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校园文化建设路径分析(8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第一篇:民族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摘要]增强民族高校各民族文化的融合性,加强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更好地继承民族优秀文化,创新具有时代性的校园文化。本文结合加强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通过对民族高校校园文化特征以及当前现状的分析,从多角度出发,提出增加校园文化设施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内容、积极打造校园网络文化传播平台、完善文化建设机制、明确文化建设责任等措施,以达到全面推进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关键词]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民族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
民族高校因其历史、人文等多方面的原因,其校园文化有自身的独特性。
(一)文化的民族性
由于民族高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各自具有自己特殊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因此,由不同民族学生组成的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呈现出民族性的特点。一方面表现在校园的总体规划和校园建筑的设计、民族师生的衣着服饰等外在层面,另一方面表现在民族学校师生的语言及生活习惯等内在层面。[1]
(二)文化的冲突性
由于各民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等不同,加上对各民族的文化差异认识不足,从而容易对其他民族文化产生偏见,这就是民族文化冲突产生的根源。但是文化冲突是文化整合过程的一个阶段,努力融合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加强各民族学生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意识,使得多民族的多样文化内在于优秀的中华文化之中,增强各民族师生的中华民族归属感,是解决文化冲突的有效方式。
(三)文化的多元性
不同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民族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并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而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多元性的因素,有助于各民族学生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深刻了解和互相学习,使得民族高校校园成为多民族文化交流的中心。
二、加强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凸显民族高校的独特性
民族高校不同于普通的高校,是多民族文化交流的中心。各民族文化都具有其自身的色彩,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通过文化整合的功能,把各民族文化融入于中华文化之中,从而形成独有的民族高校的校园文化,并具有不可复制性。这是民族高校不同于普通高校的鲜明特点,只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各民族学生所具有的民族文化融合起来,从而产生新型的校园文化,才能更好地凸显民族高校校园文化的独特之处。
(二)有助于增强学校的向心力,提升学校的教育水平
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全体师生的价值取向会趋于统一,在校园文化引导下的价值观将有利于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因此,构建同一价值观的校园文化环境将增强民族高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并将有利于民族高校的长治久安和和谐发展。而优秀的校园文化同样能较好地调节和激励师生的思想行为,较好地培养和激发师生员工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促进师生员工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保持学校的长期稳定。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陶冶其情操,启迪其心智,促进其全面发展,提高其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三)有助于带动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推动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
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我国民族地区人民的思想观念没有得到完全解放。这制约着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校园文化对内具有熏陶作用,对外具有辐射作用。学校首先对学生进行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使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然后,通过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使其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潜移默化地传播到社会主体当中,在长期的社会活动,先进的校园文化通过传播和内化转变为先进的社会文化,社会文化进而影响到社会的每个个体。
三、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民族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但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探讨。首先,民族高校校园文化设施简陋以及配置不合理,没有达到应有的要求。其次,民族高校文化活动形式单调,缺乏创新力。而且校园文化建设机构不健全,建设机制不完善。
(一)文化设施缺乏,配置不合理
民族高校的校园规划缺乏整体布局,建筑风格没有明显地体现民族特色。[2]物质文化建设的资金匮乏导致物质文化建设在整体校园文化建设的缺失。首先,在校园环境的改善方面缺乏宏观设计指导,校园的附属设施缺乏有效设置,校园规划和建筑等标志性设计没有体现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精神。其次,校园的主要和附属设施不足以支撑高校学生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主要体现在设施不健全、设施陈旧等方面。
(二)文化活动形式单调,创新性不足
民族高校的校园文化对民族优秀文化资源的继承不够彻底,而且校园文化的活动形式表现单一,没有形成具有创新性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多以唱歌、跳舞的方式呈现,而且歌唱多以简单的单唱、双人唱为主,多是个人才艺表演,并没有达到大多数学生参与到文化活动当中的目的。舞蹈种类老套,长时间固定几种舞蹈撑场,很少有新型舞蹈演出。虽然在文化活动中各民族文化都会有所呈现,但是缺乏各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的文化活动,这样就导致各民族文化交流不够深刻,了解不够深入。
(三)文化建设缺乏全局意识,建设机构不健全
首先,很多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管理上缺乏全局意识。把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垂直管理分割开来,局限于简单文艺活动,导致校园文化单调乏味,缺乏时代活力。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其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机构不健全。不少高校把校园文化主体局限在大学生群体及与学生管理有关的少数几个部门,而把校园中的其他部门和成员排斥在外,造成校园文化参与主体的片面性。
四、加强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既要从文化设施方面入手,做好文化设施建设;还要从文化活动形式入手,丰富文化内容,增加文化活动样式,发掘优秀民族文化,增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同时,要健全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机构,完善管理机制,增强文化机构全局意识。顺应时代潮流,打造网络文化传播平台。多方位、多角度建设民族高校校园文化。
(一)加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
加强校园整体规划,根据民族高校特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在体现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又要体现各民族文化的融合特征,进而体现校园文化的时代性。在学校的建筑风格和整体布局上,既要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又要有象征多民族团结互助的寓意。既要有陶冶学生性情的作用,又要有鼓舞、激发学生的效果。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营造文化氛围,而且可以激发师生的文化意识,完善校园文化设施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只有校园文化设施的完善,才能为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平台。
(二)增加文化活动样式,丰富文化内容
民族高校是以多民族学生为主体的高校,各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各民族学生聚集在同一个校园,那么校园本身就是个多民族表演的大舞台。如何挖掘各民族的文化潜力,在高校的校园文化舞台上展现自身的魅力,这是民族高校具有的天然优势。正是具有这种优势,民族高校的文化建设更加应该发挥这个优势,使民族高校的文化活动更加丰富,文化内容更加饱满。
(三)健全文化建设机构,完善管理机制
首先,要健全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机构,统筹规划校园文化的长期建设,立体构建校园文化传播网络,占领校园文化传播阵地。文化建设机构要有全局意识和长远意识,完善校园文化管理机制。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多元一体的建设目标,协调统筹全校人力资源,共同为校园文化建设落实服务,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依法行政,规范办事。将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纳入学校职能管理部分的管辖范畴,调动专门人员专职管理,长期规划校园的文化建设。
(四)打造民族高校校园文化网络交流平台
校园文化网络平台是依靠现代技术传播和共享的服务平台。而且校园网络有它独有的特点,它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呈现出文化元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校园文化通过网络平台可以以崭新的形式展现出其新的内涵和特征,同时校园网络文化传播有着明显的优势。首先,网络文化的传播不受时空的限制,网络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终端了解到各种文化信息。再次,网络文化平台打破了网络文化传播主体和客体的地位差异,每一个网络用户都可以成为网络文化传播的主体,使信息文化传播在平等、双向、自愿中完成。
五、结语
民族高校校园文化是多民族相互融合的文化大餐,它不仅给各民族文化创造了一个展现的平台,同时也增强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同时,在校园文化的舞台上,各民族文化在继承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它们同样可以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跟随时展。
[参考文献]
[1]郭掌印.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论[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李华.民族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社科纵横(社会科学版),2006,(5).
作者:乔晓孟 单位:喀什大学法政学院
第二篇:校园文化建设分析
近几年,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学校的建设,对学校的均衡发展投入了大量资金,每所学校也都在环境建设、文化建设上颇下了一番功夫,精心设计和打造校园环境文化,让校园成为孩子们博览学识的乐园,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他们的成功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拥有先进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对学校办学起着定向作用,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学校之所以能快速发展,离不开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明确的办学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说:“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因此,作为领导,一定要有自己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并以这个办学目标为核心,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然后用自己的办学思想去统一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使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深入每个教师心中,为实现办学目标团结奋斗,进而促进学校的发展。
二、打造鲜明的办学特色
几年来,我越来越强烈意识到,要想在众多学校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有了特色,学校就有了生命力。因此,我们应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思想。如:我们当地的一所小学的民俗文化,营造了浓郁的民俗气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难得一见的“民俗器用陈列馆”,包括复制的一个东北民居,一千多件代表东北地区民俗的老物件。这样的民俗文化记述着先民们的生产生活、审美追求,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这里不仅开辟了一处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基地,同时也为热爱传统美术的孩子们提供了一方尽情享受创作快乐的天地。在参观过程中,我们看到有一个班的孩子在民俗馆里,坐在草垫上,兴致盎然地上着撕纸课,专心致志,旁若无人,看来,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真的是全身心融入其中,连我都不自觉地想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这里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孩子们了解民俗,热爱家乡。因此,我认识到学校要发展,一是要确定好自己的发展目标,将自身的位置定好,想清楚要把学校办成怎样的一所学校;二是要认真分析学校的办学情况,找出学校的办学优势或办学需要。
三、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
校园环境有着重要的育人功能,楼层文化处处给人以全新的不同启示和熏陶。因此,无论我们的学校是怎样的规模,都应想办法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校园美化绿化、文化建设,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也是一所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它既能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又能陶冶师生情操,起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1.以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育人为了把文化环境育人落到实处,使学生耳濡目染得到熏陶。有的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将校园文化建设焕然一新。不少学校都采用了历史故事、名人名言、宣传标语、雕刻、书法、十字绣、布艺、剪纸、粘贴画等各种形式,将楼内走廊进行了文化布置。如:有的学校楼内四层楼各具特色:一楼是体现文明礼仪教育的宣传示板,通过“心灵对话”型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文化立校,责任立教”的办学理念;二楼是体现传统教育的历史故事和雕刻,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古人刻苦学习及启迪人的思想的图文并茂的小故事”作品,告诉我们从小树立起勤奋学习的志向;三楼内容丰富的励志书法、十字绣,展示的是师生的书法、十字绣作品,置身于这条长廊中,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四楼是形式各异的师生美术作品,这一层艺术墙的布置,告诉了我们,艺术教育的校本课程早已融入学校的整体教学工作中,学生的绘画、书法、布艺、摄影等艺术作品一一展示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积极性,并以此为园地,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游移在学校各个楼层中,你随处都可以感受到艺术教育带来的勃勃生机。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与特长。让学生在充满文化的氛围中,有意无意地接受文化熏陶,达到育人效果。
2.以清新优美的校园环境育人很多学校在栽花种草上下大气力,制作了立体花架,购置树木,如:软叶针葵、巴西木、垂榆、金钱榆等,栽种、摆放于校园内操场四周、甬路两侧,各种应季花栽至校园四周。校园内,鲜花盛开的花圃、错落有致的碧树、郁郁葱葱的绿草处处生机盎然,相互掩映,加之四周墙壁内容丰富、色彩鲜艳、充满动感的文化墙,形成了优美的环境彩色景观。当学生跨进学校大门就有一种豁然开朗、心情愉悦之感。
3.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育人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校会、班会、主题班会、队会活动、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同时,组织学生在校园里浇花、除草、植树,使学生不但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同时也让孩子受到了劳动创造美的教育,并让孩子享受了成功的喜悦。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如,组织学生举办黑板报、演讲、征文、书法、美术、手工、歌咏、知识竞赛、手抄报等比赛,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受和教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要以人为本促进生态建设,方可实现环境育人,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劳凯声.教育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孟繁波 单位:吉林省柳河县学校后勤管理中心
第三篇: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农村学校的校长,要如何做才能使学校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进入转型跨越的前征程,首先校长要有正确的办学思想,要具备自己的校园文化;学校是教学的场地,如何真正搞好课堂教学是一所学校生死存亡的重中之重,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在教学研究,只有创新教学研究才能使学校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流的名校。学校要倡行文化搭台,科研唱戏的办学思想,初步达到了和谐发展的境地,具备继续开拓新局面的基本要素。苏霍姆林斯基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作为一所农村学校的校长,要如何做才能使学校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进入转型跨越的前征程,使教师舒心、家长放心、学生乐心?我们认为首先校长要有办学思想,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决定境界”,具备一定办学思想的人就像在茫茫在漠中拥有了指南针,在滔滔大海中找到了灯塔。本文就如何塑造农村校园文化与科研创新,最终达到和谐发展作简要分析: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期分析
1.教师透视按照教师的职业态度,教师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萎缩型”,他们大多是老教师,年龄大约在45—55之间,对教学工作厌恶,表现为:无心备课,无责任上课。二是“现状型”,他们大多是中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情还没有完全泯灭,但也明显倦怠,表现在不钻研教材,不研究学生,不探索教法,不提高教艺,只是按传统的教学习惯,勉强延续着自己的教学生涯,枯燥而单调,没有工作激情。三是“进取型”,他们大多是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充满热情,渴望成功,但由于经验不足,学理不丰,专业素养溃乏,有心而无力,受挫率较高。针对三类教师,校长必须理性分析,抑差扬优,引领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只有参与研究才能撷取自己职业幸福之花。体会到教学中蕴藏的愉悦之感。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幸福在研究,只有研究才是教师积极向上的精神家园,唤出教师爱教育、善教学的激情,激情创造奇迹。
2.教学理念分析正如卓立教授所讲,我们的教学理念如社会一般急功近利。我们的重点在升学率、拨尖生;我们的课堂教学是“高耗低能”。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质量?改变传统理念,以科学的态度,求真的思想,找到学校自身的合理定位,提炼符合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孩子提供一个终身值得回忆的小学教育。教好一生,脱贫一家;办好一校,致富一县,让我们真正用理念指导实践,肩负起振兴农村教育发展的重任。
3.学校管理探讨学校工作重在管理,而管理的方式方法却因人而宜,现阶段农村学校受客观因素困扰,学校硬件设施落后,教师观念陈旧,各小学生源逐年减少,质量逐年下降,形成恶性循环链条,有的小学被迫撤并。管理千头万续,如何使管理不出现“真空”;如何“刚性与人性”刚柔并济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校园文化形成的指导是先进的理念
农村学校教学点分散,每个教学点甚至只有三、五名学生,教师年龄结构呈现老化现象,教学点与教学点距离较远,造成教师只能闭门造车,缺少走出去学习或者与其他教师共同研究、探索教学艺术的客观条件。痛定思痛,痛则必变,现状如此!只有调查研究,提炼出符合实际的教育理念,锤炼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才能“柳暗花明”。我们的理念是:为学生成长奠基,为教师幸福铺路。在新教育理念支撑下,我校将立足现实,以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己任,为农村孩子留守儿童筑起成长的摇篮;为人一师,任则幸福,将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激励机制,努力拓宽教师的生涯幸福路,使学校成为教师幸福的家园,快乐工作的乐土。
三.先进理念的执行,在于做好角色定位
1.以人为本,营造闪烁人文精神的学校物质文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在于,不仅要使人的关系,成人的榜样和语言以及集体里精心保持的种种传统能教育人,而且也要使器物物资和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作用”,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校园物质文化不仅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学习和生活的质量以及行为,还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兼顾情理,制定充满人文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能促进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发展,是校园文化的框架。2007年以来建立健全了教师考评制度、教研工作制度(实行轮周坐谈教研沙龙,既进行了教研,也沟通了心灵)、常规教学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激励制度。完善了工会工作制度,做到进行教师婚丧嫁娶学校领导必到场慰问,对教师切实关心,为教师营造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良好互动平台,逐步走上了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轨道。
3.曲径通幽,经营和谐的学校精神文化作为校长,应如何筑造学校的精神家园?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校长应该有清晰的学校文化观。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校文化就是管理者的文化。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
2、校长应该改变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范式,从人的生命世界和精神生活出发,把人文陶冶看作精神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
3、引导学生经历精神体验。作为校长,不仅应当向师生们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也更应当通过丰富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历程的引导能力,这样才能切实的帮助学生进行精神体验。例如开展各种道德实践活动。
4、改进德育模式。学校以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为德育坚实的基础,弘扬纪兰精神,太行精神,编撰以中华传统文化,上党地区特色的校本课程。
四.科学管理,创新理念,达到和谐发展
农村学校教科研的瓶颈在于,重形式不重过程,且无法形成有效互动的开放性大教研,我校确立了“教研转型,网络先行”的教研策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网校,推进网络教研,引领广大教师积极构建高效教研、高效课堂,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我县的基本情兑是:学校规模小,教学点分散;教学方式单一、信息闭塞、教师思想观念落后,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教学成绩低下,传统的“师师教研”、“校校教研”等方式只能辐射到本校教师,资源只能在小范围内共享,如何使教学研讨跨区域、跨学校,真正达到教师、学生、家长高效的互动、资源无限地放大共享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网络广博的资源,即时性、互动性、共享性等优越性展现在我们面前。后来我校先行先试于中国教育网联合,为学校注册了网校,逐步辐射至全县所有学校,现在取得了良好效果。教师在自己博客上传资源时将同时发表于网校上共享,也可下载网校教学设计、视频、音频等海量资源。网络视频课可占击首页视频资源下的校内资源打开视频,进行观课议课。总之,一个好思想定位一个好校长,一个好校长塑造一所好学校,学校倡行文化搭台,科研唱戏的办学思想,初步达到了和谐发展的境地,具备继续开拓新局面的希望!
作者:王国印 单位: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阳光小学
第四篇:如何构建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健康完善的校园文化,不但可以启迪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设具有西藏特色的中职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符合西藏中职学校发展的实际,让学生逐步摆脱中考失利的阴影,产生职业光荣的荣誉感。同时也让校园成为师生流连忘返的花园,成为学生起飞创业、成就梦想的摇篮。
关键词: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人际关系;心理环境;师德建设
近年来随着西藏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各中职学校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软实力建设列入校园长期规划当中,并予以逐步实施。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要充分体现凝聚、激励、熏陶、益智的功能,使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在中职学生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中职学生的行为统一在一个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之上。这样可以激发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学技和创业能力,使学校硬软实力得以提升。
一、注重“环境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
1.美化校园环境。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优美的自然环境具有熏陶学生行为、陶冶学生心灵、启发学生美好想象的作用。中职学校建筑专业可以设计规划学校绿地面积,铺设水管、硬化路,建设景观亭;学校种植专业将学校所有空地进行统筹规划,通过测土配方等选择优良适合当地气候的草种、花种,完善校园的绿化。这样可使校园的一景一物彰显职业特色,一方面减少了学校的环境建设开支,锻炼了学生;另一方面美化了校园,使广大师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工作、学习和生活。
2.优化人际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全身心投入工作和学习的保证。教师和学生,既是工作上的指导者,也是生活上的良师益友。学生之间互助互爱、情同手足的角色是现代职业教育中团队精神的纽带。优化人际环境的关键是领导者在履行和行使行政权时应考虑周到,目光长远,既要体现行政命令的严肃性,也要考虑其合理性,使其富有人情味。
3.净化学生的心理环境。由于中职招生的低门槛,导致中职生思想水平参差不齐。他们原本就是基础教育中的弱势群体,因为成绩不理想而被忽略,对于他们来说,心理可能更容易出现问题。所以,心理环境的营造是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者既关键又迫切的一项任务。
二、着力政治、道德性文化建设,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文明习惯
1.普及舆论文化建设,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为此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头脑,以优秀的作品鼓舞学生做人。学校可以通过国旗下讲话、德育课堂教学、聘请法制校长进行普法教育等形式弘扬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引导学生读好书、唱好歌、看好片,使他们明确自己是肩负跨世纪历史重任的一代,是21世纪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着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以身作则教育人。中职学校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要以推动教师专业化为主线,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专兼结合、热爱职教事业的高素质专业化中职学校教师队伍。要以师德修养建设为核心,抓好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建设。学生每天都要从教师这里接收到新的知识,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为学生做表率,所以教师要以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端正大方的仪表以及深厚的思想感情面对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接受好的教育。
3.着力校规校纪建设,以严格的制度管理人。“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经过不断探讨、摸索,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各项规章制度,这是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手段是正面引导,但是这种教育方法只是倡导,不带有约束性。所以还要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由他律变成自律,最终养成良好的习惯和素养。
三、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在中职学校建设中的作用
素质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思想品格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中职学生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以及创造思维。置身于良好的校园文化中,学生的集体意识增强,实践能力也得到锻炼。建设轻松活泼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在愉快的环境中获取知识,提高自我修养,培养良好的素质。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中,学生与教师都是“主人公”,学生与教师都需要积极参与。教师与学生充当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品格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者应当提高自身修养来影响受教育者。学校应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校纪校风,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作者:张新蓉 单位:西藏山南市职业技术学校
第五篇: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校园环境建设
[摘要]在中职教育工作中,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职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人文性与职业性的统一,同时不断创新校园环境建设,完善教学基础设施,以此来不断提升教育工作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主要对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校园环境建设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环境;中职;探讨
在中职学校文化建设中,校园环境建设是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学校要坚持以社会文化为背景、校园为阵地、学生为主体,让师生共同进行校园文化以及校园环境的建设。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充分优化教学资源,建设良好的网络环境,优化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来不断推动校园文化的形成。
一、中职校园环境建设的功能探讨
中职校园环境的建设具有自身独特的功能:首先就是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主要包含学生从事职业的荣誉感、热爱本职工作以及敬业乐业等情感,学生形成职业情感,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发展。在校园文化长廊、橱窗以及相关的实训基地等传递职业文化以及企业文化,以此来让学生获得人生经验,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其次就是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十分重要,校园环境建设是职业指导的有效途径。因此中职学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媒体资源进行宣传,让中职学生了解自身的就业方向,同时对相关企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最后是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心理产生凝聚作用,以此来不断激发学生对学校的认识,能够维护学校的责任感,不断引导学生形成使命感和归属感,不断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中职学校校园环境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来说,其中包含了校园的建设设施、园林绿化、校舍、教室以及体育场等,并且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校园文化的物质体现。中职学校要不断地完善建筑设施,对校园的环境进行建设,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客观物质来说,在经过了教育者根据相关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后会将其中的内涵充分展示出来,从而让校园建筑物以及人文环境活起来。对于中职学校来说,提升环境建设,将会在环境中展示出学校的文化气息,能够对学校的价值取向以及志趣爱好等有一个深入的展现,这也是中职学校办学的理念以及精神文化的显示。中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地体现出职业性,并且也符合职业学校的育人特点,能够充分表现出青春的活力和热情。中职学校务必要进行全面的规划,合理地进行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保证教学理念以及校园文化的展示,不断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
(二)优化配置教学资源
中职学校必须要统一安排,能够对图书馆、体育馆以及实验室等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以便于充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实训基地的建设非常重要,其中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利用工学结合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实训以及对外服务实习,同时利用现场模拟教学组织来进行设计,提出一个与实际岗位较为贴近的技能训练空间。在环境设计方面要让学生感受到处于真正的职业环境中,能够让学生自主进行设计、探索以及开放等,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在实训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不断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
(三)建设校园网络平台
对于校园网络平台来说,就是在学校的范围内,遵从一定的思想以及理论指导,从而为学生的科研、教学以及管理等工作提供资源,不断促进其信息的交流,建立完善的网络系统平台。校园网络平台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信息化空间,实现信息化教学,同时也会与社会各界进行信息的交流以及联系,不断促进学生以及教师的学习与工作更加开放与灵活,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在中职校园网络平台上要增加一些服务功能,不断为师生提供全面的优质服务,要将学校的规定以及政策等公布其中,让学生对学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让学生在平台上找到需要的学习资料等,以此来不断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综上所述,学校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完善校园的环境建设工作,以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断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易梅香.浅谈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与中职生的自信心[J].科技创新导报,2010(17):40-41.
[2]卢永刚.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探讨[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09(12):50-51.
[3]严凌锋.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对策与实践[J].职业,2014(2):30-31.
作者:尹超 单位:江苏省灌云中等专业学校
第六篇:新媒体下校园文化建设分析
[摘要]新媒体的出现为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其传播迅速、互动方便等特点也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但是新媒体的出现也为学生带来了多元化的价值理念,威胁到学生自己之间的信任和友谊,甚至各种心理问题。在新媒体下,学校要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建设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还要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加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基础。就如何在新媒体下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校园文化;建设
近几年,微信、微博、ins等社交软件的火热兴起,带来了新媒体这一概念的关注。新媒体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席卷了社会各界,学生作为新兴媒体的一大承载群体,必然参与到新媒体的潮流中。但是学生的思想观念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新媒体带来的影响,那么学校就要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从信息素养、软件设施、硬件设施等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素质,构建一个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体系。
一、注重校园合理布局和建设
要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需要学校进行各个部门的统筹安排,充分发挥好各个部门的作用。制度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是不可或缺的,是维系校园各个部门协调发展和校园秩序的保障。校园文化的传播需要明确目标,以发挥各个部门和人员的优势,促进校园应有的健康、积极氛围的营造。如果一个学校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干净整洁,且具有特色的建筑和良好的学习氛围,那么在这个学校学习和生活的师生就会有着怡然自得的心态,在审美中陶冶情操、学习和教学。校园的新媒体建设要与学生的需求相符合,在设施、设备上加大资金的投入,满足学生和教师的求知和教学要求。扩大校园内网络信号覆盖范围,能够满足学生和教师随时查阅资料、交流沟通的需求。提高校园文化传播的影响力,用丰富的内容、高雅的艺术、先进的思想充实校园新媒体传播内容,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提高素养以消除鸿沟
选择、理解、创造、评估、制作等能力的具备,是人们面对媒介信息时的媒介素养。目前,高职校学生群体中存在一种“信息沟—知识沟”现象,对于这种现象的消除,必须使学生的媒介素养得到提高。新媒体的发展,为学生在网络中带来了更多的独立和自由,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发表意见和言论。但是作为受到高等教育的群体,学生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学校也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和道德素养,建设文明的媒介和校园环境。开设新媒体的信息讲授和媒介素养课程,提高学生对新媒体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对新媒体的应用和辨别能力。学校还要举行信息技术的培训,开展网络互动、文献检索等活动,提高学生对新媒体带来的信息的辨别力和抵抗力。除了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还要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让学生对现实和虚拟有明确的区分,能够自觉地进行网络环境的净化和维护。例如学生在使用微博、微信这些新媒体社交软件发表自己的言论时,要拒绝语言网络暴力,不仅自身语言、行为得体,对于他人语言暴力的行为也要给予批评和纠正,为和谐网络环境的形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创新校园文化内容
新媒体之所以能够吸引学生不仅仅是因为载体新颖,更多的是有趣、潮流、新鲜生动的内容。校园文化的建设要考虑这一特点,在内容上进行创新,建设一个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系,引起更多学生的喜爱和热情。高校都有校园网,可以借助这一载体进行社会问题、热点的交流和探讨,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凝聚师生的智慧。学校可以建设具有引导性、科学性、知识性等特点的综合型网站,主动进行阅读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关注学生的阅读需求,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新的途径。在内容创新上可以多注意学生需求,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加入学生关心的问题和内容,让学生在校园网上进行阅读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新媒体的新在于它的全员参与,那么新媒体下的校园文化的建设就不只是学校领导和员工的参与,还需要学生这一主体的参与。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积极投身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学生是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群体,学校要发掘这些极富潜力的学生,让他们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增添魅力。每一个学生都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抹独特的风景,都可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成长,通过新媒体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学生对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独特的发展眼光。因此,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利于集思广益,赋予校园文化鲜明的时代精神和特色。总之,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网络文化的发展已经势不可挡,那么学校就要利用新媒体这一平台,凝聚师生的创造力,形成良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思想成熟,为学校以后更好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昌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J].闽江学院学报,2012,33(6):131-134.
[2]崔敏,黄育荣.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河池学院学报,2013,33(1):85-88.
作者:杨舒 单位: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第七篇: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分析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培育学生正确思想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影响。而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思想行为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生思想行为意识形成的主要外部环境。校园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紧密联系,两者具有明显的互动性及相互促进性。基于此,本文分别论述了校园文化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以及思政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利影响,并且对如何加强两者之间的互动提供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关系;互动建议
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有明显的差别,但其开展的目的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两者相互促进,互为支撑,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中坚力量。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必须加强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经研究发现,思政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核心内容,校园文化活动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两者具有明显的互动性。院校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性研究有助于提升院校教育水平,构建和谐校园。
一、院校文化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分析
1.校园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院校的校园文化是沉淀而成的,主要体现在师生的精神风貌上,能有效指导学生的行为和意识。校园文化基本表现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上,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师生的思想行为。校园广播、社团活动等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形式,能为师生营造一个具体、向上、积极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延伸,通过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宣传先进人物事迹、开展和谐校园建设活动等,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更多的载体。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加快了和谐校园的建设力度,还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创造更多的表现手段。
2.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帮助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以便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指导学生的行为意识。当前的学生基本上是在信息社会下成长起来的,受信息网络的影响严重,其思想受到多种文化的冲击,思想观念产生了严重偏差。为了有效降低腐朽思想对学生的影响,必须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教育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利影响
1.思想政治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核心内容,也是其重要的理论依据。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已经十分完善,形成了系统的行为指南和道德标准,并且已经深刻地融入到学生的思维中,形成明确的标准。而校园文化就是以正确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为准则来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因此,校园文化具有明显的思政教育意义,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加深道德行为规范对学生的影响,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
2.思想政治教育是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渠道校园文化建设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导,同时,思政教育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渠道。近些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教育形式,提高了思政教育的效率,为校园文化建设拓宽了渠道。思想政治教育正以系统的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提高整个院校的精神面貌,促进校园文化发展。
三、推动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建议
1.开展多种文化活动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可以实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引导,其政策与方案不尽相同,应该根据不同校园的基本情况而定,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不论文化活动的形式多么复杂多样,其目的就是宣传党的先进思想理念,从而营造良好的校园政治文化氛围,确保学校在各种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都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
2.加快互动队伍建设为了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拥有一定的组织基础,保证思政工作开展的有序性和高效性。院校党组织是思想政治活动开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在加强校园文化与思政教育互动的过程中,应该以院校党组织为核心,开展具体工作。校园文化建设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方向,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并在长期的坚持中形成。因此,为了实现校园文化的发展目标,必须建立一支包含教职员工、学生干部以及党员等优秀的思政队伍。总之,院校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促进,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实现教育目标。校园文化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为思政教育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而思政教育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增加了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保证了校园文化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蔡秀平.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研究文献综述[J].青年与社会,2014(12):176-177.
[2]高彩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研究[J].才智,2016(3):73.
作者:张红霞 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第八篇:数字媒体环境下微电影与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随着数字新媒体的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功能越来越多,这就为“短、精、快”的微电影发展提供了平台与契机。而同时,校园微电影作品也由于投入成本低,娱乐性、趣味性强而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微电影在校园中已于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作品数量激增。但所有事情一分为二,怎么样规范及指导学生创作微电影作品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挑战,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微电影;校园文化建设;数字媒体
一、微电影与校园文件建设的关系
1、微电影在校园的兴起大学生作为新思潮的引领者,在科技日新月异,网络充斥着校园的今天,微电影的制作特点决定了它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的新宠,成为校园文化的新时尚,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和追捧。人人皆可以参与制作,人人皆可以成为导演及演员的微电影,非常适合大学生们表现欲望的展现,他们拥有梦想的翅膀,具有创作的激情,同时也能够熟练运用数字新媒体,这些特点决定了微电影在校园的异军突起。近年来,电影协会及各级组织相继举办了中国大学生微电影节等大赛,为大学微电影的繁荣锦上添花,据不完全统计,每届大赛都征集到大学生作品一千多部,这体现了微电影已遍地开花,大学校园进入了微电影时代。
2、微电影校园文化的主题类型作为大学校园的新事物,微电影也深深带有校园文化的烙印,校园文化中永恒的爱情故事、怀旧主题以及后现代主义等题材也都体现在了校园微电影的创作中。爱情主题作为微电影最常用的题材,尤其对于年轻的校园学子们,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大学生们从自身的故事出发,用独特的视角来诠释校园爱情以及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校园影片中体现的爱情,不受一丝一毫世俗的干扰,解构生活主题,独保留纯爱,这正是青春的一种绽放。再就是怀旧主题,也是微电影青睐的题材。怀旧是一种初始情感,在现实的压力山大面前,人们往往留恋过去美好的时光。微电影《老男孩》堪称校园怀旧主题的经典之作,影片中清一色的校服、随身听、传统的游戏机、录像带及李春波的《小芳》等等,无不体现了浓郁的怀旧色彩。作为90后的大学生,他们在成长中的烦恼,他们对政治、社会的漠不关心,也多多少少的渗入微电影的创作,在情节中,他们往往摒弃主题叙事,更倾向于个性描写的小感、小悟,这种小生活拒绝深度的微电影,正是后现代主义快餐文化的一种写照。
二、微电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微电影通过直观的视觉元素把校园文化与故事情节巧妙结合,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着学生们的思想,这种新的媒体形式,能充分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尤其再与微信、视频网站等的互动,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校再在适当的时机定期举办一些微电影的评选活动,积极引导其传播正能量,把握学生思想发展脉搏,这样,及扩大了校园文化多样性,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也扩大了校园文化的对外影响力。
2、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我们在校园中文化建设中,鼓励发展新的校园文化,比如微电影这一新生事物,学生通过导演、分镜、拍摄及后期处理这一系列的微电影制作活动中,既锻炼了能力,发挥了个人价值,使其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悟。更增强了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在整个的团队制作中,体现了合作精神,达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内容。
三、微电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状及出路
虽然校园微电影在新媒体时代如火如荼有了跨越式的发展,但因为一些原因,也存在着一些困境及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专业水平偏低,题材老套近年来,由于校园微电影突飞猛进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比较不错的作品,比如北京大学的《星空日记》三部曲等等,但大多数校园微电影作品制作水平低,剧情老套,演员不到位,作品质量偏差,精品很少。这一方面在于大学生们的制作水平不够专业,创作普遍以小团队为主,有时候甚至两三个人搞定,制作剪辑、后期处理有的甚至现学现卖;另一方面就是大学生们制作微电影基本是靠兴趣爱好,无资金,无分镜,无专业器材,也缺乏专业的录音设备,这就导致了画面粗糙、没有机位、声音不清晰等缺陷。再就是对学生而言,学业才是第一位的,制作微电影基本都是课余活动,用零碎的时间去拼凑出优秀的作品,也是有很大难度的。这就决定了照比社会专业制作团队,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2、创作团队难以传承及传播困境困扰校园微电影发展的另一个困境就是创作团队的难以传承,一部优秀的作品背后肯定会有一批优秀的创作团队,而大学生在校时间也就是四年,在四年的时间里,除去保证正常的学业时间,组建团队,拍摄制作微电影的时间往往捉襟见肘,就算是克服时间困难,出了一些优秀作品,但主创人员也会随着毕业而解散,去就业,去找工作糊口,除非进入专门的传媒公司,否则很难再进行微电影创作。再就是微电影的传播问题,也是影响质量的一个原因,微电影不同于大电影,可以卖票房及转播等进行收益,而微电影的“微”决定了其传播只能网上进行或者互相拷贝传播,这就很难见到效益,在国内,人们已经习惯了免费,付费观看微电影基本是个死胡同,要么就是插播广告进行收益,而微电影如果点击率上不去,传播不佳,也很难吸引广告商的介入。只投入无收益,这也是校园微电影很难有高质量作品的一个困境。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要从自身出发,不断提升专业制作水平,加强质量,发挥校园文化的优势,走一条校园特色的道路,才能制作出优秀的作品,再就是学校推波助澜,利用数字媒体、影视编导等专业积极引导校园微电影的发展,建立工作室模式,通过以赛促创、与企业行业合作,以项目拉动,走一条商业合作化的道路,研究经济效益,增加创作团队收入,这样才能有更好的驱动力去创作。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定能走出困境,走出校园微电影自己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钱铮.新媒体环境下微电影与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冶金教育.2015(3):49-51
[2]刘瑞红、杨博、李晓蕾.校园微电影的创作与实践研究[J].电影评介,2015(5):85-87
[3]高强.大学生微电影创作与校园文化建设[J].黑龙江教育.2014(4):59-60
[4]丹.格斯基.微电影创作:从构思到制作[M].刘思译.文汇出版社.2012
[5]玄晓霞.微电影的校园文化表达与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24-36
作者:王来哲 单位: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