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英语中西方文化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首先,从文化导入的内容来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中的文化导入应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切实贴近学生的所思所想,从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或熟悉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言文化的探讨中来,从而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另外,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主要是英美文化,但是有些文化知识离学生本身的知识和经验相距甚远,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应该在文化导入中加强中国文化的导入,或将相关的中西方文化相对比,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其次,从文化导入的方式来看,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独立探索、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因此,文化导入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化知识展示出来,更好的方法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框架,让学生自己能主动地去查询资料,对文化知识及相关背景进行积极的思考或将两种文化进行对比,主动地构建意义,成为学生自己知识库的一部分。当然,在安排学生的学习任务之前,教师需提供相关“支架”,通过一定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这也就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支架式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都是以教材为蓝本进行教学的,下面以《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为例,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结合教学内容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原则来导入文化。
2《新视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导入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国内出版和发行了不少大学英语教材。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郑树堂主编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自2002年沿用至今,在很多院校得到了广泛采用。《新视野》教材以题材为中心组织单元。教材中的文章体裁多样,风格各异,涉及政治、经济、语言、文化、科技、体育、风俗人情等各方面。文章难度从第一册到第四册由浅入深,词汇量不断增加,难度也逐级加大;每一册中的词汇复现率较高,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词汇的用法。同时,《读写教程》与《听说教程》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这一点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相符。从课文所承载的文化的角度来看,《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中的课文文化内容丰富,由于是以题材为中心组织单元,因此便于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中更好地引入某个主题的文化。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教材中绝大多数课文来自美国,更多呈现的是美国文化,缺失了其他英语国家及亚洲国家的文化,这也是在课堂的文化导入教学中需要补充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启发我们,课堂中信息的输入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框架为基础,也就意味着在进行文化导入时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文化输入应与学生息息相关。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中的课文为例,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亲子关系,牵涉到亲子关系的中西方文化有不少,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如果只是单纯地向学生展示中西方文化的区别,学生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和吸收。那么在做文化导入时,首先,可以从学生谈论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入手,然后再引入在亲子关系上中西方文化的区别。其次,从导入的方式上来说,可以让学生自己查找相关的资料,了解中西方文化中的亲子关系的异同,并得出自己的体会;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提示,比如中国文化中的“孝”道,西方文化亲子教育中对独立性的培养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导入文化,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有一个反思,促进他们在人格方面的成长;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更好地运用英文来表达自我,从而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再比如《新视野》第二册第六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有关姓名的,教师在导入文化时,可以从学生自身的名字入手,引起学生探讨的兴趣。同时,可以让学生查询相关资料,了解与中西方国家的姓名有关的文化知识,以及中西方取名的差异所折射出的中西方价值观。再例如《新视野》第三册第五单元的课文“FiveFamousSymbolsofAmericanCulture”,可以让学生先探讨他们眼中的美国是怎样的,一说起美国会想起哪些标志性的东西,这样就把与文化有关的东西与学生自身所了解的内容相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将中西方文化的标志性东西进行对比,才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这样,学生就是在积极主动地构建意义而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于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文化导入的内容和方式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真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意义的构建中来,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英语的学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课堂中以这样的方式导入中西方文化,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对语言文字本身的学习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建构主义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起到一个指导作用,在课堂中仍然需要根据学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调整导入的内容和方式,并且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完善。
作者:徐琼 刘海清 单位:湖南警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