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初中教学阶段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该门课程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依靠道德法治课程的优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就需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意识到单一的教学形式无法真正发挥教育的成效,从而在此前提下专注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创新多样的教育手段和方式,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从以下方面着手探析如何优化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新课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专注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为了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教师要能够始终坚持生本教育理念,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在探究相应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过程中促使学生的德育素养得以提升,促使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得以确立,让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综合素养得以生成。为了构建高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可以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从五个方面着手创新教育方法,在无形中将道德与法治知识植入到学生的深层次思想中。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问题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时会觉得其中的一些理论知识晦涩难懂,对于涉及到法律法条的知识更是由于储备量薄弱而无法消化,加之教师及家长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很少关注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通常会采用单一的授课方式给学生传授相应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导致教学效率较低。很多时候,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订过程中通常依据传统教育的思想侧重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不足,导致课堂教学形式化,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有些教师还刻板地传授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对教学内容不理解自然会导致教学效率较低。同时部分学校的软硬件设备不完备,教师没有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及实地观察的意识,导致学生的参与度较低,学习积极性不足。

二、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

(一)借助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实践性较强,很多知识点都蕴含在生活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认识到建构生活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而后在教学时立足于现实生活,挖掘教材中丰富的生活资源,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同时能够建立学科知识体系,能够学以致用地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教师在道德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目标抓起,通过确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促使学生理解掌握具体知识,提高学生的情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做更好的自己》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设计目标时就可以从三维目标着手,确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目标。促使学生能够积极接纳和欣赏自己,掌握做更好的自己的方法,能够认识到每个人之间潜力的异同点,懂得挖掘潜力的方法。促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将三维目标融合在一起,通过教学活动的深入推进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探究水平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教师还要能够了解学生的现有能力,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下,能够让学生积极地了解自己,在知行统一的教学过程中促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二)开展探究式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前,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教师要能够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引领学生探究知识时要能够始终将学生放在中心地位,让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增强学生的主观参与意识,促使学生的自主性在探究式学习活动的推进过程中能够得以提升。以《中学时代》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要明确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考虑到学生在开启生命新旅程的成长节点中会有诸多思虑,且这个时期处于学生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阶段,此节课需要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初中与小学的不同,感受角色的变化,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中明确目标,开始用行动编织新的梦想,教师可以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明确探究任务,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在互相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促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得以充分运用,让学生在问题解决和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对生活有深层次的思考,激发其学习动力。

(三)创设情境式教学,营造课堂学习氛围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结合提前制订的教学目标创设情境,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主动学习知识,学会有用的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此,教师可以以教材文本为载体,以情感传递为纽带,通过情境创设和情感体验的方式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情感活动结合在一起,能促使学生的道德素养品质得以提升。以《深深浅浅话友谊》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将友谊的特质及友谊的澄清糅合到课堂中,结合学生的具体认知实际创设主题情境,引领学生从“友谊的绽放”“友谊的天平”和“友谊的烦恼”三个情境中思考感悟友谊的真谛。课堂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不同的情境,引领学生置身其中,如,在“友谊绽放”的环节教学中,教师出示了课间休息时,班级的一群学生正在玩闹,其中一位同学晓玲坐在自己的座位纹丝不动地思考数学老师讲解的题目,另一个学生张莎看到后,走到她身边询问情况,得知实情后的张莎会怎么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想象故事的后续发展。这样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置身于丰富的情境中探讨道德与法治知识,能对其中的内涵蕴意具有充分的认知。

(四)关注案例式教学,引领学生分析问题

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给学生传递思想知识,能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借助案例呈现的方式引领学生积极分析问题,能够将较难理解的知识内化成学生自身的思想,教学案例的选取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要能够提供难度适宜的案例让学生愿意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以真正启发。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呈现时事政治案例,将其中适用于课堂教学的案例资源整合归纳到一起,挖掘生动案例的理论及实践价值,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紧密结合相应的案例素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激发学生情感层面的共鸣。比如,教师在教学《发现自己》一课时,就可以展示“张玲成长的烦恼”的案例引领学生积极展开讨论。一向活泼开朗的张玲升入初二后整个人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来娇小的个子不断长高,甚至个头都猛于一些男同学,脸上也时而会冒出几颗青春痘,生理的发育困扰着她,导致她常常弯腰驼背低头走路,且变得沉默寡言,课堂中经常心不在焉……结合张玲升入初二后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教师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她会有这样的心理?从讨论思考和分析张玲变化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引出课题《发现自己》,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内省自我,谈一谈对自己的认识,让学生积极思考应该如何正确认识自己,而后持续关注张玲的成长过程,讲述张玲通过咨询心理教师正确认识自己的过程,而学生可以在此过程中结合案例讨论思考找到认识自我的不同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优势也有缺点,要能够悦纳自己直面缺点,在正确剖析自我优缺点的反思体悟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组织体验式活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能够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为了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能够基于实践体验让学生置身于学习情境中,在实践活动中获取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促使学生的实践综合素养得以有效提升。由此可见,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探索和研究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亲身的体验,由此能引发其内心的共振。比如,在《关爱他人》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了一个扶自行车的小男孩从遭遇误解到最后误解解除的故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呈现故事案例,并鼓励班级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采用角色扮演的体验教学方法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体悟小男孩遭遇误解后的情绪,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让学生感同身受,最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引导学生真正体悟关爱的真谛。又如,在《法不可违》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新闻材料,如呈现关于校园暴力的内容,在新闻事件的呈现过程中让学生深刻体会法律的底线,不违法是一个人行为处事的底线,教师采用社会新闻事件让学生直面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事情,让学生清醒认识到违法无小事,由此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综上所述,教师为了促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可以在发现教学问题后从借助生活化教学、开展探究式教学、创设情境式教学、关注案例式教学、引领学生分析问题和组织体验式活动等方面着手引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汪海澜.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J].教育观察,2019(30):119—120.

[2]葛道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8(16):39.

[3]陈鸳鸯.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华夏教师,2018(14):25—26.

[4]卢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8(2):44—45.

作者:杨风莲 单位: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