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创新地方戏剧现代化传播思考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创新地方戏剧现代化传播思考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创新地方戏剧现代化传播思考分析

摘要:文化多元背景下,新兴和外来文化冲击了我国戏剧的发展,庐剧由人际传播走向大众传播,再到面临网络传播。新媒体的发展和传播方式的变革为庐剧带来了机会,也给庐剧带来了诸多困境。本文以庐剧为例,分析了庐剧受到文化冲击、数字鸿沟拉大的问题,结合政府和媒介条件,研究出庐剧应在内容和形式上紧跟时代热点、借鉴其他文化、拓展传播渠道、打造自身符号,以创新现代化传播,并对安徽地方戏剧现代化传播建言献策。戏剧蕴含了深厚的历史人文价值,探讨戏剧的现代化传播对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提高文化自信、打造文化强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庐剧;戏剧;现代化;传播

社会发展推动着文化信息的流通,丰富的社会生活催生出众多新兴文化,各类文化冲击着戏剧的发展。历史上我国曾有戏曲品种394种,1949年统计时为360种,1982年统计时为317种,而2004年我国戏剧品种仅为260种左右,短短几十年间损失了传统剧种134种,占戏剧品种总量的35%。抢救戏剧文化,创新戏剧的现代化传播迫在眉睫。不断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安徽也向着文化强省的目标前进。深厚的历史积淀使得安徽地区拥有众多的戏剧资源,庐剧在安徽人民的生活中出现和成长起来,分布在安徽省的各个地区,并在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庐剧主要依靠实地演出和传统媒介的方式传播,但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技术手段的更新,庐剧的传播应顺应潮流,加快现代化传播的步伐。

一、庐剧现代化传播的必要性

(一)“文化多元”背景对庐剧的冲击庐剧的形成是安徽地方民众情感相互交流的产物,体现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审美观念。它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内涵决定了庐剧的传播是精神层面上的文化传播。从自身的文化内涵出发,现代年轻人缺乏庐剧历史发展的土壤和文化背景,导致和庐剧间共通意义空间的断裂,因而难以体会庐剧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庐剧的传播是符号化的过程,它将感情、内涵,通过语言、表演、曲调等一系列符号传达给受众,受众在接收到符号后要对庐剧进行“解构”,在精神内涵层面的理解中,即使人们接触到了庐剧,但仍难以“建构”出庐剧传达的精神文化。从庐剧单方面的传播环境来看,引起受众注意和接触庐剧起到消极因素的其他文化,可能成为庐剧传播过程中的“噪音”。现代人压力的增长催生出了快餐文化和享乐主义,国内外的电影、电视剧、综艺、动漫等娱乐性、碎片化的消遣方式更能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这些因素分散了受众对庐剧的接触和关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庐剧的传播。庐剧作为严肃性的高雅人文艺术,无法与其他娱乐文化比拟,逐渐被边缘化。因而,现代大众缺少与庐剧的共通意义空间导致多数人无法建构出庐剧精神内涵,文化多元背景下多种文化对庐剧的干扰和冲击,使得庐剧难以在大众间产反馈性的共鸣。

(二)新技术的发展拉大庐剧的“数字鸿沟”成熟的媒介技术和物质条件让所有人都能接触新媒体,但新技术带来的利益对庐剧的主要受众和普通大众的机会是不均等的。新技术所带来的利益对庐剧向主要受众的传播机会不是均等的。现阶段的庐剧主要受众为中老年人,他们并不都具有使用互联网的条件,且中老年人对新媒体接触习惯和使用频率难以赶及媒介的发展速度,利用网络搜寻庐剧信息的能力不高,加上现在庐剧的线下表演活动变少,人们实地接触庐剧的机会也相应减少。互联网条件的缺少和线下表演的衰退,使得庐剧的主要受众越来越难以接触庐剧。新技术所带来的利益对庐剧向普通大众的传播机会也是不均等的。现代网络的服务对象和话语体系更倾向年轻化群体,提供的内容多是具有软新闻特质的热点化、娱乐性信息,网络现存的庐剧图片、视频资源也十分少。新媒体时代下,大众更多的是利用互联网的娱乐功能,且缺少了解庐剧信息的动机。大众关注其他文化的指数性增长和对庐剧关注度下降的信息差距,推动了庐剧在“数字鸿沟”下的边缘化进程。在新的媒介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主要受众缺少关注庐剧的线上线下条件,普通人对其他文化的关注倾向和缺少对庐剧关注的动机,使得庐剧的“数字鸿沟”被不断拉大。

二、庐剧现代化传播的可行性

(一)政府对庐剧传播的支持从国家出台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到安徽地方印发的《2020年度安徽省戏剧创作孵化计划实施方案》,都为庐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条件。政府每年还会下达支持资金用于传承补贴和活动支持。活动上主要有文化惠民活动“庐州放歌”“徽风皖韵”进高校、民生工程“送戏进万村”,还有部分全国巡演、文化馆表演等。从文化环境来看,中央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将一批事业性质的文化单位转为企业,剧团也是如此。合肥庐剧院于2011年转纳进合肥演艺股份有限公司,融入市场竞争能在根本上促进剧团的发展,剧团体制改革成为发展趋势。

(二)新媒介为庐剧传播提供的便利庐剧的新媒体建设初有探索,如“有戏安徽”新媒体矩阵,它包括“两微一端一网站”,即有戏安徽微信公众号、有戏安徽微博、有戏安徽APP、安徽戏剧网,以及“有戏安徽”iTV直播专区,凭借在资源整合、宣传推广上的便捷性、互动性,为庐剧传播提供跨越时间、空间界限的机会,在贴合现代人媒介使用习惯的同时,加强庐剧与受众的反馈。此外,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能在视、听、感全方位展示庐剧,这对于庐剧的活态传播有着重要意义。新媒体能整合现有的庐剧资源,对庐剧创新传播方式、提高社会曝光度、强化受众反馈具有实践意义,但其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的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三、庐剧现代化传播的创新策略

(一)传播内容现代化1.坚持内容为王,结合当下时代热点提取并展示出庐剧的特有文化价值,要以“内容为王”获得受众的认可,结合当下热点反映时代精神。庐剧在内容生产上为依靠导演、编剧、演员的PGC模式,当前人们对庐剧的理解大多停留在“门歌”阶段,庐剧演绎的大多是封建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苦和不幸,以及他们对不幸命运的无奈。要传播出庐剧的精神内核,就必须在内容挖掘上下功夫,以热点话题紧跟时代步伐。合肥庐剧院在肺炎疫情期间,根据庐剧电影《啊!妈妈•莫流泪莫伤心》改编唱响《湖北!安徽与你同在》,根据《霍元甲》主题曲改编《万里长城永不倒》,在热点中传达出庐剧的时代创新性。不同受众与庐剧的共通意义空间有所差异。年轻人和爱好庐剧的群体之间存在传播隔阂:不同时代的受众成长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各年龄段间会产生“代沟”。对于戏剧的主要中老年群体受众,要以经典剧目为主,稳住他们的听取习惯,在基础上创新,并深入到“草根”生活中挖取题材创新。对于年轻群体,要以创新吸引为主,先打开其对庐剧的关注度和了解兴趣,在尊重庐剧原真性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文化,带动经典剧目的文化传输。2.坚持原真性,融合其他先进文化众多戏剧文化既展现出安徽不同区域文明的个性,又体现了安徽整体文化的共性。庐剧与其他安徽地方剧种在区域文化上有共通性,在剧本的题材和内容上可以借鉴其他剧种,在音响表现上,可以适度引用西洋乐器,如合肥曾举办露天“双文广场”庐剧经典唱段交响音乐会,以西洋乐器衬托出庐剧之美,起到良好的社会效益。但地方戏发展的指向不应是“趋同”,而应保持、强化其地域性、乡土性和民间性特质。庐剧因地方滋养而生,才会称为“地方戏剧”,庐剧自始至终都代表着草根文化,内容上是市井生活的侧影和民间的生活情趣,在现代文化的潮流下,庐剧还要坚守自身的独特性。在新媒体和文化多元的环境下,与其他文化相比,人们津津乐道的流行文化、热门文化,其文化内涵不一定高,相反一些快餐文化只是满足一时的社会娱乐需求,因而“来的快,去得也快”。真正能经受时间考验的,一定是经受历史考验和人文积淀的文化,庐剧需要秉持着开放包容的姿态融入现代,但共性的交流是在保留个性之上的,庐剧文化不能一味满足受众的娱乐化需求让自己“变味”,保持自身的特点才能区别于其他文化,因丰富的人文内涵矗立在文化之林。

(二)传播形式现代化1.拓展媒介渠道,缩小传播障碍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传播工具开创的可能性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讯息。新媒介的运用为庐剧的表演、文化传达提供更多机会。庐剧传播形式的建设应该从剧团入手,剧团掌握着众多资源,是庐剧和受众之间的桥梁,剧团应完善微博、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平台的建设和运营,适度利用短视频渠道引流,介绍剧团、文化、演员、剧目等内容。庐剧主要通过剧团组织或传统媒介的一对多式的大众传播,缺少反馈的环节,因而可以在庐剧和受众之间架起意见领袖和网络交流的桥梁,引导相关领域有话语权的人们参与到庐剧中来,一方面能引起社会关注,另一方面能及时收集受众对庐剧的反馈。不同群体在媒介接触、内容选择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庐剧与大众之间也存在传播障碍:庐剧缺少现代化传播方式,传播渠道的不畅通、主流传播渠道少。庐剧的主要中老年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更倾向于线下和电视,对于该类人群,应该注重实地表演和电视节目的传播。年轻人更倾向于互联网的媒介使用,因而要增加庐剧对年轻人的曝光渠道,特别是在新媒体建设上。如王者荣耀手游与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合作,以“梁祝”皮肤为中心开展多媒介营销活动,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对越剧的关注。2.依附自身特点,促进符号转变在与现代大众文化的博弈中,庐剧自身固然要与时俱进,但这不是要庐剧本身发生改变,而是在保留庐剧自身的文化内涵上的传播符号的转变。以研究中国戏曲著称的女学者卡莱尔•布鲁萨克(KarelBrusak)提示性地将中国戏曲中的符号分为两组:“一是视觉的,即那些与戏剧空间发生联系的因素;一是听觉的,即那些与对话、音乐和音响效果相联系的因素。”庐剧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听觉上形成符号特征,如庐剧的台词、曲调、配乐应在听觉上突出区别于其他戏剧的“悲”调,视觉上的舞台效果、演员动作、表情也应与听觉符号呼应,将庐剧的“悲腔”和审美结合,形成独特的视听符号。在符号的打造中,要赋予庐剧符号的所指意义,让人接触到庐剧时联想到地方文化。如《借罗衣》《讨学钱》等经典剧目表现的是草根的艰辛生活,但侧面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突出了市井生活下的现实题材和悲剧美学。符号的打造还可以建立视觉识别符号,从庐剧的文化内涵入手,将庐剧的经典人物、舞台造型、相关文化图形化,作为载体,通过地方特产产品包装、街头墙绘、网络表情包等方式对外传播,让受众不仅能通过文字层面接收庐剧,还能进一步帮助解构庐剧内涵。

四、安徽地方戏剧的现代化传播思考

在文化多元的背景下,不仅是庐剧遭到了现代化冲击,安徽地方戏剧同样面临着多种文化和现代化传播的挑战。安徽地方戏剧的现代化传播也应从传播形式和内容着手,结合时代精神和热点,在内容上创新,在坚持自身独特性的同时,加强地方戏剧之间对交流与融合,利用新媒介具有的优势拓展戏剧发展渠道,尊重不同受众对媒介接触和内容选择差异,并促进地方戏剧本身文化符号的转变,最终促进现代化传播与发展。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在保证各种文化和谐并存的同时,应重视非主流与边缘群体文化的独特价值。在安徽戏剧的发展中,不仅要顾及黄梅戏这类“大剧”,也要注重徽剧、庐剧等其他“小剧”,地方戏剧也应在保持独特性的基础上“因人制宜”。在文化多元的背景下,要通过创新安徽地方戏剧现代化传播方式,将地方戏剧打造为安徽文化强省的重要文化资源,为戏剧文化日后的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汪英俊.安徽庐剧传承发展困境及其对策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02):40-42.

[2]高雷.安徽庐剧的现状调查[J].美与时代(下),2018(02):100-103.

[3]尹天然川.地方戏曲的新媒体传播途径——以“有戏安徽”新媒体矩阵为例[J].新闻世界,2018(09):45-47.

[4]何峰.多元文化语境下庐剧的艺术传承与范式转型[J].民族艺术研究,2013,26(03):45-49+70.

[5]郑传寅.地域性•乡土性•民间性——论地方戏的特质及其未来之走势[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06):1-6.

[6]丁和根.戏曲演出的符号化特征[J].艺术百家,1990(04):68-75.

[7]王光利.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身份与建构[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38(03):54-59.

作者:李慧伶 单位:巢湖学院文教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