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咚咚推戏剧艺术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咚咚推”的传承发展
(一)“咚咚推”传承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一,传统农耕生产和祭祀的需要推动了“咚咚推”的传承发展。“咚咚推”一般只在春节期间为庆丰收、祈求傩神保佑和干旱时为祭祀祈雨表演,都是为了祭神、娱神的。依赖自然,靠天吃饭的农耕生产条件,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农耕生产目的,驱动了“咚咚推”的传承发展。当今社会,天井寨的生产方式已经急剧变化,对自然的依赖程度已经减弱,“咚咚推”正在失去传统的生产实践基础。这是“咚咚推”今后传承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第二,全寨人的文化娱乐生活需求推动了“咚咚推”的传承发展。在封闭的大山里,没有现代戏剧、影视等文化生活的情况下“,咚咚推”是天井寨人唯一的全寨性文化娱乐活动。而且“咚咚推”只在春节和求雨时表演,进行的次数相当少,全寨人都非常重视,与过节同等看待。文化生活需要是各地各民族人民的普遍需要,在不同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下都会存在,并随社会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当大山从封闭走向开放,大山里的人接触到现代戏剧、电影、电视等新的文化娱乐形式,“咚咚推”就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使“咚咚推”从形式到内容都更具活力,更具魅力,更显生命力,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第三,轮流值年和竞争合作传承方式的促进作用。清代道光年间以前,天井寨有200余户人家,1000余人口,比周边村寨兴旺,是远近闻名的圩场。“咚咚推”由龙、姚二姓轮流值年操办,双方暗中比势,看谁操办得好一些。当然,他们也相互支持合作。这种竞争合作的机制和轮流值年的操办方式为“咚咚推”平添了传承的内在活力。如今,在大部分青壮年人外出务工等情况下,以什么样新的操办方式和运行机制,使“咚咚推”良性传承,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第四,全寨人的文化自觉。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使天井寨成为侗族傩戏“咚咚推”唯一的传承地。天井寨地处新晃、芷江、天柱三县中间的大山之中,交通不便,与周边交流较少,受其他文化影响较少,基本上按照传统样式传承“咚咚推”,使之保持粗犷、古朴的原生特质,也使“咚咚推”在周边各地侗族傩戏消失之后,一支独存。对此,天井寨人有一种自豪感,自豪感驱动他们一代一代地把“咚咚推”传承下来。第五,传承人的传承是天井寨侗族傩戏“咚咚推”传承发展的关键。清代咸丰年间,天井寨遭屠村之灾以后,龙、姚两大家族的历代传承人维系着“咚咚推”的传承。龙继湘、龙子明、龙开春祖孙三代,百余年来前赴后继,致力于“咚咚推”的传承。龙子明90多岁高龄了,还亲自上场主演,组织全寨人传承“咚咚推”。保护传承人,发挥传承人的作用,是“咚咚推”得以持续发展的保证。
(二)人口迁徙与文化融合的促进作用
侗族傩戏“咚咚推”随天井寨先民迁来定居而传入并传承,随天井寨人与周边文化的融合而弘扬、创新,这表明民族民间戏剧艺术的传承、创新与人口迁徙和文化融合紧密相连。元明清三代是我国历史上人口由北而南、由东而西的一次迁徙高潮,也是我国戏剧的形成期。戏剧艺术随着人口的迁徙定向式播布;在播布中与当地音乐、戏剧融合,形成新的地方唱腔和地方剧种。侗族傩戏“咚咚推”是随着侗族先祖迁徙的轨迹由榕江而靖州,再传入新晃的。“咚咚推”音乐融合了都柳江上游、渠水、潕水流域侗族的“溜溜腔”“吟诵腔”,苗族的“石垠腔”,侗苗“垒歌调”,土家山歌调等。“咚咚推”的戏剧形式在保留生活小戏的基础上,融合了汉族折子戏,形成生活小戏和折子大戏并存的傩戏格局。在内容上,则融合了三国文化等汉文化。因此,“咚咚推”从形式到内容都为当地侗、苗、汉、土家等民族接受,在侗族傩戏在其他地方失传的情况下,传承至今,独领风骚。
(三)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影响
明代永乐年间至清代道光年间,新晃境内社会安定,经济逐步发展,侗族傩戏“咚咚推”逐渐发展成为周边有较大影响的祭祀性娱乐活动。每逢有“咚咚推”表演,方圆十数千米远的居民都赶来看戏。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政府为镇压农民起义血洗天井寨,使“咚咚推”传承异常艰难。20世纪六七十年代“,咚咚推”传承处于停顿状态。改革开放以来“,咚咚推”得以恢复传承,而且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受到保护,迎来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复兴与繁荣。侗族傩戏与其他傩戏一样,是农耕经济的产物。当今社会,由于生产方式由自然经济的农耕小生产向社会化、市场化大生产转变,傩戏赖以传承的经济基础发生根本变化,加之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等因素的冲击,“咚咚推”传承遇到了极大困难。
二、活化石式的民族民间戏剧艺术价值
天井寨侗族傩戏“咚咚推”的表演过程分为准备、开坛、请神、开洞神、祭祀、表演、谢神、送神、收坛等环节。表演环节的演出剧目传承至今有21个,包括小戏和折子戏两类。小戏以民间传说故事为主,有《跳土地》《跳小鬼》《盘古会》《菩萨反局》《天府掳瘟华佗救民》《刘高斩瓜精》《老汉推车》《癞子偷牛》《土保走亲》《杨皮借锉子》《驱虎》《背盘古喊冤》《铜锣不响》等。折子戏以三国戏为主,如《桃园结义》《过五关》《古城会》《开四门》《云长养伤》《关公捉貂蝉》《关公教子》等。[1(]p26-27)“咚咚推”较少受到现代文化的影响,至今仍保留着古朴、粗放、简约等传统而独特的原生态戏剧风格,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具有活化石式的戏剧艺术价值。在“咚咚推”表演中,全寨人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演员装扮自然神或人神等不同角色,带上面具,“物神”伴“人神”上场,傩神降坛,神人同台,生、旦、净、丑俱全。在“咚”“咚”“推”打击乐的伴奏下,演员跳起三角式独特舞步,演绎天井寨人的历史,再现侗族人的习俗,诉说心愿,交流思想,沟通感情。
(一)原始古朴美
“咚咚推”剧中人物上至盘古,下至土地神,从关羽到游方巫医等,衣着朴实,语言亲切,朴实无华;面具奇特,古朴简约,各显神采。剧中的曲调、节奏、舞步、旋律依“咚“”咚“”推”伴奏重叠反复,简约古朴。戏中题材既有农耕生产,也有日常趣事,更有三国故事,以侗族的形神艺术再现剧中故事的神奇独特。众多面具和傩神雕像装饰的舞台背景,为整个表演过程平添古朴神秘。这些因子的组合,使侗族傩戏“咚咚推”在夸张浪漫中展现原始古朴的美。
(二)表演形式简约粗犷
侗族傩戏“咚咚推”与辰州傩戏同时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者有着不同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辰州傩戏吸纳了汉剧、阳戏等地方戏剧表演方式的特点,傩愿特征浓郁,戏剧表演规范性强,重唱念做打等基本功,注重表演的细腻美、演唱的韵律美、唱词的对仗美,对白大多采用打浑插科的方式,注重韵味美和幽默美等,近现代戏剧表演特质鲜明。[2(]p399-409)“咚咚推”傩戏的表演方式则古朴、独特,重目的、过程和情感的率直表白,情感表演粗犷豪放,表演动作古朴达意,往往以哑剧表演来表达剧中人物的思想与情感,不太注重戏剧演唱的抒情美。“咚咚推”具有鲜明的戏剧雏形,远古时期的娱乐特质浓郁。从开台祭祀仪式到“安坛”结束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咚”“咚”“推”的锣鼓声中跳跃式重复进行。对白较多,全程使用侗语,尽展简约粗犷的艺术美价值。
(三)融合侗汉文化的情节内容
“咚咚推”中最常见的内容是三国戏,基本上参照《三国志》《三国演义》中的相关故事编篡而成,但人物性格、角色担当、具体细节性内容,甚至有的重要情节,已经按天井寨人的意图创编了。如剧目《云长疗伤》中华佗为关羽剖腹,拉出肠胃清洗,再把肠胃放进腹中缝合等模拟表演,明显侗族化、本土化了,是侗汉文化融合的产物。
(四)贴民现实的内涵主旨
“咚咚推”的角色有老汉、癞子、土保等,从这些角色的名字以及剧中内容,可知“咚咚推”是平民百姓演自己的戏。剧目《庆丰收》《开财门》等,祈求无灾无难,庆祝五谷丰登,表现平民百姓的现实生活与美好愿望。此外,“咚咚推”剧目还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六畜繁盛、国泰民安等主旨,体现了侗族平民对平安、平实、丰足生活的憧憬。(五)自演自娱的审美价值天井寨一带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社会经济、人际互动和知识结构等与发达地区有较大差异,村民的文化活动大多是自演自娱的。首先,“咚咚推”傩戏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全寨村民参与,是群众性的祭祀、娱乐活动。每逢天井寨举行傩戏表演活动时,方圆十数千米内的村民都会前来观赏,尤其是该寨嫁出去的女性会扶老携幼地赶来观看,这样,天井寨的每家每户就都是主人。可以说“,咚咚推”体现了天井寨村民的文化自觉。其次,“咚咚推”的观众、演员、导演这三个主体角色是合一的。“咚咚推”只在天井寨一地流行,范围小,人口少,村民既是观众,又是导演,还是演员。此外,“咚咚推”是天井寨居民自己创作、自己设计、自己编排的,是全寨男女老少共同参与的娱乐方式。
三、关于“咚咚推”现展的思考
第一,在保留其原有内容,保持其原真性的基础上,编创具有吸引力的新剧目,给“咚咚推”注入新的内容,使之更具现代生活气息,增强其活力和生命力。第二,以“咚咚推”的传统形式,展示现代村民的愿望和需要,体现现代生产生活的现实之美。第三,在继承“咚咚推”原始、简约、古朴、粗犷等特色的基础上,增强其表演形式美,以进一步增强其魅力,彰显特色。第四,在凝练“咚咚推”傩戏文化因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其整体活力,强化其整体特色,将原真性保护和创新性弘扬有机结合起来,让“咚咚推”在现有基础上发扬光大。第五,在保护“咚咚推”的过程中,把它作为龙头资源,放在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开发它的价值,实现其巨大综合价值,带动侗乡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钮小静 单位:怀化学院音乐舞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