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个体文化自觉视角下的校园文化构建路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个体文化自觉视角下的校园文化构建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个体文化自觉视角下的校园文化构建路径

摘要:个体文化自觉的核心和实质是个体价值观的自觉。提升学生的个体文化自觉意识,关键在于校园文化的开发和挖掘。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充分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校园文化实践中促进学生个体文化自觉需要通过校本资源实践生成、日常生活世界的构建、传统文化优秀资源发掘等三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学生;个体文化自觉;校园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方式;价值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信仰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学生,在接受课堂系统教育的同时,不断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熏陶程度得益于学生个体的文化自觉意识,而这种文化自觉意识的核心与实质在于个体价值观的自觉。因此,基于个体文化自觉,通过校园文化构建,探寻引导学生理解、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文化与学生文化自觉的内在联系

费孝通强调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在生活各方面起的作用,也就是它们的意义和所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及其发展的方向。”〔1〕文化自觉就是在对自身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比较鉴别中进行整合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也是人的自觉、觉悟、觉醒,是人对文化主动认同、选择与发展的过程。这个主动发展的过程是主体在一定外部环境下,在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实践和积累而获得发展,包括主动发展的意识、能力和心理品质。个体的主动性表现为对行为价值等有了认识并产生意愿后作出的选择与行动。人在复杂背景下自我选择的意识与能力对于人生的发展尤为重要,是个体实现生命价值、获取幸福人生的内在保证。我国古代“以文教化”的传统教育思想就十分注重对学生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人性的异化和文化的缺位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学校作为在人化的环境中互动化人的场所,其生命特征的最高表现就是文化。中学至大学阶段,正是学生群体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伴随着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主体不断突破自我无意识状态,获得自我认识、自我反思和自我确证,主体的自我意识和潜能得以充分激发,从而能够主动参与、积极认同并自觉接受正确的价值观。作为在校学生,其主体精神生活环境和实践场域主要是校园。浸润在学校的一切教育行为、各种物质载体和全部符号的校园文化是促进学生文化自觉的落脚点和关键点,它具有连续性、长期性、影响强度大、范围广等特点。

二、学生个体文化自觉的三个层面

“个体文化自觉,本质上就是个体对其自身的自觉,展现了人的自由本质的回归,与人的全面解放过程展现出内在同一性。”〔2〕学生个体文化自觉是主体对文化的自我反思、自我意识、自觉审视,显示了学生自由自觉的主体性力量。学生个体文化自觉对于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般而言,通过学校教育引导学生个体实现文化自觉主要有三个层面。

(一)促进主体的自我教育,实现学生对自身本质力量的占有和实现

现代社会中,部分学生缺少对人生的自我策划,容易受社会、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有些学生缺乏责任心,生活和学习不思进取,很少从自身去挖掘潜力以求得主动发展。对此,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例如,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学位、寝位、餐位、工位、岗位”学校生活的空间定位,从“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七个方面做规范要求,以激发学生“我优秀、我能行、我负责、我帮你”的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构建了“四我五位一体”“7S训练日常推进”的德育规范模式,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习惯,挖掘自身潜能,为学生的文化自觉提供德育助推力。

(二)促进主体的自我审视,实现学生对自身生活方式进行文化反省

社会生活方式在广义上被理解为“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所从事的一切活动方式,既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又涵盖精神生活资料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将个人生活方式纳入全民文化自觉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公民个人生活方式进行文化反省,以此促进个人生活方式意义上的‘文化自觉’。”〔3〕文化反思一直作为宏大叙事式的修辞出现,但是作为个体的人来说,文化就是“人化”,就是“三省吾身”的道德追求。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既可以是经验,也可以是教训。其间除了制度的规范外,自身的省察也是不可缺少的,尤其是对具有一定理性思维能力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学会对日常生活进行及时反思,并通过生活德育育人体系,帮助他们建构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以促进个体的文化反思,实现个体生活的文化自觉。

(三)促进主体的价值认同,提升学生价值观追求和选择的能力

“价值认同是价值主体借由价值认知、价值选择、价值评价等过程中不断革新自身价值结构,把社会一定的价值规范、价值观念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并外化为一定的价值行为的过程。”〔4〕个体文化自觉就是主体的价值观形成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追求过程和实现过程,其依赖于主体具有正确的价值选择能力。价值的判断和选择是价值认同的过程,是价值顺应和同化的过程。因此,价值认同必须建立在对社会文化的深刻认识和社会责任主动担当的基础上。学生个体文化自觉即个体价值的自觉,通过价值澄清、道德认知发展等形式提升学生主体对价值的追求和选择的能力,使学生的个体文化自觉与价值认同在互动共生中不断凝练发展。

三、校园文化促进学生个体文化自觉的实践路径

相对于学生群体,校园是他们个体文化自觉的实践场所,而文化自觉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理性支撑,其落脚点就是个体文化自觉。因此,立足校园文化构建学生个体文化自觉的具体实施路径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促进主体的自我觉醒,必须重视文化自觉的实践生成

文化自觉的实践,表现为主体自觉地接受并主动追求自己所认同的文化并积极外化于自身行为之中。要想实现学生个体的文化自觉,必须重视文化的实践性,使个体在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同时,作为制度化、体系化的意识形态,其本质也是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又因为文化特别是意识形态观念的接受的作用机理是情感认同,所以主体文化自觉意识的产生要通过实践并借助激情的方式才能够见效。这就要求在生动活泼的校园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感动、传播感动、体验感动。《金牌选手去哪儿了》是新生入学的校本教材,其中精选的国赛金牌选手的榜样事迹便是对学生进行文化认同教育的最好素材,能够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邀请毕业的金牌选手回校现身说法,用他们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感染在校学生,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为主体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提供榜样示范,也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成长的内在意义,从而把国家层面的意识形态要求落实到个人的文化自觉中去。

(二)立足于主体的日常生活世界,构建健康生活方式

文化的构建应当从日常生活领域反思个体生活方式,促进个体走向文化自觉。社会生活方式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从物质生活资料的消费方式来说,单纯依靠宣传某种抽象的理论达到认同是不可能实现的。马克斯•韦伯提出:“利益(物质的与理念的),而不是理念,直接控制着人的行动。”〔5〕因此,价值观认同应是基于物质利益的满足而不是纯粹的精神享受,我们需要满足学生合理的物质利益需求。第二,从精神生活资料的消费方式来说,由于市场经济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物质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泛滥,人被异化和物化,学生的精神生活充斥着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快乐主义和享乐主义。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用集体主义价值观影响学生的生活。第三,从社会交往方式来说,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需要让学生自觉参加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来。如到社区做义工、参加献爱心志愿者活动等,从学生在校学习、家庭与社会生活多角度融入,构筑生活德育体系。第四,从日常生活方式来说,一种价值体系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人们的生活世界,让人们感知和体验。价值观如果脱离人的社会生活,没有亲身体验,再好的价值观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落实,不仅是理论传播、分清是非的思辨过程,更是实践体验过程。这样的文化启蒙和价值认同就不是从生活世界之外,人为地灌输某种价值观或文化,而是立足于学生社会生活方式的内在根本性,逐步内生文化自觉。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兴趣、陶冶情操、展示才华的舞台,有“拓展学生素质、帮助学生成才”的积极作用。要大力创建文体艺社团和专业特长社团,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特长,成就“人人出彩”的校园文化。劳动礼仪值周活动就是培育体现职业特色校园文化的一个环节,活动尝试将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和融合,推进7S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经历实践洗礼和健康的“日常生活”,形成了源于学生自己生活的文化自觉。

(三)把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实现学生文化的自我认同与文化自信

认同,从个体层面上讲,是指个人对自我身份或社会角度的理性确认,成为个人社会行为的巨大动力;从社会层面上讲,认同是指社会共同体成员对一定情感与信仰的认同与共享,成为维系社会共同体的强大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就是社会全体成员对其情感认同与共享,行动自觉,并内化为一种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机制是“受教育者通过显性的学习、实践、体验和内在的思辨、选择、融合等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精髓逐步融入自身价值观并不断固化的运行方式之总和”〔6〕。“诚信勤韧”校训及“三风”的征集、凝练过程就是不断地将这一核心价值观由情感认同与共享,到行动自觉,并不断积累内化为一种信仰、一种遵循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需要认知、实践、体验,还要思辨、选择和融合。在我国古代文化体系被颠覆和解构的过程中,现有的共同文化体系还未建构完整,致使学生价值观混乱与核心价值观缺失。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被学生崇拜,对学生的价值选择产生了冲击,淡化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导致了部分学生忽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闪光点,缺乏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因此,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学校对文化自觉的培育,需要对校园文化弘扬传承、反思积淀、创生超越。学院结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纪念日等开展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活动,弘扬社会美德,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提高其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度以及民族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的认同。基于校本的精神文化的培养,是把学校的办学追求和办学理念转变成真实的教育行为的过程,将无锡传统的工商精神与学校发展的历史沉淀在学生的物质环境和校本课程中,最终形成具有无锡机电分院特色的学校文化品格和文化特质。这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本土传统和个人发展相结合的文化构建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进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认同是在文化特质或相关的整套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建构意义的过程。”〔7〕校园文化形成过程本身使学生主体在深层感受和情感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价值判断的文化内化。在校园文化熏陶下,个体文化的建构过程就是文化认同的过程。我们要极力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积极汲取传统文化的优秀因素,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在推进核心价值观认同方面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2〕王纵横.从个体文化自觉到人的全面解放〔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2).

〔3〕孟登迎.文化自觉、生活方式与政治想象〔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4).

〔4〕贾英建.认同的价值意蕴与价值认同的本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5〕〔美〕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9-20.

〔6〕唐泽,罗湘明.社会认同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7〕〔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

作者:曾海娟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