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读图识图能力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摘要:读图、识图是分析地理信息的基本方式,但传统的教学讲解式方式,实际效果不明显,学生掌握也困难;而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声、光、色、动画等演示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地图的感知,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关键词:初中地理;信息技术;PPT;慕课;地图;三维地图

1前言

地理在初高中阶段是按文科类别划分的,但是从其内容来看,兼有理科的性质,运用到许多量化的研究方法。初中地理学习,从整体来看,侧重于认识领域,即了解认识大致的地理知识,懂得一些简单的区位、气候、人文习俗,但是其中的重点、难点也不少,如中国行政区认读、中国自然地理分布状况、世界气候分布等。认真梳理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归根到底,是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即学生能够认识地图、识别区位,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地图中的信息,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因此,读图、识图能力是初中地理学习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最困难、最令学生头疼的部分。按照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死记硬背),实际效果不明显,甚至会让一些学生感到厌烦。信息技术(如PPT、爱剪辑、慕课)的运用,大大改变了传统的学习地理的方式,通过声、光、色、动画演示等多种形式,极大地加深了学生对地图的感知印象,提高了学习地图的效率。

2在读图、识图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读图、识图是地理学习中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能,不会识图,不会读图,在地理学习的道路上将是举步维艰。在传统地理教学中,书本+教辅+粉笔这种方式还是老套路,在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方法上就是“死记硬背、死去活来”。有人形容地理学习说:“地理知识学习,只有先把知识记死了,才能灵活运用。”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学习地理,认识地图、记住地图,单单依靠死记硬背这种笨方法,效率就很低。学习地理的方法是要改进的,而将地图学习与信息技术结合,就是改变死记硬背老套路的一个重要方法。很多人说“读图难,识图难”,很多教师也承认地图学习难。笔者认为难是有一定道理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多、乱、杂”。地理学科考验学生的读图能力,其核心是考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即学生能够在脑海中构建地理模型,比如说出山东省的轮廓,东部是什么半岛,毗邻哪两个海,周围有哪几个省……如果脑海中没有空间地图模型,肯定不知道或者被问糊涂,所以这就很能够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1)在地理学科中,地图“多”是一个基本现状,仅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就要认识并熟记几十个基本地图,如世界行政图(同时要知道世界上主要的国家,如英、美、德、法、日这些国家的具体方位和基本轮廓)、世界气候图、世界自然地理分布图、中国行政区域图……所举都是涵盖内容大的地图,还有更多的小地图需要熟记。2)“乱”不是指地理内容乱,而是指学生容易记乱,容易记错。如在中国地理山川这一节中,中国地形分为三个阶梯,有两个分界线(按照山脉划分),很多学生就容易把巫山和雪峰山记混。3)“杂”是因为地图中的知识点繁多,一个地理山川就包含很多地理含义,如中国著名的南北方界线“秦岭—淮河”分界线,就包含很多地理意义:南北方分界线,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一月我国0℃等温线,湿润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南北方水田与旱地分界线……因此,“多,乱,杂”已成为很多中学生学习地理的老大难问题。将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引入地理识图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能力、读图能力,从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3读图、识图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策略

将信息技术引入地理教学是很有必要而且及时的。读图的难点在于学生记不牢知识点,原因还是印象不深刻,即使当时记住了,也会随时间的变化而遗忘。根据地理识图教学实践,笔者特提出一些信息技术应用经验,希望和大家分享。发挥信息技术图文并茂优势,增强学生对地图的认识信息技术教学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有声有色,能够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各处地理环境及其发展变化。而传统教学的短板就是不能生动地展示各领域的自然风貌、风景人文。因此,把信息技术引入地理教学,就是一个为传统教学补短板的过程。平时看到的地图只是一个内容繁杂的二维平面,许多地理现象无法或者很难直观地看到,又不能亲自实地调查和演示。而借用信息技术,就能轻易地打破传统教学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动画演示传递地理信息,解决时空限制,从而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和记忆。信息技术的应用,关键是感官刺激,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图像的兴趣。但是如何有效发挥信息技术的传播优势?笔者认为PPT演示、视频剪辑、地图讲解三者结合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操作起来也很方便。如在讲中国的地形山脉这个图时,首先,教师需要精心准备PPT。中国地理山脉众多,有横向的,有纵向的,有斜向的,大大小小山脉几十条,又位于不同的区位,这个时候做PPT,就要坚持删繁去简的原则,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主要山脉。在讲解地图时,教师讲解要与视频播放相结合。如播放航拍中国,让学生直观而真实地看到祖国的壮美河山,欣赏到地理的美,激发他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这种感官的刺激更能让学生记牢知识点。多维动画,构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对于初中生来说,初中地理课是地理学习的入门。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按照现代教学理念,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因此,总结起来就是“积极主动,增强能力”。考试大纲明确提出四种能力要求: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而读图能力就包含了以上四种能力要求。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单靠教师课堂上的讲解效率是低的,主要还是依靠多媒体动画和教师的有效引导,构建三维立体影像,这样效果比较明显。在讲述中国的行政版图这节课时,对于中国的地理轮廓很多人都能够脱口而出:像一只雄鸡。但如果详细询问:中国的最南端在哪?最北端在哪?周围是什么地形?很多学生就讲不清楚。所以,很多学生学习地图只记住了大致轮廓,并没有深入进去,将细节弄清楚。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用动画演示地图的三维模型。如山东省,在中国地图板块上,它位于中国东部,毗邻渤海、黄海;东部为山东半岛,与日本隔海相望;北邻河北,西临河南,南接安徽、江苏;黄河穿过全境。这样将地图做成立体动画,就要比平面地图容易理解和记忆。平面教学只是一个简单的二维教学,它的主要弊端在于过于静态化(指学生在地理学习中,面对平面的二维地理地图,只是被动地去接受地理信息,很少去主动地思考地理图像所呈现的地理知识),那么如何摆脱静态化所带来的束缚?关键是把静态的东西变成动态的活物,也就是通过三维动画把平面的地图变得有立体感,这种立体感就要比平面地图给学生带来更深刻的印象。中国地形三维地图,从图中可以明显地分辨出中国各处的地理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地形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一共分为三级阶梯;在地图中的西南部部分,透过三维地图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山脉、高原的突起,此时就可以联想到我国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在图中西南部可以看到略微凹陷的地方,在四周都是高原的地方非常显眼,这个地方就是天府之国——四川盆地。如果此时学生脑筋活泛,联系所学的中国行政地理知识,就该想到四川盆地主要有一个省(四川省)和一个直辖市(重庆)。所以说地理知识的学习不单单需要学习地图表面的知识,更需要学生发散思维、展开联想,挖掘地图背后所潜藏的知识,这也是一个优秀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三维地图的制作是一个难点,而当下很多一线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仅仅停留在使用方面,在绘图、制图方面尚有较大的进步空间。立体化三维教学是当前教学发展的方向,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立体的学习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强立体化教学,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努力的方向。

4读图、识图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需要注意的问题

呈现以实用为主,不能贪大求全信息技术一个突出优势就是图像、声音、动画的结合,立体感强,有感染力。但在很多教学中,一些教师过于追求PPT的华丽效果,导致课堂内容不够详实;呈现小视频没有掌握好度,将学生的注意力带跑了。关键是没有抓住课堂教学主题,无论怎样运用PPT、小视频,都要以服务课堂为主,这是关键点,切忌花里胡哨。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二者不可偏废信息技术的使用只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不能过分依赖它。教科书+粉笔+黑板+手动绘图这样传统的教课方式不能丢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善用PPT、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提高课堂质量。

5结语

总之,从目前来看,信息技术教学还处于应用推广阶段,在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信息技术教学只是教学方式的一种改变,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进,并不能代替教师的主体地位。地理学习关键是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升。每一位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学生地理思维模式的构建,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合理运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地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不能急功近利,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不断地改进方法,适应学生主体变化,最终推动地理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祖春,王祖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杨慧 蔡文哲 单位:淄博市张店区第六中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