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文化产业发展下影视及戏剧艺术传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文化产业发展下影视及戏剧艺术传播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文化产业发展下影视及戏剧艺术传播

摘要: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而影视戏剧艺术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门类。探索现代生活环境的变化、影视与艺术的密切关系、传播与产业链的延伸,以及戏剧艺术传播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思考当前文化产业发展视域下影视及戏剧艺术传播的多元化格局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文化产业;影视及戏剧艺术;传播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很多可喜的地方,但仍然处于培育的初始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和强大的文化产业,并在开发过程中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因此,文化产业发展视域下,我国文化产业应该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逐步与发达国家接轨,促使文化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一、文化产业的概述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

文化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整合个人或组织的专业知识、技术和创新成果,以科技为基础,通过产品制造和管理等手段,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再创新,进一步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产品的新型产业形态。有学者认为,人文、创新、科技三者深度融合形成的文化集群是现代文化。文化的实质是指在文化上进行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再创新,是依托于科学管理技术企业创新蓬勃经济发展的文化。在国际事务中通过宣传、推广和实现政治话语权,或者利用实施宣传的强势话语权来实现行业的经济效益优化。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文化已成为增加文化商品附加值的重要战略产业,文化的意义不再局限于获取利益。文化的蓬勃发展,在提高企业公众素养、扩大就业、增进经济建设社会的平衡、优化产业结构、市场经济进行社会主义发展管理模式、实行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快速发展、推进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以及维护自然生态保护环境问题等方面都有着自身优点。

(二)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

与其他国家不同,我国充分利用现有文化传统的基础,在政府政策与现有的政治经济环境的支持下,发展文化产业。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深厚的文化传统。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传统的总体情况具有以下显著特征:首先,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五千年社会发展的积淀中,各个朝代和各少数民族继承了各自的文明,并在各民族的融合中形成了文化繁荣;其次,以传统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最后,具有较大的地区文化差异。中国一个幅员辽阔,在长期的发展研究过程中,东、西、南、北各具民族特色。传统节日、历史名城、传说等多种多样,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不竭的文化资源。二是政府政策支持。截至目前,我国经济为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生存环境,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国家自上而下的推广活动密切结合相关。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有关文件中把发展文化产业放在了优先位置。因此,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汇报中进一步强调,要加强企业社会主义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保障公益性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壮大社会经济文化旅游产品、引导学生文化创新的政策措施。与此同时,北京、上海、深圳等开放城市也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如财政支持、优惠政策和加强版权保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第三,巨大的潜在消费能力。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最大、最集中的文化消费市场,为我国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潜力。而且,通过文化产品改革与开放,我国社会人民的基本物质文化生活发展水平获得了提高,目前对于我国现在大部分城市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三千美元。而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人类的基本生活需要获得满足之后,就开始向更高级的生活层面演进。此时,文化消费将逐渐上升为消费增长的主体,从而提高文化产品的消费能力。

二、影视及戏剧艺术传播的生存环境

(一)传统主流价值观的衰落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学习方式的变化必然带来生活审美观的变化,而生活审美观的变化必然推动我国社会主义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在市场经济运作逐渐成熟的文化旅游产业企业发展研究过程中,大众艺术逐渐占据主流。其符合大众的特点,以大众消费需求带来的利润为中心,最大程度挖掘其商品价值,这使得主流文化和代表文化退出文化产业的中心地位,同时迫使和诱导文化的融合,使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随着我国流行音乐文化的不断发展扩张,精英艺术也被迫分裂,他们中的一些人回到理论中寻找自己的根基,而另一些人则积极投身于社会流行传统文化的世俗网络中,寻求与流行文化的积极有效融合,试图从大众创造的艺术形象中理解精英艺术的人文价值,从而维护和恢复精英艺术的存在身份。传统的主流价值正在衰落,所谓的精英主流艺术价值在裂缝中挣扎求生。这种传统文化发展环境的变化也促使影视剧艺术不再固守根基,而是通过寻找自己新的生存资本,突破教学艺术工业化的围城。与此同时,影视剧艺术新业态的出现,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

(二)公众的话语权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近10年时间里,我国电影市场曾一度陷入尴尬境地。随着电视网络和新媒体的普及,电影发展市场经济一度冷清。当时,大家都认为电影正在走下坡路,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对于那些想满足并接受电影整体的人来说,它将在不久的将来继续流行,因为其具有吸引每一个观众进入有序的心理行为状态和有序的艺术美感的艺术特征。影视剧艺术传播内容的生动性与剧本的优秀质量密切相关,只有优秀的剧本创作才能充分展现艺术的独特优势。不能进行反映一个时代发展潮流和审美情趣的艺术文化交流,是得不到市场和受众的青睐的,只有内容真实、接地气,才更容易被公众接受。

三、文化发展视野下电影和戏曲艺术的传播现状

(一)作品缺乏独创性

艺术作品的原创性是大众化和现代性发展的重要基石,电影剧本的创作也在朝着现代性和大众化的方向发展,这使得电影艺术创作逐渐趋向于快餐化。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因素有:首先,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有着较大的相关性,许多投资者盲目追求利益,而忽视了作品的原创内容和质量。在高利润的驱动下,创作的内容与品质深受负面影响;其次,电影创作的传播存在一定的风险,很难预测原创作品的市场前景。因为我们没有进行同类产品创作的参照,投资人只能依靠估算,所以对原创设计作品的使用保持着审慎心态。

(二)商业氛围较强,但艺术性较弱

影视戏曲本来是一门民间文学艺术,通过我国现代社会科学管理技术与设备,在大众中流传。然而,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电视剧的商业性逐渐提高,艺术性逐渐弱化。制片人正在不断适应社会公众的口味,而投资者也将在编剧中展示学生更多的商业文化元素,以及更短的制作时间。这样一来,本来可能需要具备深厚文化艺术生活品质的作品很快地就诞生了。因此,在传播和推广的过程中,许多电影和电视生产商更注重介绍明星和视觉效果,盲目重视作品的票房和收视率。

(三)突出明星效应,追求轰动效应

表演是电影创作的关键元素。优秀的表演能有效融入观众的角色,提供更加现实的观赏体验。在我国传统影视文化戏曲艺术作品的传承与发扬教学过程中,艺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在向大众传播的过程中,生产者的目标是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更多地将视线置于大明星效应的塑造上,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引起观者的注意力,但也会减少对艺术作品自身价值的发掘。而且,目前电影作品也处在创造与传承的过程中,正发生着产业化的发展趋势,使影视作品能够被大量复制并迅速形成产业,所以,作品的传承不仅是在拼品质,而且在拼速度。

四、文化经济视野下电影与戏曲艺术传播路径

(一)重视影视剧艺术传播的艺术内容

在网络技术与影视剧艺术融合的过程中,影视剧艺术的现实性和亲近性得以充分体现。通过微电影对生活进行情感的即时表达,可以创造出更微妙、更真实的生活场景,使这种社会生活以及情感分析得到不同程度的升华。要以影视艺术的形式表达现实生活,以内容的意义艺术地表达内容,使复杂而抽象的内容信息更加具体直观、简洁快捷,更好地适应传播现代化和大众化的要求。例如,短片《北京房事》,使用视觉形象将枯燥繁杂内容生动形象化,动态直观地显示北京房价数据信息,使观众清晰直观地了解北京历史的住房、建筑面积、居民区、周围的生活环境等,有利于受众的接受和理解,传播效果更好。

(二)合理运用现代技术,升华工作的内涵

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电影创作和宣传活动的各个方面。现代信息技术为影视作品的传播提供了保障,使电影作品的传播范围更广,传播次数更多,让观众能够充分利用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欣赏艺术设计作品。然而,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从电影作品开始,逐渐从无声的黑白作品演变为有声的彩色立体艺术作品,这种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运用,对艺术设计作品的演变与流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数字技术使艺术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在很大程度上也满足了社会受众对艺术作品的审美需求。在技术能力现代化、大众化的发展变化趋势下,有些问题已经在我国现代数码信息管理技术的广泛运用上形成了泛娱乐的发展态势。这就需要合理有效利用我国现代数码技术,并结合企业工作人员本身的内容与价值,更有效地把摄影效果和艺术设计作品联系生活在一起,以便于为观者提供更高级的艺术审美感受。比如,《红楼梦》《西游记》《雷雨》等历史小说,尽管当时拍摄的技术水平还比较局限,但是通过时光的积淀,它们已经成为经典。所以,在生产影片和电视新闻节目的过程中就不仅要求有大场面和特效处理技术,还要从工作人员本身的价值出发,根据数据时代的要求创新,利用数字信息技术的特点,真正把优秀文化作品留给观众,并对观众的情感、思维和心理上产生重要影响,从而能够推动着我国对于电影艺术创作的兴起与发展。

(三)突出人文,体现作品的艺术价值

尽管我国电影在社会文化传播中越来越趋于现代化和大众化发展,但也从某种影响程度上体现出了一种大众的审美观特征。其逐渐迎合大众的审美需求,但作品本身所包含的艺术也逐渐弱化。如果在宣传过程中没有正确的指导,影视作品的传播就会更加粗俗和典型化,不能适应影视作品的特点和发展。随着我国电影文化创意和宣传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将很难确保观众在欣赏优秀作品分析之后,除去对制作场景与导演特色的基本思想认识以外,还能对创作自身的价值形成更深层次的反思。因此,在电影创作中,要提高创作的人文性和艺术性,使创作能够体现“育人”的教育功能,使观众对创作有更深刻的认识,更加细致地理解和探索创作的社会价值和教育主题的创造,从而反映社会和教育功能的创造。对于创作者而言,首先有必要冷静地创建、正确地掌握管理工作的题材,并有必要全方位分析我国观众的心理审美,揭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创作的内涵与特色,突出人文主义性质的宣传教育工作;其次,投资方与制作者应对创作研究内容做好精细化筛选,更加重视对创作进行价值的呈现,使创作的拍摄和艺术性有效融合,如此实现电影艺术创作更高的传播度,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四)影视戏剧艺术是影视的传播方式

网络时代,影视剧艺术的传播方式呈现出多层次的信息传播特征。传播主体既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又是传播者,这使得影视剧艺术的传播状态更加活跃。随着人们对信息需求的变化,影视剧艺术传播的接受心理变得更加审美化。观众越来越习惯于以艺术欣赏和艺术消费的视角和心态来看待影视剧艺术的传播信息,注重影视剧艺术传播的人性化和审美观,这表现在信息接受的形象化和具体化方面,从而可以传达复杂的情感意义。例如,在音乐短片《老男孩》中,将各个角度所演绎的主角或是儿时好朋友的不同切换,搭配歌词“生命像一把无情刻刀,彻底改变了我们模样”,展现了草根的创意,也引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让观众思考自己的青春,思考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文化产业发展视域下,有必要结合现代大众的审美需求进行影视戏剧艺术的现代化和推广,使其随着时间的积累成为一个文化经典。

参考文献:

[1]程曼丽.论我国软实力提升中的大众传播策略[J].对外大传播,2010(06):10-19.

[2]李思屈,李涛.文化产业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匡文波,任天浩.国家形象分析的理论模型研究——基于文化、利益、媒体三重透镜偏曲下的影像投射[J].国际新闻界,2018(03):114-116.

[4]陈林侠.中国形象的海外认同:从意识形态到形象建构——基于北美市场中国电影消费的一种考察[J].社会科学,2016(09):44-45.

[5]刘全莉.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国家形象建构问题与传播内容建构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18(10):89-93.

[6]王一川.国家硬形象、软形象及其交融态——兼谈中国电影的影像政治修辞[J].当代电影,2019(02):14-15.

[7]李向民,王晨.文化产业:变革中的文化[M].北京:科学经济出版社,2005.

作者:黄潇潇 单位:大连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