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儒家思想和西方文化观点异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儒家思想和西方文化观点异同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儒家思想和西方文化观点异同

摘要:儒家和基督教作为中西方的重要代表思想,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碰撞与摩擦。本文通过对比方式,研究两者文化异同,学习精髓,相互容纳补益,帮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儒家和基督教文化。

关键词:儒家;西方;文化观点

儒家和基督教是中西方思想的两个代表,在诸多方面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也存在许不同观点甚至对立面。比如儒家以“仁”为核心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与基督教宣扬的“博爱主义”既有交叉点也有本质上的不同之处。除此而外,本文也列举了其中三个方面来进行对比。

1孝的根源与方式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孝”的描述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1]古代伦理学著作代表《孝经》指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意思是守孝,就是如同日月星辰在天地间的运行,如同大地万物生长衰败的自然规律,这是顺应天意。因此,是人最基本的品德。儒家著作《礼记·中庸》解释“为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意思是,所谓大孝之人,必善于继承发展前人的志向,并善于歌颂讲述前人的事迹。在此基础上,儒家学者总结出孝的本质含义有两点:第一,要尊敬前人;第二,要为祖先生儿育女,完成传宗接待的使命。在先秦儒家著作中,可以清晰的找到论据。如“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可谓全矣”,表达出儒家对于传宗接代的重视,此为孝的一个重要表达方式。

对比基督教对孝的解释。首先,和儒家一样肯定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摩西十诫第五条,明确指示:“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得以长久。”这一条是放在了为人处世戒律的首位,可见其重要性。[2]其次,对于忤逆父母的罪行,基督教表现出强烈的憎恨。《箴言》中有如下一段描述“戏笑父亲、藐视而不听从母亲的、他的眼睛、必为谷中的乌鸦啄出来、为鹰雏所吃。”但对比儒家思想,把子女视为父母的一部分,基督教是从人神关系来看待一切。神创造了人,但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背叛神的旨意,被驱逐伊甸园施以重罚。人的生老病死,都只能依靠信仰神来找到救赎,而非儒家所推崇的靠血脉延续而解决。除此之外,相较于儒家强调儿女对父母的行为态度的恭敬,基督教表明父母对儿女的管教也是神的心意,并提醒父母,对后代的教育培养,不能操之过急,要配合儿女的阶段性能力,不断鼓励。正如《圣经》中描述“我主知道孩子们年幼娇嫩,牛羊也正在乳养的时候,若是催赶一天,群畜都必死了。”

2贫富的差距

对于社会存在贫富差异的现象,如何对待,持何种态度,儒家和基督教在以下两点高度统一。第一,他们都认为,钱财并非为快乐的源头。《中庸》中“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呼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意思是说,君子应该满足于自己所处的地位,境况,乐天知命安守本分,这样才能随时随地悠然自得的快乐。此外,论语里孔子对颜渊的赞扬之词,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颜渊这样即使生活清苦贫穷,也没有丝毫影响自己的兴趣,每天自得其乐,这才是孔子所肯定的快乐的真谛。[3]对比基督教的贫富观,首先在摩西十诫最后一条戒律中明确指出不可窥视他人的财物。其次,在《箴言》中指出了什么是真正的富裕,“富足人的财物是他的坚城,在他心想,犹如高墙”。意思是真正使人富裕并非金钱俗物,而是心灵的充实和强大,这样的内心如同高墙一般坚硬结实不可摧毁。第二,在获得金钱方面,中西方的思想高度一致,用相似的方法表达出君子不获不义之财的态度。如孔子多次表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也就是我们所理解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含义。与此同时,在基督教《诗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表达了一致的看法“不义之财毫无益处,惟有公义能救人脱离死亡”。最后,在解决贫富差异的措施上,儒家思想的见解相较于基督教站在更高的境界,因为孔子一直提倡“均安”的重要性,符合当下共产主义社会目标的理想状态。[4]而基督教,只是站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础上鼓励对穷人施以怜悯之心。

3言语力量的限制

人是喜欢表达的感性动物,尤其喜欢用言语炫耀自己的长处。但即使是再谨慎的人,也会言多必失。两部著作都不约而同的指出了对言语的约束。孔子不断告诫自己的弟子,谨言慎行,少说多做是最基本的原则。《论语·为政》中“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这就是告诫弟子,要多听多想,有困惑的地方予以保留,没有困惑的地方也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小心谨慎的行事,少说多想,才能减少犯错的机会,这样才有从政的基本品德。这样的品格要求,也同样符合如今现代生活与职场的生存之道。而这种“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观点,在《圣经》里也能找到类似的描述“未曾听完先回答的,便是他的愚昧和羞辱”。[5]《圣经》里告诫大众,并非聪慧之人才懂得谨守言语的真理,对于愚昧之人闭口不说也是聪明之举。《圣经》还提出了言语的对象也需要区别对待,“你不要说话给愚昧人听,因他必藐视你智慧的言语”。说明人需要学会选择言语的对象,对于愚蠢的人无需多言,因为他非但不会理会好意,反而会用妄为的言语来攻击。最后,圣经还提出了恶言,“恶语出自恶人,恶人的心所值无几”,直接的表达了神对于“言必出于心、心口合一”的观点。

参考文献:

[1]董小川.儒家文化与美国基督新教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圣经》.《旧约·创世纪》[M],中国基督教协会,2005年版.

[3]石衡潭.《东风破》[M].山东出版集团,2009.5.

[4]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台北正中书局1953年版,第172页.

[5]杨克勤.孔子与保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张晓静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