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校园文化课程化内涵与课程特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校园文化课程化内涵与课程特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校园文化课程化内涵与课程特质

摘要:校园文化课程化,是要突破将校园文化仅仅作为隐性课程的认识和实践局限,拓展其发展路径和育人价值。校园文化课程化是把校园文化转化为课程,赋予其课程的全面活性,按课程方式发挥更优的育人效能。校园文化的课程特质包括目的性、多元性、系统性、开放性、创造性、渗透性、选择性、独特性、渐进性等。

关键词:校园文化;课程化内涵课程特质;育人效能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课程,可以潜移默化促进学生道德生长。正是因为校园文化的隐性课程认识局限,导致了校园文化发展创新的活力不足,育人功效发挥不够。探索校园文化课程化,就是要突破这种认识和实践局限,拓展其发展路径和育人价值。目前国内对校园文化课程化的研究,对其内涵和课程特质尚缺系统梳理和理性论述。根本原因是对这一命题的价值认识不足和求解难度较大。探索校园文化课程化,必须把准其内涵和课程特质,否则实践操作就会不着边际,甚至陷入盲目、散乱的状态。本文试图就此问题展开初步探讨。

一、校园文化课程化的内涵

探讨校园文化课程化的内涵,必须首先明晰文化、校园文化与课程、课程化的内涵,理清文化与校园文化、课程与课程化的关系。

(一)文化与校园文化

目前人们比较公认的文化概念,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结构层次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物态文化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各种行为规范。行为文化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的行为模式。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即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是文化的核心。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基于一定社会背景和学校环境,全体师生在教育活动中积淀创造并为其认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以及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要素及其融合,其最高价值诉求是促进学校人的发展。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情操、启迪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课程与课程化

课程是学生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学校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主要有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等。文化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活动课程包括阳光体育、大型活动、兴趣小组、学生社团活动、综合实践活动,隐性课程是除上述课程外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环境,以及家、校、社会共育等教育资源及其活动。“课程化”就是使之转化为课程,按照课程的方式推动,全面发展并发挥效能。

(三)校园文化课程化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课程化是把校园文化转化为课程,赋予其课程的全面活性,按照课程方式发挥更优的育人效能。校园文化课程化是一种活动,是基于顶层设计的师生广泛参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互动学习活动。校园文化课程化是一种方式,是实现校园文化育人价值的基本路径和行为方式。它有助于充分发挥学校现行运行机制的育人效能,盘活学校资源,成为点燃学校人生命灵性的一把火。校园文化课程化是一种过程。校园文化发展是校园人不断沉淀、积累、形成共同认识和行为的过程,也是推动校园文化深度育人的过程。校园文化课程化是校园文化由内部生发、本质升华、以文化人的过程,是校园文化的课程设计、构建、实施、评价、反馈的过程,必然经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校园文化课程化目的是优化育人,关键是课程设计、构建、实施、评价、反馈。校园文化课程化是一种形态,是学校一切活动形态、观念形态和行为形态的总和,影响制约学校人的活动方式、精神面貌与文化素养。校园文化课程化的结果是以课程形态呈现,可概括为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等。校园文化课程化是一种策略。很多学校的校园文化正面临瓶颈期,阻碍了校园人的更优发展。打破瓶颈是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育人的迫切需求,校园文化课程化正是一剂“解套”的“良药”。只有走向校园文化课程化,才能解决校园文化游离于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之外的弊端,进而成为促进师生优化成长的生活方式,从而释放更大更强的育人能量,实质性促进学校人的发展。

二、校园文化的课程特质

校园文化课程化形成的校园文化课程,应具备以下基本特质。目的性。校园文化课程化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校园文化课程化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效能,促进学校人的发展。校园文化课程化后即具备课程特性,成为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多元性。文化的多样性、人的主动性与学校环境的差异性,决定了校园文化的多元性。一是校园文化课程化后,仍具文化的多元结构层次。二是师生、家长、校长、专家、行政管理者等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校园文化课程化产生影响。三是由于学校发展历史、地理环境、办学特色等差异,校园文化课程化必然呈现多元融合、兼收并蓄、各美其美的态势。系统性。推进校园文化课程化,必须围绕校园文化发展目标,按照课程结构体系系统规划,有计划地实施。校园文化的形成、发展往往是学校数代人自觉不自觉缔造的,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开放性。校园文化课程化吸纳了校园人和校外人的广泛参与,体现了主体参与的开放性。校园文化课程化,必然引入课程实施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体现实施途径的开放性。创造性。校园文化课程化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从理论建构到实际操作,离不开师生广泛的互动参与、思维碰撞、行动推进、成果交流,整个过程创新创造层出不穷。校园文化转化为课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渗透性。校园文化课程化如和煦春风,将校园文化弥散校园,渗透于师生、员工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校园人学习、工作、生活的态度情感之中。选择性。学校是传播文化的教育场,传播过程伴随着对人类文化遗产的改造和创造,学校需要独具慧眼,学会选择、创造和传播优秀文化。选择标准是国家对人才的要求和教育的普世价值,符合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独特性。校园文化课程化具有校本特色。校园文化的课程形态是学校自主开发的,它反映学校的办学宗旨,针对学校的实际需要和现实问题,继承传统并观照学校发展走向,是学校独立设计和实施的课程。只有基于本校实际开发的校园文化课程,才适合学生发展需要,才能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特色和品牌形象。渐进性。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积淀形成的,不能割断学校文化根脉,只能在扬弃中发展创新。校园文化课程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经历诊断反思、批判继承、匠心设计、渐进构建、评价反馈的持续过程。校园文化课程的建构需有序推进,既是一个由显性形态向隐性内涵,由物质层面向制度、行为、精神层面递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从精神向物质、制度、行为转化的过程。在校园文化课程化渐进发展和发挥教育功能的过程中,必然伴随学校独特教育资源的形成和师生优化成长土壤的丰盈沉厚。

单位:巴中市巴州区第七小学校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