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供给侧改革下的戏剧影视表演课程改革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近年来,高职戏剧影视表演专业面临极大挑战,生源质量下降,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比例有待提升;特别是演艺行业对表演专业综合技能要求的变化,给表演课程供给侧改革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所以,供给侧改革思维下高职戏剧影视表演课程的改革尤为重要。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高职院校;戏剧影视表演;课程改革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发展时期,改革步伐不断加快;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也要求“按照生源特点”对课程内容等进行改革。国家层面的一系列要求促使专业课程向综合化方向改革,这为高职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核心课程表演课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一、高职戏剧影视表演专业表演课教学现状
(一)生源质量下降,教学受到严重影响近年来,高职院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普遍面临着生源质量下降的困境;这些考入高职院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在艺术培训机构几乎没有解决基础性的根本问题;有小部分学生条件较好,但是因为“艺考”的挫败而使其失去学习积极性;还有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显发现自己不适合学习本专业。在这样的生源结构下,课堂教学受到影响,教学内容受到冲击,人才培养很难达到与市场接轨的目标;因而高职院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核心课程表演课教学内容改革进入了攻坚期。
(二)人才培养目标缺乏职业教育特性当前,高职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面向文化艺术和教育行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本科院校则以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和表演理论知识,系统掌握专业技能及创作规律,能够胜任独立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具有个性化创作意识,能够从事电影、电视、话剧舞台表演和教学工作的表演精英人才”为目标。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高职院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更注重将岗位目标和市场机制纳入艺术教育中来。强调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以突出其岗位特征;强调教育过程的完整性,以突出其实践特征;强调事业和产业的结合,以突出其市场特征。如果照搬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则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性。
(三)教学内容临摹本科教学,缺乏职业教育对接市场的要求照搬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也就意味着存在临摹本科教学的现象。我们从生源结构和培养目标不难发现,高职院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不同于本科院校,它更强调学生具备高素质的技术技能,更需要学生通过专业技能学习成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做到与岗位的无缝对接。所以职业教育必须与市场需求接轨,需求侧的变化决定着供给侧的改革。
二、高职戏剧影视表演专业表演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由于高职学生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以及多层次的表演学习需求与标准化、单一式的表演课程内容有着不相适应的矛盾,因而当前高职戏剧影视表演专业表演课程改革,更趋向于课程内容的创新性和多元化结构的重组。
(一)教学内容的结构重组高职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因其在生源结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与本科院校有一定区别,加之高职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学制的问题,因而其授课总课时量受到一定的局限,不能完全照搬本科院校表演课所开设的教学课程内容来进行教学实践。所以,高职表演课程内容在设置上既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又要寻求一条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学生要具备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走面向文化艺术和教育行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之路。所以,在供给侧改革的驱动下,高职戏剧影视表演专业表演课程理应由单一式的“专于演”向复合式的“编、导、演”融合方向发展。这种复合式的发展方向基于市场需求、学生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方面而决定;这种“编、导、演”融合的课程改革理念又基于两个出发点:第一,高雅艺术进校园与戏剧教育两方面对人才的要求;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概念不只是指戏曲艺术进校园,还包含话剧、小品、情景剧、课本剧、安全宣传短剧等进校园。这些舞台表演类作品,一般由演员根据素材自己编、导、演完成;而戏剧教育更是需要学生编、导、演完成各类(含儿童剧在内)舞台表演作品。第二,儿童剧演出对专业院团用人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儿童剧是现今比较火爆的“亲子教育”形式,因部分“院团”改企后对市场经济份额的需求,于是纷纷改编上演各类儿童剧作品。根据对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研,这类儿童剧的演出均需要演员或独立、或以小组形式完成剧本的编写、作品的导演和现场的演出三项任务。因此,从需求侧对供给侧改革的要求来看,供给侧改革思维下高职表演课程改革应以课程内容的创新性和多元化的结构进行重组,完成“编、导、演”融合的课程改革。
(二)教学内容设计上,逐步推行“编、导、演”融合的课程改革实践根据戏剧影视表演专业表演课程的教学过程,我们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将“编、导、演”融合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元素训练阶段;这个阶段是在完成表演课程基础训练之后,进入“编、导、演”融合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更趋向与将“事件小品、画面小品、物件小品、音乐音响小品”的“编和演”作为课程内容改革的基础训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筛选素材、确定事件、建构冲突、结构故事这四个步骤来完成编剧的基础学习;同时,学生还需要将自己编剧的小品进行排练、演出。通过第一阶段的“编、导、演”融合训练,学生已初步掌握结构小品的能力;同时对舞台事件、矛盾冲突的建构和人物行动进行挖掘,这样对人物性格的设定就有了基础性的掌握。第二,文学作品片段改编训练阶段;该阶段的教学内容既是对上一阶段“编、演”的巩固与提升,更是对“导”的初步尝试。元素训练的素材更多趋向于对学生在生活中所发现不平凡的、有感的事情或新闻等进行编创,而文学作品片段改编阶段是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的另一个过程。因为文学作品有明确的规定情境、有典型的人物性格、有清晰的事件与冲突、有较完整的人物行动;所以在这个阶段的文学作品片段改编,是学生巩固“编、演”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会“编、演”较完整故事情节能力的提升过程。在这个阶段,将巩固与提升学生的“编、演”能力,同时将“导”的组织舞台行动以及展开舞台调度、舞台画面构图等元素融入学生作品排演之中,使学生加深形象思维的训练。第三,话剧片段综合实训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学重点是训练学生的“导、演”能力。通过前两个阶段学生对“编、导、演”融合的逐步深入学习,他们已基本掌握分析剧本、分析人物、抓住舞台事件展开矛盾冲突、挖掘人物行动展开舞台调度和塑造较完整人物形象的能力。话剧片段综合实训阶段,就是将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以经典话剧片段为训练内容,将学生这些技能做一个有效的综合。
通过供给侧改革思维下高职戏剧影视表演专业表演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我们试图构建符合高职戏剧影视表演专业表演课程教学特点的应用型理论与实用性教学内容体系;真正将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将编剧、导演、表演课程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来,达到更好的学习与实训效果,这种“编、导、演”融合的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还能拓宽学生艺术创作视野、强化学生文学内涵、提高学生创作能力和提升学生岗位竞争与适应能力。
作者:陈俊 单位:湖南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