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地方技能型大学校园文化构建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地方技能型大学校园文化构建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地方技能型大学校园文化构建分析

【摘要】

本文对地方技能型高校校园文进行了探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方型高校应以地方特色为本,以服务学生、塑造学生职业素养,搭建校园与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让地方技能型高校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在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下能更好地融会贯通,提升技能,成为社会有用人才。本文重点从校园文化的氛围建设、制度保障、行为落地等环节探讨地方技能型高校的特色文化建设思路,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实践为例讨论了地方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地方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校园学习的重要课堂,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地方高校发展迅速,地方技能型高校的发展也是异军突起,在发展过程中过多学校以技能为根本,侧重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各学校之间以学生就业率为唯一衡量办学优良的标准,导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出现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地方技能型高校教育质量,众多学生出现职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2015年9月发出问卷500份,收回480份,其中76%的问卷显示大学期间校园文化形式单一,未能有效促进职业发展指导,20%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愿参加校园活动,4%的学生表示从未参加过校园文化活动,对校园文化活动不感兴趣。

一、地方技能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

1.严重缺乏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底蕴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地方技能型高效多数由中专院校升格而成,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学院办学宗旨重在培养学生的实操技能,严重忽略了校园文化底蕴建设,大学数地方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方面力度、深度,体系均未能达到新时期社会需要,加之人文精神不彰,文化氛围不浓等等,着眼于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其特色文化内涵、服务地方特色技能型高校更是少之又少,从而导致众多地方技能型高校校园文化底蕴严重缺乏精神支撑。

2.特色校园建设的体系不健全,指导思想不明确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多数地方技能型高校重视程度不够,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流于形式,未能真正从文化层面支撑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企业新要求,更多的学校只是单纯地通过简单的校园社团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地方特色校园文化,这种无系统和体制的文化建设,容易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缺乏个性化的发展动力,更谈不上特色文化内涵。

3.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制度支撑

制度是保障一切行为准则的根本,大学校园文化若缺乏制度支撑,极易导致文化建设流于形式。近年来高校依然存在官僚主义,学术精神不严谨,急于追求眼前利益,忽略了大学文化深层次的内涵追求,忽略了地方技能型高校特色校园建设的重要性。

4.物质资金方面投入力度不足

地方技能型高校的新校园文化发展离不开资金力量的投入,目前多数地方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资金力度不够,尤其是在地方高校特色文化教育方面,投入资金力度更是少之又少,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当地地方技能型高校的特色校园文化的发展。

二、地方技能型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发展思路

1.加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氛围

(1)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提高思想建设内涵。先进科学的发展理念和科学的校园文化发展观,对地方技能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尤为重要,地方技能型高校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更应保持大学应有的精神文化风貌。追求真理,传承文明和创造文明,以地方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来积淀技能型高校的大学精神内涵,逐步营造正义感、公正、公平的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大学精神内涵,发挥自由学术文化特长。同时要不断加强学校教育工作者的思想素质,只有学校从上至下真正意义上重视地方技能型高校文化建设,以文化建设来促进当地技能型高校教育水平的提高,才能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底蕴。具备高尚的学术精神和崇德尚能的校园文化,会极大地激发学校各项文化建设,尤其是学校的教师水平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具有丰富教育经验的教师可适时推动地方技能型高校的特色文化建设。只有真正一线教育工作者能从学生长远发展考虑,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倡导自由、民主、独立的文化氛围,才能真正从文化底蕴发展到实际教育落地转型,有效提升地方技能型高校教育水平。

(2)立足地方,以地方特色文化为指引,建设地方特色校园文化。地方技能型高校需要找准定位,重视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地方技能型高校需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做好调研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方案,以结合地方特色文化为主线,根据学校未来发展方向和定位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地方高校在构建特色校园物质文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与地方特色、地方文化相融合,地方文化是地方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形成的根基,只有在地方文化的基础上构建和凝炼出的特色校园文化才有生命力。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地方技能型高校,其定位是:立足滁州。技能型高校教育水平,即彰显地方技能型高校特色文化、辐射全省,以培养专科层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方向,努力建设一所高技能、应用型的地方性大学。因此,学校应当立足根本,以高度重视滁州地区文化为基点,充分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方向,从学校近些年来的发展历史、地域环境、师资力量等因素去充实、丰富和提练其特色校园文化,把特色校园文化作为育人的环境力量来看待,直接服务于学生的全面、长远发展,提升其思想境界,完善和修正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

(3)立足地域文化特征,提升校园文化内涵。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地方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的大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技能型高校的发展,同时随着学校毕业生不断走上工作岗位,为地方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一些贡献,进而产生了一些良好的社会影响力。这些优秀毕业生的奋发图强、艰苦的精神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在校的每一届学生,从而培育了其独特的校园文化。这些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文化精髓慢慢融入地方技能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特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彰显其独特的特色。

2.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保驾护航

制度文化建设是地方技能型大学教育的重要保证,大学精神的培育需要有一个科学、健全的管理制度来支撑。现代大学制度包括完善的教学制度、科研制度、管理制度、服务制度等,倡导依法治校、民主管理、自主办学。强化学术管理力量,建立教授治校、教授治学的管理模式;规范学校行政管理行为,抑制行政权力膨胀,建立科学的人事制度和资产配置制度。最大限度地协调相关教育资源,努力创造和提供良好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为学校发展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配置。制度是文化的根本,虽然具有强制性,但在形成地方技能型特色制度文化建设方面至关重要,能有效保证大学文化氛围,在其特定的情形下生活与学习,更加利于学校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育特色文化土壤

就一所地方技能型高校而言,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合地方文化特点,且符合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对于培育技能型大学精神尤为重要。地方特色校园文化是高校的办学特色与办学理念相结合,是一所技能型高校办学精神的集中表现。同时也反映技能型高校教育风格、教育水平、学风、校风建设,每年新生到校后学校社团各项活动起到了很大的软文化支持力度,对刚来学院的新生思想和适应大学生活、学习均起到很大的引导作用。高校各种社团活跃的蓬勃发展,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集中体现。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社团建设一直处上升态势,从领导到辅导员都将学校软文化、社团建设列为学院重要建设工作,每年都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地方文化特色要求,新的社团不断成立,主要有兴趣类、科技类、公益类及文化类四大类型。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些社团通过不断发展,已打造出地方特色品牌文化,深深扎根于学院的每一位学生心中,如多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创业竞赛中荣获佳绩,大学生建模竞赛中获得多项奖项等。尤其是近年来结合地方就业和创业环境,大学校园盛行大学生自主创业潮,多数大学生选择创业。在创业过程中也涌现了一批较优秀的青年创业者,2014年一名毕业生创业的企业年营业额已过百万,带动一批本校学生的就业。还有校志愿者协会坚持“发展自我,帮助他人”的根本理念,已建成了一支百余人的志愿者队伍,每年慰问当地孤寡老人。

4.加强大学物质文化投入,助力特色校园文化快速成长

校园环境是地方技能型高校的重要方面,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陶冶情操的学习和生活场所。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被喻为催化剂,能对学生的内化过程产生积极影响。相反,不良的文化信息则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校园环境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已有的环境基础上认真规划,逐步投入,打造出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坐落在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琅琊山下,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齐全,实验室设备丰富。目前需要加大学院的制度建设,特别是加强宣传力度建设。学生宿舍是学生大学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强对学生宿舍教育的宣传媒介的投入有助于学院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同时需要建立良好的社团审批和淘汰机制,让学院的社团和文化能及时得到更新,保持与时俱进。总之,地方技能型高校特色文化建设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更是综合的传承体,地方特色文化建设对技能型高校发挥优势教育资源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丁彦,周清明.内涵、困境与实现途径:地方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13,(10):32-35.

[2]方向昭.地方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语发展思路———以莆田学院为例[J].莆田学院学报2010,(17):97—100.

[3]余瑾,周先进.论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J].高等农业教育2013,(12):34-37.

作者:李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