括: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这一特定时空环境中,师生共同活动所创造的物质层次的校园建筑、设施,制度层次的规章条例、管理办法,精神层次的办学传统、精神内涵、校风学风等的总和。其中,物质文化层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制度文化层是高校校园文化的行为规范,精神文化层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灵魂。
文化是长期历史社会的产物,它必然具有相应的社会功能,而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高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服务,因此也必然被赋予了相应的育人功能。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引领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凝练形成的,充分体现了自身所秉承的学校精神和办学特色,上承传统,下启未来,它能够培育和树立共同的精神理想和目标追求,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师生员工接受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把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统一到学校的发展目标上来,因此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和对学校整体价值取向的引领作用。
2.2凝聚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认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它产生于学校自身,不断优化沉淀,以共同价值追求凝聚人心,得到全体师生员工的认同和维护,是一种隐形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因此,它能够激发全体师生员工从内心产生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而奋力拼搏的进取精神,从而更好地促进学校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
2.3约束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品格和所形成的校训、校风等,浸润在学校的方方面面,内化于学校的肌体之内,无形之中会对全校师生员工产生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内在约束力。同时,高校校园文化所包含的制度文化内容则表现为一定的纪律性和规范性,对全体师生员工的行为起到强制约束作用。
3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方式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视不够,缺乏统一规划;校园文化受到网络的冲击和影响较大;校园文化缺乏特色等等,我们应该站在保障党的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予以高度重视。
3.1加强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合力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期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高校应以系统和长远的眼光看待校园文化建设,将其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和长远规划,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各阶段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与学校长远的发展目标相互衔接、相辅相成,真正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不能将校园文化建设仅仅看做是学生工作部门的事情,而应该协调校内各方面的力量,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形成全校都重视、全校都有责的共识,促使高校文化建设形成合力。
3.2以大学精神为魂,打造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精神家园
大学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引领正确方向上下功夫。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开展富有层次和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工作。如:可利用政治理论学习时间,开辟专门政治学习园地,认真组织学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理论学习入心入脑。可针对倾向性问题或热点文化,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辩论会等,澄清模糊认识,引导正确舆论。要传承学校历史文化传统,在传统熏陶上下功夫。每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都形成了具有鲜明自身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要结合时展,进一步明确学校定位,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一指导思想,并将其作为学校的发展理念贯穿始终。同时,要以学校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底蕴熏陶学生,将知校训、唱校歌、讲校史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通过参观校史馆、观看校庆晚会、组织开展校园知识竞赛和演讲征文等活动,使学生了解校史和校园文化,知校爱校,增强自豪感、归属感、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要紧扣时展脉搏,在推进主题创新上下功夫。高校要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在进行德育课程改革时,要充分发掘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道德教育资源,充实和丰富德育课内容。要注重结合重大事件、重要纪念日组织主题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滋养和影响。
3.3以制度文化为纲,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规范保障体系
完善的制度体系建设是文化立校、文化理校的基础,关系到高校育人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制度的设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高校在贯彻国家大政方针、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制订涉及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时,都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切实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维护学校和学生的整体利益,以人性化的规章制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应保证规章制度简洁明确、易于理解接受、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还要坚持校务公开,进一步规范公开程序,提高公开质量,凡是涉及学校改革、发展、建设的重大决策,事关学生民主权利、切身利益的政策规定和办事程序等事项原则上都应公开,切实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其次,制度的设计要一以贯之。当前,各高校纷纷出台了自己的《章程》,明确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定位、管理体制和各项重大原则,对管理主体与管理对象、学校与学生、学生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做出规定,这是一所学校的根本大法,其他规章制度都应围绕《章程》来健全完善。同时,国家明确规定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共产党对国家举办的普通高等学校领导的根本制度,是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必须毫不动摇,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因此,高校要始终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不断完善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院系党政联席会议议事制度,坚持和完善党代会年会制度和党代表常任制,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代会等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要完善学校信访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校内申诉机制,扩大民主监督范围,增强民主监督力度。最后,制度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如对大学新生可以开展“导航工程”“引领工程”等,有系统地开展大学适应性教育,内容安排上可以突出国情校史、人生意义、社会责任、专业价值、创新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树立自我成长和发展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追求个人价值实现与适应社会需要相统一的价值观念,为学生大学阶段的学习和长远发展端正航向,夯实基础。对高年级学生,可制定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专业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培养,着重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困难学生,应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机制,实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疾病干预防护制度,出台就业困难学生扶助制度,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文化建设,为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3.4以物质文化为“体”,营造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环境氛围
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外化于形的重要载体。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包括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文化阵地建设、品牌文化活动建设,使大学校园不仅成为学生求知的场所,更是释放压力、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园地。一是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在校园基础建设中体现人文精神。高校校园基础建设要统一规划、各处建筑应格调一致、和谐有序,力求实用性、艺术性和教育性有机结合,使学生浸润其中,受到熏陶。要通过命名校园和景观,加强楼名、路名、标志的设计和创新,安装名人纪念雕塑、建设文化科技名人景观墙等文化景观和设施,将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与校园文化的创造结合起来。要建设好学生日常的文艺、体育、科技活动的场所,重点建好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教室、食堂、图书馆、宿舍、运动场等设施,完善配套设施和管理机制,为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加强品牌文化活动建设。要树立精品意识,设计一批既体现学校历史文化积淀,又适应发展需要、展示学校特色、具有示范性和可持续性的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并通过长期的、有计划的管理与建设,逐步形成具有较高公认度和品牌效应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要坚持项目引领带动,结合形势,每年确定明确主题,形成以学术科技节、暑期社会实践、学术活动月、文化艺术节为主体和以志愿者、社团活动为补充的常年活动模式,覆盖学生的课余时空,辐射和带动校园文化生活的整体繁荣,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陶冶情操,提升综合素质。三是加强校园文化的阵地建设。要重视抓好宣传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阅报栏、宣传橱窗的作用。同时,还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努力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并根据学生的新需要,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渠道、新载体,重视微博、微信、qq群等新媒体的巨大影响力,主动接受、应用新媒体,重视新媒体平台的建设,牢牢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权。高校校园文化承担着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它是一种教育理念,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它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能够建成的,需要全校上下全员参与、全员共建,需要长期努力、长期坚持。
作者:刘晓靖 单位:安徽大学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