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中信息技术生活化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中信息技术生活化教学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中信息技术生活化教学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和经济的进步,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无纸化办公”、在线聊天、各种酒店和服务预订等成了我们生活的必需。信息技术的学习也成了学生未来在社会立足的必要技能,因此,信息技术生活化教学对于即将步入大学校园的高中生来说是很重要的。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生活化教学

一、信息技术生活化教育简述

信息技术是高中阶段设置的一门实践类、应用类课程,但是在大多数高中学校,信息技术课形同虚设,某些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甚至会被其他课程代替,这对学生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而且,就算信息技术的教学能正常进行,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也有相对的滞后性,学生花力气学习过时的东西,浪费了教学资源和时间。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学生在进入大学参加计算机一级考试时,很多学生都不及格。这足以证明高中阶段学生信息技术生活化教育的缺失。高中阶段信息技术生活化教育分为几个主要方面。一方面,信息技术的生活化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生活和学习的方法和价值观,要引导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寻找信息进行学习,并向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挖掘网络良性的学习和娱乐模式,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习基本的社交及工作技能,熟悉办公软件的使用,交流互通方式的学习、制作工作物料的简单操作,例如PS、AI等,这些主要是帮助学生积极适应社会,使其能在初入社会的时候具备立足的能力,并能快速跟上节奏,进行自我调整。

二、高中信息技术生活化教学方式的探析

信息技术生活化就是要信息技术能够在生活中得到利用,并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对高中信息技术的生活化教学,要遵循其实用性与实践性,并采用多样化的形式,让学生乐于接受生活化的信息技术,并重视其实用性。

(一)创造生活情境,实施针对性教学

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是与生活有着实际联系的,在高中阶段,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础已经很了解,不需要教师再进行基础性的教学,但是对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却很少知道。因此教师要注重创造生活情境,根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领域和范围,形成对信息技术实用性的认识和学习动机。教师首先可以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创造各种生活化的情境。例如利用信息技术对各种生活数据进行运算,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成绩的统计和排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照片美化等。这些都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会首先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会让学生在这种注意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其次,教师要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对教学情境的感知和认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活跃程度,因此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时,也要注意对学习气氛的营造和学生积极性的提高。教师要根据生活的情境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课堂导入要自然,中间要穿插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时间,让课堂氛围自由活跃地发展,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接受信息技术的教学。

(二)利用学生的年龄特性,投其所好地进行教学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深度和活跃度上都有了一个质的发展,他们在兴趣爱好上也更加稳定和多样化,有自己的选择和主见,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也要充分尊重和顺应学生的这一特点,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首先,学生正处于对各种新鲜事物十分好奇的阶段,并对自身的形象十分在意,无论是个人的外在形象还是整体的成绩,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点,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时尽可能将对学生的评价带入到教师的教学中,并联系学生的个别实际,穿插于教学内容中,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代入感。其次,利用学生的爱美之心进行照片美化的学习,利用学生追求交往的发展特性,组织学生与不同的同学组成小组进行组合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有效地进行学习。

三、结语

计算机教学涉及多个方面,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上述方法外,教师还可以进行抛锚式教学,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组成小组进行探究,这样就能在积极的、具有实践性、生活性的学习状态下进行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的生活化教学,归根结底是要体现在教学与生活的结合上,因此要做到在教学中体现生活,在生活中引导教学,不能将生活和教学相剥离,而是在找到二者的各种集合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研究和开展。

参考文献:

[1]赵婕瑜.浅析高中信息技术生活化教学[J].新西部(下旬•理论),2012(2).

[2]姜传玲.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回归生活的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4(5).

[3]袁京莉.让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回归生活[J].考试周刊,2014(67).

作者:陈进堂 单位:甘肃省庄浪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