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地方反季节香菇栽培新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地方反季节香菇栽培新技术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地方反季节香菇栽培新技术

摘要:以香菇中香68、辽抚4号为试材,研究立棒、七层架等栽培模式的生产设施及生产工艺,掌握反季节香菇栽培的关键技术,为反季节香菇栽培提供技术保障。

关键词:香菇;栽培技术;反季节;中香

2011年承德市引进香菇新品种,采用立棒、七层架等多种模式进行反季节香菇栽培,经过多年的发展,栽培技术趋于成熟,经济效益显著。现从生产设施、栽培品种、季节安排、栽培技术等几个方面加以总结,以供广大菇农参考。

1生产设施

1.1发菌棚

发菌棚长60m、宽11m、高4.5m,棚间距2~4m。发菌棚拱架间距为1m。拱架为自制拱架和定型拱架两种。自制拱架的上弦为直径25.4mm钢管,下弦为直径14mm螺纹钢筋,间距15cm,用直径6mm盘圆做拉花,间距25cm。定型拱架是由专业厂家用镀锌方管加工而成。发菌棚的覆盖物为岩棉或棉被。辅助设施有无动力通风器、负压风机、热风炉、轴流风机、吊扇、自动温控设备。

1.2出菇棚

1.2.1立棒出菇棚出菇棚宽8m、边高1.6m、顶高3.5m。出菇棚拱架间距1m。拱架上弦是直径25.4mm钢管,下弦是直径12mm螺纹钢筋,间距15cm,用直径6mm盘圆做拉花,间距25mm。春季出菇棚覆盖物为一层遮阳网加一层塑料膜,夏季为两层遮阳网,秋季出菇棚覆盖物同春季。

1.2.2七层架出菇棚出菇棚外棚长55m,边高2.1m,拱高4m,宽10m。内棚长53m,边高2.1m,拱高3.5m,宽7.4m。出菇棚拱架间距1m。拱架为自制拱架和定型拱架两种。自制拱架由直径25.4mm镀锌管弯制而成,定型拱架由专业厂家用镀锌方管加工而成。外棚覆盖一层遮阳网,内棚覆盖一层塑料膜。

1.3出菇架

1.3.1立棒出菇架出菇架由钢筋架头、倒“Ш”形钢筋架及防老化绳组成。在大棚的两端对应打下架头,架头高出地面30cm,间隔2m放置一个“Ш”字形钢筋架,用防老化绳将架头、钢筋架连接起来,绳间距25cm,防老化绳与钢筋交接处用铁米丝固定。出菇棚两侧3根绳一组,中间2排6根绳一组,组间绳间距80cm,立棒后宽50cm,作操作道。宽8m的出菇棚放置4组共18根绳,单根绳每米摆放6个菌棒。

1.3.2七层架出菇棚出菇架高150cm、宽78cm共7层,层间距21.5cm。立柱是直径19.05mm镀锌管,横梁是直径19.05mm镀锌管或直径14mm螺纹钢。架头由直径50.8mm铁管与直径19.05mm镀锌钢管焊接而成。地锚固定架头,地锚深1.20m以上。每棚4排出菇架,架间距150cm。单层每米摆放12个菌棒。

2香菇品种

中香68,广温型品种,有效积温2400℃;菌丝生长温度5~33℃,最适生长温度25℃;出菇温度8~25℃,温差8~10℃;菇形圆正、柄长,第1潮、第2潮菇产量高;适宜立棒、层架等栽培模式[1]。辽抚4号,广温型品种,有效积温1800℃;菌丝生长温度5~33℃,最适生长温度25℃;出菇温度8~29℃,温差5~8℃,菇形圆正、柄短,易出菇;适宜立棒、层架等栽培模式[2]。

3季节安排

中香68在10月20日开始培养料装袋,11月末装袋结束。辽抚4号在11月1日开始培养料装袋,11月末装袋结束。10月20日至翌年3月末为菌丝培养期,中香68菌龄为130d,辽抚4号菌龄为110d。翌年4—11月为出菇期。一个生产周期出5~6潮菇,袋产量0.75~0.85kg,袋产值6~8元。

4栽培技术

4.1原料及配方

培养料配方为阔叶树硬杂木屑77%,麸皮20%,石膏1%,含水量58%±2%。每袋用料木屑1.75kg,麸皮0.25kg,石膏35g。木屑选用以栎木屑为主,搭配桦木、山杨木等软杂木屑。木屑提前15d加水堆积发酵,装袋时要求木屑吸水均匀;麸皮要新鲜,严禁使用陈年麸皮,以免滋生杂菌;石膏中硫酸钙含量要达到90%以上。

4.2拌料装袋

培养料充分拌匀,木屑充分均匀吸收水分能(够)提高灭菌效果。用铲车将木屑先加入搅拌机中,然后加入麸皮、石膏先干拌均匀后,再加水拌料,料含水量达56%~58%时出料装袋。立棒栽培模式采用单层塑料袋装培养料,七层架栽培模式,采用双层塑料袋装培养料。立棒出菇栽培模式塑料袋规格为:塑料袋(折径)宽16cm×长60cm×厚0.0055cm。七层架出菇栽培模式塑料袋规格为:外袋(折径)宽17cm×长58cm×厚0.0055cm,内袋免割保水膜(折径)宽16.8cm×长56cm×厚0.0025cm。采用全自动装袋机装料,折径16cm袋装料后长度45cm,袋重2.70~2.80kg;折径17cm袋装料后长度42cm,袋重2.70~2.80kg。

4.3灭菌

采用环保常压蒸汽灭菌锅炉灭菌,燃料为生物质颗粒或专用燃料。每个灭菌罐容量10000袋。秋冬季4h内灭菌罐温度就能达100~103℃,在此温度范围内连续保持32h后灭菌结束,料温降至60℃时出锅。

4.4接种

发菌棚地面撒石灰后覆盖一层塑料膜,膜上再覆盖一层毛毡。灭菌后料袋进棚前3d用二氯异氰尿酸钠气雾消毒剂熏蒸,用药量6~8g/m3。按80~90袋/m2计算发菌棚内放置料袋总量,再按每堆4000袋计算出放置的堆数,667m2发菌棚放14堆为宜。袋内料温20~25℃时为接种最佳温度,接种后菌种萌发快、吃料早。用新洁尔灭加洁霉或克霉灵(美帕曲星)清洗菌种袋面。在塑料接种帐内接种:菌种、酒精、一擦灵、手电钻(或角磨机)、手套、工作服等放入接种帐后,提前8~10h用二氯异氰尿酸钠气雾消毒剂密闭熏蒸,用药量6~8g/m3。第2天在接种前40min打开接种帐一角通风排烟,直至帐内适宜人员进入接种。五人组合单面四点接种:一人在毛毡上先覆盖一层接种膜,接种膜上码放一层料袋,一人一边擦药一边用电钻打孔,其余三人将菌种放孔内。码放的一层料袋接种完后,上面覆盖一层接种膜,接种膜上再码放一层料袋,同样擦药、打孔、接种,如此操作,一般码放13~14层为宜,再重新码垛。一般要求在4h内完成一堆4000袋接种工作。

4.5菌丝培养

菌丝培养阶段用暖风炉或暖气为发菌棚升温。接种后棚内温度控制在20~25℃,袋温控制在15~20℃,自然空气相对湿度。每天中午打开通风器通风换气,时间30~40min。当接种点菌丝圈直径为6~8cm时倒垛散堆,三袋井字垛,高10~11层,两垛之间留15cm通道,用于通风散热。4.6刺孔95%发菌袋菌丝长至袋肩时用长76.2mm铁钉制成的简易四钉增氧锥进行第1次刺孔增氧,每个接种点周围刺4个孔,孔深度2.5cm。刺孔后2~3d袋温(菌棒)会上升,应启动负压风机和通风器通风降温,控制菌棒温度25~26℃,以防高温烧菌。菌丝长满菌棒3~5d后进行第二次刺孔增氧。采用小型放氧机刺孔,每棒刺60~80孔,深至棒心。刺孔后2~3d菌棒会产热升温,开动负压风机和通风器降温,控制菌棒温度在25~28℃,防止高温闷热影响刺孔伤口菌丝愈合,导致杂菌感染。

4.7转色管理

菌棒温度稳定后便进入转色期。转色条件:棚温15~25℃,并有散射光、充足氧气、自然空气相对湿度。垛上7层菌棒完成转色需要20~25d,70%菌棒转色后倒一次垛,调整菌棒摆放位置使菌棒转色均匀一致。

4.8排场

菌丝培养110d或130d,就能达到生理成熟。菌丝生理成熟的菌棒表皮棕褐色,有光泽,菌皮厚薄适中,手触菌棒有松软弹性感,菌棒质量减轻25%~30%。菌丝生理未成熟的菌棒,脱袋后菌棒出菇率低,同时给后期的出菇管理带来很多困难。而菌丝生理成熟后菌棒若不及时进行出菇管理,会造成袋内出菇及脱袋后爆发性出菇。春季出菇棚夜间最低气温稳定在8℃时,将菌棒运至出菇棚排场出菇。立棒栽培模式为脱去外袋,将菌棒摆放在出菇绳两侧裸棒。七层架栽培模式为菌棒带保水膜出菇,脱去外袋,留下免割保水膜,将菌棒摆放到出菇架子上。

4.9出菇管理

菌棒脱袋后要及时注水,每棒注水0.4~0.5kg。同时(脱袋后)启动微喷设施每天喷水4~5次,保持大棚空气相对湿度在85%~90%,控制棚温在10~25℃,控制光照强度在800~1000lx促现蕾。当菇蕾达到预期数量时,减少浇水次数,每天喷雾水2~3次,同时逐渐加大通风锻炼菇蕾,以控制菇蕾数量。菇蕾数量过多要及时疏蕾,每棒均匀留菇10~15个。子实体七八分成熟、菌膜未开时即可采收,防止菌盖开伞降低香菇等级。

4.10休菌

休菌期间每天喷水4~5次,以维持菌棒适宜含水量,保证菌丝旺盛生长所需水分;清理菌棒上的死菇及菇根,防止菌棒滋生杂菌及害虫。经过15~20d休菌,菌丝已经完全恢复出菇活力,当菇脚坑长出新菌丝后,进入下潮菇管理。

参考文献

[1]姚庭永,毛可红,毛可荣.香菇中香68栽培技术要点[J].浙江食用菌,2009,17(4):38-39.

[2]薛建臣,张忠伟,魏立敏,等.优质香菇新品种辽抚4号(0912)的栽培技术[J].食用菌,2015,36(4):44-45.

作者:朱满堂 单位:河北省平泉市综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