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历史题材戏剧的评价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历史题材戏剧的评价问题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历史题材戏剧的评价问题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学”的兴起,大众对历史的研究和评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此同时,与历史题材相关的戏剧作品也不断涌现,历史题材相关的戏剧也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向外传播的一支重要力量。而在其中,由于历史题材相关的戏剧自身的特殊性,而在创作中为了适应读者和观众的喜好,又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艺术加工,导致历史真实性与创作艺术性之间产生冲突。在此背景下,关于对历史题材戏剧作品评价的相关问题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而要确立关于历史题材戏剧作品的评价标准,首先需要明确历史题材作品与非历史题材作品之间的关系

二、历史题材戏剧与非历史题材戏剧的关系

在过去,以是否有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的存在是划分历史题材与非历史题材戏剧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大众普遍存在一种观点,认为历史题材与一般题材的文艺创作存在着根本性差异,完全是属于对立性质的两种作品。这实际上是一种对历史和非历史题材作品的歪曲解读。这种误解实际上由一种先入为主的观点引起的,历史是真人真事的纪录,艺术则是凭空的虚构曰历史题材戏剧是一种基于真人真事的叙事形式,因此大体上必须符合历史叙事的基本原则。实际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艺作品的艺术创作形式已经趋向多元化,历史题材的作品与一般题材的作品的界限已经逐步缩小。历史题材戏剧需要进行革新,融入现代价值观才能被观众和读者所接受,因此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将历史故事和人物简单地再现。非历史题材戏剧在创作过程中经常引用历史故事深化主题,借古讽今,体现以史为鉴的精神内核,因此两者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差异。综上所述,历史题材和非历史题材尽管在表现风格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历史题材戏剧创作的时候更多要考虑到是否符合真实情况,相比起非历史题材戏剧,其创作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但两者不存在绝对的界限,因此对其的评价标准也要以此进行调整。

三、对历史题材戏剧的评价标准问题分析

(一)与历史不符

历史学界对历史题材戏剧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一点是与历史事实相悖,举例而言,在以唐朝为背景的艺术创作中,人们总把皇帝成为“唐太宗”,而实际上“唐太宗”是皇帝去世以后所采用的谥号。另外,在许多戏剧作品中,因为对古代汉服形制不完全熟悉,汉人身上所系的是和服腰带,这类错误比比皆是,也成为了历史学家重点批评对象。但除了这些“硬伤”以外,其他评价标准则存在争议。例如我们常常看到历史学家和观众批评某些戏剧的情节,理由是古代的人不会做出违背当时社会价值观的行为,又或是某个历史人物的经历与史书记载的完全不同,实际上这种批评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混淆了艺术创作与真实历史的界限,有关于历史题材创作是基于一定的想象力对历史事件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是允许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虚构的,并非镜像式的再现,其目的是通过再现历史事件表抒发对真善美的向往之情,以及批判一些事物的某些不合理之处,融入了现代人的思考,需要迎合当代观众和读者的精神需求,因此在评价时不能以是否完全还原历史事实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黄梅戏《小乔初嫁》从一个女人的视角重新解读赤壁之战,从旧题材中讲出了新意来。曹操率八十三万大军进逼东吴,使出反间计,声称此次兴兵南下,只为小乔一人,只要周瑜交出小乔,便可罢兵。消息传到东吴,引起一片哗然,东吴将士们发现自己抛妻弃子奔赴疆场,原来只是为了保护周瑜的女人,因而心生不满,军心大乱。不成想,眼见着周瑜左右为难,小乔竟然驾着一《扁舟,只身过江,面见曹操。此举在曹营激起惊涛骇浪,曹军以为既然小乔已到,仗就不用打了,很快就可以返乡。而曹操当然不会就此退兵,他因此而失信于天下,这反而使得曹兵人心惶惶,怠意丛生,周瑜趁机率兵突袭,“破曹”水到渠成。这样的立意和视角,显然不同于《三国志》的记载,也不同于《三国演义》的描写和传统戏的表现,与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历史叙事和艺术呈现相距甚远。其实这种在历史的夹缝中展开的想象,往往更具艺术感染力。

(二)对历史人物和实践评价不当

由于历史题材戏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总是无可避免地需要对历史人物以及其实践活动作出评价,有的评价较为直接,而有的隐含在故事主题中,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评价,往往带有较强的创作者主观性。一般而言,戏剧创作着重于批判和反思,受新思维影响较深,因此对历史人物及其实践评价会给予一定的理想色彩,倾向性明显,而历史研究强调真实性,历史学家在评价人物时会更为客观和保守。这两种评价特点造成了有关于历史题材戏剧作品评价标准不一的问题。其实对历史人物的塑造照顾历史真实性是必要的,但这不是历史剧作者的主要任务。历史剧作者的主要任务仍然是艺术虚构。历史剧的艺术虚构不能仅仅局限在挖掘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是要大胆地虚构依据历史人物的独特个性、特定情境所可能发生的故事情节。噎噎历史剧中的艺术虚构,也可以移花接木,张冠李戴。这样是为了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三)历史人物语言太现代化

除了上述两点以外,历史人物用语也是影响历史剧评价标准的重要因素之一。历史人物应该如何说话以及如何塑造完全符合事实的交谈的语境,至今仍没有完全的定论。而在艺术创作中,过分生硬地套用古代语言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要进行一定的创新,适应大众审美需求。

四、对历史题材戏剧进行评价的原则

(一)历史优先原则对任何历史题材戏剧的创作与革新进行评价,都需要遵循历史优先的原则。无论是进行何种形式的改编,创作者都要坚持以历史真实为基准,而不能为了满足剧情需要而歪曲史实,抹黑历史人物形象。因此揭示导致重大历史事件的原因时必须符合历史的实际,树立全局意识,而不可以主观臆断,将研究历史真实和戏剧创作的目的混淆,使评价标准更为明确、合理。

(二)美学本位原则

对于历史题材戏剧的评价标准多种多样。而美学本位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与历史研究不同的是,历史题材戏剧是审美经验的结晶,不能以是否完全符合史实进行唯一评价标准。针对“美学本位原则”与“历史优先原则”是否存在冲突的问题?这实际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既要使历史人物的着装、谈吐、仪态符合实际,又要结合现代审美进行一定的创新,又要通过不同的手法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使观众和读者产生共情能力,身临其境地体会美的存在。

(三)现代意识原则

历史题材戏剧是现代人对历史事件的艺术加工,因此无论是创作还是评价都需要坚持扬弃的精神,体现思辨的特点。举例而言,在对有关古代王侯将相的事迹改编时,可以突出他们为守护国家,治理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但本质上,他们仍旧处于封建统治阶级,对于当中涉及的等级制度、忠君等落后的观念应进行适当的反思。儒家文化中“仁爱”“守信”“克己自律”等观念应在创作中被进一步的发扬,以体现时代精神,更好地通过历史题材作品展现传统文化的精髓。

五、结束语

历史题材在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对其评价也要遵循客观的原则,既不能混淆历史题材与非历史题材戏剧的界限,也不能令两者完全对立。目前,大众对历史题材戏剧评价的标准主要有与历史不符,对历史人物和实践评价不当,以及历史人物语言太现代化等。因此,在评价时,要坚持历史优先、美学本位和现代意识的三位统一。

参考文献:

[1]李春青.关于历史题材创作的评价标准与方法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2]李春青.谈谈关于历史题材作品的评价标准问题[J].人文杂志,2005(05)

[3]郑怀兴.关于历史剧创作[J].剧本.2000(05)

作者:杨洪生 单位:山东演艺集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