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新时期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教育不仅是提高师范生自身素质的切实需要,也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可以为师范生师德的内化创造良好的外在条件。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探索师范生师德养成的路径,可以尝试从营造校园环境、凝练大学精神、利用网络文化这三方面着手,合力打造出对师范生师德养成大有助益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师范生;师德
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教师人才。师范生是教师队伍的后备军,是构成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有生力量。而教师素质的核心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即师德。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正是建立在师范阶段师德养成教育基础上的。培养师范生的师德是师范院校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师德可以通过教育的方式形成,但是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一个养成的过程。在师范生师德形成期间,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加强师范生师德和文化素质教育,注重通过文化熏陶培养教师气质。”。加强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师范生师德的养成大有助益。
1新时期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意义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曾指出:“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教师职业道德,又称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师德建设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客观需要,具体到教育层面,实质上就是师德养成教育的过程。师德养成教育包括职前的师范教育和职后在岗教育两个阶段。其中职前的师范教育即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是培养教师师德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到未来教师的整体素质与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
1.1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是提高师范生自身素质的切实需要
师范生在入学之初,很多人对教师职业的性质以及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道德要求是模糊的,不了解拥有良好道德品行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要求。师范院校在育人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能力的提升,更要通过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让师范生逐步树立起教师职业道德的意识,自觉地接受教师职业的价值体系。通过师德养成教育培养师范生的师德素养,使他们形成具备教师职业道德的人格。只有如此,他们未来才能把爱岗敬业、为人师表铭刻于其内心深处,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1.2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绝大部分的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坚持教书育人,为学生的成长默默奉献。但由于受到市场经济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一些教师出现了价值观念的偏颇,师德失范现象屡屡发生,导致整个教育事业受到极大影响。师范院校开展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教育,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形成道德情感,养成职业道德自律,给这些准教师提前上好道德的“枷锁”,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能更科学地开展教育活动。我国的教育事业拥有这样一支注重提升道德修养的后备力量,对其未来的蓬勃发展将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校园文化对师范生师德养成的作用
师德的养成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性,一般要经历知、情、意、行四个阶段。“知”是师德认知,是指对师德规范的认知和对越轨行为的判断;“情”是师德情感,主要指教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意”即道德意志即遵守师德的信念;“行”就是师德践行。其中,师德践行是目的,师德认知是前提,师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是师德行为的促进剂和稳定剂,它能从心理机制上减少违反师德的越轨行为的发生。这四个阶段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养成的过程。而师范生的师德养成与在职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相比较有其特殊性:其一,师范生刚刚走出中学校门,从学生到“准教师”的角色转换需要一定的过程;其二,师范生没有教学经历,践行师德规范缺乏实践环境;其三,师范生年龄较小,社会阅历浅,对师德规范理解较为困难。因此对师范生进行师德教育既需要考虑其学生的特点又需要考虑师德自身发展的规律,通过有意识地设置价值冲突和实践渠道,加强学生的情感冲击和情感体验,从而加深其对教师职业道德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师范生精神品质的塑造,主要依靠文化环境的引导、熏陶,逐步形成心灵感应,精神升华,观念认同并最终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校园文化可以用生动的形式将教师的职业理想培育、教师的职业荣誉感教育和师范生的人格发展结合起来,将教师追求的远大目标和平凡的职业生活联系起来,为师德的内化创造良好的外在条件,从而影响师范生师德的养成。
2.1校园文化对师范生道德取向起引导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中的隐性课程,具有暗示性和渗透性的特点。它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一种无言的教育。体现着校园文化的建筑景观、校训校貌、校规校纪、校风学分等,可以创设出一种精神气候和文化氛围;开展以师德养成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释放师范生的情感。师范生不知不觉就会被校园文化所展现出来的风采所感染,逐步被引导到学校所确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上来,成为符合学校教育要求的人才。校园文化让师范生在“尊师重道”的精神感召下,确切地领悟到应该提倡和弘扬什么、反对和避免什么,怎样做是对的,哪些意识和行为是错误的,从而对其价值观、行为取向起到引导作用。
2.2校园文化对师范生道德情感起凝聚作用
校园文化还可以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形成被全体师生认同的大学精神。这种大学精神成为一种凝聚力,可以将学校师范教育历史发展中,经过长时期的积淀而形成的稳定追求、理想信念和优良传统传递给学生,使师范生提前体验到职业道德情感,并具有了教师职业的责任感、荣誉感,最终将师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为他们将来成为师德高尚的优秀老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2.3校园文化对师范生道德意识起固化作用
道德意识是人们在道德实践中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理论体系的总称。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是一个从认知到认同、从认同到内化、从内化到信念、从信念到行为的过程。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能使整个学校呈现出朝气蓬勃的景象,对师范生的师德养成产生健康向上的促进作用,使师范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师德的感染和熏陶,逐步树立起了教师职业的尊严感和快乐感,使得高尚的师德成为师范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需要,师范生的师德意识得到就会固化下来。
3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探索师范生师德养成的路径
近年来,很多师范院校努力通过各种方法促进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有些已经初有建树,有些还不能尽如人意。在探索师范生师德养成的途径时,如果能够以师范校园文化为切入点,把校园文化建设和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结合起来,将会对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实效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营造校园环境引导师范生师德养成
文明有序、整洁优美、蓬勃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会形成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师范生的行为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对师范生师德教育起到熏陶和启迪的作用。师范院校可以从绿化、美化、师范化和特色化几方面着手,通过校园布局、景观绿化、建筑雕塑等,在自然环境的建设上充分体现学校的文化特色,构建师范特色人文景观,创造出具有丰厚人文底蕴、特色鲜明、和谐高雅的校园理念形象。同时,学校要大力开展德育教育类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学术、体育、艺术等活动,把德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中,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美的享受,净化心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2凝练大学精神融入师范生师德养成
大学是广大师生思想的家园,大学精神充分体现、弥漫在校园文化中,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载体。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精神、价值、作风和理想追求等。师范院校在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中通过办学理念、校训、学风教风、讲座等价值层面成分的融入,凝炼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精神。这种奋发向上的大学精神,能够把体现大学精神的科学态度、文明风范、价值观念等带进学校,让学校形成催人奋进的校风和导向正确的舆论氛围,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净化师生心灵,淳化师德,让广大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从教理念,形成健全的教师人格,影响和感染师范生师德养成。
3.3利用校园网络文化影响师范生师德养成
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具有庞大的信息数据、全方位开放、全动态交互沟通等特点,对青年人具有极大吸引力和影响力。由于工作、学习的需要,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使用的主力,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网络普及给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学校必须做出积极的反应,顺应网络传播的特点,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络校园文化建设,让师范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更多的师德资源,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如BBS、微博、微信等增进师范生与教师之间的信息互动与学术交流,丰富师范生的师德建设。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是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的特质,师范院校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从营造校园环境、凝练大学精神、利用网络文化这三方面着手,合力打造出对师范生师德养成大有助益的校园文化平台,这将对提高师范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完成师范生培养目标,促进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顺利进行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子建.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
[2]黄懿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理性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5(3):145-147.
[3]彭智平.试论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文化自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8):81-83.
[4]贺晋秀.高师院校师范生教师素质中师德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9):63-66.
作者:任占娟 单位:成都师范学院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