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互联网信息技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在网络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大量庞杂的网络信息充斥着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他们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外界各种复杂的思想理念和思潮,尤其是智能化手机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导致大学生每天都在自由地获取各种网络信息,同时也接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负面新闻,从而大大改变了大学生的传统思想观念和政治信条。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应积极利用网络,把网络作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不断完善网络思政教育措施,积极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解决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化存在的问题,改观网络化生存带给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异化问题。网络化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条件和便捷,但网络化也大大弱化了高校思政教育效果,甚至还加剧了高校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作为高校应利用网络积极性的一面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切实提高网络思政教育技能及其有效性,通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构建校园思政教育网络平台,来大力增强思政教师的媒介素养和网络化生存的辨析决断能力。作为高校思政教师还要积极研究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基本规律、基本特征和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拓展思政教育渠道,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占领网络教育阵地,运用预防的方法设置思想教育保护屏障,以防止有害信息侵蚀大学生的思想;运用疏通的方法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以防止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和多元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不断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探索出平等互动、文化渗透和人文关怀的思政教育新途径和新模式,正确处理好继承、借鉴、落实与创新之间的关系。由董晓蕾撰写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有助于互联网技术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作者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思政教育方法论研究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术研究与实务工作相分离等各种问题,根据思政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积极开展思政教育方法与实践研究。
同时,作者还以思政教育实施方法为研究对象,分别梳理与分析了理论、实践和网络3种典型的教育法,作者通过这些在思政教育实践中常用的教育方法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旨在大力促进思政教育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研究的有机结合,研究思政教育方法论旨在实现其教育目标和教育理想,能够促进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共同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能够完善和发展思政教育学科体系,从而有效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者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思政教育学科理论与方法阐述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思政教育指导理论、目标取向、主要任务和主体定位;根据大学生成长规律和自身特点,阐述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基本原则、教育方法、资源整合、主导方式、教育途径、运行机制、效果评估与队伍建设等问题。该教材适用于思政教育专业本科生教材和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培训与研究生学位培训教材使用。在书中,作者首先概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基础、知识借鉴、内涵与结构、相关概念的界定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如理论教育法的理论依据和意义、内涵与原则、内容与形式、实践运用和案例分析等。其次,探索了思政教育实践教育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具体阐述了思政教育实践教育法的理论基础、基本理论、实践运用和案例分析。另外,还论述了思政教育咨询辅导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具体阐述了思政教育咨询辅导法的背景与产生、基本理论、历史考察、实践运用和案例分析。最后,论述了网络教育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如网络教育法的背景与发展、实践运用和案例分析、新媒体的挑战和应对思路,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综合运用与体系设计等问题。关于高校思政教育方法论的研究可以有效提升网络时代下的思政教育水平,对多样化文化思潮冲击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意义和作用。当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完善思政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教育模式,对保障思政教育有效性实施,也具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思政教育教学方法论的深入探究,可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和思政理论核心研究内容提供指导依据。作者紧扣当下网络化思政教育实际聚焦创新,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切入,深入细致地研究了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施方法。
总之,观览全书具有逻辑严谨、案例详实、考虑全面、体大虑周、方法科学、内容与结构相得益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运用与设计导向明确等特色。全书严谨的逻辑结构组织凸显了作者在思政教育领域研究的深刻造诣,该书共由理论、方法和实践三大部分组成,理论部分全面解读了思政教学方法的内涵与外延、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等,有助于正确认识思政教育方法的意义。方法论部分详细地分析了4种思政教育实施方法的背景和依据、原则和内涵,该部分有利于促进思政教育方法论的践行。实践部分着重探索了思政教育方法的实践与反思,有助于思政教育实施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在该书的主体部分呈现出了理论、实践和案例3个子模块,彰显出理论高度衔接实践的特色,这部分主要分析了实践教学法所遵循的哲学依据、直接依据和根本依据等3类理论依据,以具体案例方式验证4种教育方法的有效性,还通过若干实践教育法案例分析证明该方法的实效性。作为思政教育基本方法的实践教育方法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很好地促进大学生的知与行相互转化,还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有效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作者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思政教育方法为核心议题,深度剖析了高校思政教育方法所要遵循的理论和实践框架,提出了高校思政教育方法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时代性标准。作者还以实用性为落脚点强调把多样化方法共同作用在高校思政教育任务之上,以此丰富思政教育价值形式,满足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机整体性。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育内容,也是现代思政教育形式和手段的拓展和延伸。互联网背景下的微薄、微信和腾讯聊天工具等都是用来拓展和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积极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理念和模式为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主客体互动模式,由主客分开向双重角色转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网络世界是绝对的平等,彼此都拥有了平等的话语权、意见表达权和信息使用权,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地位日渐平等。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也得以拓展,校园网络平台成为思政教育的新载体,这种新载体也成为化解思想问题的良好渠道和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的窗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上的说教灌输为主,师生课堂课外进行思想交流与沟通很少,但网络技术的运用大大改观了这种局面,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改变了单一向双向互动的教育方式。
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积极主动地运用网络最新技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信息,利用网络与大学生及时进行思想沟通。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创新思政教育方法,不断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改革者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积极探究当前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法,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效果和质量,当代大学生主要具有个性张扬、奉行个性至上、独立与创新意识较强等鲜明特点。但是他们心理单纯脆弱,一旦遇到挫折容易气馁、冲动和走极端,自我调节能力很低。因此,应实施有效的思政教育实践方法:一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创新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形式;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针对不同学生个体和个性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二要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动他们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现实生活当中,从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入手,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被学生更容易接受。笔者认为深入研究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政实践教育理论,有助于解决当下高校思政教育遭遇到的瓶颈问题。网络环境下的新媒体拓展了大学生思政实践教学空间,网络信息资源分享平台极大丰富了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素材和教学案例,改变了大学生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教与学互动模式。互联网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拓宽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渠道和大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自主学习意识,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工作载体。当然互联网也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它不仅冲击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些不良信息也严重腐蚀了大学生的思想,尤其是西方文化和思潮对我国大学生思想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网络化还存在教育者素质不高和创新性不强等问题,高校对网络化认识不足,对网络开展思想引导认识不够导致网络建设投资不到位,开展网络思想政治研究者较少和整体研究方法欠缺,致使思想政治研究成果较少;教师网络化教学素质不高,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环境单一,缺少应对负面影响的策略,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缺少创新,网络不良信息导致思政教育实效性受到巨大冲击。因此,应积极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途径和方法,从大学生的思想信念出发,积极构建健全的网络管理制度、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化平台和网络文化。加强教师队伍网络信息素质教育以提高教育者的信息技术素质,努力改变传统思政教育教学思维模式,丰富网络化的文化建设,构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主旨的网络平台,以进一步提升网络平台的文化感染力。积极创新实践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通过平等互动淡化教育主客体界限,通过文化渗透重视文化育人作用,通过人文关怀关注学生心理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搭建网络以畅通交流沟通渠道,从而适应信息时代要求;通过健全制度规范、严格执行管理和理论联系实际,以重视全面协调系统工程。还应坚决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学生的思想,始终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地位,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牢牢掌握校园文化网络传媒阵地的舆论导向。
作者:徐莹 单位:广州松田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