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文化产业集聚发展问题及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文化产业集聚发展问题及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文化产业集聚发展问题及策略

[关键词]朱仙镇;产业集聚;文化旅游;问题及策略

1朱仙镇产业发展现状

朱仙镇目前发展滞后,经济落后,在开封市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排名靠后。产业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物为小麦、玉米、花生等传统农作物,畜牧业相对发达,是豫东地区牛羊肉深加工和水产鱼苗繁育基地,二者占据了产业的主要。工业产业近几年有所发展,全镇拥有面粉厂、豆腐干厂和太阳能厂等12家,集中在镇北和镇南,其规模偏小,部分生产是以家庭式作坊为主。在国家政策推行和产业转型的机遇中,近年来市政府加大了对旅游业的建设和投资,取得一定成效,2017年朱仙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板年画销售额突破千万。2016年,朱仙镇启封故园一期开放,对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宣传和开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年春节7天,该园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旅游收入为103.3万元,为朱仙镇产业转型带来良好开端。但就目前发展来看,朱仙镇产业结构仍处于落后状态,产业转型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

2朱仙镇产业集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种植传统单一,农副产品及销售模式需要改进

朱仙镇当地农民多以传统种植畜牧为主要经济来源,这种方式取得的经济收益很低。由于没有政策引导,没有外来技术的引进,也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尽管收益模式单一,但对于种植户而言不愿轻易改变、承担风险。通过走访镇区居民了解到,镇上所谓的2万人,实际多半在外务工,留在当地从事生产的不过1万人。对于当地特有的农副产品——朱仙镇五香豆腐干,祖传制作工艺,以咸鲜、劲道颇负盛名,但其过于干硬耐嚼,不适宜老人和小孩。另外,调查者通过走访当地仅有的4家木板年画经销商,尽管店铺内的品种齐全,但销售模式主要靠店销,每天销售2~2000幅年画不等,除大型节日,常年处于无销售状态;镇上最大的豆制产品加工作坊——远香斋,生产和销售于一体,销售模式也仅有店铺和网店各1家,但业绩一般。客源主要是当地居民和少数游客为主。

2.2文化旅游项目发展缓慢,处于待开发状态

以文化旅游带动全镇经济是朱仙镇产业转型的契机。2010年,朱仙镇通过政府引领和专家多方论证,最终决定把朱仙镇打造成为国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该项目属于省、市重点旅游项目,预计投资120亿,十年工期并于2012年动工,届时将建成古镇风情区、环湖风景区、生态农家体验、古战场文化体验等八个功能区。截至目前,只有启封故园基本完工并对外开放,但园内景观只有外表,没有内涵,园外配套落后,无连续性游览项目,多数区域属待开发状态,因此镇上没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游客。通过试卷发放调查,90%的游客停留时间不超过1天,人均消费不足500元,调查对象中89.3%的游客认为景区一般,没有独道之处。正是由于朱仙镇目前的旅游项目发展缓慢,导致了游客的数量不稳定、滞留的时间短以及满意度低。对旅游业而言,这些要素决定了经济效益,也同样会直接影响当地产业集聚发展规划。没有地方的宣讲和推广,使得运粮河、清真寺、岳飞庙等历史名迹常常被遗忘,有的景观外观上虽加以修葺,但格局包装没有变,品牌意识没有树立起来,导致即便有外地游客对镇上历史文物一无所知,游玩启封故园后就匆匆离开。再者,朱仙镇所属的开封市本身就是个旅游文化名城,资源充足且成熟,所以如果朱仙镇本地的旅游资源不能深挖内涵、独特一方、宣传到位,很难留住游客的脚步。

2.3朱仙镇交通受限,旅游线路不便捷

开许公路南北贯穿而过,此路也是唯一一条可以通向外界的公路。贾鲁河纵贯全镇,目前属于干涸状态。朱仙镇观光旅游者多数自驾而来,郑州没有直达这里的观光旅游车,这就限制了很多没有自驾行游客的到访次数。距离最近的通行汽车需要在开封市中心的相国寺汽车站乘坐,除此以外,无其他交通设施。启封故园距岳飞庙2.2km,距清真寺2.7km,步行需40分钟左右,目前镇上没有观光车,只有两条线路的小型民用公交,且发车间隔较长,游客一般不愿乘坐。

2.4作为旅游头牌——木板年画传承不足,缺乏开拓意识

朱仙镇是农业小镇,经济滞后,曾经的产品头牌木版年画也没有随着市场经济需求而发展,需求量少,这项技术已成功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也止步于此。主观原因:继承人担心投资后没有回报,风险大,地方政府也没有太多财政支持,外援资金更少;客观原因:能促使其发展的旅游环境正处于建设初期,不具规模,无法给这个项目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平台。没有前景,没有效益,且在制作环节中繁琐复杂,愿意传承并发扬光大的继承人越来越少,多以家庭成员为主,但能全面掌握年画雕版、印刷、调色的老艺人寥寥无几。木板年画是朱仙镇的旅游头牌,更是树立朱仙镇旅游的一面旗帜。倘若能把这项工艺加以推广宣传,扩展相关产业市场,使其名声在外,朱仙镇的品牌效应自然不树自立,同时会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与浏览。事实上,这种工艺发展目前属于停滞状态,倘若任其自生自灭,最终我们能看到的或许只剩下博物馆里那些风烛残年的木板了。

2.5当地常住居民文化水平不高,专业人才空白

调查者通过走访和回收问卷调查发现,就目前镇上现居人口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多数为初、高中毕业后在家自主择业。择业范围在镇上几家工厂、作坊或自营商家,常住人口中40岁以上比例偏高,女性偏多,高学历、年轻人多在外地就业,这种人口结构对当地经济发展和转型是极为不利的。根据当地社会需求可以对人才需求进行预估:无论在农作物改良、技术开发与引领、企业管理、产品经销、旅游发展、工艺制作等各个领域,都需要专业人才的引进。而当地现有居民显然不足以胜任这些领域的牵头人。一个地区的发展,没有引领者正确的带领就像是没有雷达的飞机,看不到前方;一项技术领域没有技术人才的开发和创新,永远只能滞留不前。引入人才,引领发展,是当前朱仙镇人才领域的空白。

3以文化旅游促进朱仙镇产业集聚的合理化策略

3.1科学连续性规划旅游项目,逐步完善产业转型和产业集聚

朱仙镇的发展百废待兴,发展过程举步维艰。资金的匮乏,建设工程量大,投资回报期长,当地居民是否能成功转型等因素都给朱仙镇的发展带来很大困扰。所以成功打造出文化生态旅游区是一条漫长而艰巨的工程。地方政府和参建企业在实施中,要结合当地实情,以人为本,递进式连续性完成八个功能区建造,才能实现产业转型和集聚。首先,重构品牌意识,把人文景观、非遗项目作为品牌支柱,深度挖掘,重点创新,加大修复和改造。其次,逐步完成三个游览观光项目,营造声势,吸引外来资源,为示范区建设奠定基础。第三,开发文化生态体验区的建设,让岳飞庙、清真寺等场地成为历史再现主战场;让种植业不局限于粮食等农作物范畴,鼓励号召当地农民多种植采摘物,统一规划花草树木等鉴赏物种,为朱仙镇打造出生态宜居的环境;有了良好的基础,农家乐等娱乐休闲场所自然遍地开花。第四,在文化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再次提升小镇整体品位,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开发温泉休闲度假区、养生区。用图1来展示朱仙镇的发展规划策略更为清晰:把非遗项目、历史古迹等作为全镇的品牌,以品牌效应为契机,打造出具有特性的生态环境,同时以人为本,引入各种旅游体验项目,在以上项目的基础上,升级改造后期休闲胜地,整体而言,就是以旅游促产业转型,带动当地商业、种植业、服务业、餐饮业、手工业等产业集聚发展。

3.2宣传历史文化,创新非遗项目,创建独特品牌

朱仙镇作为历史四大名镇,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其独树一帜的品牌根源:享誉全国的木板年画、原汁原味的清真美食十大碗、取材考究的五香豆腐干、豫剧祥符调的发源地等文化遗产文明全国;而景观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岳飞庙、关公庙、启封遗址、清真寺、大石桥、运粮河等古迹保留完整。对历史文化继续挖掘,对独有的人文景观大力宣扬,对现有的传统艺术要精心保护、传承精髓、创新经济效益。只要有了经济效益,就会吸引更多的继承者和宣讲者加入。木板年画作为非遗项目,处于没落状态,全镇继承年画的只有4家,虽各具特点,但都惨淡经营。市场需求量小是客观原因,也是主要原因,想要生存下去,就需要自身突破。通过与现代社会背景结合,创新年画模板,让年画的成品更加多彩,包装年画,使其衍生品更加丰富,简化制作工艺,让更多的游客参与年画的制作流程,感受传承的魅力,政府出面,成立朱仙镇木板年画协会,搭建平台,通过自身交流,外界交流,吸取更多的经验和技术创新,发扬木板年画,让作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3.3增加资金投资,寻求共赢的合作模式

朱仙镇成为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整体建设资金预计需要120亿,镇北的启封故园已基本完工,投资金额为11.2亿,投资方主要是企业投资和银行信贷,以开封文投集团和开心一方集团为主的投资方共投资5.6亿。此园是古镇风情建设基地,同时也是整个示范区建设的一期龙头,因主要收益来源是景区门票收入,就目前资金回报率来看,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无疑给项目实施带来了不利影响,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资金流入。这在接下来的项目合作中势必会困难重重。以目前市场投资行情来看,很多项目采用PPP合作模式,即政府与企业共同参与建设和管理。这种模式多用于地方基础设施类和公共服务类项目,也恰好适用于朱仙镇项目建设。除此之外,当地政府还可以通过发行地方债券、鼓励当地居民或在外经商的本地人投资入股、融资租赁、金融机构信贷、以及产业导入等方式来获取更多资金支持,寻求共赢合作模式,达到融资目的。此外,对于小型体验区建设可以采用外包整租形式,减少融资压力。目前在老饭店投资建设的薰衣草庄园即是由个人自筹、自建项目,在政策支持下,庄园一期投资已基本完成并对外开放,总投资预计8.7亿,这不但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还为政府扶贫项目作出了贡献,解决了当地几百农民的就业问题。

3.4引入和培养专业人才,为朱仙镇产业集聚发展储备后续力量

人才,是乡镇经济发展的支柱和灵魂。朱仙镇现有4万人口,以从事农作物、畜牧、养殖业为主。由于当地经济落后,就业机会少,多数高校毕业生选择在外定居,所以造成了本地人不留,外地人不来的局面,长久居民多是年老体衰或子承父业,务农、养殖、小买卖是他们的主要谋生手段。产业转型需要大量人才以及原有劳动力的转型。区域人才开发合作需以促进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实现政府、用人单位和人才主体的多方共赢。如何为朱仙镇产业转型发展做好人才储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政府积极推进文化生态旅游区建设,招商引资,创造良好平台,增加就业岗位,创造人才引进环境。第二,通过引进专业人才,为后期发展做好准备。通过引入专业人才,对传统项目的工艺、配料、工序进行研发,对当地种植什么样的经济作物进行论证和实验,重新对产品定位,研发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加以推广,同时专技人员还要给当地居民技术指导,培养后备人才;最后,地方政府要制定出一定的创新机制,鼓励和激发当地人潜能,对愿意回家创业、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人给予支持和奖励。做到以产业转型带动人才转型,以人才转型促进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序暄.朱仙镇品牌意识重构与文化传承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7(22):263-264.

[2]黄梓蔚.城镇化建设项目融资方式比较探析——基于白鹤滩水电站移民安置区[J].项目管理技术,2014(11):98-102.

[3]孟春.运用PPP模式助推新型城镇化[J].中国财政,2014(9):22-24.

[4]张莉.朱仙镇木板年画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11).

[5]郭宗环.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现存问题及解决方案[J].现代商业,2012(29):100

作者:蒋妍 单位:郑州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