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究(8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环境孕育了高校校园文化这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这种文化对维系校园精神力量和实现高校的教育目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不断提高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和提升高校人文素质,应当努力创造理想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健全和完善大学校园文化制度。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文化(culture)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大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由高校人(师生员工)创造,并存在和发展于大学校园中,由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构成的一种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共性文化与个性文化、动态文化与静态文化的统一。它具有引领文化、凝聚向心、陶冶激励、规范约束等功能。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1、制度建设不够完善良好的校园文化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为有力保障,当前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在制度保障上有待加强和提高。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进一步立足高校实际,因地制宜地完善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领域,探索校园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努力打造特色鲜明、文化气氛浓厚的育人摇篮。
2、活动形式、内容创新不足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不够丰富,应按照“全方位、多角度、精细化”的要求,广泛、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引领广大青年学生以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高尚情怀。
3、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建设匮乏通过调查,部分高校没有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底蕴,在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建设上急需加大力度,形成各自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新时期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1、加强思想引领,强化制度建设,促进校园文化活动全面发展进一步加强思想建设引领,坚持理念优化创新,笃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精神。以全新的观念、方法去创建新型一流的校园文化,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使校园文化高效传承。完善制度建设,通过提供创新、创业平台,引导学生把梦想变为现实,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学习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等多方面的素质,从而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水平,使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挖掘学校特色,培育特色校园精神文化,创建品牌校园文化活动从理想信念、大学精神、大学的使命等内容为主线,进一步挖掘高校校园特色,创建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深入挖掘高校建校历史,优秀校友典型事迹,访谈各类群体,广泛倾听学生及社会人士等群体意见和建议,创建校园精品工程。一所学校的精神品质和文化品位是这所学校的灵魂。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将学校的指导思想、办学理念、历史传统、精神风貌、办学特色、校训、校歌、校徽等融入到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当中,使全体师生深入感知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爱校情节。
3、以社团文化建设为基础,引领新时期校园文化新风尚抓住社团文化建设主要阵地,以兴趣为导向,引领广大学生努力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制度保障和支持,使社团文化建设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引领校园文化新风尚。
4、利用网络新媒体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宣传力度,占领网络阵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加深入人心。各种网络社团,校园文化网络平台等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内涵。要抢占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弘扬主旋律,突出网络政治性、思想性、导向性、亲和性、多样性等,努力构建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使学生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既获得信息素养和审美能力,又具有正确的信息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不断完善校园软件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加强微博、微信、各类网站建设等,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宣传力度,占领网络主阵地。
5、以科技创新、知识竞赛为主线,营造崇尚科学氛围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离不开科技创新,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以创新、创业为目标,树立终身创新的思维方式,通过开展各级各类知识竞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从而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
6、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通过加强学习交流,搭建校际活动平台,将各行各业的活动新形式引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从而改进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提高活动质量,进而提高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水平。
7、促进奖励机制建设,推动校园文化活动可持续发展以制度为保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长效机制,保障校园文化各项活动有效进行,通过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推进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从而推动校园文化活动向着更高的目标发展。
作者:吴红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第二篇:高校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及路径
摘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高校工会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工会组织作为党的群团组织在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发展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并结合工会的教育职能,研讨了做好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维护教职工的精神文化权益,充分发挥工会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组织、号召、引导和规划作用。本文还探索了工会工作创新的方法和内容。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工会;角色定位;路径
在十三五规划中作为“五位一体”建设中的关键一环,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高校中青年学生在校园文化中所接受的隐形教育在其走向社会后必将影响其道德标准和处事方式,而高校的教师又是校园文化形成和传承的主要施予者和践行者。曾作为北大校长的周其凤先生说过,“文化是大学之所以大学的本质”。同时高校校园文化也会影响到社会文化。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含义
(一)校园文化概述
有些学者认为,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与社会、时代甚至地域密切相关的校园氛围、人文精神及生存空间并为全校师生员工所共同拥有及遵循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思维模式及行为规范等的总和,由器物、制度及精神文化三部分构成”[1];还有学者认为,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成长和提高全员文化素质及审美情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成果。”[2]在本文中,校园文化是学校成员基于学校的条件所展现出来的理念价值、行为方式及作为其载体的规章制度、各项活动等形式的总和。即我们把校园建筑设施活动场地等物质层面,道德观念、办学理念等精神层面,学校的管理规定、规章制度等制度层面及师生的文化艺术活动等行为层面的内容放到校园文化中去,包括物质文化方面、精神文化方面、制度文化方面、行为文化方面。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要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文化建设、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教书育人职能,都需要培育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因为校园文化,对生活在其中的老师和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无疑对师生员工的道德观念以及行为方式具有重要影响。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工会的角色定位
高校工会作为党组织联系广大教职工的重要纽带,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工会群众组织的优势,在建设校园文化方面可以把工会定位为组织者、号召者、规划者和引导者。
(一)高校工会是组织者
《中国工会章程》在总则中明确规定:“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可见组织教职工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是法律赋予工会的神圣使命,再加上各个高校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工会干部和兼职工会干部,工会的特点又是能够接触到不同工作岗位、知识层次的教职工,并与所有会员建立密切联系。这些都使得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成为教职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者。
(二)高校工会是号召者
高校工会能够依法维护教职工的劳动权、健康权、文化娱乐权等合法权益,成为教职工利益的代表,这就决定了工会是教职工信任与依靠的娘家人,使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教职员工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成为校园文化的号召者。
(三)高校工会是规划者
建设良好校园文化,设计制定科学合理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是重要前提。工会组织的活动经常能成为一段时间的校园热点,成为教职工关注的焦点,在推动校园文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把广大教职员工和同学们的文化诉求反映在工会的活动规划方案当中,确保方案规划科学合理,能真正表达出教职工的心声和诉求;能得到教职工的喜爱和参与,这样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高校工会是引导者
从高校工会履行教育职能的特点出发,充分了解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教职工的生存状态、利益诉求和社交方式的变化,提出符合新时代特点的高校工会教育内容与方法,查找教职工面临的困难,积极寻求政策支持和解决方案。通过选树三育人等优秀典型事例,工会工作者树立自觉和主动为教职工服务意识,不断地凝聚人心,树立典型,成了校园文化的引导者。
三、高校工会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当前各个高校已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建设内容,工会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构建平等和谐的民主氛围
通过教代会、征集提案、民主评议、校务报告会等形式为教职工参政议政提供渠道,以促成科学决策,集思广益。学校的重大事件经过民主决策的程序才更能被教职工所接受和理解,也使知识分子感觉到人格、意志受到尊重,从而形成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和谐校园文化。工会法曾明文规定“工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形式,组织职工参与本单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所以高校工会为了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专门制定民主管理的规章制度,定期召开教代会、落实提案反馈,使教职工可以在计划、组织、实施学校的重大事件时全程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障员工的参与权、决策权和评议权,促使教职工积极地为学校建言献策,构建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深入细致地进行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在精神层面,高校工会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渗透教职工的思想教育。如在教职工中宣传办学目标、办学理念等,解读校风校训,学习校史,培养教职工对学校的热爱之情。利用工会的公众号、官方微博来推送三育人先进个人、师德标兵的事迹,使典型人物成为教职工行动的标杆;通过工会网站等宣传学校各个阶段面临的重要任务[3],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教职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细致入微地做好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凝聚广大教职工的力量和智慧,使教职工真正拥有自己的喜爱的“精神家园”。
(三)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提高举办文体活动的组织服务水平,以举办高水平的文体活动为载体,提升工会的吸引力和教职工艺术品位,增加教职工的欣赏水平,在竞技比赛中提升各个参赛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集体奋战的精神,培养教职工热爱生活的态度,激发他们的热情,愉悦他们的身心,培养团队之间的“战友”之情,并为他们建立起以兴趣为纽带的组织,提供交流的平台。通过合唱团、书画摄影协会、球类协会、烹饪协会等为抓手,将具有同样兴趣的教师组织起来,各有特点地开展活动。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通讯宣传工具
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求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目前,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已成为人们普遍接受信息的一个渠道,高校工会宣传工作者可以利用新媒体来创新信息沟通渠道,有针对性地把工会信息汇编成视频、语音、文字、图片,利用微信视频群聊,召开工作交流会,利用微信群及朋友圈让各个协会的老师随时进行沟通与交流,有针对性的传播相关信息。利用微博和公众号,及时更新工会动态,分享老师们的话语以及生活趣事,时而图片、语音、视频,不仅让老师们增加相互了解,体会自己在这个群体中的快乐;还能大规模地增加活动的场外参与者和关注者。
(五)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
工会积极开展选树典型,树立榜样作用,是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评比“教学育人、管理育人、后勤育人”先进个人,岗位能手等。工会可以通过对不同的群体实行宣传先进和与评比,提升广大教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例如,对于新来的青年教师,他们年轻,有激情,进取心强。应该结合青年教师本身的特点,加强对他们的培养,通过组织青年教师演讲比赛、基本能力竞赛和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等各种各样的适合青年教师身心特点的活动,提升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工会也应该积极主动的关注广大教职工在生活和工作方面遇到的问题,及时的解决问题和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使广大教职工感受到工会组织的热情和对他们的关心,从而能够使他们扎根于教育事业的思想不动摇,更加坚定的投入到教育事业的浪潮中。
四、结语
总之,工会不仅对学校的办学理念、精神以及人才培养目标起着重要作用,还关系到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再者,工会文化作为一种被在校教职工认同和遵守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无形之中也会规范和约束着他们的言行举止。高校工会文化的科学建设和健康发展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氛围,才能为高校未来教学科研的进步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熊进.高校工会与践行广东精神的角色与路径[J].校园之声,2013(6).
[2]汪俊东,盛敏.论高校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定位和作用力探析——以畲江工业大学工会实践为例[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3]王伟.高校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力探析[J].校园之声,2010(2).
作者:冉洁 王雪松 田青云 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第三篇:高校校园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在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中,高校校园文化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良好的健全的高校校园文化,不仅能够从整体上来浸渍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能够从大学生发展的多个角度来深入地影响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本文将着重论述高校校园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深入探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和形成。科学合理地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断丰富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不仅能够全面客观地分析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方向,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不仅要从全局性来考量建设标准,同时更应该注重细节,从细节入手来深入地探讨与分析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深入影响。
一、高校校园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关联性
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文化素质教育是基础,而“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要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对于高校来说,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水平能够反映出一所学校的综合管理水平,影响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学校的发展前途。有效地提升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注重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目标及培养环境等着手,利用一切推动和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环境和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地、科学地、全面地提升和优化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从这方面来讲,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创设科学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渲染和烘托功能,使得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自我熏陶,自我启发,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首先,创设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旨在通过环境熏陶等作用来提升大学生思想品德,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素质教育,则能够有效地全面地提升大学生的文化气息、审美能力等人文素养。从这点来看,二者在培养目标上是相通的。其次,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过程中,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柔性的手段。通过科学的、健康的、积极的高校校园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使得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到人文素养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绪,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社交礼仪等。因此,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而言,健康的积极的校园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推动力。总而言之,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应该本着培养和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充分发挥二者之间的互通和协调作用,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等综合素养。
二、构建精品校园文化推动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和提升的过程中,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和氛围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鉴于此,应该积极构建科学的精品的校园文化,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环境来提升和整合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做好校园文化软硬环境的建设
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校园文化软环境和硬环境的协调发展。硬环境主要是指校园物质环境,软环境则是人文环境。在高校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促进作用,应该首先着眼于校园物质环境的构建。这是一种立竿见影的方式,学校应该根据校园规划,合理设置校园内的各种特色的多功能的文化活动区,做好学校绿色建设和环境保护。对于一些老的校区,在打造精品环境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对历史标识的维护。实践证明,科学的校园物质环境,能够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能够使得大学生乐于学习。其次,高校还应该注重打造人文环境。高校应该积极打破学科之间的限制,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互通有无,理工学科要充分借鉴文科的人文气息,综合性地培养大学生,注重大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同时高校还可以依托于学生社团、俱乐部来开展文化教育,通过开设历史讨论社、哲学辩论社等来强化校园的人文环境。
(二)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开展多元化的活动
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在充分尊重文化自觉及多元化文化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应该坚持高校校园文化创建和发展的科学性和方向性。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一元化,同时鼓励和倡导文化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化,大力提倡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主流文化。以正确的文化来教导学生,以科学的文化来熏陶学生,只有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才能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袭,才能引导学生不断提升和优化自我,不断发展和超越自我。同时,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创建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在正确文化的引领下,开展多元化、别开生面的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真正地让学生参与进来,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结语
高校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为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必须注重创建科学的高校校园文化,通过校园软环境、硬环境的创设来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坚持正确文化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高校校园活动,有效提升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作者:孙凤茹 齐恒珺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商学院
第四篇: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潜移默化管理分析
摘要:管理的理想境界是将外力驱动转化为内力驱动,将“要我做”变为“我要做”。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管理有机融合,在潜移默化中将管理理念变为内驱力,是高素质人才汇聚之地高校管理之上策。校园文化服务高校管理的方式有很多,其中“墙文化”“建筑文化”“环境文化”的积极影响更具持久性和效率性。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校;管理
管理包括对人、财、物等诸多内容的管理。其中,人是最为难管的对象。尤其是高校,以高素质的教师和学生为管理对象,更需要高超的管理艺术。俗话说,响鼓不用重锤。对于高素质人才汇聚的高校来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文化潜移默化引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校园文化对高校管理的作用
文化,有多种含义和解释。其中,具有普遍认同性的有两种。一是指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身的过程中沉积下来的文明。二是指“纹理”和“变化”,揭示着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高校既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身过程中创造的文明的积聚地,也有着自身发展变化的产物——校园文化。高校如果没有自身的文化,也就没有自身的根基和特点。高校如果没有自身的文化,也就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校园文化对于高校管理来说具有如下作用:
(一)促成提炼管理理念。文化既是积淀的产物,更是发展的动力。管理理念是管理的灵魂,既是管理文化的积聚,也是管理发展的内驱力。管理理念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培育和凝炼管理理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促成管理理念的培育和提炼。
(二)帮助宣传管理理念。以文化人。文化具有宣传教育功能。管理理念形成后,需要一定的文化载体予以传播普及。校园文化在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宣传管理理念,营造认识管理、理解管理、服从管理、支持管理和参与管理的良好氛围。
(三)潜移默化提高管理效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管理理念融入文化建设,利用生动活泼的文化形式,推行管理,能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高校管理对象——教师和大学生,都是具有高素质的“文化人”,对校园文化有一种亲切的感触和情感。通过校园文化推行管理,更能激发“文化人”的潜能,大大提高管理效率。
二、校园文化服务高校管理的方式
校园文化服务高校管理的方式有很多。比如,以管理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专题研讨活动,以管理为主题的文娱活动,以管理为主题的体育活动,等等,都是校园文化服务高校管理的很好载体。本文重点从校园文化持久影响管理的角度,探讨“墙文化”“建筑文化”“环境文化”对高校管理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墙文化对管理的积极影响。所谓墙文化,顾名思义,是以墙为附作物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比如,独特的文化墙,墙上固定的宣传标语,墙上的板报,等等。这些既是古老的校园文化载体,也是日久弥新永恒的载体。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墙上电子宣传屏更焕发出新的活力,内容多,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更有感染力。高校管理要充分利用墙文化载体,宣传管理理念,宣传激励机制,宣传管理结果,营造管理氛围。让教师和学生在墙文化的包裹中,感受管理的渗透和感化,不知不觉中将管理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二)建筑文化对管理的积极影响。建筑物本身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的载体。高校的建筑物,更应富有文化气息,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理念体现的重要承载物。我国古代的书院建筑就非常注重文化传承。比如,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其建筑设计理念就是体现书院文化的典范。其九曲回廊,亭台楼阁,或幽深,或古朴,或典雅,无不体现了书院的哲学意蕴和艺术风格,体现了治学、管理的人文精神和严谨风范。尤其是回廊设计,让师生风雨无阻,体现了管理上的人本理念。将先进的高校管理理念融入建筑设计,形成独特的建筑文化,体现学府的文化气息和管理精神,无疑对促进高校管理大有裨益。高校以建筑文化方式传播管理理念,重在建筑设计上体现人本理念。比如,教室宽敞明亮,宿舍冬暖夏凉,体育场安全完善,食堂整洁大方,建筑风格清新流畅,等等,让师生处处都充满自豪感,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
(三)环境文化对管理的积极影响。高校校园环境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际环境文化,二是自然环境文化。人们往往关注自然环境文化,而忽视人际环境文化。在对高校管理产生积极影响的环境文化中,人际环境文化和自然环境文化二者都很重要,不可偏废。所谓人际环境文化,是指高校教职工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所形成的共同认知和价值取向。正确的认知和价值取向,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管理高效。所谓自然环境文化,是指融入高校办公、教学和生活空间环境的文化理念。整洁、美观、清新的自然环境,会让人身心愉悦,增加正能量,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校园环境文化,既是管理的结晶,也是推动管理发展的内驱力。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变好。一个好的环境,能让大家积极奋进,这正是高校管理所期待的重要目标。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营造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环境和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创造美丽、阳光、整洁的自然环境,是提高高校管理绩效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融合的路径分析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动高校管理科学化、人性化,能有效地提高管理效能。如何将高校文化建设与管理有机融合,虽然不是一个新课题,但能做好这一课题的高校并不多。尤其是随着领导的更换,校园文化建设也随之发生很大的改变,难以保持其延续性,已成为不少高校文化建设和管理中的共同困惑。如何保持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持续稳定性,是高校面临的普遍难题。解决此难题,需要从如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影响一个单位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领导是关键因素之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是否能有机融合,关键在于领导的决策。影响领导决策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认识是关键因素之一。如果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融合有高度的认识,其决策就会开明和果断。否则,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很难融合在一起。往往会出现各唱各的调,各谱各的曲,彼此分离,相互作用很差。极容易导致领导更换、管理模式更换、文化建设改弦更张等断层现象,导致高校管理和文化混乱,师生员工无所适从。因此,高校领导要将文化建设作为传承管理的载体,提高对文化建设和管理深度融合的认识,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传播和传承先进管理理念,保持管理的稳定性。
(二)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师生员工才是高校的真正主人。尽管领导决策在高校管理中至关重要,但领导的决策始终不能脱离师生员工。只有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决策,才是符合民意的决策,才能顺应学校实际和时展。在高校文化建设和管理融合中,也应充分发扬民主,满足师生员工的知情权,放手发动师生员集思广益,让文化与管理集中师生的智慧。只有从师生员工中来,才能到师生员工中落到实处。切忌领导拍脑门决策,反对把校园文化和管理变成“一言堂”。
(三)与时俱进,持之以恒。时代在发展,文化和管理也应与时俱进。高校“墙文化”、“建筑文化”和“环境文化”虽具有“硬件”性,但同样需要在传承中与时俱进。将“软件”与“硬件”有机结合,是高校文化建设和管理融合艺术,需要各高校不断探索。深化高校管理改革,增强管理针对性,创建高效管理模式,是高校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管理有机融合,在潜移默化中收获高效管理,是高校管理者的智慧体现。
参考文献:
[1]杨慎初.岳麓书院建筑与文化[M].湖南科技出版社.2003,11
[2]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5
[3]林一柯.多谈些制度,少谈些宏愿[DB/OL].中华网论坛.
作者:苏婵 单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第五篇:高校竞技体育与校园文化相互影响作用
摘要:高校是推进体育教育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关键场所,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体育树立全面积极的认识,为其了解体育文化、进行体育锻炼搭建起了良好的运动平台与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校园文化是作为高校校园基地、学生培养与素质提升的客观现象存在,归属于整个社会文化,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精神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竞技体育与校园体育文化的互相影响作用表现的最明显,具有强化校园体育文化品牌孵化、提升大学生体育素养与精神素养等作用。因此,本文将从高校竞技体育的内涵与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分析出发,浅谈了高校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价值影响分析以及校园文化对高校竞技体育影响作用的分析研究,切实站在高校体育文化角度剖析了高校竞技体育与校园文化相互影响作用,对高校竞技体育发展与体育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校;竞技体育;体育文化;影响;作用
受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影响,现代高校竞技体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在逐步向技术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方向改革和发展。竞技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归属于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不管是高校竞技体育还是社会竞技体育都具有浓厚的文化特征,在整个体育文化建设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独特的优势,对高校体育文化形成起着广泛性与活跃性的作用,不断丰富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可以拓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活动与相关竞赛,更有利于丰富高校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因此,加强高校竞技体育改革发展,已经成为众多体育专家和社会研究者所共同关注的话题,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工改造竞技体育运动、充分发挥竞技体育活动的作用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校园文化,是作为高校校园生活、学生特性、道德素质与培养等为一体的客观现象而存在的,是高校师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凝聚了高校师生共同的思维与行为文化,包含内容与层次丰富,促进校园文化为高校竞技体育服务,推进高校竞技体育对校园文化建设发挥作用,有利于引导和促进高校师生树立全面积极的体育观念、体育认识与体育行为。因此,对于高校竞技体育与校园文化相互影响作用,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做好高校竞技体育与校园文化建设。
1、高校竞技体育内涵分析
根据相关学者对高校竞技体育内涵的比较、分析与归纳,笔者从不同角度选择了一些专家、学者们对竞技体育的内涵分析。对于竞技体育较有代表性的内涵,主要以1986年过家兴等指出的为主,“竞技体育是指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个体或群体)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潜力的基础上,以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活动过程。”对于竞技体育,旨在发挥人体最大能力、运动成绩最大化,从而掌握一定的技巧、突破自身的局限并不断创造优异成绩。竞技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竞争性、规范性、公平性、公开性与功利性,为了加强竞技运动员体育运动战术、强化技战术训练,必须以校园文化为导向增强高校竞技体育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从而在高校竞技体育活动中推进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的竞争与交流。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校竞技体育的内涵,主要是以竞技体育为核心,以高校为实体,以学生为主体,以高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为目标而开展的训练与竞赛活动,并以高校校园文化环境为背景所建立起来的一种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在竞技体育活动中不断交叉与融合而形成的,最大限度地挖掘高校体育资源,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个人或群体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潜力,切实推进校园文化基础下竞技体育不断向制度化、体系化、竞争化方向发展。
2、高校体育文化内涵分析
高校体育文化,归属于校园文化中的一种,旨在促进师生共同锻炼、形成健康体育意识,有利于提高广大师生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也是高校文化建设中所形成的关于体育方面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涉及了体育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思想、物质、道德与审美观念。当然,高校体育文化的形成也反映了校园内师生本身需求的物质特质,表现了在一个特定时期下一个学校与时展所符合的特征,高校体育文化对师生参与体育运动行为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也有利于帮助高校师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运动价值观念。因此,高校体育文化,是在校园体育运动过程中一切体育现象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促进人们在体育生活中积极实践体育文化精神,在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体育运动竞技性、娱乐性等的作用,将运动属性文化与精神文化培养有机结合,深刻反映体育文化与人的体育生活的联系,刻画出与高校所在地民族文化、传统体育特征等相关的现象,是在一个特地地域内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明与物质文明结合的东西,从而推进高校体育自身发展与文化建设良性互动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运动生活各方面的完美结合,引导师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形成健康的体魄,并拥有良好的体育道德与社会价值观念,实现身体、精神、人格、理想、道德等方面的协调统一,推进人的思想与社会发展共同进步。
3、高校竞技体育与校园文化相互影响作用的分析
3.1、竞技体育促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深入发展
竞技体育在促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入开展高校竞技体育活动,可以打开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窗口,提升高校及体育文化建设的认可度与知名度。其一,充分竞技体育的引导作用,在高校积极组织和开展竞技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准确把握高校师生的共同需求,立足于竞技体育活动积极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在提升高校师生竞技水平的同时,不断改善和配备体育设施,孵化体育场馆基地。其二,利用竞技体育打开高校之间宣传工作与其他学科学习交流的窗口,以竞技体育为载体提升体育文化的影响力,积极组织和开展竞技体育比赛活动,宣传和传播校园体育文化,为校园体育活动比赛和文化建设发展提供场所,合理配置硬件设施,推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立足于实际不断加强和完善硬件建设。其三,以竞技体育为突破口强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仅仅以体育运动出发,促进人们锻炼的基础上实现运动与娱乐同步进行,实现运动与素质教育同步发展,并以社会文化为导向,以竞技体育为实体强化高校学生个人品质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坚强的意志、积极乐观的心态与团结合作的不屈精神。
3.2、竞技体育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提升其竞技水平
强化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竞技体育过程中强化自身训练、提升其竞技水平。首先,通过科学合理的引导,以教师为指导者,科学组织各种竞技体育竞赛,不断锤炼学生,为高校培养部分体育骨干创造了平台,从而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与宣传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竞技体育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水平,成为推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力量与中坚力量。其次,通过竞技体育运动凝聚有共同认识的学生,创设和完善高校体育社团或体育俱乐部,引导学生自觉进行锻炼、提高运动技能,并强化和引导各社团间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最后,推动高校竞技体育形成团队行为,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通过个人竞技行为不断向集体或高校文化精神方向发展,从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引导高校及其学生树立了强烈的竞争意识,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形成较好的活动规范。
3.3、高校体育文化制度与精神文化发展为竞技体育提高保障
高校校园积极开展竞技体育,有利于促进高校体育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同步发展,以竞技体育运动为载体为推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提供了基本保证。其一,通过各高校之间关于竞技体育活动与比赛的沟通与交流,促进高校审视自身发展,以竞技体育活动为导向不断完善高校竞技体育制度文化,增强校园体育文化的系统性与可行性,在完善校园体育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为各项体育竞赛活动顺利开展提高制度性保障。其二,以学校为指挥和组织中心,促成体育俱乐部充分发挥自身协助作用,积极响应终身体育观念,组织并开展日常训练工作,在精神文化层面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一个历史性的发展阶段,不断积淀校园文化优秀成果,强化校园学生体育文化意识,在正确的体育观念的引导下把握住体育思想与体育精神的精髓,不断规范自身体育行为习惯。其三,不断渗透竞技体育活动中的优势因素,形成校园体育文化的力量,从精神层面出发把握住校园体育文化的精神力量,站在竞技体育的高度树立明确的体育文化发展目标,从而以校园体育文化为物质载体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情操、意志和观念,为竞技体育提供制度性和精神性保障。
4、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竞技体育与校园文化具有良性互动的影响作用,在校园文化的指导作用下,一方面,竞技体育发展有了推进的基础,丰富了高校学生的物质生活,并突破传统体育运动的呆板,站在创新的角度下增强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娱乐性与趣味性,吸引和激发了更多学生加入到体育运动中来;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为高校竞技体育的组织和开展提供了平台,有利于为高校培养出具有体育精神、意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体育人才,并以体育活动为突破口,在提升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行为与运动习惯,从而以身心健康为宗旨增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丰富多样,将学生从紧张的学习状态与工作压力下解脱出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浅谈高校竞技体育与校园文化相互影响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竞技体育促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深入发展、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并促使高校学生提升其竞技水平,当然,高校体育文化制度与精神文化发展为竞技体育提高保障,从而推动高校竞技体育与校园文化互相渗透、互相作用。
参考文献:
[1]樊申元.高校竞技体育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02).
[2]宋震宇.高校竞技体育与校园文化相互影响作用的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2010.
[3]刘成,司虎克.我国竞技体育与高校竞技体育互动发展之关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02).
[4]杨文轩,杨霆.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须晓东.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安徽体育科技,2004,25(2).
[6]周新.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作用与建设[J].滨州学院学报,2007,23(2).
作者:贾晓强 单位:天津工业大学体育工作部
第六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
摘要:大学的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以校园活动为基础,并伴随着大学特定的学习方式及校园精神,以提高师生之间的文化素质为主的精神文化的总合。大学的成立伴随着校园文化的产生,校园文化是一个多元化、多形态的文化集中现象。其实校园文化的本质与社会文化大同小异,都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是承载大学精神的主要载体,也是组成社会文化中的重要成分之一。因此,本文对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也给出了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解决对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各个高校的首要任务。目的就是增强高校的办学效率及增强高校的文化管理水平,使校园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特色道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学校的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发展,不仅可以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而且也可以强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对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所以,本文介绍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并通过现状展开了对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1]。
1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传统观念的主流意识面临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价值的的多元化得到推广,相对而言的主流意识和传统观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国际间的信息、思想、信仰以及价值观念交换速度与效率有所增加。随着社会的开放程度,价值多元化和选择多样性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群体文化的主流思想。传统的约定俗称的道德规范深受市场经济利益导向的的影响,同时也冲击了当今大学生的价值以及人生观念。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网络文化的兴起,它改变了我们的时空概念、生活方式,甚至是语言。先进的信息技术在我们获取知识、信息与享受服务等方面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网络文化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校园文化。
1.2大学教育向大众化趋势转型
处于转型期的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而导致大学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和改变。学校学生正以惊人的速度快速扩大;学校所涉及的学生范围相对比较广泛,包括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预科、成人教育等。丰富多彩的培养目标、办学条件导致大学生的结构和构成呈现多元化,这一现象导致了大学生的素质高低不同,同时也使教育工作的管理方面遇到了新的问题,增加了相应的难度。一个好的教育途径离不开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采取富有时代教育意义,有内涵和有深度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使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得到提高,更增强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为培养高质量人才奠定了基础[2]。
1.3社会因素制约着大学文化的发展
引导并制约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导致高校学习负担、就业压力以及心理负担不断加大。因此部分学生用埋头于书本,过度忙于考证和过级的方式来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这就导致他们忽略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由于国家出台新政策,取消事业单位的编制,这就导致大部分职业由原来的铁饭碗变成了雇佣模式,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尤为突出。所以大学生应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通过课程以及社会实践等的各种锻炼和磨练,提高自己综合能力,才能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2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加强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力度
大学校园的文化建设少不了校园的物质文化,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主要就是指大学的条件设施和基础设备,这些物质条件影响着大学校园文化的形成,同时也体现和折射着校园文化的内涵。要加强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力度,首先在图书馆的建设方面要加大力度,让图书馆成为大学校园文化传播的发源地,让校园文化更具科研性。其次是要健全校园的信息化建设,从校园网络建设入手,实现校园信息的完整化、规范化。最后要重视校园文化的景观建设,建筑高档次的高楼、高雅的景观现象,为校园文化建设埋下点睛之笔[3]。
2.2举办加强素质文化的校园活动
大学校园文化就是教育环境的一种力量,这种文化氛围引领着学生的行为习惯,同时也优化了大学教学育人的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多方位展开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是加强校园文化的必然趋势,首先要从主体思想的展开入手,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其次进行科技活动的创新,训练并提高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使创新素质成为大学生的必备素质;最后要完善美育教育工作,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感知力,从而更好的建设大学校园文化[4]。
2.3加强大学校园校风的建设
目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主要有加强校风建设、培养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学风等,校风的形成主要是基于学校特有的办学实践,是全校所有师生以及工作人员共同遵守并奉承的教学思想很行为规范,这是一种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更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化建设的最终体现。教风有两种解释,一个是教师的风气,另一个是教学的风气。比较好的校风主要体现在师生的言行是否规范,学校的整体风气是健康等。学风是校风建设的重点,教风则是校风建设主要因素。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同时也是人才成长的必备条件。
3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校园就是一个不断熏陶、感染教育的地方,大学时代是学生形成自主能力的关键时期.在大学文化的熏陶中,我们要学会有选择性的接受大学文化,要在不断创新和学习中去看待大学文化,从而使大学校园文化更好的服务于我们。因此,本文从大学校园文化的现状入手,发现了大学文化存在的问题,为此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思考策略,首先要加强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力度;其次是举办加强素质文化的校园活动;最后要加强大学校园校风的建设,通过以上策略可以全面促进了大学校园的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贺荣兵.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0,09:147-148.
[2]毛利.浅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市场,2010,19:155-156.
[3]陈海娟,祁正新.关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思考[J].价值工程,2010,14:197-198.
[4]姚海霞.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45-48.
作者:荀洪梅 单位:长春工程学院
第七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托,切实加强和推进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实践,具有深刻地历史传承性、客观地现实重要性和先进的时展性。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时代特色、性格特点和发展方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努力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导和理论依据,体现着社会主义价值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的讲话中,深刻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要求和重大意义,号召广大青年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要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之基、力量之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之基
大学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形象生动地做了比喻,“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引领着国家文化建设发展的方向,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为推进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提供了共同的价值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社会普遍遵循的价值准则,赋予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新的活力和要求,从价值理念层面大大提升了大学文化建设的品位和地位。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切实有效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建设完美契合。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力量之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内涵和内在精髓体现着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汇聚着国家强大、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不断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的深厚情感,是努力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精神依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凸显综合性高校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主要从校园制度建设、物质建设、精神建设、行为建设等方面着手,切实巩固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同和政治认同。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不同层面凝练着价值准则和价值标准,赋予其符合时展和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内涵,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并赋予了新诠释和新要求,并以此为价值根本遵循,塑造稳定、和谐、积极、向上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使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培育青年大学生正确价值取向、塑造大学生高尚品德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阵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思想引领作用、主导作用和强化作用。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的主导作用
在五四讲话中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以来就是党思想工作的重心,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凝聚功能和导向作用,使其成为广大青年成长和成才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论基石,凝聚大学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核心价值观上的关键作用。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就在于大学校园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二)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的强化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校园活动的开展有了更加新颖的形式和丰富的手段,通过活动的开展来促使大学生参与到文化活动中,不断的教育和影响学生,增强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水平、艺术修养,给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增添了新的途经。”学校通过开展校史文化主题系列活动,注重立德树人,有效结合德育、美育、智育的培养,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教育学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根“落地”。校史的聚集机构重视校史文化的教育传承,发挥校史馆的教育导向作用,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洗礼,精神生活得到熏陶,道德境界得到提升。
(三)切实发挥大学校训在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的引领作用
大学校训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实质,是校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植根于大学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积淀和长期的校园文化凝练升华。现代的大学精神体现着学科特色和时代特色,是大学前进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柱,影响着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大学校训与大学精神紧密相连,对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充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大学校训体现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纵观国内大学的校训,都体现着大学积极向上、刻苦磨砺、追求卓越的内在品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大学校园文化不仅仅蕴含着校园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还蕴藏着对真理的价值追求。
(一)夯实物质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物质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基础层次和所依托的实体,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大学的使命,呈现出大学师生的远大目标理想和价值追求。大学校园的物质文化主要指大学的自然环境、硬件设施、人文景观、校园标志性建筑等,包括建筑的设计风格和规划布局、教室的空间大小和安排布置、景观的树木造型和花草种植等等。从大学物质文化的深刻内涵中,可以领悟到大学的精神实质,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学校的风貌和气势。
(二)加强大学精神培育,营造浓厚学术氛围
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导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一步凝聚和提炼“三个倡导”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了更加明确的导向和新的要求。国家注重对大学生精神涵养的塑造,强化大学校园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特别是以大学校园传承的大学传统精神文化与时展的现代精神文明相融合,继承和发扬大学精神价值创造,加强营造校园学术氛围。从大学精神中领会学校发展的实质内涵,逐步建构和创造大学精神文化校园。
(三)完善机制体制建构,推进依法治校进程
近年来,大学在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部分大学开始从顶层设计入手,借鉴和吸收西方国家大学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对学校的制度建设进行合理改革。大学通过不断地完善和改革制度建设进一步提高大学的教学质量,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理念,提倡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强调学生工作的服务意识,增强大学的办学规范性。简而言之,学校加强制度文化建设,需要结合具体实际制定符合本校师生员工的合法权利的规章制度和评价机制,运用制度约束人、规范人、管理人,淡化人治思想观念,坚决以严格完善的规章规则维护正义,形成制度管人的全面性、合理性、权威性。
(四)注重历史文化传承,迎合社会发展需要
大学乃是传承文明,教书育人的场所。大学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熏陶是大学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源,是大学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大学精神体现着建校以来的优良品质和优秀品格,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和精髓。大学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形成了学校特有的精神文化实质,积淀了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校园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是源于校园文化的历史文化沉淀,离不开长期形成的悠久历史文化。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塑造学生心灵,引导学生成才,大学的目的是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人才,需要以社会发展为背景和前提,在大学校园文化的历史传承中,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品位,以适应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的重要功能就是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和拔尖人才。当前,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和关键期,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开设具有前瞻性、现实性和发展性的学科,结合社会发展规律和学校改革发展培养学生,牢牢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大学这一根本目标,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内核和价值凝练融入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不断深化和提升学生的内在修为。
参考文献:
[1].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新华网,2014-02-25.
[2].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3].在党的十八大上的报告[A].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C].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年.
[4]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包治国
第八篇:自媒体视阈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摘要: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强力介入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一些信息平台和自媒体工具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须。自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环境和良好机遇,也给当今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带来一定冲击,深刻影响着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众所周知,自媒体以其强大的开放性、交互性、时效性和便捷性而深得人们喜爱,并对高校学生在生活、学习、思想和人际交往方式产生深远影响,也对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带来机遇和挑战。在自媒体时代,只有依托校园的文化,重新融合新旧媒体,才能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自媒体;大学;校园文化;新路径
新媒体主要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产生的媒体形态,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传播媒体,是人们向大众实时交互地传递个性化数字复合信息的传播媒介。新媒体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日益多样,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我们现如今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交流平台纷纷兴起,如QQ、微博、微信等,这些自媒体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校园逐渐的发展为自媒体用户的核心圈。而我国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长期以来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建设水平严重落后于教育的实际需要。因此,如何在自媒体时代巧用自媒体工具,构建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学生内在发展需求、具备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点课题。
一、分析自媒时代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
加强自媒体时代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是高校思想文化、立德树人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推进文化强国战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一)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思想文化、立德树人教育的要求
众所周知,高校肩负着培育人才的重任,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身的心健康发展。但在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文化建设现状不容乐观,校园文化建设满足不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利用自媒体传播的覆盖面积广、渗透力强等特点,加强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的宣传,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受教育环境。在自媒体技术的支持下,运用好自媒体潜在的教育功能,增强其高校思想政治舆论导向作用,从而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二)推进文化强国战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文化强国战略思想的提出,为当前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和理论支持。另外,教育部、共青团中央颁布的《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也指明了自媒体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需要全面的利用先进的自媒体技术,积极的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活动,旨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和渠道,在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能力下,构建完善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体系。”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生,因此要把文化建设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从而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增加新动力。除此之外,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需要将自媒体的优势与传统校园文化建设有机整合,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推动“文化强国”发展战略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富强、民主、文明;法治:自由、平等、公正;爱国主义:敬业、诚信、友善”的提出,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价值观指导,有利于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据调查,大学生利用自媒体进行信息收集、归纳等所花费的时间远远超出浏览本校校园网的时间,而且微信、微博等自媒体上良莠不齐的信息,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长期下来,学生会形成不良的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起到的价值观引导作用,并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受教育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同时又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二、自媒体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自媒体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很大,不仅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能够促进思想文化的交流与创新。依托自媒体网络平台,在传播主题、传播渠道以及受众反馈等方面进行优化升级,积极的探讨自媒体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优势,将优势发挥到最大,全面的提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一)自媒体承载的内容更多,能够满足校园文化建设量的需求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报纸、学生刊物、宣传栏等)相比,信息储量更大,而且可以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对自媒体信息进行实时的更新与传播。众所周知,传输快捷、交互性强、信息量大是自媒体主要优势。因此,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自媒体的运用,能够增强校园文化的传播力。互联网、网络通讯传播方式灵活,传播的内容丰富,视频、动画、音效等传播形式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这有助于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力,有助于激发广大师生对校园文化的兴趣,进而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环境,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二)自媒体具有强大的潜在教育功能,教育辐射范围更广
传统媒体下的校园文化往往比较单调,难以发挥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功能。而自媒体时代,可以实现校园文化的交互传播,传播效果具有颠覆性。高校各部门、各级组织团体均可以搭建自媒体平台,实现各种资源的共享,从而有效的拓展校园文化宣传的覆盖面,推动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另外,利用自媒体,能够激活开放的校园文化活力,而且自媒体可以及时进行更新与升级,及时的纠正校园文化的错误,随时随地的共享校园文化建设成果。通过微信、微博等的互相转发,扩大校园文化的传播范围,从而提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三)自媒体的运用有助于调动广大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
自媒体能够起到联结受众、信息传播者的作用,具有强大的交互性,不再局限于教师或者领导,学生也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均可以自由地、自主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言权———“话筒”。自媒体操作简单,无需经过多种复杂的程序,有利于构建完善地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播平台,利于全面的提升校园文化建设质量。
三、发挥自媒体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注意事项
(一)坚持正确的舆论指导
自媒体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要坚持正确的舆论指导,通过构建个人———学院———学校自媒体平台,将学校官微、各个学院以及学生自发组织的自媒体连接起来,形成强大的自媒体网络体系。然后主动进行话题、议程的设置,并且营造积极、活跃的舆论氛围,调动广大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
(二)更新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
自媒体时代,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已经难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需要与时俱进地更新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这就要求树立新的教育观,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与学生展开良性互动,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主体之间的优势互补与互动,从而有效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三)构建合理的校园文化建设制度
自媒体传播行为比较自由、自主,需要依靠完善的校园文化建设制度体系来约束大学生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优良的校园文化渗透,加强学生对自媒体的科学认知,从源头上控制不良信息传播行为,尽可能地净化媒体环境,形成强大的四级联动(学校-学院-班级-宿舍)的监督体系,及时地纠正不良信息,避免不良信息对学生造成身心损害。坚决制止严厉打击网络不良行为,为校园文化建设保驾护航。
(四)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和谐的人文环境对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在自媒体时代,一方面要加强相关技术、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还要注重人文环境的构建,以符合广大师生的心理需求为着眼点,推动各个自媒体的整合,将自媒体潜在的教育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打造最优秀的校园文化。自媒时代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结合学校自身特色,立足于学生的整体发展以及身心发展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构建合理的校园文化建设制度,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充分的发挥自媒体优势,全面的提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朱博.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25-130.
〔2〕施小娟,王亚彤,等.自媒体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02):291-291.
〔3〕黄坚平.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
〔4〕任晓菲.大众传媒视阈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
〔5〕ShiZhisheng.TheconstructionofcampuscultureinPrivateHigherVocationalCollegesinthenewmediaage[J].JournalofJixiUniversity,2013,(07):41-42.
〔6〕TangXiaoli.Accurategraspof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thecampusmedia,playagoodroleintheconstructionofcampuscultureinthecampuscul-ture[J].electronicmagazine(TeacherEdition),2014,(16):271-272.
〔7〕王文杰,侯学然.新媒体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3,(28):150-151.
〔8〕姜琪.新媒体助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策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1):108-110.
〔9〕崔越.新媒体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5):80-81.
作者:池芳 单位:武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