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媒体下中日汉字交流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提要】新媒体改变了以往语言接触的形态,使汉字传播出现新的语言现象。本文试图通过新媒体及语料库探索中日汉字的历时交流,分析“颜”字在中日语言接触中如何演变。研究发现,日语“颜”一直保留着身体部位“脸”的含义,汉语中“颜”表示“脸”的功能一度淡化,但在中日交流和新媒体的助力下,“颜”表示“脸”的含义再次被激活。
【关键词】新媒体;汉字;中日交流;历时研究
为了解流行语的传播渠道及人们对其词源普遍的初始印象,我们发布了一份关于“颜”字的调查问卷,调查主体为大学本科生。问卷调查的3个代表词语为“素颜”“童颜”“颜值”,结果显示,80%以上人群通过网络接触到以上三词,且有20%左右受试者认为其来自日本、港台地区。鉴于中日汉字研究缺乏交流的视角及动态研究,汉外语言接触研究应建立在现代语言接触事实上,本文将尝试立足于新媒体进行研究。
一、汉语中的“颜”
CCL语料库中“颜”字首现于西周(前1046-前771),做姓氏,也表示“脸”,引申为脸皮、容貌、样子、表情;春秋时期(前770-前221)中医典籍中“颜”专指“额头”;东周时期(前770-前256)“颜”通“雁”,“前列”之义;唐(618-907)后的作品中常用“颜色”表示“色彩”义(夏业昌,1985)。唐朝诗人常以花草拟人,描写人物外貌时常用“颜色”一词,部分诗句中“颜色”可解释为“脸”,后来又出现了只能解释为“色彩”的“颜色”。由此推断,“颜”逐渐倾向表示色彩发生在唐代中后;隋唐以来“颜”还出现表示“显著”“门上的匾额”“于匾额或书籍封面上题字”等新用法。在CCL语料库——现代汉语中检索“颜”,前500条例句中,表示“色彩”的有413条;用于姓氏、名称的有51条;而表示“脸”含义的“颜”仅36条,且这些用法都是文言的保留。现代汉语中“颜”很少单字表示“脸”的含义,常出现在成语里或书面语中,如“和颜悦色”“容颜”“颜面”等。“颜”表示器官“脸”含义的淡化,一方面是由于自身语义向“色彩”倾斜,另一方面是受到近义词“脸”的影响。“脸”字在六朝时期(222–589)出现,起初只表示两颊的上部,唐宋时期由两颊的上部变为指整张脸。现代以后(1949-),口语中表示身体部位“脸”的功能由“脸”字承担。(1)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周《尚书》)(2)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黄帝内经)(3)若此,则士争前战为颜行。(春秋·管子《轻重甲》)(4)紫绶朱绂青布衫,颜色不同而已矣。(唐·白居易《王夫子》)(5)颜无戚状,泪不垂脸(六朝《全刘宋文》)
二、“颜”在日语中的传播与使用
中纳言CHJ语料中有关「顔」的最早记载是奈良时期(710-794)的《万叶集》,表示“脸”。奈良时期大致对应我国盛唐时期,日本吸收大量唐文化,经济文化盛象空前,可以推测“颜”字正是在这时从中国传入日本。平安时期(794-1192)「顔」表示容貌、样子、脸色。镰仓时期(1185-1333)和室町时期(1336-1573)沿用此义。江户时期(1603-1868)出现读作「カンバセ」的「顔」,指容貌,新增了面子、脸面的含义。明治·大正时期(1868-1926)「顔」含义开始丰富起来,表示头、人、人物、某种东西的实体,可理解为「姿」。现代日语中「顔」的语义沿承“脸”,即便有所新增,也基于中心语义“脸”展开(吴宏,2009),总结起来可表示妆容、人、头、情绪、性格、名誉、知名度、人际关系。(6)あにくやしづしその顔良きに上野久路保の嶺ろ(759·万葉集)(7)ほしと思ひたる顔気色を見て(1220·宇治拾遺物語)(8)それになんだ己の顔を踏つけにするはおろかな事。(1831·仮名文章娘節用)(9)最早容易に貨幣の顔を見る事のかなはぬやうなりたれば(1875·開化問答)(10)米中首脳が“初顔合わせ
三、新媒体中“颜”的构词及语义
(一)“颜”的构词
笔者总结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光明网等央媒中包含“颜”的词,发现大致可分偏正、动宾、并列3类,如:颜控、颜值、浓颜、素颜、童颜、侧颜、优颜写真、厌世颜、颜文字、神颜、美颜;养颜、汗颜、换颜、有颜有智、美颜、盛装亮颜;颜才兼备、颜艺惊人等。“颜”在上述词语均表示“脸”“容貌”,根据词源可分为文言残留、日源词、本土新造。
(二)“颜”的语义
中国自古“素颜”“童颜”,素颜指女子白晳的容颜,童颜指儿童红润的面色,也指年虽老而脸色像幼童一样润泽的鹤发童颜,但现在汉语中素颜更多指不化妆的脸,童颜也衍生出像娃娃一样脸庞的含义,这明显是受日语的影响。调查中的“颜值”一词,有研究者认为它来源于日语,是日源词,回到汉语直接更换了读音,所以感觉不到它的外来词色彩(井苗,2016)。个别日本网友认为「顔値」属于「ネット用語」,并怀疑来自「顔面偏差値」。但中纳言语料库中并无「顔値」的记载,关于「顔面偏差値」最早一则,来自雅虎智慧袋记载。(11)「男は顔じゃない」というのは顔面偏差値60以上で顔だけじゃないですよ。汉语“颜值”比「顔面偏差値」晚10年,可能是中国网友对「顔面偏差値」的缩略使用,也有可能是自制新词。本文更倾向于后者,因为汉语中“颜”表示脸的意思自古有之,由于“脸”对“颜”的替代,才使得“颜”很长一段时间失去表示脸的功能。虽然“颜”不是外来词,但表示身体部位“脸”意义的复活,很大程度上是受日本的影响。随着日语「顔文字」「美顔」「顔芸」等词的传入,“颜”表示“脸”这一功能被激活,以致后来网络中又出现了颜值、颜荒、颜控等新词。“颜值”起初形容人的容貌,借助新媒体在短时间内由人及物,也描述某个物品的好看程度或城市风貌。这和日语中“颜”的语义变迁过程相印证。(12)“瑞雪迎春”号动车组列车既有颜值,也有内涵。(13)要借助文旅资源让农村颜值高起来。
四、总结
总体来看,“颜”字诞生于中国的西周时期,表示身体部位“脸”,公元8世纪传入日本。“颜”字在唐代逐渐发展出“色彩”一义,表身体部位的功能逐渐让位于“脸”,仅在熟语和成语中保留表示“脸”的功能;而日语「顔」一直保留表示“脸”的功能。近年来由于中日文化交流的频繁和新媒体的助力,很多包含“颜”字的日语词进入中国,激活了“颜”字近百年来几乎已经丧失的表身体部位的功能,而且还创造出“颜值”“颜控”“有颜有智”等令人误以为来自日语的新词。可见语言接触是个双向的过程,其结果往往惠及双方。
作者:韩心怡 汪然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