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时代青年文化贬抑现状问题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很多人误以为中华传统文化已经过时,甚至老旧落后,这是一项很大的误解。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构成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当前世界上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华文化仍旧表现出推崇敬重。由此推断,知身为中华儿女,实在应该重新认知本身祖先的优秀传统文化,不应仅通过表面主观臆断地评价。青年的发展关乎党的事业也关乎民族未来,面对部分青年自身贬抑中华文化、崇洋媚外、盲目西化现象,青年更应深自反省,深入了解中华文化来龙去脉。
一、文化贬抑的内涵
若想了解文化贬抑的内涵,首先要了解“贬”和“抑”的大体意思。“自贬”一词原指因地位卑微而产生的一种自卑感。文化自卑是对本国价值观不自信的一种现象,在现代文化发展史上也出现过。近代每一次民族危机,都深深打击着中华民族对文化的期待。五四运动后,文化自卑现象逐步暴露出来,即便是陈独秀这样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早期也曾作为一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对中华文化嗤之以鼻、对儒家思想抨击继而全盘否定,中国百姓甚至对本国文化有负罪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本国文化的否定使得本土文化在西方文化面前相形见绌。当时,对文化自贬本质上是人们受到西方列强繁荣的经济政治发展刺激。与此同时,国家受列强侵略而对自身文化产生怀疑。总而言之,文化贬抑也要追逐到社会发展根源之上。“自信”即对自身的肯定和相信,文化自信指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国家或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和积极践行。中国文化自信的实质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对本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自信。文化贬抑对国家发展极大不利,于民族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有阻碍作用,是对自身文化一种片面的态度。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还不属于文化强国,青年中文化贬抑现象频发,我们必须克服文化贬抑现象,确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只有这样才能以一种正确的态度对待文化多元化,正确对待西方文化浪潮的挑战。克服文化贬抑现象的前提是确立文化自信。
二、出现文化贬抑的原因
中西文化是相互影响的主客体,和平与发展为背景的当代,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程度大大加深。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交锋大融合的开端,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逐步构建本国文化秩序的历史。文化融合指的民族文化根据需要吸收、消化外来文化,促进自身发展的过程。“融”指的是本国文化和外来文化合为一体的过程,而“合”是发展既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也异于西方外来文化的适合当代国情、体现当代价值的先进文化。是两个文化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过程。但融合过程中逐步暴露出国人对本国文化贬抑现状。
1、缺乏对本国文化了解
举例来讲,中国文化中儒家“以人为本”的思想,大大胜过西方的宗教神学。很多人只看到西方进步的政治经济制度,却不了解直至马丁路德金16世纪改革之前,西方人民活在教会的压迫之中,神学教会可以垄断一切。压抑鄙视人性,认为人生而有罪,只有靠神的救赎才能得救。但中华文化则提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但也提出对“圣人”的高尚人格以及大同社会的追求的及高到的追求。这些智慧,都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文化层面追求。对我国文化认知不深,未主动反思和了解其他文化发源和文化发展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简单地认为儒家思想仅仅导致两千多年封建统治,错误地、片面地解读本国文化,极易导致崇洋媚外。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历史进程中,人们很容易仅注意其他国家文化的个性,忽视了自身国家的个性和两国文化间的共性。一些对文化历史了解尚浅的人,打着“外来的就是好的”的旗号,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从国家层面看,文化发展融合过程,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人引导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三方进行积极融合。方可立曾说,中国文化发展的实现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之路。它的实质内容是要解决“中”、“西”、“马”三种传统文化、三大文化思潮的关系问题;在个体层面上,更要在文化交流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自主思考。
2、西方文化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优势
本国人文化贬抑还存在另一种原因,是新时代西方文化较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仍占据优势。步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发生变化,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等方面要求与日俱增。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得不到满足,人民会对西方资本主义近百年发展取得的成就产生羡慕情绪,资本主义社会经上百年发展,在社会人文关怀方面、基础设施方面具备优势。西方文艺复兴后,人们对理性、科学的追崇。西方科学也正是在这种崇尚辩证的理性思想下,科技飞速发展。与此同时,近代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思潮对中华传统文化造成巨大冲击,而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在新时代的中国极大发展,文化却与之相反。传统纽带便和人们的社会关系发生断裂。当前社会发展现状的传统文化已经不能适应中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两者相互矛盾。因此人们才会将外来文化拿来寻求答案,寻求能够适应新发展理念的文化秩序。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恩的根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仍不是文化强国,中华传统文化虽举世瞩目,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3、思政工作开展不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年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接班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希望,很容易受错误思潮和西方意识形态产物影响。一些新兴的思想易导致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生消极认识,让青年在新时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生负面认知。高校作为文化发展的主阵地,对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力度不够、引导学生开展文化各项活动时枯燥不生动,感染力不够导致学生很难融入。高校和社会更应在加强青年文化认知方面开展更多活动,多方位多层次地让青年乐于了解、主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培育青年文化自信,形成对本国文化高度自觉,秉持着“强国有我”的信条,凝聚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念。与此同时也要引导青年认识当前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深刻把握国内国际发展警示和人类未来发展趋势,正确认识国情、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业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
三、文化中国化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化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融合继而超越的过程。因此大体可以将其概括为两个阶段:一是饱读中国诗书先进知识分子为救国自觉想马克思主义靠拢,二是将马克思主义以恰当的形式逐步融入中华民族现代化历程。前者救亡图存追求解放的过程,后者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都体现了中国人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带领下,突破了现有桎梏、化解危机。
1、保持与时俱进的观念
对待文化,也应如在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一样。中国共产党人超越式地发展文化、去“教条化”的同时,更要凸显中国化后的文化在中国当代价值。几百年前中国文化教育事业落后,中国传统文化在列强的西方文化影响下暴露出脆弱的特性。中国共产党成后,实施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使得中西文化间关系不再表现为一味地输入,而是有来有回地相互输出。当前世界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和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很容易忽视,除经济贸易展之外,也正经历着文化贸易战。中国历经近代几百年发展,将文化贸易顺差发展成文化贸易逆差。在文化贸易中,国家意识形态、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及国际上政治话语地位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当代特点。面对这样的新局面,中国应该结合实际、实事求是地深入研究新阶段发展下的中西文化内涵,不能简单地标签化。而是要挖掘文化年轻化、时尚化、生活化的特质,以符合新时代发展潮流。我们个人也要更新对待文化的观念,考虑哪些要素、封建糟粕是应被时代淘汰的,建立自己的文化标准后,可以按此标准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的批判与阐释,充分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且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间交流从需要发展为必要。只有融合各种文化的优秀之处,才能更好地促进本国文化与时俱进地发展。
2、坚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指南,在我国发展道路上成为强大的指导思想。纵观中国共产党对中西文化的态度演变史,文化建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发展下从“全盘西化”发展到“反封建”、“破四旧”,这是中国共产党针对历史环境和历史语境提出的与时俱进的文化要求和方针政策。马克思主义刚传入中国时,国民尚且对马克思主义一知半解,一些革命先驱只能先尝试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加上当时唯心主义盛行,人们并未摆脱思想禁锢与束缚。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中被排斥,极大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继而拖延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时间。一些人鼓吹的“全盘西化”和历史虚无主义,说到底没有从根源上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武器。毛泽东晚年对儒家思想的全盘推翻,就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不深刻,没有把握住文化发展的辩证规律,走上了极端主义的道路。为避免重蹈覆辙,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历史语境历史环境中,也就是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在党带领人民的改革、建设、改革中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要求实现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也应在历史特定时期颁布相应文化策略。
3、增强本国文化在本土的号召力
文化发展是一个过程,是实现创造发展新文化和形成文化自身价值的动态过程,想发展好本国文化,首先要摸清我国文化发展规律。摸清规律后,再进行主观实践活动。英国20世纪著名马克思主义者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要求文化回归人民,反对少部分人的精英文化,要大力发展适宜于普罗大众的文化。威廉斯结合当时实际,认为“大众”就是工人,因此发展大众文化就是发展工人阶级文化。唯物史观强调人人创造历史,文化也是如此,它体现着人民的诉求的同时也体现着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国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有着上千年历史。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广义上的传统文化大多指的是文物、古代书籍,要建立响应保护措施,人民也要自觉维护;狭义上的传统文化才是发展的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富含我国特点的社会意识。为改善青年对本国文化贬抑现状,高校可以将政治理论课作为渠道,让青年深刻理解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培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感;同时,也可以组织青年参加文化活动,增强本国文化在本土的号召力,就要重视人民主体地位,发展贴近生活的人民文化。不能简单地将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斗争工具,国家需通过对人民不断的教育,在宏观和微观上削弱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对人民的影响。文化发展说到底,仍是实践和规律相统一的物质活动。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青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新时代赋予了这一代年轻人新的历史任务,所以青年更应该秉持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知所从来,思所将往。
【参考文献】
[1]周月峰.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杜亚泉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315-320.
[2]冯沪祥.中华文化不该是世界仰视而国人贬抑[J].博览群书,2016(02).
[3]唐红丽.激发青年人认同民族文化之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3-14(A04).
作者:付新杰 徐永军 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