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传统戏剧传播的新载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传统戏剧传播的新载体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传统戏剧传播的新载体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方式,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寻求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网络传播方式的显著变化为传统戏剧的继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创新传统戏剧的传播形态,拓展传播模式与传播范围,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可以更好地实现文化形式更加新颖多样、传播落地率更高、传播效果更佳等目标,促进戏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传统戏剧;载体

一、“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机制

网络传播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参与者同时又作为信息内容的接收者与者,并且随时可以对接收的信息做出反馈,其开放性、互动性和社交化的特点打破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边界。在网络传播中,信息的者可以利用互联网的海量内容、新媒体制作技术以及广泛的传播渠道等优势,和传播讯息。在信息内容的传播过程中,网络中的舆论领袖首先或较多接触到这些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的信息传播给大众。网络中互动的个体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这些文化信息,对给定的文化信息做出回应并自发地将优质内容进行二次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体一对一的单一线性传播方式,传统媒体时代的原子化受众在网络环境中成长为了“链接式”用户,信息在社交网络的裂变式传播中形成了巨大的长尾效应,可以在短时间内带来病毒式、爆炸式的传播效果。同时,由于互联网是双向、多向交流的媒体,者可以在用户的及时反馈了解传播效果并适时总结经验做出更改。目前,我国戏剧艺术的文化供给主要通过电视节目、传统剧场或展演进社区进校园的方式开展,形式老旧单一、推广力度不足,受众群体小众化,传播效果不明显。加之现代社会文化欣赏领域的多元化,传统戏剧因形式内容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受众回避态度明显。网络传播的开放性改变了大众缺少机会和渠道接触甚至了解传统文化的现状,增加了受众选择性注意的机率,为戏剧艺术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可能性。

二、“互联网+”与传统戏剧的新型传播模式

据数据调研机构艾媒咨询的《2017年中国互联网+文化专题研究报告》显示,有95.5%的手机网民会关注网上文化资讯或知识,过半数网民通过文化类型APP和社交平台浏览文化信息。此外,89.1%网民有每日关注的习惯,其中多数人每日花费不到1小时浏览文化资讯,占比68.7%。互联网文化信息已经成为网络用户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常见的大众对于戏剧艺术的了解渠道的类型有:门户网站戏剧艺术专题栏目、戏剧文化常识APP、戏剧艺术主题公众号和微博,以及部分地方的戏剧资源数据库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互联网+”与传统戏剧的传播方式呈现出新的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网络直播”+戏剧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网络直播用户达3.43亿,占网民总体的45.6%。网络直播平台不只是一个技术平台或展示平台,它已经构成了一个庞大群体的新型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的总和,让用户与真实的现场实时连接,产生直接体验,为网民搭建起了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桥梁。目前直播平台内容庞杂、良莠不齐、模式单一,传统文化领域虽有涉及但仍然存在巨大发展空间,在国内一些直播平台上,直播戏剧演出、戏剧互动课堂等直播专场凭借优质的内容收获了关注量和口碑的双赢。利用网络直播平台传播戏剧艺术,不但能丰富网络直播的内容体系,更能带给观众直观的文化体验,拉近年轻用户和传统戏剧的距离,倡导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促进戏剧艺术的现代传播。

2.“短视频”+戏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等客户端的普及为推广短视频提供了机遇,据统计,今日头条上每天有十亿次播放,其中93%都是十分钟以内的短视频。在短视频的种类中,尤其以微电影的商业潜力巨大,截至2016年6月,中国微电影产业总产值达700亿元,作品年产量达2万部。在新媒体迅速发展、文化产业日渐活跃的背景下,这种“微小制作、微小剧情、微小记录、微小投入”的影像,迎合了网络受众视觉化、碎片化的浏览趋势,成为一种广受喜爱的艺术传播形式,风靡互联网。借助短视频尤其是微电影产业来传播传统戏剧艺术,是艺术传播的主要发展趋势,旨在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网络平台,对戏剧艺术进行数字化传承和保护,探索一条戏剧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和产业化开发之路。

3.“VR/AR技术”+戏剧

VR(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捕捉全方位视角,让观看者在观看视频时可以拥有视角调整和选择信息的主动权,给人身临其境之感;AR(增强现实)技术通过电脑技术,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实时地叠加到了同一个画面或空间同时存在,从而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VR和AR技术凭借其优秀的沉浸感、交互性、立体性等特征,应用在传统文化行业的多个领域:如全景立体视听空间的VR电影、音乐会现场的VR直播、艺术场馆内的展品数据资料展示、虚拟世界的现实感体验等。VR和AR技术与传统戏剧的深度融合,可以通过“远程出席”的方式拓展戏剧空间,催生新的戏剧“场”,分享优秀的戏剧艺术资源,助推戏剧艺术行业的转型发展。

三、“互联网+”与传统戏剧传播的困境

1.地区文化差异:互联网让受众拥有了更多自主选择权,在接受外来讯息时,受众容易被自己所熟识或者一贯感兴趣的信息领域所引导,在“互联网+”与传统戏剧的传播中,各地区戏剧文化的创作风格及艺术渊源各有不同,因此造成地区之间的艺术作品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在进行跨地区传播时,由于熟识度和兴趣度的不同,容易形成“茧房效应”,从而形成信息壁垒。2.刻板印象效应:信息化时代带来变迁,受众的集体人格与审美趣味、习惯也随之逐渐发生变化。文化欣赏领域的多元化更使得传统戏剧在传播上缺乏一定优势,在艺术形式选择多元化的今天,相较于以往喜欢在街头巷尾或在戏园子看戏,现代人更倾向于观看电影、电视。同时,传统戏剧因在形式上曲高和寡、缺乏创新,作为非生活必备品,过于艺术化、远离生活而又束之高阁,使受众在心理上会觉得其太过“阳春白雪”,有点高不可攀。3.受众回避态度:互联网时代,全民娱乐化程度突出,泛娱乐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艺术传播过度迎合公众对于娱乐的偏好,忽略其本身应该传达的讯息,降低了受众的文化品味。同时,由于公众对于传统戏剧的兴趣和接受意识相对淡薄,难以在传播上进行有效的推广,一些新型传播方式只是停留在新鲜层面,难以深入理解传统艺术的精髓,受众群体小众化、易流失。4.专业人才匮乏:互联网与传统戏剧艺术的融合,对艺术学与互联网两个领域的专业性都提出了高度的要求,由于艺术学与互联网在学科上的分岔,当前“互联网+”与戏剧艺术行业人才匮乏。从事戏剧行业的艺术家和学者对新媒体技术涉猎较少,使得很多戏剧艺术的产品仍然停留于传统的沉闷形式,难以进行有效推广,旧作品“隐身”、新作品内涵不足,经典力作匮乏,后继乏人。

四、“互联网+”与传统戏剧新型传播方式多元化发展的建议

1.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对经典戏剧艺术的保护和挖掘重塑传统戏剧的传播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到传统戏剧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利用互联网技术,大力推进戏剧艺术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进程,搭建新型网络平台,将以剧本、人物、唱词、唱法等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资源(如文献、艺术作品、艺术形象、短视频等),为平台用户提供戏剧艺术产品和服务。同时,定期对数据资源进行汇总和动态分析,了解用户的多样性、差异化需求,高效分发、精准匹配,实现“按需定制”。2.在传播形式上要重视与其他文化创意行业的结合,增加传统戏剧的娱乐性和吸引力娱乐化是目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重要关键词,传统戏剧借助网络平台更要注重其娱乐性和吸引力。从编剧角度出发,传统戏剧要力求大胆创新,必须向世俗的人情和人性靠拢,拉近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注重艺术与生活的现实感、熟悉感和亲近感,注重人们生活中的“日常感受”和“当下体验”,注重大众情感的通俗表达方式。从真实生活体验出发,挖掘戏剧创作与生活的贴近性,让观众在观看时有“生活就像是这样”的感受,展现戏剧艺术的无穷魅力。从传播形式上,要注重与其他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结合,例如,与动漫产业联手制作经典戏剧漫画形象,开发周边产品;对传统戏剧的唱词进行改编,加入流行音乐的元素;运用时下流行的新媒体技术(H5、智能语音互动、小程序等),增强戏剧艺术的娱乐性和吸引力。3.充分利用视觉技术和交互技术,让传统戏剧展现更具吸引力的新面貌视觉技术和交互技术的互动性和现场感弥补了传统艺术形式的缺陷,运用互联网新技术拓新业务,开发新的艺术形式,不断丰富和创新戏剧文化。在公共文化场馆内开辟VR和AR基地,或通过实景造型与多媒体内容相互结合打造互动产品,将新兴技术与传统戏剧进行深度融合,通过“远程出席”的方式拓展戏剧艺术空间,促进戏剧艺术的传播,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振兴。4.注重专业人才培养,强化年轻人对传统戏剧的接受程度和传承保护力度目前,我国戏剧艺术行业编剧人才流失,戏剧编导缺乏创新畏首畏尾,表演人员青黄不接,老龄化现象严重,严重制约了戏剧行业的发展。曾在报告中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人才的培养上,学校要主动承担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强化年轻人对传统戏剧的接受程度和传承保护力度,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我国现有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大多止步于思政理论课或课外的传统文化课程,虽然国内有一些高校开设了关于中国文化的通识性课程,也有部分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开展诵读中华经典教材的活动,但总体上说,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和普及程度仍然有限,教育氛围不够浓厚,形式不够新颖,年轻受众群体少。移动互联时代,青年群体已然把互联网作为了日常生活和互动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原有少年班、文化课堂等形式的基础上,开发更加富有创意的方式,把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分享给学生,拉近学生与传统戏剧的距离,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形态。

五、小结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方式,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寻求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借助互联网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开放性、互动性和社交化的特点,挖掘“网络直播+戏剧”、“短视频+戏剧”、“VR/AR技术+戏剧”等新型传播方式,创造戏剧艺术新的发展生态,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禹洁 王倩 单位:保定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