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技术下的新闻节目播音主持创新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提要]在媒介技术的推动下,新闻传播活动被赋予新动能,新闻节目播音主持的内容生产创作、主持传播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本文结合评论播音、消息播报、现场报道等不同的新闻播音样态,阐释新技术环境下新闻节目播音主持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传媒技术;新闻节目;播音主持
近年来,技术发展给新闻生产带来了巨大影响,中国传媒正在融合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当前,媒体融合在5G技术快速布局的驱动下,实现人人融合(即人才的跨屏跨平台流动)、思想融合(即互联网思维的全面融入)、媒介融合(即突破行业壁垒,衍生基于互联网经济平台的多边经济平台)的媒体新秩序的衍化。而智能技术的渗透,也成为传媒发展的新动能。例如,2019年11月20日,我国首个国家级5G新媒体平台——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综合性视听新媒体旗舰平台“央视频”正式上线。这些广电行业内部的自觉行动都为新技术环境下新闻节目播音主持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
一、新技术赋能新闻节目播音主持
信息传播技术的创新重新构造了人与社会的连接方式,也推动了传统媒体技术模式的变革。“在技术强权的驱动下,未来的智能媒体时代将依托AI+5G+VR的新技术体系”[1]。5G拓展传播容量、提升传播速率、统一传播平台,“5G+新闻传播”的具体应用探索表现在媒体专用切片与高清质量保障、背包提供便捷直播工具、5GLAN支持智能的云端视频处理、5G网联无人机实时直播等方面。AI改变内容端,满足用户多样化产品需求,而VR改变着消费习惯,提升用户体验,同时也促进AI的全息化和全程化生产。这些都为新闻节目播音主持赋予新的能量提供了前提保证。新闻节目是“报道真实的、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或人物)的节目的总称”[2]。作为广播电视节目中的主干内容,新闻节目播音主持的最主要职能是传播新闻信息、发表评论、舆论监督等,其形态的展现有消息播报、新闻配音、新闻采访、现场报道、新闻评论、新闻直播等,因此新闻节目及其播音主持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新技术、开发新应用。
二、新闻内容生产方式变化下的播音主持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和获取的渠道变得多元,受众的媒介使用能动性进一步增强,新闻信息的传播主体不再只是传统新闻媒体,受众不再满足于被动接收信息,其参与内容生产的热情迸发,希望通过参与内容生产获得话语权。融媒体时代新闻内容生产方式主要包括UGC(UserGeneratedContent,即用户生成内容、用户原创内容)、MGC(MachineGeneratedContent,即机器生产内容)、PGC(ProfessionalGeneratedContent,即专业记者生产内容)等,与之相对应的新闻节目播音主持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三点。
(一)UGC进一步增长,播音主持原创表达意识增强UGC的生产内容可以是用户在网络发表的任何音视频、文字、图片等。正因为UGC的内容来源和质量良莠不齐,媒体人尤其是新闻节目主持人更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维护媒体公信力、传播正能量,同时以UGC思维生产出多元丰富、生动有趣的新闻信息以满足受众需求,这也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原创表达意识在新闻节目播音主持中的体现以评论播音为主。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中,新闻评论节目播音主持起到了针砭时弊、弘扬正气、加强监督、引导舆论、达成共识的积极作用。例如,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白岩松主持的《新闻1+1》《新闻周刊》等节目因其原创性表达和深刻性见解一直备受社会关注与观众喜爱。被称为“被新闻耽误的段子手”的朱广权,对节目内容的引入或评论用排比押韵的修辞方式和诙谐幽默的风格表达,鲜明的个人特色和独特的播音风格在社交平台频频引起热议和好评。白岩松和朱广权因两种不同的言语风格,在内容原创上保持鲜明特色,吸引受众思考和关注。
(二)MGC被广泛应用,播音主持人格化传播价值凸显MGC需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由机器智能生产,经过远端的业务中心处理后,才有明确的含义。在新闻传播活动中,MGC已成功应用。新华社搭建的中国第一个人工智能媒体平台“媒体大脑”于2017年12月生产了首条MGC视频新闻。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媒体大脑”从5亿网页中梳理出两会舆情热词,仅耗时15秒,生产并史上首条关于两会的MGC视频新闻《2018MGC舆情热点》。可见,MGC能将人与物链接,准确、迅速、智能获取新闻线索和来源,提升媒体生产力。在新闻节目播音主持的各种形态中,传统的电视新闻播音形式之一“消息播报”受MGC影响较大,引发讨论最多的是简单的消息播报是否会被机器或是人工智能取代。长期以来,“播报”是国内外主流媒体、主要新闻消息类节目普遍采用的方式,传播者和受众就“播报”语体已达成默契,认可其权威性和公信力。人工智能主播在满足某一个平台全天候、不间断地播放新闻,创新阅读新闻方式的同时,也为盲人、老人等特殊人群获取新闻资讯提供了新的途径。随着技术进步,全天无休、随时输出内容、状态稳定、永不疲劳的人工智能主播正在迫使传统的“消息播报”播音员、主持人边缘化,甚至有声音对播音主持行业“唱衰”,引发业界和学界讨论。但不论是使用人工智能主播的媒体还是受众,都表示当前技术水平下的人工智能主播或语音合成“机械化”明显,不如真实的主持人有代入感、亲和力。尤其在重大时政新闻播报中,人工智能主播的庄重感、分寸感等播音语言特点无法体现。以真实的主持人来表达内容和观点,使得传播更具“人格化”,这种“类人际”的传播效果,也正是节目主持活动不同于其他传播活动的意义所在。同时,对于人工智能主持人,我们也应当以开放的胸怀辩证看待,建立起更好的“人机”合作关系,这可以在一定程度降低主持人的工作强度、解放生产力,让其有精力投入更具价值的工作中。
(三)PGC会有更大需求,播音主持的专业性、权威性将成为优势资源新闻节目需要播音员、主持人出现在新闻现场的现场报道,是新闻纪实魅力的集中体现,也是PGC思维实践运用的代表。以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为例,丰富、集约的信息结构和人性化、个性化的报道方式更容易受到观众欢迎,也使得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成为电视新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进行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也是新闻主播和新闻节目主持人非常重要的业务能力。在现场报道中,现场报道者的角色既是记者也是播音员、主持人,其专业性体现在专业化的信息挖掘和处理能力、高标准的职业道德、对新闻报道的公共取向等方面。在2019年10月1日的国庆阅兵直播中,除了现场解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阵容强大的现场报道记者团队引人注目,出镜记者中有始终坚守新闻一线的记者,也有长坐主播台的知名主播,这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用心观察、认真体验、深度分析所带来的是专业的现场报道作品。可见,强大的语言功底、丰富的镜头经验是现场报道的制胜法宝,权威可靠是从事现场报道工作的播音员、主持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专业化生产带来的是准确、真实、客观的信息,给予的听觉抑或视觉享受又不失美感,PGC的强大需求得以印证。
三、播音主持传播方式的变化
随着媒介技术的更新换代,传统的单一传播模式向多向、实时、交互的传播模式演变。随着超高清视频和物联网的深入发展,视听信息成为最高效、最主要的信息传播方式之一。在跨时空、多渠道传播情况下,4K、8K、AR、VR等先进技术将传播细节放大、信息交互加强,信息体量和传播速率进一步提升。这也给新闻节目播音主持带来更加广阔的前景。
(一)“短视频+”推动播音主持融入移动客户端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新闻从图文转向视频化思维,长新闻节目向短视频新闻演变,“短视频+新闻”扩展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短视频新闻具有便捷、直观等优势,播放时长一般都控制在五分钟之内,最短可压缩至十几秒钟,非常适合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的阅读场景”[4]。短视频因时长剪短、内容精炼,在网络信号覆盖的场所就可以使用手机等移动客户端浏览新闻、获取信息。在新闻节目播音主持中,电视播音“以视听结合为特征,利用播音员的有声语言和非有声语言(包括眼神、面部表情、体态、服饰等)全息性地传递信息”[5]。在短视频浪潮的影响下,最具代表性的电视新闻播音节目央视《新闻联播》与新闻新媒体中心精心准备,于2019年7月29日正式推出短视频栏目——《主播说联播》,并设置抖音、快手官方账户,由当天出镜的主播结合当天重大事件和热点新闻,用通俗的语言、轻松的表达方式传递主流声音,展现新闻主播自然、生动的另一面。《主播说联播》重点在说联播,栏目定位是舆论宣传、国家重大事项,相比《新闻联播》是宣传主力,《主播说联播》则是补充,强化舆论引导力、吸引新媒体受众。《新闻联播》主播们面对节目的新拓展得心应手,言辞犀利、立场坚定,短评接地气、风趣幽默,为老节目注入新能量,以短小精悍的评论内容获得受众好评与肯定。
(二)VR、AR等超视频产品将增强播音主持的“在场感”VR,即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AR,即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新闻媒体通过VR、AR技术能够为受众构建身临其境、虚实融合的沉浸式新闻内容,受众将与新闻记者、当事人一起“共享”整个新闻事件,成为“新闻现场”一分子。VR、AR技术大大提高了用户交互性和沉浸感的体验。在新闻节目播音主持中,随着时代变化,新闻理念的差异促成了播音的多样化发展,当前,消息类节目的播报已经呈现出多样化格局。除了传统的“规范播报”,国内最早以陈鲁豫主持的《凤凰早班车》为代表的“说新闻”的方式,如今已屡见不鲜,说新闻一般较亲和、轻松、贴切,多用于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新闻、民生新闻、地域新闻,相比规范播报,说新闻的播音语言样态或是演播室设置显得更生动活泼。说新闻的语言特征修辞和表达更加口语化,镜头状态上,鲜明的“拟态交流”状态使得传播者的主动给予感增强,与受众的交流感增强,而随着5G技术保障下的VR、AR超视频的加入,这种“在场感”会更加强烈。2018年9月,美国遭受飓风“弗罗伦斯”肆虐,天气预报节目《TheWeatherChannel》的报道借助实景动画模拟,电视屏幕的演播室呈现的是满是洪水的画面,随着主持人的播报,变幻出雷暴天气、冷暖交替的场景画面。这种由VR、AR技术支持,以混合现实的形式呈现的电视画面,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节目信息,更具沉浸式体验感。江苏卫视于2012年开播的《新闻眼》也将虚拟技术运用到实景演播室的演播过程中,虚实景结合的播报方式,让观众形象、直观地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全过程。
(三)“万物皆媒”拓展播音主持传播的新空间如果说互联网使得人与人链接,物联网使得物与物链接,那么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则进入“万物互联”,天下万物具备连接属性,信息和数据可以自由流动,人、物、流程、场景的结合使得连接有效、有所值。而在5G技术的支撑下,网络接近零延时,万物互联后叠加生成的强大计算能力,带来万物皆媒的变革,即万物皆终端,“使得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各种设备作为互联网的接口,融入到虚拟世界之中”[6]。5G技术极大拓展了新媒体的触角,也悄然改变着新闻信息的传播方式。新闻节目播音主持从制作室走向广阔的空间,随时随地可进行内容的生产、消费,个人短视频、微新闻等实现了实时化、高清化,成本更加低廉、普及范围更广、传播更快。从新闻的制作程序来看,采访是关键的一步,是其他新闻活动的基础,是新闻节目播音主持的信息来源。在电视新闻采访中,外在的表现形态有现场声画、电话采访、飞机航拍、卫星传输等,有了多样的信息来源渠道和技术承载方式,电视新闻采访的内容才得以立体、全方位地传播。例如,近年的全国两会报道现场,记者的“直播神器”频频出现,可穿戴设备助力记者独立出镜报道,只需一个人就可以实现视频、全景、VR等内容的同步直播与录制等等。随着5G技术的成熟,新闻采访的媒介设备将向着更小型、集约型创新演进,真正实现“万物皆媒、人机结合、自我进化”,不久的将来,新闻采访或将是“5G+无人机”的时代,新闻节目播音主持的信息采集和传播渠道愈发丰富多元,同时节省人力、物力成本。
四、余论
新的传媒技术对新闻节目播音主持,乃至新闻传播活动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传播介质如何变化,人们永远需要深刻多元的思想、优质稀缺的信息和温暖心灵的情怀。融媒体时代的传播格局已经开始发生变化,播音员、主持人队伍应根据技术变化,在媒介格局变动之际抓住人类本质上的交流与互动需求,加强内涵建设,把握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的变革,适应时代的要求,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这样的播音主持语言传播才会不断创新,永葆青春。
作者:林阳 徐树华 单位:林阳系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