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媒体下皮影艺术传播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媒体下皮影艺术传播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媒体下皮影艺术传播探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对非遗文化的传播产生了显著影响。江汉平原皮影戏作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传统的保护传承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环境,亟需创新与变革。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技术对非遗文化所带来的显著变化,结合江汉平原皮影艺术传播现状,尝试探索江汉平原皮影艺术传播的新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江汉平原皮影艺术;传播创新

当前,媒介技术的进步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发展平台。面对现代社会和消费文化的变迁与冲击,江汉平原皮影艺术应立足地域特色,借助多种媒介形式,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的有效传播。

一、新媒体对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传播意义

(一)丰富皮影艺术的传播内容与形式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不再是电视、报纸等某一种传统媒介方式的单一传播,而是集合3D技术、数字影像、虚拟现实等新兴手段的“协同”传播。基于此,江汉平原皮影艺术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形式更加全面、立体、生动地呈现在受众面前。与此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产生的社交娱乐平台,兼具娱乐化与流行化的特征,可以为固化的艺术形式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创新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表达形式。

(二)促进皮影艺术的交互化传播

随着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单向传播方式逐渐向双向、多向传播转变,这使得传受双方的互动性大大增强。皮影艺术的受众不再是简单的接收信息,也成为了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和分享者。借助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新媒体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对皮影艺术的内容报道进行讨论和反馈。

(三)推动皮影艺术信息的广泛传播

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的传播范围扩展到整个世界。在这一前提下,非遗的传播可以突破时间和区域的限制,有望在更广阔的环境里被人们所知晓。2021年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较2020年3月增长854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可见,我国网民规模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基于互联网的线上沟通平台已然变成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因此,利用新媒体传播方式,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将江汉平原皮影文化艺术传播至世界各地,使其为更多的新媒体受众所知晓。

(四)培育多元化的传播主体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传播资源的丰富,很大程度上冲破了少数大众传播组织对传播资源和渠道的垄断,为社会大众进行信息传播提供了条件,这也使得信息的制作、传播变得更加便利。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传播亦将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主流媒体,包括传承人在内的每个个体均可发声,积极投身于皮影艺术的传播实践,这使得江汉平原皮影艺术有望重新活跃在大众视线之中。

二、江汉平原皮影艺术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播内容和形式陈旧,缺乏深度传播

随着大众文化消费行为的变化,传统的皮影艺术与现代的生活方式存在一定的文化距离。目前,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传播手段大多表现为传统剧目的现场演绎、报纸杂志对传承人展开专访、皮影艺术作品鉴赏、纪录片等,上述传统的传播内容及形式缺乏新意,对置身于新媒体环境的用户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此外,由于相关传承人对江汉平原皮影艺术资源的整理缺乏系统性、挖掘深度不够,导致媒体传播者得不到足够的信息内容资源,因而对其难以形成整体的认识,最终导致传播者不能有效地完整地把江汉平原皮影艺术呈现给受众。

(二)传播受众流失严重,存在代际失衡的现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通过生动的传播实践来实现,其存在和延续需要有受众的欣赏、分享。随着现代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数字媒介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皮影艺人恪守的传统表演规范与程式已经难以得到年轻受众的认同与接受,观众资源流失问题较为严重。此外,学校在非遗文化的教育与宣传方面的工作缺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年轻人对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缺乏了解,也加剧了非遗文化传播受众的代际失衡。

(三)传播主体各自为政,缺乏协同机制

现如今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传播仍旧多依附于口耳相传与现场演绎,部分皮影艺术受众则借助新媒介以短视频、微博信息等形式进行自发传播,但由于缺乏协同机制和统一的规范引导,导致传播主体的力量分散。且由于传播者的专业能力参差不齐,传播的相关信息也大多从个人审美出发,加之传播内容杂乱,因而无法规范系统地反映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演绎、雕刻和唱腔的特色,传播效果不容乐观。

三、新媒体环境下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传播创新

(一)运用现代科技,创新江汉平原皮影戏的传播形式

1.将皮影声像资料进行数字化转换传播者可以运用超清摄影、网络通信技术等新技术手段对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信息内容进行数字化采集,把资料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据化、可视化的资料,进而存储于计算机和互联网云端,以供受众浏览欣赏。在对其进行影像化记录的过程中,需要专业的影像制作人员深入到江汉平原皮影艺术传承人群中去,围绕学艺、工序、作品、传承等不同方面对传承人进行采访和拍摄记录,近距离地感知传承技艺、皮影文化,用影像记录、还原真实的内容。与此同时,相关团队还要邀请、组织专业的研究人员将其由来、发展、流变等方面的资料进行梳理,并使其内容符合大众文化的语境;在将相关音视频资料分类整理后,需要录入档案管理数据库,以便实现对皮影艺术的数字化保存,以为其内容创新提供借鉴。2.搭建皮影文化艺术虚拟仿真平台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建立仿真三维场景,将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制作或表演过程以及传承环境进行原样再现,实现受众与虚拟空间环境的近距离接触。通过建立体验式交互平台,将江汉平原皮影项目转化为数字文化形态,受众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感受模拟真实环境的三维动画演示作品,通过模拟制作过程可以加深受众对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了解,进而实现深度传播。

(二)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创新传播渠道

1.打造富有特色的网络服务平台政府部门或文化部门可以运用信息化、数字化等高科技手段构建江汉平原皮影戏特色网络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上适当整合皮影戏的历史文化、影像照片、音视频资料以及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等多方面的珍贵文献与资料,以满足用户不同层次的文化需要。同时,还可利用数字技术开发江汉平原皮影戏艺术创意体验应用App,借此增强传受双方的双向互动,满足用户活态体验需求。2.有效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传播推广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普通大众提供、分享信息将日益便捷,社会公众在传播过程中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关团队应充分利用以微信公众号、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矩阵,借助其个性化、交互性、碎片化的特点,建立起江汉平原皮影戏艺术的统一媒体账号,以H5、热门话题、动态长图等新兴表现形式同受众展开积极互动,以此提升个体用户投身文化宣传的主动性,从而孕育一批关心和热衷传承江汉平原皮影文化艺术的年轻群体。3.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当前,发展新媒体、促进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传统媒体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非遗文化在打造自身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同时,应紧跟媒体融合趋势,借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机融合所搭建的兼具公信力与新技术能量的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近年来,依托媒体融合进行非遗文化宣传的节目层出不穷,如《国家宝藏》《传承者》等节目,通过电视频道的首播和各平台的分播可以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江汉平原皮影戏艺术的相关传承传播工作者可参与到电视节目和新媒体宣传活动中去,结合时代文化消费的发展趋势,扩大皮影戏文化艺术影响力。

(三)实施跨界融合,推动江汉平原皮影戏产业发展

1.皮影+数字文创基于腾讯与故宫博物院跨界融合的成功示范,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相关团队也应根据年轻社群的文化心理和消费需求,在凸显传统精神文化内核基础上,凭借生动的数字创意形式吸引受众。现如今游戏、音乐、社交等文创业态的开发使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日趋多元化,相关团队可通过提取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典型元素进行创意设计开发,挖掘、开发出生动的影人表情包、趣味方言唱腔语录、线上DIY“设计+定制”、皮影元素定制游戏皮肤、数字明信片、数字漫画等多元化的数字产品,实现皮影文化的数字化创新。2.皮影+影视一是相关团队可以致力于皮影题材的动画制作与推广。将皮影艺术与动画结合,融合影人的形象特点,挖掘符合当下文化价值观的“新”产品,创造出符合现代受众审美需求的皮影动画产品。二是推动皮影艺术在影视领域的宣传推广。近年来,国产剧非常重视历史文化输出与转化,剧集中常常出现传统艺术的身影。如饱受赞誉的《清平乐》的片头、剧集中的剪纸艺术、皮影戏等传统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了叙事中,广受观众喜爱。此类剧集的成功反映了社会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逐渐提升,皮影艺术与电视剧的结合有望为大众喜闻乐见。

(四)加强教育宣传,培养江汉平原皮影戏的新兴消费市场

若要实现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有效传播,需要培养一批新媒体传播方面的创意人才。一方面,传承人与相关从业者应主动接受新媒介,树立创新的传播意识。另一方面,广大数字用户也应该学习掌握数字技术,寻找与现代受众审美相契合的创意元素,进行高品质的皮影艺术内容创作。大学生新生代群体可以成为创意人才的重点培育对象。湖北省相关高校可开设江汉平原皮影戏相关课程,邀请传承人进入课堂开展现场教学,还可以使其前往潜江、天门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掌握唱腔、设计方法,专注于专业设计,以此促进皮影戏艺术的创新与衍生。在信息化时代,为了实现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相关团队应在保留其特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种媒介平台、多种渠道创新其传播方式,联合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探索出江汉平原皮影文化艺术的传播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罗天.三网融合背景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依存度探讨[J].中国传媒科技,2017,(07):55-56.

[2]汪沛.皮影艺术新媒体传播研究[D].湖南大学,2014.

[3]吴俐磊.由休漠之“应该”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J].学理论,2012,(31):12-14.

[4]季贺鸣.数字时代手机媒体文化意义考量[D].东北师范大学,2011.

[5]薛可,龙靖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的新挑战和新对策[J].文化遗产,2020,(01):140-146.

作者:张馨匀 陶丽萍 单位:武汉轻工大学管理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