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闻框架理论信息技术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闻框架理论信息技术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闻框架理论信息技术论文

一、新闻框架理论

根据Goffman对框架的定义,框架是人们解释外在真实世界的心理基模,用来做为了解、指认、以及界定行事经验的基础。人们倚赖主观认知中的框架来组织经验、调整行动,否则行无所据、言无所指。因此在一个社会当中,对于特定的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诠释框架,而新闻媒体则是各种框架出现的场域,这些框架将彼此竞争,争取各方的认同。以核四议题为例,臧国仁等人就曾以核能问题为研究对象,发现新闻媒体是社会议题的“竞争场域”,各方人马均尝试进入此公共领域,争夺对核能问题的主动发言权。社会中对同一事件常有不同的解释,彼此互相竞争以争取广大社会大众的认同与支持,当主流或官方的解释框架不稳定时,就是竞争者框架逐渐突显的时刻。新闻框架的机制,涉及到选择、排除、强调等几项功能,有学者从新闻文本的选择过程彰显新闻文本的框架过程,也有学者从新闻结构、言语修辞等角度进一步细究框架化的动态过程。新闻框架的机制不仅涉及记者个人的好恶,同时也受到新闻组织的筛选原则所影响。

二、新闻框架的具体运用

框架社会事件涉及主观认知,因而必然造成偏见。“框架化”代表了对某些部分的选入与重视,及对其他事物的排挤与忽略,“偏见”可谓是框架化的结果,也是真实转换的附属品。不同框架之间,具有竞争性,彼此协商争取意义建构的独占性。人们或组织在发展议题的过程中,容易夸大自己所认定的事实之重要性,认为是唯一能付诸四海皆准的真理,这种习性造成“框架竞争”的效果,彼此争夺社会意义建构的主控权。个人框架的形成,与同一组织、小区、或其它社会集体间有互动关系。人们看事情的角度常常受到一组织或小区其它相关社会人的影响,进而形成类似的价值观或意识型态,这种共同的价值观连结了个人与相同组织的其它人,随后造成了组织与社会文化的基本特质。框架建立在具有权力关系的意识型态。当某种框架被选取时,就表示其为社会中所流行的主流意识,亦成为社会中的主要意义解释方式。臧国仁曾经运用框架概念,对“台北市十四、十五公园预定地违建拆迁事件”进行个案分析,说明公共关系工作如何发展框架并表现于媒体策略与文本中,结果发现框架除了具有核心意旨外,并有相对与层次关系,因此任何社会运动或公关组织人员的首要工作,在于从社会议题之众多论述中,发现相关面向,并选取最适合组织进行运作之框架。本研究即是受到该研究的启发,并尝试以框架概念来分析停建核四事件中,媒体所呈现的各种框架,并藉由分析核四议题框架,尝试对政府公关策略提出建议。媒介具有框架新闻议题的作用。不同立场的媒体会选择不同的框架来报道同一新闻事件,而使新闻文本呈现多元化面貌。媒体透过选择、排除、强调机制,使产制出来的报道符合自身意识形态及政党偏向,进而影响阅听人的事实建构。而马英九“特别费案”在各界引起诸多讨论,属于争议性政治事件,经由媒体报道后,更加深了其复杂多元的特性。因此,本研究运用框架分析,试图厘清媒介如何将其立场加诸于报道之上,以了解其如何建构社会真实。本研究选择中国时报、联合报、自由时报、苹果日报是目前台湾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四家媒体作为案例文本分析。在较多读者的情况下,其新闻框架应能发挥较大的建构社会真实的功能。

三、分析结果

1.中国时报新闻篇幅、新闻类型、主要消息来源、新闻主题分布情况(45)

中国时报的新闻篇幅大多集中在中篇报道上,301-900字的报道占了77.3%;其次901字以上的长篇幅占13.6%;300字以下的短篇幅占9%。新闻类型主要以纯净新闻为主,占了61.3%;分析评论居次,占18.2%,且面向比较多元,既有政治层面,也有司法层面,既有质疑检方标准不一,也有质疑院方论证不当的。另外,读者投书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对马英九特别费案的判决也多持肯定态度。姑无论“实质补贴”说,有无实质上的法源依据,帷确实比较贴近社会的实情。否则除了容易酿成“诱人入罪”之外,同时亦造成种种不可合理的现象,有损法律的威信。直接领取现金或支票者没事,唯独特别费进入个人账户者有事,逻辑上殊不可通.(中国时报,2007.8.15)特别费是公款还是实质补贴的私款,从马英九特别费案侦查开始,就是争议的焦点。法院认定特别费为实质补贴的法源依据是宋代的“公使钱”,而这篇读者投书对“实质补贴”说也表认同,认为它贴近社会的实情。至于特写、调查和文件摘要所占比例较少,为2.2%。

2.主要消息来源

在主要消息来源方面,判决马英九无罪的台北地方法院消息来源最多,占39.3%;而起诉马英九涉嫌贪污的检方次之,占21.4%;泛蓝阵营和泛绿阵营人士的消息来源均占14.3%;其余各消息来源则只占很少一部分。

3.新闻类型

联合报以纯净新闻为主,占了66.1%:与中国时报不同,联合报的读者投书比例高于分析评论,占巧.3%,且面向的侧重不同,多集中于质疑检方办案的公信力。马英九特别费案在审理过程中,侯宽仁检察官一再被质疑制作不实笔录,引起很大风波。笔者不是蓝绿,不在乎马英九的罪与否;笔者认为政治的选择是一回事,社会正义的价值才是我们所关怀的。我认为现在是公审检察制度的时候,把他们摊在阳光下让人民看看,怎样才能把台湾带入既公且义的社会,让台湾不再忍受司法咸猪手戏害无辜的人。(联合报,2007.8.15)这则读者投书的写作背景是,法院的判决书在认定马英九无罪的同时,还指出检察官侯宽仁在制作笔录时有“断章取义”和“擅自诠释被告的供述而曲解”之嫌,引发人们对检方办案公信力的质疑。人们都担心在类似情况下,会遭受相同待遇,这则读者投书就透过此司法案件,痛批检方有违司法正义。联合报的分析评论占13.6%,略低于中国时报18.2%的比例;特写比重则高出中国时报3个百分点,占5.1%o

四、结语

社会中有不同真实存在。根据社会再现学者的理论,社会中存在不同真实面,而真实乃是社会建构的产物。真实由事实组成,但各种真实所描绘的事实,不尽相同。真实世界各自具有事实内涵,而各种真实所描绘的事实真相,却因受困于时空环境的变迁,或因符号媒介的载量有限,而未必相同,也不必等同。不同真实之间经由转换或再转换达到真实再现,此即框架的源头。转换真实或再现的过程,包含了选择重组两个机制。选择指的是从芸芸众生中撷取少数特殊项目转换为有意义的结构,重组指的则是将撷取的项目按重要性排列,藉以显示重视程度。框架既是再现结果(名词),也是转换规则的运作(动词)。框架既代表了一种整理思考的界限或规则(动词),也是人们再现外在事物的思考架构或内涵(名词)。真实内涵具有多种层次,且在不同层次均有类似结构。各种真实均有一些相似的形式与内容,就是由高(抽象)到低(具体)层次的结构。框架的高层意义难以解读,但可透过分析低层次之言说,探寻其意涵。根据vanDijk等学者的理论,所有语文的文本结构均有主题形式,系由命题组成,命题与命题间会因主题接近而形成较高层次的命题,透过由低到高层次命题的分析过程,文本结构中的语意基模因而可以彰显。中国时报、联合报、自由时报、苹果日报对与马英九特别费案的报道,以报道量来看,联合报的报道量最多,其次为中国时报,再次为自由时报,而苹果日报报道量最少。这其中可能反映出四家报纸对于此事件的重视程度。在新闻篇幅大小方面,四报的报道都集中在中篇幅(301-900字)上,短篇幅(300字以下)、长篇幅(901字以上)占少数。在新闻类型上,四报也都以纯净新闻为主,联合报及自由时报以读者投书居次,中国时报则以分析评论居次,而苹果日报则因其商业性质,没有政治倾向性比较明显的读者投书。在主要消息来源方面,因为马英九特别费涉及司法体系,因此中时、联合、自由、苹果皆以司法人士为最大宗的消息来源,但具体引用数量不同,中时、联合以院方来源为主,自由以检方为主要消息来源,而苹果较多采用法界人士的观点。从这四家报纸在消息来源的差异可以看出,媒体会因其需求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消息来源,藉以突显某些消息来源的立场或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