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中地理新课标思考与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标杆之一,自《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称“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全国地理教育工作者掀起对其研究解读与运用的新高潮。但目前地理教育工作者对“新课标”的认识还存在诸多问题,研究解读不够充分,挖掘不够到位,这样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难免对“新课标”应用和实施存在不同的困惑,甚至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背离“新课标”的初衷,使教学陷入误区,这值得广大一线教师深思。本文通过实际教学探究学习,尝试利用“新课标”的标杆作用指导教学,目的是充分利用“新课标”,提高教学质量,得出“新课标”实施中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新课标;困惑;辨析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2017年版“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广大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学习“新课标”,领会其学科导向功能和育人价值,目的是尽快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来适应“新课标”,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科核心素养。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出现背离“新课标”的初衷,背离教学规律等问题,为了避免对“新课标”发生曲解,甚至片面理解“新课标”教育指导精神,使教学陷入误区,笔者从本校教学实际出发,实地体会和运用“新课标”的指导精神,开展关于“新课标”解读运用的实践教学,目的更好地利用“新课标”的价值,服务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提高地理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强调探究学习,并不是不要接受性学习
“新课程”强调在日常教学中采用探究方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这是因为探究学习是地理学科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又是地理学科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所谓“探究”就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现实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无疑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但是,探究不是唯一的地理学习模式,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它是一门知识性、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地理学科学习中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应该根据学习实际情况和学习内容综合运用和扬长避短,各种方法相结合提高学习效益。探究学习的优点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在教学中也不是万能的,也有其不足的一面,比如过程长、费时多等问题,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需要用探究学习来进行,有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离不开教师系统的讲述或训练。如学习“时区和区时”这一节,笔者认为“讲述法”可能是一种更好的选择。笔者根据自己教学情况,在学习本章节知识时,利用不同的教学资源将“时区”“区时”“地方时”和“日界线”等概念讲述清楚,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概念之后再进行探究性学习,更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应把探究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对立起来,试想用探究学习完全取代接受性学习,忽视教师对知识的系统讲授,其最终结果是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探究要有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选择和安排探究问题和探究方法,要有舍有取,最大化地发挥各种学习方法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
二、强调能力培养,并不是不要识记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四大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四大能力指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讨论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地理核心素养是指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等,但是在强调能力培养的同时并不能否定必要的识记内容。只有识记的知识储备达到一定程度,学生才有了思维的材料,才有了能力的载体,才能谈“四大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研究表明,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之中记忆力最旺盛的阶段,记住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往往会受益终身,即便是一些学生当时并不理解的内容,它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力的提高而逐渐明白,为能力培养做好铺垫。如果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学生连一些最基本的知识都没有记下来,那么能力的培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空中楼阁,显得多么脆弱甚至无生命力。据此,在培养学生的“四大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时,先让学生识记必要的基础知识,打好基础,固本才能强弱。例如,笔者在讲“地球的运动”一节时,先让学生理解记忆经纬线的概念等知识,将这些概念性知识理解记忆掌握后,再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球空间想象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世界意识”时,先让学生了解“联合国”“世贸组织”等知识,这样通过理解记忆基础概念性知识来培养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就水到渠成了。
三、强调学生自学,并不是不要教师指导
“新课标”强调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某些地理学习任务,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但是,强调学生自学并不是教师撒手不管、不问不闻。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常常起到抛砖引玉的巨大作用。否则,就无从实施教育规律的正确体现,这样只能机械化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体现不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盲目学习,结果事倍功半。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全程跟踪指导,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分层指导学生,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和问题,并把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学习方法的引导上,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也不能认为一有教师的参与就不是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应把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统一起来,真正体现“新课标”对教师角色的新定位,即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和伴随者。例如,在讲“农业区位因素选择”知识时,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着眼于陇西县中药材种植情况,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调查陇西县中药材发展状况,在小组讨论时各抒己见,之后笔者是这样设置探究问题的,探究一:“探究陇西白条党参生长的气候优势”;探究二:“探究陇西白条党参生长的地形优势”;探究三:“探究陇西白条党参发展壮大的劳动力优势”;探究四:“探究陇西白条党参发展壮大的历史优势”;探究五:“探究陇西白条党参发展壮大的区位优势”。设置阶梯式问题,由易到难,层层深入,逐渐过渡。这样教师根据实际学情,制定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探究问题,分层次地布置给学情不同的学生,目的是通过这样的因材施教,促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共同发展,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养。
四、强调反对“满堂灌”,并不是要提倡“满堂问”
“新课标”从根本上否定了“满堂灌”这种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教学方式,但是,并不是说就要提倡“满堂问”。虽然“问题”往往为探究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成为创新教学的突破口,但是“新课标”所要求的不是“问题”越多越好,尤其是满堂的“对不对”“是不是”以及简单机械地重复教材内容的这类“问题”,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培养。“新课标”所要求的“问题”是指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而且要求在一节课内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状态灵活运用,其教学方式也应是灵活多变的。如讲授、复述、讨论、演讲、辩论、实验和学生动笔、动手、动脑各种教学方式互相结合、互相补充,富有节奏,充满变化,生机勃勃。“满堂灌”是新课标摒弃的,也不是新课标所提倡的。例如,在学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一节内容时,老师应该避免一味地讲述本节内容的原理规律,而是应该结合实际,以“实地调查→汇总→提出问题→讨论→得出结果→布置课后作业”的程序进行创新授课。为此,笔者教授本节内容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实地考察附近的工业工厂情况,例如实际调查祁连山水泥厂漳县生产厂的情况,之后汇总调查资料,提出漳县水泥厂布局存在的利弊,然后在课堂上分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并完成课后作业。
五、强调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不是不要“粉笔+黑板”
“新课标”倡导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自主学习等,但这并不是意味着要使多媒体成为教学形式的全部和主载。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在直观形象创设问题情境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提供新颖的大量教学资源,但也有明显不足和弱点,它完全依赖于课堂预设,一旦出现预设之外的情况,就使课堂教学显得十分尴尬,处理偶然和新颖的教学问题不是那么得心应手。而“粉笔+黑板”就会减少这种情况的出现,提高了处理偶然教学问题的能力。再者,有些教师过分追求多媒体的动画效果,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反而弱化了主题,降低了教学质量。还有的教师直接借用别人课件,生搬硬套、东拉西扯,缺乏感染力和新颖内容,影响课堂效率。所以,教师应灵活地处理多媒体辅助教学与板书之间的关系,游刃有余地选择和结合,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笔者在讲述“水资源的利用”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甘肃省会宁县的“水窖”资料,本来要启发学生思考当地为何要建造传统的“水窖”取水用水,但是一个机灵的学生突如其来地提出现在基础条件改善都在使用自来水取水,“水窖”会逐渐消失,我们应该讨论当地自来水发展的前景和状况,更有实际意义。这样一来我的多媒体课件后面的内容无法再进行下去,课堂出现僵硬机械的局面,因此我在教学反思中深深地体会到“粉笔+黑板”的必要性。
六、强调以表扬为主,并不是完全不要批评
“新课标”强调课堂教育语气以肯定表扬学生为主。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尽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评价,给予鼓励和表扬。但“好孩子绝不是夸出来的”,尤其是动不动就夸大其词地说:“你真聪明”“很好”“真棒”,一味的表扬就会使学生养成骄纵、自傲等难以与人平等相处的不良习气,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棍棒底下出孝子”固然不可取,但采取科学适当、对学生学习和成长有帮助的“惩罚”是对教学有益的,没有“惩罚”的教育绝不是完整的教育。罚站、辱骂坚决要不得,但“将功补过”可以是教师聪明的选择。如:在探究“地膜种植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时,有学生参与不好或探究不如意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惩罚”这些学生牺牲自己的周末时间去田间地头拍摄地膜种植照片,实地感受体验,然后将这些照片分享出来,为全班学生再次探究提供真实可靠材料,帮助这些学困生解决这个学习问题,这样既“惩罚”了这些学生的不足,又培养了这些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惩罚”的教育决不是完整的教育,关键就看时机的把握、方法的运用是否恰当。对表扬不要滥用,对批评更要谨慎,要辩证地看待两者的关系。地理新课标是地理教师教学的航标,一线地理教师一定要深入细致地学习,领会其精髓。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有的放矢,避免陷入误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
作者:关锋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