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美高校学科建设发展比较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美高校学科建设发展比较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美高校学科建设发展比较分析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中,高校如何提升综合竞争力成为高校发展的关键。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基本建设、是高等教育的基本问题,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问题。本文对中外高校的学科与专业建设发展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模式研究,结合其成功经验,比较分析我国高校发展中学科与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探讨适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方向。

【关键词】中美高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

从国际范围看,国际教育界对于学科建设非常重视并且十分注重学科的均衡性和整体优化。根据最为权威和最为广泛采用的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显示,在世界百强大学中美国的高校占比59%,而全球前十名几乎被美国垄断。此排名的主要指标体系是以国际可比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表现的多项指标去建构和评价的。上海交通大学高教研究所最早进行此项研究的初衷在于找到中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从而使中国能够有更多的高校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中国高校的学科分类结构较西方国家不同,其模式为“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而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拥有较多数量世界一流大学的国家更重视跨学科、综合学科与交叉学科的研究。中美高校的差异性较大,所以本文对两者学科建设问题进行探讨和比较研究。

一、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模式研究

美国是高等教育强国,其高等教育水平、科研实力及教育规模均为世界领先。在研究型大学中更是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从诺贝尔奖获奖数以美国人居多的事实也印证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绝对优势。美国能够成为世界学术中心,其根本原因是美国对其办学模式和教育制度始终保持着本土创新。其中有一些已在世界教育体系中产生积极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滞后性,学科发展不能被动适应社会发展,学科建设始终保持其前沿性和前瞻性;美国研究型大学课程设置有较灵活的特色。通过不确定研究方向和专业而设置的大量的核心课程保证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扎实性与全面性,通过内容丰富甚至跨学科的选修课设置保证社会适应性人才的培养。两者结合使学生既有正确的价值观又具备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这种课程设置方式和培养模式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使兴趣成为学习驱动力成为大部分人的专业成长模式。产学研相结合的制度为人才服务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强化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美国大学因多种因素导致其实现了大学内部的高度自治。在管理制度、学科发展规划、学科队伍、学科定位、科学研究、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目标上都有较高的自主性,因此其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也因此使其特色学科脱颖而出,能够根据自身学科价值去自主调控学科的优先发展学科梯队,这种制度的优势为大学全力发展其优势学科提供了重要的客观条件;学科认证和专业认证对学科建设的规范作用。将学科发展规范化。美国高校为避免董事会制度引起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相冲突,在学科建设中始终提倡学术权力基层化的原则,以此来保障学科发展的科学性。

二、我国高校发展中学科与专业建设的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

在其他西方高校中,受教育者是通过大学期间选修不同的课程而逐渐体现和明晰各人的职业取向。它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高校并也不以专业来设置和限定学生的课程内容,不通过构建所谓专业课程体系去做统一的课程安排,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性较强,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紧密结合。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更注重的是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些高校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从课程中自主制定课程计划进行定制学习的。这种模式也为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创新性人才、发展新兴学科提供可能。在我国,学科建设是在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提出的概念。从1952年起,我国开始仿效苏联高等学校的类型和办学模式进行全国范围内的院系调整。确立了我国建国后大学学科结构的基本模式。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8年国务院通过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在“985工程”和“211工程”的战略背景下也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在2004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与会专家对培养创新人才达成共识。2015年中央通过“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总体方案。学术界围绕高等教育国际化、本科教育质量提升与新时代人才培养、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路径、符合新时代特征的本科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道路、对“双一流”大学的建设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研究等议题较为丰富。也使当前对影响本科教育质量提升的方方面面有了更多角度及更深层次的思考。纵观我国关于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关于学科和学科建设的定义与内涵的研究;对于高校发展的学科发展规划研究;对于学科建设之要素的研究;针对学科自身发展的学科建设研究;学科排名和评估研究;一流学科建设的研究。当前研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学科结构问题上,对国外著名大学学科建设模式一味效仿的多,而对其成因和是否适合我国国情理论考虑不够;二是在提高学科水平问题上,对重点学科建设研究的多,对一般学科和如何提高大学学科的整体水平的研究不够,这与我国需将高等教育高质量整体发展的倡导不符;三是研究学科建设问题的比较多,关于学科和专业建设协同发展的研究尚显不足。由于我国高校的专业划分是效仿前苏联的高校学科设置,专业划分较细,国家通过设置专业目录来规范和区分人才培养的规格,通过专业建设去构建课程体系,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学科设置属于实体建设,这与美国大学有较大的差异。

三、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发展方向

我国高校是以重点学科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重心,对于基本学科的学科建设相对投入较少,而纵观其建设成效却并没有达到培育和发展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能力的学科的初衷。这需要对我国的学科建设实践进行总结反思。通过科学的学科评价指标体系去评价高校学科建设状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以评价促进改革,以评价促进建设的目的。学科竞争是大学竞争的基石。学科是大学实现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和科学研究三大职能的载体。学科建设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建构主体。创新是发展的最强驱动力,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未来国家之间的竞争,社会的进步程度主要取决于人才素质的差异。国家之间的竞争逐渐表现为人才的竞争,而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就是未来强国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实现国家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培养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社会高等教育的目标。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通过科研队伍建设、学科体制编制等条件建设实现的,它与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密切相关。高等学校按照学科建设进行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高校的人、财、物配置的效益也是通过学科建设的贡献来分配的。没有高水平的学科与专业人才培养,就无法产出高素质专门人才,更无从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一个国家的强国之路,离不开教育这一根本基础。大学是社会创新的核心动力。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保证整体发展的高质量,多元发展的高质量,以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一体化的高质量。这也是我国从教育大国转向教育强国的基础。通过比较研究,能够发现一些问题和差距。但是因为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社会资源也有较大差异。每个国家都是在不断地摸索自己的路,不断地寻求更适于自身发展的方式。所以在这里不去做一刀切的评价。并且也不能因美国本科教育成果卓越就完全以美国的学科建设方式为理想模式,也要积极研究和比较其他国家摸索出的建设方式与价值。不同的国情决定着不同的大学学科建设思路和方式,学习和研究发达国家的办学思路以及学科建设模式,是为结合我国实际,探索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路径,不断地进行改革、优化,加快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曾冬梅.唐纪良.大学“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与探索[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李欣欣.美国高校一流教育学学科建设与镜鉴—以哈佛大学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19

作者:楚方君 于建军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