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

一对活动指导纲要和高中新课标的再认识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信息技术不仅是活动实施的主要手段,而且是实践探究的重要内容。活动指导纲要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强调跨学科的物化应用和技能培养,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在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创意、设计、制作、服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学上,以“创意物化”为主要形式,通过文字处理、报刊创作、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培养学生数字化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能力,同时加入一些与之相关的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高中新课标则兼重理论性和实践性,围绕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及信息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凝练出数据、算法、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四个学科大概念,将理论学习、知识积累、思维发展与技能培养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有关计算机科学领域思想与方法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上,构建了新的课程结构,制定了学业质量标准,以主题为引领进行有关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知识学习、思维发展和技能运用,建立起完整而全面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并予以实践。可见,同样是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侧重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以作品质量和操作水平为主要评价标准,突出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而高中信息技术则强调学科的科学性、知识性和严谨性,在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和应用,以具体的学业要求控制教学质量,形成完整、稳定的专业课程体系。虽然两者有所不同,但其思想和目标却是一致的,即以核心素养为统领,通过实践培养学生运用数字化工具学习与生活,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

信息技术教育蕴含丰富的有关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和理论知识,学生在不具备正确思维方式和基础知识的状态下,仅凭掌握一些计算机操作技能,无法达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除了作品制作以外,还应该进行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有关计算机科学的思维培养、知识讲授和方法指导。

1.课程目标的设计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应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基本思想,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什么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和方法”,理解数据、算法、信息系统、信息社会等学科大概念,以及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等,并能熟练运用数字化工具设计、制作作品并解决其他相关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自觉遵循信息社会规范,负责、有效地参与社会活动,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2.课程内容的设计

(1)课程内容的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是将学习内容分解成一个个主题,围绕某一个主题开展活动,活动内容侧重于作品制作。虽然活动指导纲要给出了一些知识模块,但由于各个主题相对独立,知识内容被分散、隔离在不同的主题中,模块与模块之间、主题与主题之间缺少关联,使得整个信息技术课程缺乏系统性、知识性、连贯性和整体性。要想体现教育思想,反映课程取向,关注全体学生,适应个性发展,强调基础知识与实践应用的内在联系与递进关系,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必须在活动指导纲要的基础上,融入高中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内容,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与方法、高中新课程的理念与内容,将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与高中新课标的科学性、知识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形成与高中新课程紧密衔接、螺旋上升的完整体系。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围绕“学科大概念”规划课程结构;以高中新课标确定的学科核心素养预备级水平划分为基础,配置教学内容,使课程具有灵活性、拓展性和宽容度,适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以活动指导纲要和高中新课标为依据,体现本学科的科学性、严谨性与规范性;以评价标准为引领,使活动有方向、有目的、可测量、可控制。基于以上原则,结合活动指导纲要对活动方式的要求,把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划分成三类——信息技术基础类、跨学科知识应用类、社区服务类,每一类包含若干活动单元,每个单元分解出不同的活动阶段。“信息技术基础类”以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主体,为后续实践活动打下知识与技能基础;“跨学科知识应用类”立足于跨学科整合,以信息技术为工具开展学科实践活动,运用不同学科的观念、知识、方法和技能,认识、分析和解决学科问题;“社区服务类”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关注社会、服务社会、满足公众需求的责任意识和技术能力。“单元”是围绕某一类所设计的主题活动。“阶段”是单元活动的具体环节和步骤,对应于传统教学中的一个课时。

(2)单元活动内容的设计

按照高中新课标要求,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围绕数据、算法、信息系统与信息社会等学科大概念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而依照活动指导纲要的主导思想,教学内容应内化为活动主题,将思维培养、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融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要从单元整体出发,创设真实情境,设计活动案例,以完成活动任务、解决具体问题为途径展开学习。恰当、适用的活动案例,是达成学习目标的关键。“信息技术基础类”教学案例围绕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知识和原理进行设计,如认识计算机程序、信息编码、人工智能初探等。“跨学科知识应用类”教学案例突出多学科的综合,如探究清明上河图、你了解声音吗、交通灯模型设计等。“社区服务类”所设计的案例不但要有实用性,还应该体现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方法,如手势识别、社区邻里旧书转换APP、社区车辆出入管理等。

三、主要教学策略的设计

1.逆向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是对真实、复杂问题的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想法、意图和行为,这些不确定因素常常使学习效果难以与教师的理想预期相吻合。因此,教师要控制学生不偏离学习方向,使他们清晰、明确、始终如一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和“怎样做”,而“逆向教学设计”符合这一要求。逆向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就给出精准的评价标准,并将这个标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指向目标的达成。不同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思路、不同途径和不同方法完成实践任务,但其学习目标应该是一致而明确的。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以采用逆向设计使学生在灵活、宽松、自主的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正确的学习方向。

2.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受课时等客观因素影响,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所能完成都主题任务是有限的,加上不同主题都相对独立,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知识零散化和碎片化现象。纠正这一现象的有效手段,是采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方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以活动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设计,每个单元都有确定的活动目标、评价依据、活动要求和活动规划。所有活动都以完成单元目标为目的,各阶段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评价依据都要遵从本单元的整体设计,确保学生所获取的知识结构完整、连续和系统。

3.单元活动指导设计

受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特点的影响,学生在活动中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教师给予学生过多、过频的帮助,很容易对学生的探究思路、想象空间形成约束和限制,失去实践活动的本义。因此,比较好的办法是为学生设计合理、实用的单元活动指导,在不干预学生活动的基础上,给学生指明活动意义,引导探究方向,明晰评价标准,提供知识补充和技能帮助。单元活动指导应该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内容包括导言、单元目标、单元内容、评价依据、活动规划及阶段指导等一系列详细而具体的内容。其中,“导言”用于设置活动情境,“单元目标”“单元内容”分别指明本单元应该达成的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学习内容,“评价依据”是本单元学习成果的内容要求和质量标准,“活动规划”是活动的环节与步骤,“阶段指导”是每个阶段活动的目标、要求、流程、资源和活动记录。

四、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单元活动指导实例

以下是“跨学科知识应用类”中的“探究清明上河图”的单元活动指导实例。

1.导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厚重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凝聚着数千年的民族智慧。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难以领略唐宋的繁华,无法感受当年的风貌。幸而有北宋时的“照相机”——《清明上河图》。以往人们对《清明上河图》的研究大多从艺术、历史、文化和社会的角度来进行,本单元活动将综合历史、语文、美术等学科知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清明上河图》进行实践探究,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对“视觉画面”进行“数据计算”的原理和方法。在单元活动中,你可以和几个同伴组成一个团队,先对《清明上河图》进行整体观摩和分析,然后就你们感兴趣的主题进行专门探究。主题可以是画面所呈现的某一类历史事物,也可以是绘画的美学表现手法,还可以是对某些有争议问题的独到见解。探究完成后,要以PPT演示文稿、Word文档、Excel表格或主题MV等形式呈现研究成果,完成研究报告,并进行分享交流。

2.单元目标

综合艺术、历史、文学及信息技术等学科内容,对《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北宋时期文化、商贸及其他社会现象进行探究,得出有效结论;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计算思维抽象和界定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利用量化、计算和数据分析方法对《清明上河图》进行加工处理,掌握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3.单元内容

研读《清明上河图》,查阅相关资料,综合历史、语文和美术等学科知识,形成整体认识;学习和掌握信息处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包括数据的采集和整理、量化、建立计算模型、结合学科知识分析计算结果并用图表呈现,以及研究报告的编写和制作等;选择活动主题,确定探究方向,制订探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完成探究报告;展示交流,评价活动效果。

4.评价依据

5.单元活动规划

活动内容:整体了解《清明上河图》;完成组队,并依据课堂所学及本组成员的兴趣,综合考虑可行性与科学性,选择《清明上河图》一个具体深入研究的方向,通过借助信息技术方法进行探究。活动目标:了解与《清明上河图》相关的学科知识;学会在电子表格中建立表格、统计、自定义公式、图表的创建等;学会运用图像处理技术对原始图像进行调整、裁剪、突出局部及强化特征等。确定活动主题,开展学习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利用信息技术对绘画作品进行处理、加工的方法,获得研究成果。活动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组队,每组3~6人;选题方向明确,理由充分,合理、可行;组内成员在活动过程中要保持积极、良好的学习状态,均可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并完成相应测试;小组工作要体现合作、有序和高效,分工明确,每个人均可完成自己的研究任务;在规定课时内完成研究任务,获得研究成果。活动流程:①分组;②综合历史、语文、美术等学科知识,形成对《清明上河图》的整体认识;③通过自主学习和听取老师讲授,掌握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④确定小组研究方向,设定活动主题;⑤结合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怎样把“画面”转换成“数据”,怎样采集和量化数据,设计怎样的算法,采用何种软件工具进行计算等;⑥实际操作,采集数据并依据算法进行计算;⑦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形成有效结论;⑧制作研究报告,包括文字稿、PPT等;⑨在教师组织下在全班进行交流,阐述自己的研究成果。活动资源:文字资料,包括《清明上河图》绘画,相关历史资料、前人研究成果等;与完成主题相关的信息技术资料,包括数据的采集与量化方法、算法设计方法、软件工具的操作方法等。活动记录表:表格内容包括小组成员姓名、单元选题名称与选题理由简述、单元活动探究方案、学习记录(如学习资料名称或网址、检测题目解答情况等)、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成果与收获等方面。总之,综合实践活动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了一个充满灵动、创造和延展的教学空间,而高中新课标则提供了在这个空间中所应遵循的理念、标准和规范,两者的有机结合,使得中学课程体系中的信息技术教育有了更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李辛 白珍 单位: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一中学 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