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银行信贷管理目标与风险控制浅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银行信贷管理目标与风险控制浅议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银行信贷管理目标与风险控制浅议

摘要: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实体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人们的消费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对资金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为了满足人们的生产和消费需求,银行进一步放开了信贷业务,放宽了信贷条件和信贷范围。虽然信贷息差给银行带来了可观的利润,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因素也相应增加,再加上信用评级体系不完善、信息不匹配等问题,这就导致银行信贷风险的增加。因此,要实现银行信贷管理目标,就必须要把银行信贷管理的重点和核心转移到风险控制这个层面,通过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采取有效的手段来进行风险管控,切实推动银行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银行信贷管理;管理目标;风险控制

一、引言

理解银行信贷业务,需要从两个关键词入手,一是信用,二是贷款。信用是一个抽象概念,主要指在资金借贷行为中,对借贷方的信用情况进行评估,包括资产、财务状况、行业评价、资金流通现状以及有无不良信贷行为等。贷款是银行针对借贷对象的实际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货币资金的放贷。可以说,银行信贷业务存在诸多风险因素,比如外部因素,市场经济总体发展状况、市场经营环境、金融利润率等都会对银行信贷业务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还有内部因素,银行的决策能力、风险管控能力、信息反馈能力等都直接影响着信贷风险状况。反观部分银行,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开发消费信贷项目,扩大客户群体,过于注重绩效目标考核,忽视信贷风险管控,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率增加。因此,必须要结合银行信贷管理的目标,从风险预测、风险防范、风险管控等多个角度入手,尽可能降低不良贷款率,从而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水平。

二、银行信贷管理的目标

(一)保证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和使用率

保证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与效益性是银行进行信贷管理的首要目标。首先,安全性。银行要做到对投放资金的有效控制,对信贷资金风险进行分析和预测,为信贷资金选定最安全、最合适的投入对象。其次,流动性。银行内部的货币流动性如果下降,那么银行就会发生一定的亏损,在开展信贷业务的过程中,保证内部资金的流通性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一般来说,银行的信贷能力取决于存贷比,这个比率要求稳定,控制在70%左右,如果高于70%,就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如果低于70%,则表明银行有部分的资金闲置,存在亏损风险。再次,效益性。效益性是商业银行信贷活动开展的最终目的,商业银行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合理分配、使用信贷资金,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信贷效益的最大化。最后,使用率。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的过程中,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信贷资金要着重向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倾斜,逐步退出与经济协调发展不相适应的领域。尤其是要投向现代信息产业、交通新能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医学产业等,切实提高信贷资金使用率,创造良好的信贷环境,从而助力经济的转型发展。

(二)集中信贷审批

集中信贷审批是银行信贷管理的主要目标。部分商业银行为进一步扩大业务范围,增加目标客户群体,往往会委托一些代理机构执行信贷业务,放开审批权,但这种方式会直接导致银行信贷风险的增加。因此,银行信贷管理目标就是集中信贷审批,逐渐收回贷款审批权,确保资金向大中城市汇集,从而控制信贷风险。在这一目标要求下,银行要对各地级市以及县级的分行根据其管理水平、效益指标和不良贷款比率来规定不同的可操作权限和放贷等级。

(三)优化信贷资金配置

优化信贷资金配置是银行信贷管理的基础性目标。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的过程中,要参考“良币驱逐劣币”的理念,树立“好企业驱逐坏企业”“好客户驱逐不良客户”的信贷资金配置原则,为优质企业和优质客户建立专门的信贷绿色通道,不仅为其提供更为优质的信贷服务,而且可以向社会公开授信,从而真正用好和用活信用评估体系。

(四)建立和完善信贷管理制度体系

建立和完善信贷管理制度体系是银行信贷管理的保障性目标。一方面是建立综合信用评级制度,进一步增强授信工作的科学性。银行要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尽可能降低人为因素的干扰,就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来设置不同的财务效益、偿债能力、资金运营以及发展能力等不同指标,每个指标下设若干个量化指标或者是非量化的评价指标,通过指标完善来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信用评级体系,增强信用评级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另一方面是建立和完善银行内部的信贷决策机制,银行在办理有关信贷业务的过程中,要强化调查、审批以及动态监管等环节,并且进行环节的分解,建立起不同层次的贷款审查委员会,以有效的内部控制来降低信贷风险的发生概率。

三、银行信贷管理风险控制策略

(一)增强信贷风险管控意识

银行要有效控制信贷管理风险,就必须要增强信贷风险管控的意识。近年来,部分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盲目扩大资产规模,不遵守消费信贷规定,导致银行出现了贷款业务超支、无担保贷款额增加、消费信贷逾期等诸多问题。究其根本,还在于银行缺乏信贷风险管控的意识,这就要求银行信贷管理人员必须要从风险管控的角度出发,强化对信贷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增强其综合素质,提高信贷风险管控的意识和能力,在开展新的业务的过程中严格遵守有关的信贷制度,从而具备风险识别和判断能力。另外,银行要不断优化内部工作环境,尤其是在信贷管理目标方面,不要一味地注重绩效目标,这样反而会增加信贷从业人员的压力,使其盲目地寻找目标客户群体,甚至出现了内部的不良竞争。为此,银行要将信贷风险管控纳入绩效考核中,规范业务人员的不当行为,做好风险培训,不断提升银行信贷业务的规范性和有序性。

(二)强化动态监测

要实现银行信贷风险管控,还要强调动态化的监测。在以往的信贷活动中,往往更加重视事前的评价分析和事中的业务办理,忽视事后信贷业务的追踪管理,这就使得信贷资金的回收再利用阶段往往会存在较大风险隐患。因此,这就要求银行必须加强全过程的动态监测,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和完善信贷管理系统,不仅要对大额贷款进行动态监测,而且要对高频小额消费贷款进行全过程监测,评估客户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了解客户的资金往来状况,保证银行的权益,防范贷款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银行的信贷资金损失。

(三)升级信贷业务

银行在进行信贷风险管控的过程中,要对信贷业务进行改造和升级,这是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发生的根本举措。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信贷业务不能再单纯地考虑所占市场份额的大小,而是要从企业的经营规模以及自身的信贷能力入手,根据企业的转型发展状况来调整银行信贷的标准,使得银行现在的标准能够精准地对接更多市场项目。同时,银行要在信贷管理中优化资金配置,提高信贷资金使用率的目标要求下,综合考虑企业的市场发展前景、整体的经济实力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把一批优质且有潜力的客户群体列为信贷主体,同时设置合理的信贷额度,引导信贷从业人员逐渐向这些优质客户靠拢。

(四)做好定期检查

银行在进行信贷风险控制的过程中,会应用到一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这固然为信贷风险监测和分析提供了一定的便利,能够收集更为全面的客户资料。但在实际的风险管控过程中,如果单纯依靠这些信息技术来进行风险评估,则容易出现机械性的问题,例如:网络信息不对称、更新延迟等。因此,要做好定期的检查工作,最大限度地确保风险评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以降低信贷风险的发生概率。比如,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分年度和月度来进行信贷专项检查,安排和督促下属各分行开展信贷专项检查,全方位审核信贷项目,及时发现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督促落实整改,从而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另外,要明确银行贷款审查委员会的主体责任,贷款审查委员会成员必须要对每一笔贷款提出意见并且进行记录,用来作为后续专项检查和风险承担的凭证,从而完善内部风险管控体系。

(五)健全抵押评估机制

当前,银行无抵押信贷业务发展势头较为迅猛,但是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为了更好地控制银行信贷风险,就要逐渐缩减无抵押信贷的规模,同时建立完善的抵押资产净值评估制度,客观对抵押物的资产来进行估值,并且强化与相关部门的沟通,确保抵押品的保值性。如果抵押品存在变现困难的问题,那么不予以支持抵押。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银行要不断加强信贷风险管理与控制能力,优化和调整信贷管理模式,提高风险控制水平,从而推动银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林.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策略研究[J].大陆桥视野,2021(02):76-77+80.

[2]侯玲丽.银行信贷管理目标与风险控制探讨[J].财经界,2021(05):47-48.

[3]吕品.银行信贷管理目标与风险控制探讨[J].现代商业,2020(19):109-110.

[4]韩宏胜.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策略研究[J].中外企业家,2020(05):45.

作者:朱孟彬 单位:烟台银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