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探析(4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探析(4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第一篇: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途径

摘要:红色文化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开拓了空间,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只有把红色文化纳入校园文化整体布局,红色文化才能与当今的主流文化有机结合,红色资源也才能有效地进校园、进课堂,凸显中国特色和文化内涵。在整体提升校园文化和课堂文化品质的同时,实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校园文化与课堂文化有机融合并协调发展,提升文化教育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职;校园文化;融入途径

红色文化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不竭精神动力,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积极、健康、向上的作用,传承和发扬革命红色文化对培养高职大学生肩负重大历史使命和责任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忽视红色文化的教育和传播,甚至有人认为红色文化过时,失去当代价值。如何将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值得我们不断探索。

1红色文化的导向功能

1.1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红色文化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行艰辛探索,结束了“三座大山”奴役中国劳动人民的历史文化,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开辟了民族发展的新纪元,为继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指明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它是共产党带领群众不断艰苦奋斗、向前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使祖国走向富强繁荣和人民幸福,彰显共产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它对培养高职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觉悟,坚定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崇高的共产主义科学信仰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1.2加快中国梦步伐红色文化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精神动力,集中体现一个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耐以生存和发展,主导大学生思想观念,激励大学生在共产主义理想的指引下不畏困难、奋发有为,积极进取,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成长成才,为将来踏入社会对国家和民族繁荣作出应有贡献,推进现代化建设,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步伐。

1.3培养大学生德育素质中国之所以能够在曲折的恶劣环境中不避艰险,不屈不挠,艰难尝试,为的就是民族繁荣和昌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不惜一切,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靠的就是精神,包括井冈山精神、爱国精神、雷锋精神、奥运精神等。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高职要努力在校园内弘扬红色文化中的这些精神,红让色精神转化为大学生行为,在校园内形成正能量,对培养大学生的德育具有导向功能。

2新时期高职校园文化的发展现状

当前,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也在不断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高职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校园精神与氛围的集中体现,它引领校园风尚,以培养学生德育为导向,影响着广大师生思想和行为。?但是高职院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困境。

2.1校园文化主导作用减弱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一直受到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一些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建立长效机制,不会因为领导的变化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发生变化,也不会由于领导重视或者不重视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发生变化,在漫长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构随时代的前进和任务的变化而发展、丰富和完善。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快速的发展,文化传播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文化交流便捷,各国尤其是美国,凭借自己的强国优势、科技优势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传播各种西方文化以及大众文化、网络文化等不良信息,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如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大众文化带来的金钱至上、唯利是图,西方文化的享乐和自由主义等“非主流文化”影响大学生艰苦奋斗,减弱了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制约着校园文化“三育人”功能的发挥。

2.2校园文化中红色文化缺失党和人们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创造出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也塑造出兴国强国的精神品格,形成了崇尚精神的优秀革命红色传统文化,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奋斗历程中,成为现代化建设特有的精神力量。这些革命红色传统文化和精神品格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积极、健康、向上的作用,传承和发扬革命红色文化对培养高职大学生肩负重大历史使命和责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高职教育的建设与发展,许多高职教育模式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能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出现高职院校领导、课堂和校园文化建中忽视红色文化传承。如一些高职院校的领导只注重专业课程建设;思政课教师红色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足;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中,只注重学生的兴趣和操作能力培养,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更只注重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无视或轻视红色文化传承与接受,导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识模糊,在置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缺乏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奋力前进的精神。

2.3校园文化价值取向低俗从实际情况看,中国是一些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重要目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正受到各种各样的威胁和挑战,低俗、”非主流“文化,特别网上一些组织恶意传播精神上的鸦片,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这样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与新时期社会风尚不相适应,许多大学生存在着金钱至上、见利忘义、诚信缺失、奢侈浪费等低俗价值取向,导致大学生缺乏责任感,迷失精神方向,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出现。其次,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学习上,缺乏刻苦钻研的毅力;在生活上奢侈浪费;在工作上遇到问题和困难选择逃避。一些大学生课桌文化、寝室文化低俗,甚至道德败坏,文化价值取向功利、低俗。

3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途径

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除契合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外,还需结合高职优势,弘扬红色文化,强化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特殊价值的理解。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有五大途径:

3.1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主体优化高职院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红色文化教育的价值,将红色文化纳入高职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制定红色文化教育发展计划、方案等。同时,要组建红色文化教育保障机构,由校党委副书记负责,配备红色文化教育专门组织机构,如学院宣传部、思政课部、团委、学生科等,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如宣传部应负责学院网站“红色文化”专栏建设、校园广播红歌传唱、红色电影播放等;思政课教师要有扎实的红色文化理论知识,创设情景,提高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红色文化知识;团委宜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革命烈士陵园,开展红色文化知识演讲比赛、红歌比赛等;院系学生科、辅导员和班主任应开展红色文化主题班会等。

3.2培养教师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课程资源的能力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只有进入课堂,进入师生活动过程,与学生发生互动,才能最终体现课程资源的价值。思政教师必须具备开发红色资源的能力,像著名战争、革命事件、名人故居、纪念馆等。同时,充分发挥已开发的红色资源应有作用,让它们进入课堂,为教学服务,更好地促进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思政课教师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第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第二,创新教学手段。第三,创新教学方法。

3.3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为了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还必须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学校可以邀请红色文化研究者来校宣讲爱国英雄和革命历程;在全校开展红色文化征文并设奖项,鼓励学生领悟红色文化精神实质;利用学校宣传栏板报弘扬红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以校园广播台为基础,在校园内传播红歌;开展红色文化知识竞赛、红色文化演讲比赛、红歌比赛等,让学生学、思、讲、唱;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纪念馆、烈士碑,缅怀先烈的革命斗争历程;利用国庆节、抗战胜利纪念日在校园举办红色人物、事迹展览会,或邀请抗战纪念馆来校展览红色文化精神等,让红色文化深入每个学生。

3.4发挥校园网络传播红色文化主阵地作用当前,很多大学生对本校网站关注度高,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借助校园网传播和交流的便捷性帮助学生理解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要规划建设好校园红色网站,建设红色文化论坛、QQ群、微信、微博等红色文化交流平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建设网络红色文化教育队伍,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分层指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目的;建设红色电影栏目、革命先进典型人物和事迹专栏等,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定期更新红色文化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阵地;此外,必须加强对网站的监督和管理,明确网站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使红色文化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3.5整合区域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学校要与本区域红色文化教育单位协商,让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基地免费对学生开放。在高职思政教育教学中,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红色景区,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高对红色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学院要发挥高职思政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挖掘本地区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开展课题研究;高职红色资源协会如邓小平协会和延安精神研究会,要掌握扎实的本土红色文化知识。这两个校园团体(思政教师和协会)是高职红色文化的教育者和传播者,应团结协作,经常组织师生到校园、红色教育基地、企业等宣讲红色精神,使学校成为当地红色文化的传播中心和当地红色精神的高地,真正将本地区红色资源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黄光文,朱龙凤.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红色文化传承[J].求实.2008,(06).

[2]渠长根,翟佼.思想政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的另一视角[J].学习论坛.2009,(04).

[3]李建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今社会思潮———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研讨会述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05).

[4]周玉清,王少安.试析社会主义大爱精神[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作者:邹厚亏 单位: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第二篇: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现状与对策

摘要:在素质化教育时代下,校园文化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现状与对策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对策

在现代化的发展时代下,我国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量已逐渐增加,因此这便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人们对学校教育的重视与关注。其中,在高职院校的教育发展中,有效建立校园文化对促进教学的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浓厚而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和提高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现状

1.缺乏对校园文化的充分理解对于一些高职院校来说,其在发展的道路上始终只注重学校的硬件建设、招生就业工作等,而对校园文化的建设缺乏一定的认识与理解,使其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未曾将校园文化纳入到学校的发展目标中,而这一现象的存在则造成学校领导不能准确认识到校园文化对学校建设的重要性与意义,从而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院校的发展。此外,一些高职院校虽然有将校园文化的建设纳入到实际工作中,但大多数校园领导人员认为该项工作是学工人员的责任,而与学校其他人员没有直接的关系,从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校园文化与高职院校教育目标产生脱节的现象,并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教育的功能与作用。2.缺乏必要的人才保障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其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系统工程,其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增加,为了有效建设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其需要品德高尚、学有所长的管理者,但是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中,其大都缺乏配套的人才队伍,在校园文化教育中大多数学校都缺乏专业性的教师,其中大多数高职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都不是很强,且都缺乏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同时,由于相关校园文化的管理人员素质也不高,因此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校园文化的有效建设。3.缺乏明确的校园文化建设定位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中,一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仍然无法有效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大多数领导人员对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认识仍过于肤浅,一些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也存在着跟风的现象,甚至不根据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盲目效仿普通高校,使其在教育方式上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致使高职院校本身就缺乏实质性的文化内涵。

二、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对策

1.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规划在高职院校中,为了有效地实现学校育人的目标,校园领导人员首先应在认知上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与关注,并从根本上加强对此问题的研究,以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对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性。在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重要性的前提下,高职院校应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并通过对其建设的原则、思想、组织机构等方面进行明确的制定与规划,从而进一步为校园文化的规范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此外,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宣传力度在其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校园中的各个成员都加入到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活动中去,从而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公建的意识。2.加大对校园文化教育队伍的建设在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首先应加大对校园文化教育与管理队伍的建设,以挑选德才兼备的教育人员与管理人员作为校园文化的引路人。同时,学校应培养素质型人才,并积极鼓励学校成员加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以利于其在校园实践中得到一定的锻炼。此外,学校方也需利用学校的硬件设备来激励学生进行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将相应的准则应用于实践中去。3.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文化制度,以通过对学校的规章制度、科研、管理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相应的确定,从而进一步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这对校园文化的构成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在现代化的发展下,学校还需改变传统式的教学模式,以采取创新型的文化理念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并根据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来促进高职校园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其需加强对校园文化的重视与关注,以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促进高职校园的健康发展,对提高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作用与影响。

参考文献:

[1]庞建民.现阶段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5,4:84-87.

[2]周芸.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现状及实施对策[J].企业导报,2011,19:199-200.

作者:于德媛 单位: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八一精神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塑造探析

摘要:校园文化品牌是任何一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价值体现及特色标识,它既是打造特色鲜明高职院校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的价值诉求。八一精神不仅是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也为地处革命老区的高职院校塑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以推进职业精神培养的素质教育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用以八一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来塑造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品牌可以从树立品牌共建意识来营造八一精神育人的文化氛围,开展以八一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彰显第二课堂的功能,注重品牌传播来扩大八一文化品牌的社会影响等途径入手,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打造出真正意义上的特色文化品牌。

关键词:八一精神;校园文化品牌;红色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校的灵魂,是决定学校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每所学校的校园文化性格是否鲜明,文化生命力是否旺盛,成为打造校园文化优质品牌的关键性因素。由于办学定位的偏差和职业教育产业化的冲击,当前不少高职院校追求职业技能教育而忽略职业精神教育,反映出校园文化建设的失衡,探索培养职业技能精湛与职业精神优良的应用型人才成为高职院校亟待破解的难题。江西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八一精神是江西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也为地处革命老区的高职院校塑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推进职业精神培养的素质教育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

一、校园文化品牌塑造的意义

校园文化是校园一切文化现象的总和,包括以校园建筑风格、陈设布置和校园环境来呈现文化特质的物质文化,以全校师生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各项规章制度为呈现方式的制度文化,以校训、校园精神来呈现全校师生精神面貌特质的精神文化,以全体成员日常行为方式与态度为具体体现的行为文化等诸多方面。品牌最初是一个市场销售概念,“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或设计,或是他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藉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1]对于学校而言,校园文化品牌是任何一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价值体现及特色标识,是一所学校生命力与吸引力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塑造校园文化品牌对提升学校办学内涵,形成高职院校持续健康的发展和培养拥有可持续职业发展能力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打造特色鲜明高职院校的必然要求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文化气质,在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中有着重职教论坛/2017.5要的作用,承载着传承和创新先进文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当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的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彰显办学特色成为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2],“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3]这意味着每所高职院校都要有清晰的办学定位,具有各自独特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主动追求和发展自身特色,以特色提升学校竞争力和自身更大发展的办学战略。任何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都受到办学历史、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形成不同的办学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是每所高校的特色标识,“区别于其他”是校园文化品牌的关键要素。研究型大学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功能,成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上,应充分展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应该展现高职教育的职业特征、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特点,形成高职校园文化品牌独有的基调。

(二)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的价值诉求

“大学精神是大学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大学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4],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都是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累的重要财富,是学校办学资源中的无形资产,是影响学校综合实力的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要素。校园文化品牌的功能在于将品牌孕育在校园文化的土壤中,让校园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要立足于大学精神的建构和发展,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它承载着师生的理想、追求、信念,“集中反映了一所高校办学理念、文化氛围、道德水准、精神风貌和个性特征”[5],是大学生命力的集中体现。大学精神渗透到学校活动的各个方面,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变化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当然,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为大学精神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学精神在学生理性思维能力逐步走向成熟的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引领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是从学校传统文化或地域历史文化资源中继承和发展起来的,通过不断向外辐射、延伸,不仅能够较好地体现高校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而且体现着高校的文化价值诉求。

(三)增强全校师生凝聚力的核心内容

校园文化是反映一所学校的特色与文化品牌的最佳体现,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实践而凝练的结晶,成为人们心灵的粘合剂,使所有师生员工对学校产生心理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校园文化具有引导师生员工形成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状态的功能,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校风、校训,都极大地体现了学校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传承,最能体现凝聚力和向心力。校园文化品牌的形成有助于推动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将学校的文化传统渗透到每一个师生员工的精神灵魂中,促使师生对学校的教育目标和行为规范达成共识,营造适应社会具有职业素养的人才培养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达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从而激励全校师生自觉朝共同目标努力。

二、八一精神是塑造校园文化品牌的重要资源

江西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拥有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等众多的中国革命精神资源,“坚定信念、听党指挥、为民奋斗、百折不挠、敢为人先、勇于创新”[6]的八一精神则承载了我党我军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史,它上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美德,下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等中国革命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地处江西的高校将更加直接受到以八一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的浸染,尤其是当今大学生从外来文化产品中获得精神愉快的同时,一体化意识容易逐渐削弱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尤其必要,八一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为校园品牌的塑造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文化资源。首先,八一精神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本源性优质资源。八一精神的思想内涵和先进文化价值,折射出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和对党的坚定信念是八一精神的根本要义,南昌起义的领导者们能在血雨腥风的笼罩下,敢于坚持真理,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演绎出伟大的八一精神,正是凭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信念,翻开了中国革命崭新的一页。中国共产党在创建人民军队、领导人民军队和革命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为人民的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南昌起义鲜明地提出实行土地革命,废除苛捐杂税,始终践行着维护工农利益,为广大人民利益而奋斗的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在南昌起义中所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政治立场、价值追求和精神品质,不仅为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精神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极好的优质文化资源和本源性理论支撑,有助于形成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其次,八一精神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优秀文化根基。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7]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必然体现优秀的革命文化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相统一。八一精神集中体现为南昌起义所承载的精神形态,承载着听党指挥、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敢于胜利的精神内涵,承载着革命志士英勇牺牲、献身使命的的革命气节,成为区域乃至全国重要的政治优势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南昌起义部队在向广东进军途中,遭受了国民党军队的围攻,面对部队损失惨重,有些人思想开始动摇而离开了部队,经受住严峻考验的起义军为了坚定的信念坚持革命斗争。起义军南下失利后,和等在孤立无援、军心涣散的严峻形势下,教育部队正确对待暂时的黑暗,只要保持实力,革命就有办法。这支部队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斗争,转战闽粤赣边界,发动湘南起义,走上井冈山与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合,共同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南昌起义展示了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面对强暴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是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升华。八一精神不仅是先进的文化,更是优秀的教育资源,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指导和文化资源。浸染着红色文化资源的高职院校通过充分利用八一精神的影响力教育和激励师生,培养他们的职业精神,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能够增强育人特色和校园文化特色,展示高职院校红色文化的育人品牌。再者,八一精神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历史厚重感。以八一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是历史文化遗产,更是优质的教育资源。镌刻着南昌起义印记的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位革命者的英勇事迹都生动地展示着中国共产党人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诠释着共产党人信念坚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思想境界和忠于党、忠于祖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校园文化品牌的塑造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在革命的硝烟中诞生了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人民军队是南昌起义的伟大历史功绩,起义军在南下途中,尽管大多数人牺牲或失散了,但留下的部队经过战与火的洗礼,成为后来创建工农红军的骨干力量。通过弘扬八一精神在校园里营造传承红色文化的氛围,以润物细无声的浸染帮助青年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以八一精神塑造校园文化品牌的实现路径

历史和现实证明,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先进政党品质于一身的八一精神,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和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又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要资源。针对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提升全面职业素质为要素的培养目标,地处江西的高职院校用以八一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来塑造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品牌,将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精神培养有机结合,有助于打造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树立品牌共建意识,营造八一精神育人的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品牌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品牌建设意识不仅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与追求,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构建校园文化品牌最重要的是学校要树立品牌意识,充分认识到塑造校园文化品牌的重要性。“校园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土壤,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无疑对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的养成将产生重要影响。”[8]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有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它贯穿学校各项工作中,包括管理者的科学规范管理、教师的主动参与、学生的积极融入,以校园文化品牌为抓手对教育理念、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学科建设等进行整合,只有多方共建,形成合力,才能形成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育人氛围。首先,重视八一精神的研究与成果运用。将八一精神有机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引导和组织八一精神文化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在品牌的具体研究开发过程中,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地理位置和学校实际,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研发重点和研发路线,重点开展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具体研发过程中,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实际,通过设立八一精神研究的相关研究机构或组织研究团队进行具体研究,大力开展以八一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的研发工作,深化红色文化教育的研究,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为红色文化进校园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其次,利用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校本课程传播和弘扬八一精神。地处江西的高职院校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将八一精神贯穿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在《省情教育》课中专门设置“南昌起义与八一精神”专题,将英雄的革命史实与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紧密结合;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与红色文化教育有机融通,实现八一精神这一红色文化品牌的教育教学价值与育人价值的教学目标;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通过课堂教学内容所体现的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将以八一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教育历史性与现实性有机统一起来。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时代要求,及时将最新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当中,将红色文化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以八一精神为代表的江西红色文化在塑造校园文化品牌中的重要作用,各高职院校还可以精心开发具有红色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编写校本课程教材,如《八一精神与大学生成长》《江西红色文化》《人民军队创建史》等,通过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和教学手段的有效运用,将八一精神与学生的成长成才密切联系,赢得学生的认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校园文化品牌塑造中的重要作用。

(二)充分彰显第二课堂的功能,开展以八一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

高职院校既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适应时展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也承担着传承、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使命。从我国的办学实践来看,往往重视第一课堂的教学而忽略了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使之处于“边缘化”的境地。第二课堂作为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在塑造人格、激发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方面的作用是第一课堂无法替代的,它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更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育环节和构建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意志,强化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和知识的运用能力的提升以及帮助学生锻造良好的职业精神。首先,第二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引导”和“养成”,通过第二课堂以八一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的开展,无论是设立“八一讲坛”、组织红色文化宣讲团,还是学生社团活动,大力宣传八一精神和江西红色文化,发挥八一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例如利用重大红色历史实践纪念日和八一建军节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教育主题活动,红歌比赛、演讲比赛、党史知识竞赛、革命诗词书写比赛、讲党史故事比赛、中国革命精神图片展等等,提高学生的爱党、爱国意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深刻理解八一精神中坚忍不拔、敢于担当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其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活动。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身心的健康。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与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共建活动,建立稳定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或德育实践基地。由于江西红色文化资源异常丰富,是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博物馆,江西高职院校在利用社会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南昌拥有多处与南昌起义历史有关的革命旧址,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和社会实践,通过观看历史图片、实物,走访红军老战士和历史亲历者的后代,使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实践常规化,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悟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同时,革命传统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历史,更重要的是如何践行红色文化教育。通过组织青年学生到革命老区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老区人民,促进红色文化教育由感知上升到认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并付诸于行动,增强学生健全人格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注重品牌传播,扩大八一文化品牌的社会影响

校园文化品牌只有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同才能称之为“品牌”,“一个品牌的核心在于其内在价值,要让绝大多数人对其产生强烈的认同感”[9]。有效的品牌传播推广可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打造以八一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的校园文化品牌,需要得到全体师生员工的价值认同和引发思想共鸣,并使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因此,校园文化品牌的传播需要加大宣传推介来扩大其影响力。首先,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作用。新媒体以其虚拟性、交互性、时代性的特点成为青年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渠道,既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和更多的表达渠道,也成为师生思想交流、知识探究的沟通平台,极大地丰富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生活,赋予校园文化新的特质,在校园文化品牌传播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让新媒体更好地契合校园文化品牌的传播,展示学校的个性媒体与办学特色,成为当今校园文化建设的新任务。既然新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了立体的多视角教学环境,创造了多样化的学习空间,那么完全可以将八一精神、江西红色文化、党史知识等教育资源运用新媒体创新校园文化产品(如动漫、微课、微电影、歌曲、图书、游戏等),通过丰富的表现形式使校园文化产品更具感染力和渗透性;通过微博、微信、贴吧等平台进行有效互动,以八一精神、红色文化为主题组织一系列“微”活动,发动师生广泛参与,打造校园主流文化。其次,注重多种媒体的融合实施品牌推广。随着新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加强传统主流媒体的升级改造,实现新旧媒体间的资源共享、融合发展势在必行。成功的校园文化品牌能够渗透到每位师生的内心深处,它不仅是精神层面的一种认同,还需要有物化的标识。如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学术报告厅、校史陈列馆及文化娱乐场所要重点展示校园文化品牌的内涵及历史发展;校园景观(图书馆、教学楼、学生宿舍、教室等)要有醒目的文化标志;充分利用校报、校园BBS、广告栏、宣传橱窗、海报等宣传阵地及校园各种媒体,对全校师生进行品牌宣传,传播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同时,学校要重视媒体就校园文化品牌的对外宣传,加强蕴含校园文化品牌特质的文化活动报道,引起社会对校园文化品牌的关注,扩大其社会影响,提高校园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出真正意义上的特色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和控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607-608.

[2][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4]展立新.大学精神释义[J].教育学术月刊,2016(1):3.

[5]傅文第.用大学精神引领文化校园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5(12):64.

[6]叶桉.八一精神内涵的概括表述[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4):29.

[7].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

[8]舒醒.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德育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2(36):57.

[9]陈巍.论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1(5):94.

作者:舒醒

第四篇:阅读推广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从分析阅读推广研究入手,得出目前我国开展阅读推广的主力军是图书馆的结论。而高职院校具有培养人才的特殊性,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开展全员阅读推广。高职院校可通过物的载体设计、人的制度行为、校园社团文化活动渗透,将阅读推广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关键词:阅读推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阅读推广在我国推行的现状

(一)阅读推广在我国推行的情形

“全民阅读”被写进2013年至2016年召开的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全民阅读”还写进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等重要文件中。仅此一端,便足以说明我国政府对全民阅读的高度重视。从理论上说,我国的全民阅读推广工作由各级政府宣传、文化、新闻出版部门,各种民间社会团体,各类教育机构以及众多的图书馆、出版单位、传媒机构共同承担[3],可谓人多势众。但在实际工作中,阅读推广重任几乎成为图书馆一家的职责,其他党政部门、文宣机构很少介入,并未形成阅读推广合力,故对全社会阅读风气和国民阅读习惯的形成推动乏力,这是我国国民阅读状况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阅读推广的研究情况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这一点。近些年针对阅读推广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受重视,发表论著也比较多,涉及方方面面。但迄今为止的阅读推广研究,基本上囿于图书馆,讨论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根据彭年冬统计,阅读推广的研究者分布广泛,但主要来自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高校信息管理院(系)等,来自中小学等其他研究机构的仅占5.43%,说明我国阅读推广研究还是以高校和公共图书馆为主力军,其他研究机构还很少参与到阅读推广研究中来[4]。事实上高校和公共图书馆不仅仅是阅读推广研究的主力军,更是阅读推广实际工作的主力军,而图书馆(含各类学校图书馆)以外,除作家热心于推广自己的著作外,其他机构和个人极少参与阅读推广研究,也很少参与阅读推广工作,他们只是在图书馆组织阅读推广时,偶尔参与一下。

(二)高等院校进行全员阅读推广的意义与特点

在社会上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主要是图书馆,同样,在大学校园内经常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也主要是本校图书馆。以2012年上海地区高校读书节阅读推广为例,可以看出其主办者也是各个高校的图书馆,其他部门仅担任配合角色[5]。究其原因,高校各个部门没有充分认识到阅读推广的意义,更没有认识到大学阅读推广与图书馆界实施的阅读推广存在根本性不同点。笔者认为,高等院校的阅读推广与图书馆界实施的阅读推广的不同处,表现在阅读推广的目的、阅读推广的对象、阅读推广的主体、阅读推广的内容和阅读推广的动力机制这样五个方面[6]。这五个方面的不同决定了高等院校对于阅读推广比图书馆界面向全民的阅读推广更加需要、更加重要、更加可行。首先,高等院校的职责是培养人。它不仅要教给大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培养他们适应变化、与时俱进的能力———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年轻人读大学期间要着重培养的能力,就是通常说的教给学生“渔”的本领。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有利于培养其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其终身学习。其次,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骨干。国家未来各个领域、各级机构的领导、骨干都来自今天的大学生。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培养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会对他们未来供职单位周边人群产生积极的影响,产生示范引领作用。因此,高等院校的阅读推广不仅能促进在校大学生的阅读,而且可以为未来全民阅读培养骨干,为营造社会阅读风气造就中坚。第三,高等院校的阅读推广拥有更多有利的条件。阅读推广是大学培养人才的应有之义,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涉及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整个过程、全部环节。这种阅读推广活动的范围更广、人员更多、内容更全面、方法更丰富,应当围绕人才培养进行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实现大学校园内全员阅读推广。

二、高职院校进行阅读推广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高职院校的生源特点

高职院校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既有普通高校的共性,也有其个性,这是由高职院校的特点所决定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征是使学生具备必要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熟练掌握主干技术,侧重实际应用;重视实务知识的学习,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7]。高职院校的教育观念是重视职业技能训练,重视胜任岗位能力的培养,对知识的学习强调的是务实够用。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学校领导与教师都更加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对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有所淡漠。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录取分数大多低于普通高校,因此其生源素质较普通高校要偏低,其最直接的表现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习惯比普通高校学生学习习惯要弱。

(二)高职院校的阅读推广现状

上述几方面的原因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也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阅读。高职院校学生阅读主要存在阅读时间少、阅读质量不高的问题。据调查分析,69%的高职院校学生一周花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不足2小时,46%的学生阅读频率为“一周难得读一些”,只有26%的学生“坚持每天读一些”[8]。据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现,我国国民传统纸质媒体每人每周的阅读时间大约为2.3小时[9]。高职院校有69%的学生每周的阅读时间低于全国人均水平,这反映出高职院校学生阅读时间严重不足。调查结果还发现,70%的高职院校学生阅读目的是为了消遣娱乐、追求时尚或刺激,而为了扩大知识面的学生只占20%[10]。即使在阅读时间不足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学生阅读质量也存在较大的问题。高职院校学生阅读存在的问题,既反映了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弱、阅读习惯差,也暴露出了高职院校阅读推广薄弱,凸显了在高职院校加强阅读推广的重要性、紧迫性。因此,要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阅读能力,高职院校的阅读推广要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要使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充分认识到,通过阅读推广,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有重要意义;要使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职业技能、动手能力培养同等重要。当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面临在校期间没有学习、训练、培训过的新设备时,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决定了学生使用、操作新设备的能力,这时学习能力就是动手能力,就是职业技能。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阅读推广的耦合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定职能,决定了其阅读推广除了一般图书馆阅读推广所举办的活动外,还应当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开展。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促进高职院校校园阅读文化建设,校园阅读文化建设则有利于促进阅读推广。反之,阅读推广也有利于校园阅读文化的形成,校园阅读文化形成又可以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二者相辅相成。高职院校的阅读推广应在校园阅读文化中推进,校园阅读文化应在校园建筑、环境、制度等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出来,在师生的日常行为文化中体现出来,在师生的精神文化中体现出来。

(一)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与阅读推广

在校园文化要素中,物的载体有建筑、器物、绿化植物、各类文件等等。高职院校在物的载体中要突出本校的行业特色、职业特色,促进阅读推广的原则是劝学、劝读、劝行。1.整体规划。校园整体规划要方便学生阅读。如有的高职院校在新校园建设中,将图书馆设计在新校园的中心位置,无论学生从宿舍,还是从教室或实验室都能很方便地到达图书馆。图书馆的新书介绍、讲座等各种阅读推广活动能让学生及时知晓。2.建筑设计。学生活动较集中的大建筑,如教学楼、实验楼、大学生活动中心等,不仅仅在宏观的空间结构、整体风格方面要体现高职院校的行业特色、职业特色,同时也要体现阅读文化,局部的细节设计也要能促进阅读。3.装饰美化。校园环境及建筑室内的装饰,注重校园阅读文化的设计。如有的农林类的高职院校,在校内的每一株植物上都贴上二维码,学生只要用手机一扫,立刻能看到该种植物的名称、用途,所属科、属、种,原产地等信息;有的高职院校将要求学生背诵的经典知识刻在其经常经过的道路上;有的高职院校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定期更换教室墙壁上的张贴物;有的高职院校在学生食堂张贴有关饮食营养、健康养生的知识,引导他们去阅读营养保健方面的读物。

(二)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与阅读推广

文化者,以文化人也。校园文化最终要化育人,把阅读推广融入校园文化最终要在人的身上体现出来。通过阅读推广形成校园阅读文化,进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相关制度来实现。通过制度来落实阅读推广,通过文化来推动阅读推广,是高职院校在开展阅读推广中的特色优势。可将阅读推广融入校园文化最关键的制度有以下几方面:

1.完善教学计划等培养方案。高职院校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要将学习能力融入职业能力的培养中。高职院校不仅要将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也要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贯穿整个育人过程。因此,在每一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都应对学生明确提出阅读的要求,要把学生完成阅读计划的情况作为考核其学业的重要依据。学生只有按要求完成阅读计划,才有可能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目标才不会落空。

2.完善教师、干部的考核方案。要在校园内形成浓郁的阅读文化,教师、干部要为人师表,起到标杆示范作用。只有教师、干部重视阅读、带头阅读,才能引领学生阅读。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职业技能要扎实,而且学习能力也要较强。要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规定教师、干部每年最低阅读量,并将其阅读情况、阅读效果通过适当的方式向全校师生通报。

3.将阅读推广从制度层面渗透到高职院校各个学生社团、各种文化活动中去。阅读不能仅在读书节受到重视,在高职院校的其他文化活动中,如创新比赛、校庆纪念日、创业设计竞赛、职业操作比赛等,都要将阅读作为其中的一项规定内容。各种社团都要结合自身性质,开展富有特色的阅读活动。

4.建立完善奖惩制度。对上述方案制度不仅要建立完善,更要切实执行。一打纲领不如一个行动。制度制订得再完美,不能坚决贯彻落实,就是一纸空文。要将高职院校阅读推广真正落到实处,重要基础是对阅读推广工作意义有深刻的认识,根本保证是推进阅读推广的制度完善,并能切实执行。

参考文献:

[1]卢宏.近五次我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2014(1):71.

[2]聂震林.国民阅读的状况与全民阅读的意义[J].现代出版,2015(1):5.

[3]王翠萍,刘通.中美阅读推广比较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2(5):96.

[4]彭年冬.我国阅读推广研究述评[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3):93.

[5]查宇.上海地区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探讨[J].图书馆论坛,2014(2):41-50.

[6]崔芳.高校阅读推广须举全校之力[J].职教论坛,2015(23):94.

[7]百度百科.高职院校[EB/OL].

[8][10]刘彦,张荣超.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阅读现状思考[J].河北科技图苑,2011(1):63-64.

[9]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主要发现[J].出版参考,2016(5):35.

作者:崔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