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爱的教育下西方文化的优越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爱的教育下西方文化的优越性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爱的教育下西方文化的优越性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中蕴含的文化的力量自然是非常雄厚的,中国的文化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向世界也不断进行传播,世界各国思想文化大交融之后便会面临着世界文化改革,在这样的大浪潮、大背景之下,中国文化也需要不断取长补短,在发展的同时与世界文化相互贯通。教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发展中重要的环节,“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绝对是经过时间检验的,读《爱的教育》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社会教育文化与中国教育文化是不尽相同的,本文将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优越性比较。

【关键词】《爱的教育》;中西方教育;中西方文化;优越性

1.引言

从古至今,教育一直是我们人类不断关注的问题,一个民族的不断向前发展离不开对每一个人对教育的重视。《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根据自己的儿子写的日记改变完成的一份对爱与心的呼唤。《爱的教育》在出版之后对世界读者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以至于促使这本小说在整个世界的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世界文学海洋中对爱的最真挚的赞美,它使得全球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爱,懂得如何在平淡中表达爱。这本小说中将西方文化中的老师、家长、学生之间的爱表现的淋漓尽致,有些方面与中国传统教育观点十分不一样,本文借《爱的教育》小说,以教育为起点,比较中西方教育方式与理念进而研究中西方文化优越性。

2.《爱的教育》作者简介

1846年10月31日,意大利利古里亚大区因佩里亚省一个收奥内利亚的小城出生了一名十分普通的婴儿,那就是艾得蒙多•德•亚米契斯。意大利北部皮埃蒙特地区的库湼奥城在那个时期的爱国主义高潮依然顺势而起,而艾得蒙多•德•亚米契斯恰好就在那个城市度过他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最重要的时期,这也就使得艾得蒙多•德•亚米契斯从小对爱国主义抱有热情的向往,而要实现他的理想抱负,进入军队是最直接的方式,因此,艾得蒙多•德•亚米契斯从小就励志要去读军校,成为一名能够为国家奉献、实现爱国主义抱负的军人。在他青少年时期便进入莫德纳军事学院学习,三年后成为军官的第一年便参加了意大利的各种战争。在1870年罗马解放之后,艾得蒙多•德•亚米契斯看到国内实现和平的局势便专心从事文学创作,在各大报纸进行社会现象、朴实人情的报道。多年军旅生活帮助艾得蒙多•德•亚米契斯发表了自己的第一个作品《军营生活》,这也为他日后从事文学创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艾得蒙多•德•亚米契斯的写作十分具有特色,在周游世界的时候便以明快、新颖的手法将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完美展现,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艾得蒙多•德•亚米契斯将自己的爱国主义也体现在作品上,他是一个博爱之人,他的作品自然也是真挚并且深入心灵的,他同情中下层人民穷苦的生活,歌颂他们的简朴与友爱;他倡导谅解、博爱的精神以促进全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和睦相处,追求自由与平等。就像《爱的教育》中,艾得蒙多•德•亚米契斯将小至父母、老师、朋友之间的小我的爱,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3.《爱的教育》文章概况

3.1《爱的教育》写作背景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家亚米契斯写的一部日记体小说,最早发表与1886年,是一部成功之作,曾在世界上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爱的教育》是一本日记形式的小说,主人公也是一名小学生,作者通过小学生的视角去洞悉社会百态,通过小学生对世间各种人情世故的感受与遭遇表现社会真实的一面。在小说中,有各种各样处境和性格的人物,对他们描写的十分真实、生动是艾得蒙多•德•亚米契斯写作的一大特色,他进而用生动的情节将各个人物联系起来以得到新的感悟与揭露。因为艾得蒙多•德•亚米契斯的真挚,这本小说也十分真实、生动,没有那些虚假的利益关系或者某种社会导向,而是将生活中的各种小事串联到一起,带有感悟的告诉人们我们是需要爱的,需要心与心之间的沟通。而这种沟通,离不开一个最根本的东西——爱!在人类社会中生存,我们要学会与人友好相处,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必须具有一颗美好的爱心。我们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都能看到大英雄的爱,对爱的体会感觉比较遥远,但小说中的老师、家长等人的一些细微之处的小小的举动都是对爱心的体现,正是因为他们平凡,才会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爱的重要性。作者的写作意图十分明确:他精心构思了一系列感人的情节,把他所希望感染小读者的美好感情和思想送进小读者的心灵:对父母、老师、同学以及周围人的爱以及对祖国的热爱等。书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小学生形象,有表现优秀的,有表现极差的,成绩自然也有好坏的不一样,但他们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都有擅长的东西。这些孩子都是有爱心的,这种爱心的本性只要能得到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的挖掘、发现和培育,他们即使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也会成为有益与社会的公民。这本小说不掺杂任何利益关系,是对爱的感知与分享,作者希望通过这本小说激发人性中的爱心,是非常真实感人的,因此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和不可抗拒的感情魅力。

3.2《爱的教育》主要人物介绍

安利柯,也就相当于蒙多•德•亚米契斯的儿子,是一个家庭完整,比较幸福的孩子,他在学习上一丝不苟,在生活中诚挚而友善,观察生活细致又敏锐。他秉性纯朴、仁厚、天真、善良、极富、同情心和进取心。安利柯的父亲,也就相当于作者,是一个非常正义且擅长引导孩子的人,对如何教育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能够让安利柯切身的体会到生活中的人情冷暖并且教他人生哲理以促进安利柯的健康成长。洛贝谛,可以说是天使的化身,为了将马车底下的小孩子救出来伤了自己的腿部,只能依靠拐杖度过余生。但是同学们并没有因为这疏远他,而是十分崇敬他。代洛西,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被选为一班之长,他虽然家境殷实但从不居高自傲以欺负别的贫穷的同学,可谓是品学兼优。同时为人和气,谦虚善良,对同学诚恳友爱。

3.3《爱的教育》主要内容

这本小说主要记叙了安利柯从10月份4年级开学到第二年7月份九个月来的学习及生活。在这个期间,老师对学生的关爱、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以及同学之间的感情都是小安利柯平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小事,但就是这样的小事,体现出的并不是随口说说的玩笑,而是引人深思的对爱的理解与感悟。在小安利柯的眼中,身边的人都有着各自的特点,那些正确的行为是安利柯一个学习的,那些错误的也会得到爸爸的正确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小安利柯收获的是勇敢、正义与助人为乐;摒弃的是自私、虚荣与不懂礼貌,他在用自己纯净的心灵感受身边的美好与残缺。

4.《爱的教育》中西方文化优越性比较

4.1中西方家庭教育比较

我们都知道“虎爸虎妈”的中国部分家长教育方式,这些所谓的“虎爸虎妈”将自己的孩子严厉的看管,甚至是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使出浑身解数,最后使得孩子考入名牌大学甚至是出国深造。“盼子成龙,盼女成凤”一直是中国家长毕生的心愿,但能够在高压看管下考入名牌大学成为人中龙凤的毕竟是少数,孩子在本来应该玩耍、开发智力的时候被硬生生的拴在座椅上学习不一定对他们的发展有好处。当然,中国的很多家长也并没有成为“虎爸虎妈”,而是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约束,但他们在思想上还是十分传统的。小的时候摔倒了,大人会去扶孩子起来并且对摔倒的地方进行责骂,说着“都怪这地板”;西方国家的大人则让孩子自己起来,这种情况日积月累之后便是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影响。虽然西方家庭中的教育倡导独立,但孩子毕竟是孩子,应该得到适当的宠爱,否则他们在独立的同时可能感觉不到家人的关爱,因此,西方家庭在促进孩子独立的同时也要注意让孩子体会到爱。而中国的爱,尤其是隔代家人的爱则有些时候过于宠溺,不利于孩子形成自立、自强的性格。事实证明,《爱的教育》这本小说中体现的西方家庭教育在孩子性格养成方面有着相较于中国家庭教育比较合理的特点,有助于孩子形成比较独立的人格,促进其长远发展。

4.2中西方学校教育比较

在《爱的教育》中,学校老师对学生进行的教育不仅仅是课本上的,老师会对学生进行以身作则的行为教育,因为老师也是从学生的时期走过来的,老师们在学生时期接受的教育便是那种以引导为准则的教育,因此他们会在每个月都给学生讲故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中国,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严格,学校以及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要求比较高,在这种越来越高压力的环境下,各个学校,无论阶层,甚至是小学都开始学校之间你追我赶地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弄上去,这使得学生在学校只能将头埋进课本,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也逐渐成为了一种管制模式。在学校里,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面临的压力是西方国家的学生体会不到的;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因为要保持学习成绩而绞尽脑汁,学生在学校的活动几乎只有学习。由此可见,中国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的,它对于学习成绩较差、自律性不强的学生是相较于西方学校教育比较占有优势的教育方式;而对于那些学习自律性较强、擅于独立思考的学生来说,西方学习教育更有利于开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更富有创造性。中西方学校教育是在各自的环境中日积月累中逐渐形成的,假使突然将西方国家的学生置身于中国学校教育之中,学生不见得会取得和原来一样的发展效果;让中国的孩子面对西方开放式的学校教育的话,他们也不一定会适应的很好。因此,哪种学校教育方式都需要不断的进行完善,汲取外来文化的长处,扬长避短,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将好的部分渗透以促进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

4.3中西方社会关爱教育比较

有人曾经在中国和西方国家做过实验,一个小孩子被一个陌生人拉扯,孩子挣扎的时候,旁人会不会上前询问或者阻止。在西方国家,大多数的情景模拟条件下,“受害人”都是得以在诱拐中幸免的,甚至旁人在发现“嫌疑人”有嫌疑之后会对其大打出手以教训他。而在中国,很少会有旁人去上前询问,甚至是避而远之。我们不禁会问中国怎么了?难道没有了正义感吗?其实不是这样的,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下,我们拥有这样的意识,但唯一和西方不一样的是对孩子关爱的自觉意识的养成。在西方,孩子是国家的,所有车辆都要避让校车;而在中国,孩子是自己的,对于其他孩子的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但庆幸的是,我们还是有肯出面阻止的人的,视频中反映的也有我们对安全意识的不敏感问题。因此,在社会关爱教育方面,西方文化中社会人士对孩子的关爱程度值得中国向其学习,西方社会关爱教育对孩子成长更具有优越性。结论爱,是一个熟悉的字眼,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爱,它是每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无论是中国的文化还是西方的文化,都应该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的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家庭中,中西方文化体现出的对孩子的爱根源上都是一样的,都是希望孩子茁壮成长的深沉的爱,中国家庭文化和西方家庭文化在不同的方面都有着各自的优越性;在学校中,中西方文化主要表现为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与孩子本身的个性的关注,中国学校教育偏向于孩子的学习情况,西方学校教育偏向于孩子的学习习惯、个性等,对不同的孩子而言,各有利弊;在社会中,中西方文化主要表现为抽象和具体,生活态度上西方文化更加实用,而中国文化多少偏重一些形式。中西方文化在各个方面都各有各自的优势与短板,唯有不断的相互借鉴与发展,才能探索出更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白同葵.中西方教育理念的融合与发展的可行性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04):53-54.

[2]柯丽芳.《爱的教育》对当今语文教育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潘福妮.中西方高校人文教育的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4]王咪咪.儿童视角下的人文关照——读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J].鸡西大学学报,2010,(04):131-132.

[5]薛维.浅析中西方教育与素质教育[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7):209-210.

[6]于铭汇.我国当代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之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2.

[7]野曼.浅谈爱的教育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关键作用[J].改革与开放,2011,(16):179.

[8]赵峰.中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差异探析[J].科技信息,2011,(29):204-205.

作者:蔡柃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