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媒体下中日汉字交流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媒体下中日汉字交流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媒体下中日汉字交流探究

【提要】新媒体改变了以往语言接触的形态,使汉字传播出现新的语言现象。本文试图通过新媒体及语料库探索中日汉字的历时交流,分析“颜”字在中日语言接触中如何演变。研究发现,日语“颜”一直保留着身体部位“脸”的含义,汉语中“颜”表示“脸”的功能一度淡化,但在中日交流和新媒体的助力下,“颜”表示“脸”的含义再次被激活。

【关键词】新媒体;汉字;中日交流;历时研究

为了解流行语的传播渠道及人们对其词源普遍的初始印象,我们发布了一份关于“颜”字的调查问卷,调查主体为大学本科生。问卷调查的3个代表词语为“素颜”“童颜”“颜值”,结果显示,80%以上人群通过网络接触到以上三词,且有20%左右受试者认为其来自日本、港台地区。鉴于中日汉字研究缺乏交流的视角及动态研究,汉外语言接触研究应建立在现代语言接触事实上,本文将尝试立足于新媒体进行研究。

一、汉语中的“颜”

CCL语料库中“颜”字首现于西周(前1046-前771),做姓氏,也表示“脸”,引申为脸皮、容貌、样子、表情;春秋时期(前770-前221)中医典籍中“颜”专指“额头”;东周时期(前770-前256)“颜”通“雁”,“前列”之义;唐(618-907)后的作品中常用“颜色”表示“色彩”义(夏业昌,1985)。唐朝诗人常以花草拟人,描写人物外貌时常用“颜色”一词,部分诗句中“颜色”可解释为“脸”,后来又出现了只能解释为“色彩”的“颜色”。由此推断,“颜”逐渐倾向表示色彩发生在唐代中后;隋唐以来“颜”还出现表示“显著”“门上的匾额”“于匾额或书籍封面上题字”等新用法。在CCL语料库——现代汉语中检索“颜”,前500条例句中,表示“色彩”的有413条;用于姓氏、名称的有51条;而表示“脸”含义的“颜”仅36条,且这些用法都是文言的保留。现代汉语中“颜”很少单字表示“脸”的含义,常出现在成语里或书面语中,如“和颜悦色”“容颜”“颜面”等。“颜”表示器官“脸”含义的淡化,一方面是由于自身语义向“色彩”倾斜,另一方面是受到近义词“脸”的影响。“脸”字在六朝时期(222–589)出现,起初只表示两颊的上部,唐宋时期由两颊的上部变为指整张脸。现代以后(1949-),口语中表示身体部位“脸”的功能由“脸”字承担。(1)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周《尚书》)(2)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黄帝内经)(3)若此,则士争前战为颜行。(春秋·管子《轻重甲》)(4)紫绶朱绂青布衫,颜色不同而已矣。(唐·白居易《王夫子》)(5)颜无戚状,泪不垂脸(六朝《全刘宋文》)

二、“颜”在日语中的传播与使用

中纳言CHJ语料中有关「顔」的最早记载是奈良时期(710-794)的《万叶集》,表示“脸”。奈良时期大致对应我国盛唐时期,日本吸收大量唐文化,经济文化盛象空前,可以推测“颜”字正是在这时从中国传入日本。平安时期(794-1192)「顔」表示容貌、样子、脸色。镰仓时期(1185-1333)和室町时期(1336-1573)沿用此义。江户时期(1603-1868)出现读作「カンバセ」的「顔」,指容貌,新增了面子、脸面的含义。明治·大正时期(1868-1926)「顔」含义开始丰富起来,表示头、人、人物、某种东西的实体,可理解为「姿」。现代日语中「顔」的语义沿承“脸”,即便有所新增,也基于中心语义“脸”展开(吴宏,2009),总结起来可表示妆容、人、头、情绪、性格、名誉、知名度、人际关系。(6)あにくやしづしその顔良きに上野久路保の嶺ろ(759·万葉集)(7)ほしと思ひたる顔気色を見て(1220·宇治拾遺物語)(8)それになんだ己の顔を踏つけにするはおろかな事。(1831·仮名文章娘節用)(9)最早容易に貨幣の顔を見る事のかなはぬやうなりたれば(1875·開化問答)(10)米中首脳が“初顔合わせ

三、新媒体中“颜”的构词及语义

(一)“颜”的构词

笔者总结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光明网等央媒中包含“颜”的词,发现大致可分偏正、动宾、并列3类,如:颜控、颜值、浓颜、素颜、童颜、侧颜、优颜写真、厌世颜、颜文字、神颜、美颜;养颜、汗颜、换颜、有颜有智、美颜、盛装亮颜;颜才兼备、颜艺惊人等。“颜”在上述词语均表示“脸”“容貌”,根据词源可分为文言残留、日源词、本土新造。

(二)“颜”的语义

中国自古“素颜”“童颜”,素颜指女子白晳的容颜,童颜指儿童红润的面色,也指年虽老而脸色像幼童一样润泽的鹤发童颜,但现在汉语中素颜更多指不化妆的脸,童颜也衍生出像娃娃一样脸庞的含义,这明显是受日语的影响。调查中的“颜值”一词,有研究者认为它来源于日语,是日源词,回到汉语直接更换了读音,所以感觉不到它的外来词色彩(井苗,2016)。个别日本网友认为「顔値」属于「ネット用語」,并怀疑来自「顔面偏差値」。但中纳言语料库中并无「顔値」的记载,关于「顔面偏差値」最早一则,来自雅虎智慧袋记载。(11)「男は顔じゃない」というのは顔面偏差値60以上で顔だけじゃないですよ。汉语“颜值”比「顔面偏差値」晚10年,可能是中国网友对「顔面偏差値」的缩略使用,也有可能是自制新词。本文更倾向于后者,因为汉语中“颜”表示脸的意思自古有之,由于“脸”对“颜”的替代,才使得“颜”很长一段时间失去表示脸的功能。虽然“颜”不是外来词,但表示身体部位“脸”意义的复活,很大程度上是受日本的影响。随着日语「顔文字」「美顔」「顔芸」等词的传入,“颜”表示“脸”这一功能被激活,以致后来网络中又出现了颜值、颜荒、颜控等新词。“颜值”起初形容人的容貌,借助新媒体在短时间内由人及物,也描述某个物品的好看程度或城市风貌。这和日语中“颜”的语义变迁过程相印证。(12)“瑞雪迎春”号动车组列车既有颜值,也有内涵。(13)要借助文旅资源让农村颜值高起来。

四、总结

总体来看,“颜”字诞生于中国的西周时期,表示身体部位“脸”,公元8世纪传入日本。“颜”字在唐代逐渐发展出“色彩”一义,表身体部位的功能逐渐让位于“脸”,仅在熟语和成语中保留表示“脸”的功能;而日语「顔」一直保留表示“脸”的功能。近年来由于中日文化交流的频繁和新媒体的助力,很多包含“颜”字的日语词进入中国,激活了“颜”字近百年来几乎已经丧失的表身体部位的功能,而且还创造出“颜值”“颜控”“有颜有智”等令人误以为来自日语的新词。可见语言接触是个双向的过程,其结果往往惠及双方。

作者:韩心怡 汪然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