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的融合面临着整合借鉴有待加强、内容融合有待深化、创新性和特色化有待提升等实践问题。高校应深入把握信息技术的特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统筹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提增技术迭代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技术;融合
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协同机制、产品创制、平台搭建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多种实践和探索,为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奠定了经验基础,但也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反思和改进。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践问题
1.整合借鉴有待加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强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增强学习内容的开放性、提高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当前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普遍以教材为核心,教育目标窄化,即使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也往往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仅把信息技术作为向学生传递和展示思想政治教育有关内容的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信息化改革缺少专业技术指导,对信息技术的运用缺乏整合深入,不能很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应有的作用。此外,高校之间对彼此优势和经验的借鉴不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实践已经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但各高校的优势和经验却并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和普遍推广。
2.内容融合有待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并不是教学内容与课件的简单相加,而应体现以生为本的原则,综合利用信息技术为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实现“教师—信息技术—学生”之间的深入互动和交流。就目前来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还普遍局限于“教师—信息技术”层面的简单结合,仅仅注重教学内容向学生的单向传输和信息化展示,师生之间较少发生启发性思考和深层次互动,缺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深入交流。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融合过程中,既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和信息技术的载体功能,又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课堂讲授的知识和信息技术平台的内容,仅仅养成了对教师和信息技术应用的依赖,而没有形成搜集、整理、分析信息材料的能力,没有提高对社会问题与思想观点的辩证思维水平,就无法真正促进其自身探究精神和创新潜能的发展。
3.创新性和特色化有待提升。一是信息技术平台缺乏自主创新。目前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上,多是采用已有的第三方平台,如学校论坛、微信公众号、社交网站、配套教学平台等。而这些平台除了学生常用的一些社交应用软件以外,对学生的吸引力不高,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关注度很低。这一方面是由于其他平台上的内容过于庞杂,学生对信息的筛选阅读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高校在平台的搭建上缺乏创新,缺少主题鲜明并充分结合自身实际和地区特征的自主平台,难以既有效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又充分满足学生交流互动和自主学习的需求。目前一些高校在自主研发具有针对性的专项信息技术平台,但往往由于缺少资金和技术人才,开发和普及进程缓慢,而被广泛使用的公共服务平台又不能很好地满足思想政治工作中师生的具体要求。二是融合方式缺乏创新。思想政治工作重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迫切需要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创新。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教学内容、方法途径、模式选择上缺乏创新意识,更多是利用思想政治工作信息技术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本内容转化为数字编码信息,所选用的材料较为陈旧,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高校对QQ、微信、微博等一些学生使用率高的社交平台公众号的运营也比较呆板僵化,往往局限于分享有关信息,学生在下面讨论,而信息平台的建设者和信息的者却很少参与学生的交流。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融合的优化策略
1.深入把握信息技术的特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当前,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工具性意义,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的载体价值仍然是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论题。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一要创新教学平台。高校应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研发适用于本校实际“教情”和“学情”的“智慧思政”课程软件。通过合理运用智能手机和APP软件,实现教师和学生课上课下的全员互动和实时互动。二要创新管理服务平台。要推动信息技术与高校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实现高校管理服务工作的高度信息化。例如开发“一站式”工程,统筹规划新生自助报到系统、学生日常管理系统、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等,与学校教育管理、学生个人发展和用人单位需求相对接,构建一体化的学生信息网络管理系统。以校园官方微信、微博作为基础性平台,进一步开发其贴近师生、服务师生的新功能,实现管理服务资源共享[1],将娱乐性平台开发为师生校园生活的好帮手。三要创新研究平台。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与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创新之间的互动,更好地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高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探索建立优质研究平台。高校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在研究平台建设中的作用,整合哲学社会科学资源,促进各学院、各学科、各个研究方向的学术资源、研究成果的共建共享,打造优质研究平台。通过高质高效的学术研究带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四要创新党建平台。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新形势下高校要利用信息技术使高校党建工作活起来,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和原则性。创新党建平台,要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感,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要推动弘扬主旋律和传播正能量,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克服基层党组织缺乏监督、考核困难等现实问题,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五要创新综合性平台。综合性与共享性是信息技术平台的重要优势。高校要不断加强校园综合性门户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建设,实施好“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在内容、技术、服务上的融合升级,进一步聚合、优化综合性平台内容,扩大平台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破解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平台种类杂数量多而使用率低的问题。
2.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其一,创新高校网络文化内容。文化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网络文化建设是文化育人的重要环节,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内容建设,要以具有时代感的方式大量创作切合大学生思维习惯、审美特点的优质文化内容,这需要进一步挖掘信息技术在高校网络文化内容创新中的潜力。高校要注重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以信息技术推动传统文化、主流文化的网络化演绎,鼓励广大师生通过网络歌曲、微电影、微视频等多种媒体技术创作、传播与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数字媒体技术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远程教学等,能够大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体验性和获得感。高校在开发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时,要注重挖掘数字媒体技术的潜能,优化和丰富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载体,使思想政治工作变得具体、生动和有趣。其三,进一步推动慕课等在线课程发展。要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疏离感,提高学生对于在线课程的体验感和融入感。高校应充分重视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媒体技术给在线教育带来的巨大影响,积极探索具有示范作用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融合模式。
3.统筹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一是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整体性。信息时代是各种新媒体新技术紧密融合全面改造社会的时代,移动互联网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彼此结合,共同推动着新媒体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突出的实践性、综合性特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新媒体新技术的融合,要将新媒体新技术融入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组织育人、自我育人有机统一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之中。高校要实施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整体应用战略,统筹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找准融合点,抓住创新点,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与破解思想政治教育的难题相结合,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二是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协调发展性。高校要统筹新媒体新技术的整体运用规划,不断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文化阵地。要充分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将其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要积极探索占领网络阵地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要重视网络文化的内容建设,完善网络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长远规划、系统推进,着力建设一批有影响、有特色的网站,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活动,使高校网站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2]同时,还应加快探索出一个覆盖范围更广、具有示范性的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证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治国.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内化路径探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9,(21).
[2]冯刚.提升理念明确思路创新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7,(2).
作者:宋丹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